|
修行人应经得起八风考验
! x: R- c, P s3 s
释昌臻
; i) N4 y' Q3 i$ H7 h" { 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称,当面的称颂。讥,当面的讥讽。毁,背后的毁谤。誉,背后的赞誉。利,指获得的利益。衰,指遭受损害。苦,遭遇痛苦困难。乐,获致称心快乐。前四项偏于名,后四项便于利。这八种境界事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众生时时刻刻都被这八风所吹动,袭击,甚至飘没。有得人一遇到顺境便贪著,就着迷,只图享受逸乐,放弃刻苦淡泊的修行,以至纵欲行恶;有的人遭遇逆境,受到折磨,便怀疑因果无凭,退失信心,甚至毁谤佛法,种下恶因;有的人在言谈中,文字上很潇洒出尘,不为物累,大有“八风吹不动”之慨,及至得失厉害之境现前,便认真执著,看不破,放不下,陷入迷惑和动摇中,而不能自拔。
" V$ L* a! a5 i& {9 W- @. ?
3 [4 V; z& u# _2 w( }/ }
8 G4 p, t0 l# @+ n) O+ B引述两则公案,以供修行人作为历缘磨练的借鉴。第一则虽然大家都已熟识,单重温一下是有好处的。, a E) k* t/ M9 s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同释典,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佛法。+ D8 D, H' \. R# E. e6 C. E
* {3 {% ~: a5 e, {( r
$ _7 R* ~9 K7 R苏东坡在滴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 T4 v; O: m4 {3 J) r/ o
& T* ^$ u( j/ |: J& x- g7 h
5 i& o% P0 T+ D& U! F( \" L稽首添中添 毫光照大千 $ Y1 g0 y- n- D2 x9 i: l: r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_" _2 c" x" s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这首偈颂的中心思想。一方面固然是在赞颂佛陀;另一方面,是隐喻作者具有超俗,不为物累的境界,是自负不凡的得意之作。+ g1 I( a2 `6 S5 Z% }3 H" G" d
. p5 }4 k N7 t7 |0 s/ P7 [5 }
7 |+ U+ \; F) R/ X) G X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颂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那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那知禅师闭门谢客,在房门上写道:
9 Z2 h. b2 i# m/ m' c# i8 r ?. C5 \4 |/ F8 R! Y1 A: B7 `
; |+ P3 R! Y9 E9 I* Y6 C: |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d, N/ [. U* w3 w) e# }* l$ e
6 I! [8 f9 P6 r0 y7 o
, F0 d5 A6 l5 u7 b苏学士一见,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本来佛印禅师是比较了解和关心他的,知道他虽然喜欢内典,颇有解悟。可是,缺乏实践工夫,习气较深,对富贵功名,看不破,放不下。所以,佛印禅师致东坡居士书中,曾不只一次点破他,说:“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两断?”又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这些无非是禅师的一片婆心,随机劝导,为其解粘去缚罢了。
* A, g7 }9 @- [5 [5 k, F, e* H" n5 z" C6 }
1 }0 ^ l1 z9 w, M这则公案说明,佛法不是单从语言文字上学得到的,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有受用。否则,纵然博览佛经,妙语惊人,单缺乏维持方面的历缘磨练,是经不气八风考验的。4 \' [. v( F9 s! v5 r
5 w$ s9 A* A2 S3 P" x* {. u6 n
2 ^$ D5 O3 W. I, O# q' A9 g
另一则公案是,人们称为“水果和尚”的现代高僧光钦老法师的事迹。8 v0 b5 u) i. V) Y- z' X% f
: R, g5 Y1 `% T* z
& D. j8 p( J: o0 j% Z
光钦法师当年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独自一人在寺后山上岩洞内,精进维持十多年。后来又回到承天寺,他仍然不住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宝殿上通宵打坐。当他回寺后不久,一天大殿上公德箱内的公款突然丢失了。该寺监院和香灯师宣布这一消息以后,全寺众僧哗然。他未回寺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赖以为生的公德款竟然被盗;而且这件事让大家直接联想到的是:他每夜都在大殿内通宵打坐,如果是别人来盗窃,首先大限的应该就是他;现在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公德款的人是谁?还用得着清查吗?% C2 M# E& r$ i6 q& P8 g, Q
8 }+ ?& j l* s. w - r; ~/ V+ d u8 O
这一来,全寺僧众,甚至居士们,大家虽然都不明说,但是,无不对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视。可是,他处在这种人人怒目相视的环境中,经历了近十天时间,始终心平气和,若无其事。既没有站出来申明一句,也没有流露半点受委屈的情绪,与平常没有两样。这个时候,监院和香灯师才出来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公德款并没有丢失,这是监院和香灯师想绩此考验他,究竟在山洞住了十三年,历练出什么样的人格来?没料到他竟能在横遭冤枉,大众侧目之下,不改常态,面面相觑,一方面大家无不由衷地对他表示崇敬;而他却依然故我,毫无一丝得意之色,似乎这称,讥,毁,誉都和他不相干。
z5 j0 m$ X6 l1 K5 I
4 H- C$ n8 r( G ]% ^* z% Z
' S3 M& m8 l7 Y% j/ o* z- E这则公案说明,真修行人,必然看得破,放得下,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若不动的照样维持;不但心不随境,且能转境。这绝不是偶然,也不能幸致。3 g, L9 l- h+ l$ O' t5 x
6 W1 {6 H% k; V5 g; d$ G1 W / Z( o, s- J3 u# L- j. |$ O& k
总之,八风正是修行最好的考验。修行人必须通过种种顺逆苦乐境缘,来策励自己,磨练自己,坚定自己和提高自己。
2 |, x! c7 |: C$ E9 S) z- T(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