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394)  鸡蛋( 16)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尔斯登的”高等级结构信贷基金“成立于2004年,在这之前的40个月里,没有一个月赔钱。这支基金利用9.25亿的资本,买进了价值97亿,同时卖空了价值40亿的次贷证券。至于”高等级结构信贷加强基金“,成立于仅仅不到一年前的06年8月,名称里仅仅多了加强二字,也就是意味着基金的本性就是要押更大的宝,除此之外与前者它的盟兄弟并无二致。在3月底的时候,投资者资本总和是6.38亿美元,赌的有多大呢?答案是60亿!在多方,基金买进了价值115亿美元的次贷,而在空方,卖空了55亿。简单的算术告诉我们,这两支基金的净杠杆率(net exposure)分别是57 / 9.25 = 616%,和60 / 6.38 = 940%。
: p& P; T# A- w7 |0 e4 @. x6 l, j S2 s0 R- A7 ~
一赔六和一赔九的赔率,贝尔斯登的基金经理还真把自己当赌场庄家了。
1 Z- t& ~: d7 C0 a 从07年1月到4月,随着房市下滑,拖欠房贷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以次贷为主的房贷抵押证券的现金流回报。加强基金损失了-23%,基金被迫继续融资买进,进一步加大了杠杆率。这两只基金的借贷银行和投资人开始感到了不安,洽谈融资未果,贝尔斯登拒绝以止跌卖出的方式来偿还巨额短期贷款。盛怒与惊惧之下的美林,被迫使出了绝招,在市场上公开拍卖贝尔斯登作为抵押的面值8.5亿的次贷证券。这一公开叫卖不打紧,美林发现在成百上千的次贷抵押证券之中,评级机构评级最高,打分最好的部分,能够获得85%到95%面值的叫价,可是低几级的那些次贷,只有寥寥的几手叫价在30%面值。美林只卖出了8.5亿里面的1亿。以此为据,美林为首的贷款银行们要求贝尔斯登立即”关停并转“这两只基金,但是遭到了贝尔斯登的一口回绝,甚至作为补充条件,提出了长达12个月的延期偿付保证金,以及贷款银行立即归还寄存的抵押证券回到基金内的要求。
& K- o( R/ L, m' E6 p2 m$ N2 q9 \* B. _- T8 G( |1 v' e9 ^0 u, h4 t1 q
了解贝尔斯登的过去的人,对这样的强硬立场一点儿也不会感到奇怪。在1998年夏末,俄罗斯金融风暴引发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危机中,联储召集华尔街主要投行,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金融机构联手购买了90%的LTCM股权,同时徐徐清偿基金,避免了金融市场的急性休克。但就在那次风波里,凯恩拒绝加入,落得了个刻薄寡恩的名声。现在反过来了,当年的那15家里面的很多家,现在就站在贝尔斯登的对立面上,手里攥着当初贝尔斯登作为交易合约的一部分,转过去的大量抵押债券,立场坚定,炯炯有神的紧盯着贝尔斯登,且看它下面如何行事。! J0 u& E* S8 N) g% N9 {+ j! U8 T
, ]5 ]- C7 |" a2 o; x* U4 b. Z
虽然贝尔斯登自己只投资了4千万到这两只基金里去,可是在如此形势之下,它不得不动用32亿公司资本来挽救结构基金,但是对于另外一只杠杆率更高的加强基金,贝尔斯登无能为力。与此同时,5月份贝尔斯登旗下的永询金融服务公司(Everquest)本来发行IPO上市的计划,也随着这两只基金出事,而付之东流。比较有意思的是,永询的自我宣传里,高度赞扬的总经理拉尔夫齐奥飞,同时也是两只贝尔斯登基金的经理。永询在称颂拉尔夫在结构化贷款证券方面的杰出才能和可靠历史纪录的同时,也突出了贝尔斯登新公司的自动化监察系统能敏锐的察觉出可能的损失,并在损失大幅来临之前快速卖出的能力。
: t. ], C9 m0 r5 }6 h; y: a m1 ~5 c2 [7 E, j; J& [: i1 |9 p
永询公司旗下持有的资产本来估值7亿,包含10支抵押证券(CDO),其中三分之一由次级房贷构成,与拉尔夫的两只基金持有的货色一模一样。对于它突然撤掉IPO计划,没有任何人感到一点奇怪,没有任何人流露出一丝惆怅。
. M* k- v' l' J+ y i `' \ 在07年的那个夏季,如火如荼的时刻,凯恩正在美国乡村音乐的圣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城中,悠闲的打高尔夫,和参加一个桥牌联赛。为了避开世事的喧闹,凯恩特地关上了手机,关掉了email查询,心无旁骛,在比赛间隙还能来一口大麻烟,他的老习惯。有报道说,在桥牌比赛间隙,凯恩去给几千里之外的纽约老窝打了个电话,回来继续,完成了下午的战斗。$ N0 j1 C% ~$ Z- T: j) G
9 g, \; r: Z+ M+ z5 r
2008年1月,在他自己的公司濒临倒闭的命运之日来临前两个月,继他的花旗,美林的同行之后,殊途同归,凯恩走下了贝尔斯登总裁的宝座。, F$ T* {* ^+ ~, S
(13) $ r" A1 {- |4 X t& v% H
普通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交易工具,数不胜数,涵盖从股票,期权,债券及其衍生产品,商品期货,外汇,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五花八门,更有甚至干脆就直接买实物,比如我们有份投资的一家基金,两年前在一个季度报告里透露一宗已经完成的交易,买下的竟然是一架二手波音客机,转手卖掉以后还真有赚头。
, @! |* {9 u& Z1 M( | 作为组合基金,投资的对象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对冲基金本身,并不包括共同基金。从投资资格上来讲,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共同基金普通老百姓都能买,或者用退休账户里的钱买,或者干脆就直接在个人开的股票账户里也能买,而普通人对于对冲基金是没有投资渠道的。当然,在每家对冲基金的投资备忘录上白纸黑字的写着的最小投资额,一般是一百万美元,也有一些只有50万的,更有一些最少5百万。如果是对机构投资者,有的规定最少投资额是两千万,比如文艺复兴06年创立的机构基金。一般来说,越是大型的基金,越是年头久远,投资记录良好的基金,这个投资的门槛设得就越高。而对于那些创立伊始,还没挣到钱,尚在成长阶段的小基金,门槛就低些,这很好理解。
0 Y% o5 A( `# D5 \3 `8 c" M& f' A s5 ^$ c( w
组合基金的本性是基金的投资组合,而不是二级市场交易的证券,这就决定了它们在自己内部是不做交易的。如果想要扩大或者降低对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是哪一种交易策略的风险敞口,那么必须通过调整对擅于这些领域的对冲基金投资比重来实现。
1 Y9 Q8 p+ D% h- L% H$ `% K 无论对冲基金还是共同基金,本质上都是投资组合(portfolio),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传统意义上的共同基金是股票的组合,所谓小赌怡情,大赌乱性,基金和股票的关系就是一个风险与回报的关系,想要有多高的回报期望值,要看你想承受多大的风险。基金适用于那些没时间整天盯着电脑交易,或者是对自己的交易能力不大放心的主儿。如果愿意承担多一点风险的话,有时间来跟踪,分析,操作,可能买卖基金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刺激了。
5 [/ w" l! Z0 B: \2 O
2 c" B7 i- `& v: } 忽然想到,这好比青春年少的你,是喜欢找一个“平平淡淡总是真”的贤侣良伴携手度过一生,还是去追寻那些人中龙凤,才俊花魁,来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才能罢休?当一切都如天边浮云般散去,尘埃落定,陪你走到世界尽头的,到底是谁?* z1 T a- Y% \/ n9 `- X' r. m
胡总说了:不折腾。 }* S/ V$ ^) T' F, o2 X
回到投资风险这个话题上。组合基金也是投资组合,理论上,相对于投资单只对冲基金来说,风险应该更低,这就是组合基金存在之合理性的一个很关键的前提。对于一群股票组成的基金来讲,如果有一只股票发生暴跌,一夜之间跌去十之八九,虽然这只股票的持股人因此会被气得欲哭无泪,可是基金的投资者最多不过损失掉这只股票占基金净资本的%而已。但是对于组合基金来说,如果旗下投资的某只对冲基金发生了爆仓(blow-up),甚至破产倒闭,那就会对组合基金的投资人造成非常不利的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作为组合基金的基金经理,对投资给哪一只基金的决策,除了因为看好这支基金涉足的交易策略投资对象,以及对比基金历史回报率等等具体的定量指标以外,更重要的,投资一只基金实际上是投资一家基金的投资团队整体,就好象投资一只股票也应该是投资这家公司的管理层一样,实质上,是对作为管理团队基石的人进行投资。爆仓,就是看错了人。# A) Y9 v) \( v, X
: M: K$ A0 u$ f. h d& |4 P/ p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 R$ c$ S* ~: w$ g0 i0 e% i
基金发生爆仓,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投资决策发生重大致命失误,比如前面提到的贝尔斯登的两只巨额杠杆买进次贷债券的基金,南木基金,都属于这一类。并不是说基金经理存心和投资人过不去,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因为作为基金经理,他的身家很可能绝大多数都放在自己的基金里面,这种情况下,和投资人过不去就是和自己过不去,谁愿意啊?
4 n8 ?9 x( b3 o* U9 H. Q
1 J- I' z( P" ^2 Z" @7 f6 w) { 另外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如果基金的存在就是个美丽的错误,严肃点儿说,存在着严重的欺诈(fraud),投资只不过是个幌子,做假帐欺骗投资者,基金经理拿着忽悠到的钱,不定干嘛去了,具体花在哪儿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作为投资者的组合基金经理,不能在投资之前的调研中未雨绸缪,发觉足够多的警讯从而避开这类基金,最后一旦东窗事发,就是失败中的失败。虽然从事欺诈的基金经理本人最后大多是被重重诉讼,用一句俗话来说,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严惩,可是很多情况下,诉讼的法律追溯效力也会延伸到有份投资的组合基金,以及其他参与决策的投资顾问公司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