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金刚经》里何止四相。《金刚经》是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如果以《金刚经》为主体的禅参,不难发觉《金刚经》是包含佛所说的全部教义,以「正见」入手,从「四圣谛」苦、集、灭、道展开,参透每一种相的「能」、「所」之性,它的分别和没有分别之现象,再找出中道,这就是智慧,可以说,用穷一生的时间都未能参完。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得智慧,就要用功。1 k6 i/ a* ^# c! z
4 X% V3 J+ q9 p% K
其实,这条问题本身是不合逻辑的,以下数点可出示问题之处:" U( o2 Z S' q" ]9 U
- P0 G8 e, }( ]& {# t' T
1. 「教外别传」- 即是说不是为非参禅所设立之学。佛度有缘人,佛陀慈悲,为恐无缘人谤佛谤法而堕入恶道。
- e" Y& e. Y) O: O5 [; b' G
/ K' o0 i8 U* k7 @2. 禅宗是「不立文字」,但是「以心传心」,非参禅者可以能够接心学习。
t, a, j. h( [$ Z
: a+ ?. X' [6 {9 o3. 以禅宗的游戏,「不立文字」、「目性成佛」等等都是相,如果真的要排除这些相,请问还有什麽可以修?修行的目的已荡然无存。
( R; Q0 [+ [0 a
' U6 k' m5 F# H5 P T总结而言,不是禅修者,不明佛陀所教的义理者,很难找到门路得到智慧。《金刚经》并不是禅宗专用,有很多经典是佛陀教导如何作禅观,但一切都是从「八正道」开始,有了「正见」、「正思惟」才开如进入禅定。因为禅定中出现很多幻象,要一一都要远离以保禅修无碍;这些幻象是潜藏在人的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遇缘即发,修行人没有能力在定中把它消灭,但可以用空性去暂时排除它。因此学佛者要常训练正确思维把种子净化,转化成为智慧。7 x8 p: U" G, @" x, O; N. D
5 t* t4 u: L, y; ^, Q& L. A# f, I
若论「空」性,是以「大般若经」为主,亦可以看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论。佛所教的中道是很深奥的思想,没有大智慧很难证得,因为「中观」并非是一个定位不变的结论,要参透当时整个形势,去除两边,这种决定是有意识和执着成份的,所以「空」不是一空便全空,是分层次,和有步骤的。「顽空」是外道,与佛道相去为甚远。
7 q0 F" K$ O. i# |5 k
4 l; N# Z* I) M9 ]! Y$ U简单来就,要证「真如」就要排除意识中的「相」。要证「涅盘」就要排除烦恼。如果一空便空,根本要成就这两个目标是不合逻辑的。 {% g' R, g8 q, M r
4 k. [- y+ k$ j2 t: ]4 Q- J& ?永明延寿大师说:- p w1 ^3 W" l4 Y2 g' a! _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3 C, i1 u* ?; [( _/ F( Z& N/ x+ v7 O「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r9 l1 N9 U* }2 u/ O F6 g* K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4 \0 j7 t; S: v; b) ^
「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X5 S. O9 {2 v, y! T
请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