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 1.兩種預測趨勢潮流的態度
1 O- L" H- b f( G& y2 j
- Q2 W L$ s& D" R9 Z; n ; y% }$ P$ k( \: D
# H5 N/ j& i( s
先不論任何宗教的影響,我們在面對未來的時間時的心情,常是恐懼與希望相伴的:未來,充滿了可能性,但是因為是未知的﹑無從控制的,它也令我們感到恐懼不安。* q# r" @. k. \: ?6 b
" M- b: ^9 _6 P5 |/ @- r' \ 8 M* W2 A; l5 t- v+ z
X3 n! n0 J1 T) J; y/ r9 Y2 Y/ a 要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此時,我們可能比祖先們更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矛盾的心情:人類還未像現在那樣地掌握了那麼多的科學知識,那麼深入生命的奧祕,有無數的可能性擺在我們面前;但另一方面,人類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那樣地擁有那麼大的,摧毀大地的能力。而經濟不平等的問題﹑社會與心理問題﹑戰爭的威脅等,暴露了人極軟弱而無力的一面。新的世紀將是怎樣的一個世紀?我們無從知道。有些未來學家樂觀地預測一個美麗新世界的來臨,銳地批判全球化趨勢的人,卻悲觀地預言,我們留給子孫的,將是一個我們自己不願意居住其間的世界。' D/ d: o7 W1 ]0 g% c
6 }4 y0 w- E* [* T0 e4 ]
: \$ B0 j2 P3 F
3 ^+ @# T* m# n- l. p& B
在基督教的終末論的發展中,對未來興奮的期待與恐懼,也是不斷交互出現。事實上,如果對未來只有充滿憧憬與期待,可能是虛幻不實的。一些希伯來的先知,在以色列即將被強鄰亞述吞併之際,也曾樂觀地告訴人民:情勢不會惡化到毀滅的地步,神會保護祂的百姓,社會將有平安。但是他們所宣告的希望,被歷史證實是虛幻的安慰。以色列國真的滅亡了,人民流亡異鄉,他們必須面對另一種未來。另一些先知,整天呼喚人要悔改,行公義的路的先知,在一個朝代要結束之際,顯得很討人厭,他們不講希望的信息,而是告訴人們,因為社會不公義,經濟不公平,未來會有懲罰,會有痛苦與滅亡。但是他們確實有察覺歷史的潮流。他們所看到的未來,雖令人害怕,在歷史上看來,卻是比較正確的。
2 [7 s3 n! R) E7 E$ n4 M- m% `& z0 o0 R# \$ c/ ]2 J; u" S4 F
! v [7 {" _% J- x; ]" }3 P) E3 h6 ^5 w/ P. o, g. e
這兩種對未來的看法,各自影響著對人對在「現在」的時間中的責任感與行動力,對人有著奧妙複雜的機制。& s z' W6 k( S7 w% ]
8 c3 Y7 {9 \' F; \9 F4 l( _
0 y) j, G, w2 B0 T, @) l
7 a4 U. o% t7 ]# m/ v· 2.在時間之外的全新開始
2 F; k1 i' T, T+ @/ o6 W( F3 s0 b' {1 B. T, g9 R( E1 _7 B
+ G4 Y4 V4 v( |; {3 C$ L0 h
+ e6 Z- N" q0 S2 a% a
但是,如果眼光銳利的先知只有停留在宣揚審判﹑刑罰的信息,他們也只有看到未來的一部份而已。希伯來聖經(舊約)當中的先知書,在令人害怕的信息之後,總是會再出現另一個層次的,希望的信息,比如說以賽亞書當中,關於「耶和華的日子」的記載,是新約啟示錄重要的根據:. R. E4 v9 X5 Y( k. k& y s. S
+ ^; ^6 h8 A; Q
2 B- i3 v' |5 i) B9 X
1 f9 @* K7 O! B J) i* t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因我的百姓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是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
. X) n+ h+ O' }% \8 ~" k; @' D4 W
$ s! L% n& t8 {- n 4 H8 u5 B+ F V, H+ f- ?1 W8 b
! F/ O6 J2 G! B( h
「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他們尚未求告我,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
. @7 C0 i( B) q# l# h$ n1 y F& e
- C7 l. _' |% @$ M; Z; w: ~
2 S( r' B. m" v3 N+ m, \ 「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像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我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65章17節ff)
$ i: w `1 `. ?! C4 ?
# A$ d; S1 U8 z0 R3 o ; k- P" y. U' \- i! S
9 M* F, c3 v1 e, S- y 這個異象,是完全超出潮流趨勢的徹底轉變,是神的力量干涉歷史,讓歷史重新開始的景象。它發生在一個全新的空間與時間,人的生命形態改變了,社會關係由互相掠奪變成在富庶中和平相處,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密,而大自然也跟著變平和﹑與人親近。這些美好的變化,是基督教的終末論的盼望的中心。: S. e& b# r' A, K
0 l u, p$ h4 j
! v7 I8 r/ @8 x; p: `7 f
- w/ \/ Z5 \0 g, C* H
但是,這是一個靠人自己的力量無法達到的未來。這樣的生命情境「臨到」世界,而不是這個世界向著它發展。在基督教的信仰中,這樣的未來,是神送給人類的禮物,不是人自己去贏來的祝福。人們再努力,最多也只能達成「上帝國」在地上的一個映像而已。
0 M# W/ i0 l$ C; U9 x; V* G3 f: F( w9 t6 J
' X% q) a% g6 i, u4 y9 u5 q) h/ l& `+ ^% Y- L
· 3.上帝國來臨前的陣痛
+ e7 O( @6 _( W- I: X
; _9 ^" v+ ]* O: V! u$ ~! ` ( C; L* p$ c- y c$ v- v& R3 F! \
9 m! L. Q, U2 H4 j* ~
「上帝國」臨到歷史,而不是歷史朝著「上帝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做的,實在有限。因此,也難怪自中古時期以來,許多信仰者的注意力不再放在上帝國的異象與希望,而花很多力氣在思索如何逃避在這個上帝國臨到之前的「最後審判」的忿怒。因為,人世間的現狀,離上帝國似乎很遠,離世界歷史的終局比較近。- q6 H) ?7 N+ E1 ]4 w
* R; D4 r# p3 R$ M* D* \. y2 }
; @7 ^( O' X, t, f; O6 P# ] H) c
7 g& P5 D2 L1 R: d" I5 t在中古時期,出現了有名的經文詩「震怒的日子」(Dies irae, dies illa),成為葬禮的安魂彌撒最吃重的一段,這部詩歌描寫著「最後審判」的來臨,無人能夠脫逃,只能仰仗神的慈悲憐憫,使人最後得到安息與祝福。人們生活的艱困﹑政治的不安﹑大自然的難馴,確實容易讓人感受到毀滅的腳步近靠,讓人對未來充滿不安。/ S- C, r4 w# s: z2 d* M
$ z7 K7 j6 ?; g8 b2 `& q a
' }. B$ r7 `6 F( ~* r+ V9 u: j+ N- k- _! {( F8 x, a" S( V
未來是毀滅與希望交纏的。在新約聖經中,對終末的來臨,一方面充滿了興奮的期待,一方面也不逃避終末來臨之前的「陣痛」。在一個新的時代要開始之前,是騷亂不安,義人受苦的時期。耶穌所宣揚的「福音」的內容,可以說是針對這一個「陣痛」的時期的信息:「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第一章15節)他指出悔改之路,要人以嚴格的倫理生活與儆醒的愛心,來預備上帝國的來臨,這是在時間末尾的陣痛中,人可以做到的事。/ ^; Z( l2 n- Q3 q. v3 Y
5 Z# B8 p: \, C- a9 \6 z
! C/ H# e/ Z u, q% y, w8 [" M# Y- ]( V! Z) G4 K
· 4.個人的終末
) |! _6 Z4 V7 [ v3 L2 ^* d9 J
: I* k" c+ f/ Y# y' j5 P 9 ?* ~; K& W6 ?( u
. N* w" ]6 P. Z. @9 a" f( V. c) Q
對未來一方面恐懼,一方面興奮等待的心情,在個人的生命史中最顯著的,就是對死亡,或是對面對死後世界的複雜心情。許多人所關心的時間終末,是他們自己生命的終末。既然基督教對世界歷史的看法,永恆是在歷史結束後,對個人生命的看法,也同樣是:在生命之終,人會以另一種存有的方式,在永恆中活著。
* W& @3 s0 v8 u, k* M) u% {1 w9 Y$ L& e4 ^- f
3 b- A- @7 r2 z3 O1 S" e0 ?& C: ~8 S" z
世界的終末對很多人來說,遙遠而事不關己,個人的生命之終,卻是每個人要面對的。中古時期,針對個人的對自己生命終末關懷,教會發展出非常複雜的「煉獄說」--每個人在死後都要到煉獄中接受陶鍊,等待最後審判的來臨,這種說法,其實並不符合聖經中所強調的希望與救贖,而是帶著很重的民間信仰的味道。「煉獄說」帶來極多恐懼與不安,又給教會極大的權威,因為「贖罪」一定要通過教會,要通過對神職人員的告解,以及補贖的行為。對煉獄的恐懼與對天堂的渴求,激發許多人的苦修心願,也激發許多人捐錢捐地給教會,使教會在經濟力與社會力上的發展潛力雄厚。4 G0 M6 K4 e- @
8 ?/ N w9 i. W 8 v+ \9 W" D) K
k4 y. D( B, A9 P
這種帶著恐嚇意味的終末論,在十六世紀,世界進入「現代」之後,受到許多的挑戰與批評。宗教改革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要將人由這種充滿恐懼的信仰中解救出來,成為一個為自己負責的,自由的基督徒。
4 n! ~! l4 n* Y( f' K* D$ F+ f, X8 ]2 h! x! E G
6 p" i& U* y6 S1 `# v5 x+ J. r6 d h2 z) a3 i6 h7 [
在基督新教的教義裡,沒有「煉獄」,沒有在世間代理上帝的機構,每個人在生命之終,直接面對上帝,就像使徒保羅所寫的情境:「我們現在如對鏡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2節)
! T G @* q7 I6 L. B5 C4 _6 V- l: S) l$ v% O* w- K8 |: y4 v
3 \ B0 U) w) Z+ ~; R
4 c5 n- F$ X6 O
在這段經文當中所傳達的,個人的終末,乃是與上帝直接面對面的時刻,自我完全暴露在真理之前,與真理之間不再有任何間隔,這個時刻,是同時充滿喜悅與顫慄的。世界的終末,其實也是一樣。( A/ V' a4 |6 \9 ~* X- x6 J
% n0 H4 ~2 o- ?6 h) w" { a; y" T
1 j) Z0 K3 j( [ A, v' p2 h1 o4 K% r2 z' X+ a5 J) M$ U
引自: http://blog.roodo.com/karlatheo/archives/5643815.html
9 M- O$ s8 V$ W2 y2 d+ t0 h" ]( M- R$ ] W) R
5 [) ?: R; X, i: Q; ^" u% w! o. u# w
# |3 a+ A; d$ a0 ~; U* y****************************& ^& Q+ P' {- U6 G/ q
' j; s, P6 b0 [0 }7 t
. C. z0 N& c: z e
' g+ f- `3 T3 ^- N5 Q 末世論是對未來肯定之重要基礎,沒有此肯定基督徒信仰就和一般勸化宗教一樣無能力與意義了,所以基督徒要有明確之未來觀。. L, X( c/ K/ R- i
: k, ?2 d! J7 X' H, L: l
# D8 A2 z# x! ?+ v
& ~0 P# f2 e# ?* |* x' f) a& h ; Q" B* ]4 m) V' k. m$ T
5 [' T& G* t) Y7 m" R% t' t
! m/ }* ^5 D6 Z6 A# P; ]7 \$ p# @$ X1 A0 w+ T
" n+ Z9 T/ t0 m+ k' ?3 D5 q0 Q
, M, B: I4 b% x3 M; o" @** 相關閱讀:末世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