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联邦当局针对华尔街的内幕交易调查规模不断扩大,伴随三大共同基金的名字相继卷入进来,散户投资者或许已经吓坏了。
- x$ f3 o' x+ |* }8 B$ d) f# U8 Q& r. d3 w/ c
其实,大可不必。! `/ Y. M( `# S# G
' Z8 X3 |& Q7 D1 M6 @ 尽管在金融世界当中,丑闻从来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而且我们当前所目睹的这一场还只是处在其早期阶段,至少要数月之久才能看得明白,但是归根结底,就当前的情况看来,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这一幕其实还构不成什么大问题,哪怕那些大基金公司卷入进去也是如此。此外,我们的基金投资者这时候也正该好好想想他们打算从一支基金当中得到些什么。
9 q1 d" B0 F* \7 I; s) O( X- [# o1 r3 a$ i- C
要进一步说明,我们首先还是了解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U; ]+ Q4 @$ `# K! ~1 Z9 G
1 _3 r t" S& I* g: g! ?/ m. C, U) D
过去一周以来,一场深入“专家网络”(expert networkers)世界的调查正在展开。8 i$ g7 G7 a# j) P& G% _
+ Z2 {1 t( p9 q L 所谓专家网络,就是一些非常了解上市公司内部运作相关信息细节的人,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出售给资产经理人。这些信息在有些时候可能会泄漏企业的秘密,比如通过他们签下或者取消大订单,就可以判断出他们的生产是收缩还是扩张,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则可能会在稍晚时成为尽人皆知的新闻,使得股票价格产生相应的变化。
' r/ G; n& `9 @, @2 U/ \& w/ h8 n. W3 @( [! a: y5 n# j& b% A: a
由于这些信息属于非公开内容,监管部门的定义是,将这样的信息透露给基金经理人,并推动他们利用其谋利,便构成了内幕交易行为。. T/ I# A8 J* N
8 q6 v, T* r# H' b 专家网络的兴起和扩张,某种程度上也是传统的华尔街研究分析业务的收缩使然。由于行业的购并和收缩,也由于2003年,在上一次大规模研究丑闻之后,监管大幅强化,近年以来,能够就特定股票给出专业分析的高品质股票分析师愈来愈少。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所谓专家网络的形态究竟是否越过了红线——目前,它是处于灰色区域之内,但是很可能将会迅速被断定为黑色或者白色。) U5 D$ w9 m/ _& @
; q" _8 _% m# P& [' z* n 很多的时候,专家网络都是受雇于对冲基金经理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轮调查当中,情况就是如此。
) V# U r2 j5 I1 E8 Q) ]. R
/ j8 ?0 X7 k; U( U9 K0 S 问题在于,卷进来的绝不仅仅是对冲基金,比如媒体报道称,Janus Capital Group、MFS Investment Management和Wellington Management Co.都和作为我们当前故事中心的一个专家网络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三大共同基金巨头都没有受到行为不当的指责,但是这一案件本身就决定了其中存在着种种让散户投资者头晕目眩,心神不安的成分。
9 h$ a# V9 t1 [9 e: N/ o6 D, I: n2 G& k
按照道理来说,三家基金公司卷入进来,散户投资者其实并没有理由感到吃惊,相反,若是这里没有共同基金行业的事情,那才是奇怪。& o) M: x# U! C
# |* W. A5 {- Q! G/ ] 现在,投资大众正变得愈来愈看重短期,只要基金不能立竿见影地拿出成果,就随时可能会被抛弃。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共同基金经理人都不得不像自己的对冲基金同行那样行事。在对冲基金当中,规矩历来就一直是如此——如果一位经理人不能迅速获得巨大的利润,那么投资者就会很快离开,基金至多存在一两年就得关张。9 I1 A+ N% o& }* o* \+ N
/ u7 F* }6 ^5 ?7 Z: U/ B# m 愈来愈多的共同基金走上了类似对冲基金的道路,这一点从基金产品种类的增加就可以看出来。市场中立策略、多空头策略、130/30策略等等,其实都是共同基金整合那些几十年来一直是对冲基金专利的策略的产物。- @. l1 d- {' D" d V3 M/ Z
$ T- k$ O+ g' ]$ I 对冲基金经理人很容易就会想到利用专家网络去达到获得相对优势的方法,而传统共同基金的经理人,当他们逐渐开始模仿对冲基金的策略之后,很自然地也会想到这一点。此外,尽管专家网络散布的是企业内线消息,但是接收这些消息本身并不违法,违法的是利用这些消息谋利。从这个角度说来,专家网络的所有客户都有必要纳入监管部门的监控之下,以便确定谁利用了这些消息进行交易。. }2 ~# u/ z: w5 R& o
* C5 a% s! w' H
最新的案件与2003年人们所看到的共同基金内幕交易丑闻又有所不同,当时的情况是,某些特定的客户获得了特权,可以迅速买进和卖出基金,而余下的大多数股东却没有这些特权,而且还必须承担特权者特权交易导致的部分损失。现在的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经理人并没有将股东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他们自己有强烈的动机去进行某种交易。$ Q! x X! i6 D/ [
4 k+ R* d) K0 H+ ~6 C# a/ x0 H
具体说来,这些经理人是试图使用可以获得的,处于法律和监管灰色区域的消息,希望以此来提升基金的表现,而基金表现的提升,所有的股东获得的好处是均等的。事实上,之所以更多的经理人没有被提及,正是因为按照正常的道理,他们必然要尽最大可能去获取与自己持有或者可能持有的证券相关的信息。$ x$ b9 Z4 m6 Q# F
" v W$ O: {- ?7 K6 l
每一次丑闻爆发,投资大众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投资者信心也会因此受到伤害,但是,归根结底,这一次调查其实是可以帮助到投资者的,帮助他们明白自己该把自己的钱放到哪里。8 H* ^; E3 g: U# D3 G
9 E0 k5 B8 g$ S' z. Z% D
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应该希望经理人去研究基本面,研究重要的趋势,而不是将眼睛紧盯着各种流言蜚语,或者是能够推动股票价格在明天或者下周发生某种变化的短期消息。他们并不需要所谓专家网络,因为后者只能让他们出现注意力偏移,忘记自己长期投资的初衷。
, A; ^0 P B6 N! J. V$ r
) E* p2 Q' v* L4 W* |( { 与此同时,那些坚决要求自己的基金在任何时期,尤其是短时期内都超越大盘的投资者,则应该希望经理人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来施展魔法。虽然监管机构已经因为所谓专家网络问题介入,但是投资者至少现在还没有理由因此而感到慌乱,或者是放弃自己的基金。(子衿)
6 F& [& N6 i2 t7 s
5 T t9 i: o8 w) ]2 F%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