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关于恢复使用轿子的建议
4 J8 N i1 p. J, v* N m杂文选刊 孙承 兴雨 02日16:57 ! Z4 B; {9 [: d" g1 P3 V6 @
3 i, i. H8 y$ Y中国交通兼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
t# B2 q9 u5 V, v( L" Y5 f* Y# K
) w7 j, Q& ?; J# l' O( f
- f4 B/ R6 h( j) B 在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冥思苦想,翻阅九九八十一卷浩繁资料,终于想出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比金子还闪闪发光的点子,那就是恢复使用古代的轿子,取代没头没脑到处乱跑的轿车。其理由如下:
# ~8 a$ W2 ?1 x& {+ s* x d6 b0 P 其一是保护弘扬国粹。轿子是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人力承运工具。它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当时叫步舆、载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老人家早有指示,何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6 b0 p7 \3 A0 X
其二是节省能源。轿车是个只喝汽油的怪物,汽油不是海水,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整个地球攒了几亿年,才攒那么点,哪禁得住成千上万的汽车那么一个劲地造﹖一旦地球上那点油都烧没了,你就是烧大腿,也不能把车发动起来。 W# \4 \, Z- ?
9 D) W4 v* }$ K
% E' z. w7 A9 G0 ]* {9 R
其三是节省财政开支。一台小车少说二三十万,现在任何一个单位开销最大的除了吃喝就是小车,中央特意对哪级坐什么车都做了规定,可谁都不大愿意遵守。前两天,云南一个贫困县超标准买车,弄得沸沸扬扬。如果全都改用轿子,一年不省个几十亿才怪呢。
" f0 q9 k: u/ E+ T0 P 其四是减少交通事故。现在车祸实猛于虎,光去年一年国内车祸就死人十万多,平均一天就死270多人。出了车祸如果光报废几辆车倒还没啥。反正车有的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一旦伤着人可怎么整﹖一旦当时断送小命,连遗嘱都来不及写,存折放在哪都没法告诉家人,这损失岂不太大﹖如果没有立刻见到阎王爷,弄得缺胳膊少腿,生不如死,那就更惨。
6 |+ [5 F7 R- n @5 \9 P$ B, A4 R( j
2 g5 G8 o' W7 {& w+ z1 T1 [ 五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现在到处污染,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什么酸雨、臭氧层破坏,哪一件小车废气能摆脱干系﹖地球变暖,人越来越遭罪,仅仅两天,广州的酷热天气诱发疾病至少造成39人死亡,你说汽车喷出的热浪能无影响﹖
+ }0 w* u. g; B) G1 t, ] 六是减少官员腐败。现在是不管哪一级,都要坐奥迪,老百姓对此早就怨声载道,什么"一盒烟五斤油,一顿饭两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如果改成轿子,就不会有庄河教育局长与一女子将衣服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双双在车中窒息毙命的丑剧,也不会出现一起起领导开车撞人,司机代为坐牢的闹剧,更不会出现伤者路边求救,领导呼啸而去的悲剧。
: n( a, Q. I3 n2 x* J! k! o" ]; J' u
% o) G6 W, j1 I9 V$ e 第七条理由比较重大,就是有利于联系群众。历朝历代都有冤情,我们看古代的戏剧,动不动就有人拦轿喊冤。一则那轿一眼就能看出官儿的大小,二则行动较慢,有利于百姓呈递诉状。哪像现在的小轿车,一个个比兔子跑得还快。还没看清什么型号呢,它"呼"家伙开过去了,用好听一点的词说,那叫绝尘而去。如果能像古代那样拦轿喊冤,肯定会解决久拖不决的信访难题,会密切干群关系,保持社会稳定,避免游行上访。你说这理由重大不﹖
' o4 E, b0 R# x0 ^ 第八条关系更为重大,那就是有利于扩大再就业。现在的轿车就一个司机,一个个牛气得很,好像是二领导一般。如果恢复了轿子,至少可以有一倍于小车司机的人有了就业机会。如果处级由两个人抬,局级由四个人抬,市级由八个人抬,以此类推,就业人数也会成倍增长。现在多少人在为这就业的事犯愁,这么一弄就差不多解决一多半了,何乐而不为﹖
0 ^; A% W& L9 @, ?0 ?7 V" k+ ^/ j5 J" b+ l
1 ?) F' p1 ^5 W9 M- l, F! ^# X d3 M& E# I+ v. c( R& b: Z; c4 e
有人说,你说出这么多好处,这建议当然可以考虑,可现在是现代社会,用那些轿子晃晃悠悠的,不耽误工夫吗﹖别急,这一点我们早已考虑过,现在不是有电视和手机吗,需要单独说的就用手机,需要对大伙说的就用电视,多么省劲,多么科学。& ^8 \, {# g8 q8 b8 I, Y4 A1 G# w# C" r
; y9 A$ F. Q( B8 O* x- X! c
心动不如行动,还犹豫什么,赶紧换轿子吧。6 `. V% f# k& z0 W3 C" G6 f
8 v& b* j# O- I7 r: [& Z
/ W$ [2 g4 v' x% B" \3 V0 k" P 司马慕古谨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