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6 u5 |6 X: T- _( }4 t+ N. U6 b" k
0 d8 o& M* x; _. [6 y. @" B不会做事情的孩子( J2 M' V1 f& p% T: x7 a
( ^% K* `! @) U- C5 I; }8 Z3 k一:- u$ c2 l g: o: `$ T% n
7 [2 s6 M3 m" c2 q. P欣欣上幼儿园之前,妈妈就非常担心,因为他不会自己吃饭,每次都是妈妈或奶奶喂饭;他也不会自己上厕所,因为裤子脱下来他就穿不回去;睡觉没有妈妈陪,他就不肯睡……2 Y6 {' c( X/ }# H3 }
, g: }7 ^" |3 c( F
妈妈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欣欣上幼儿园后,每次吃饭他都不会动手拿勺,老师没办法,只好喂他;因为不会穿脱裤子而经常尿湿裤子;午睡后起床,欣欣总是坐在那儿等老师来帮他穿衣服鞋袜。老师反映说,欣欣的自理能力是比较差的。
* n4 d0 f9 j* }6 ?# l 5 v" C( d1 |; D4 y. p6 R. V. f
二:: f9 M0 q: P5 \7 y* b
" v. D+ S( k2 w田田上一年级了,第一次学校组织出游,妈妈给她带了两个煮鸡蛋。没想到,游玩回来后,两个煮鸡蛋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了。妈妈问田田为什么不吃,田田说,怎么吃啊?这个鸡蛋圆溜溜的又没缝,怎么咬呀?原来每次田田吃鸡蛋,都是妈妈给剥好了壳的,这次没剥壳,田田就不知道怎么下口了。
7 W# n) v* q! z - k5 _7 w* C1 f* ?8 j! C$ N
三:
. N' r1 a. W; k8 |/ ^4 }/ x
4 b- i( D* A z1 [- y9 [小林的妈妈诉苦说,小林现在已经二十几岁了,但很不争气,读书时成绩就不怎么样,好不容易给他找了个民办高校上学。现在毕业了,又要动用一切人际关系帮他找工作。工作稳定下来,又想着给他找女朋友。可孩子却只顾在家玩电脑打游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米饭如何煮熟都不知道,仍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5 M6 U `0 r+ E6 J ( X9 t( m7 P' P
也许是独生子女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为他挡风遮雨,他似乎忘记自己要成长,也要走上社会。可是他总有独立的时候,父母何时才能撒手呢?; e! Z: E9 G j+ {4 n8 R6 h# K
- n* C" C r* d* Y
经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抱怨:我们小时候家里孩子很多,父母没时间和精力管,我们反而都很好;如今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我们将所有的关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他身上,事事为他操心考虑,可谓关心到了极致,但付出的精力和效果压根不成正比。这是怎么回事呢?
- A! o! ]& m, V( B: H, j ( w( q; f" M* p3 C) w; `
专家解析:
! v& `- Q& u4 ?! G, Y % ] p x% ~/ t3 A* ?
这正是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为什么你的良苦用心适得其反,正是你看似周到而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帮助剥夺了宝宝尝试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t4 v9 o: j# C( a& m " ]; Q) T" h3 L" ?% K! L- @4 z/ p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从生命初期的弱小婴儿,到成为社会的成熟个体,需要一些心理功能的发展。在婴幼儿期,你绝对有责任也有必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照顾、帮助宝宝,因为缺乏这样的保护,他是无法存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一天天长大,你如果还是继续全面掌管着他的生活,不让他独立面对生活,其结果必然会迟滞了宝宝基本心理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自身的功能始终被你替代,发展就丧失了最合适的时机。在今后的成人社会生活中,宝宝不仅没有独立性,也很难体会到自信感,更不敢独立地去做一些事,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他就像“成人宝宝”,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始终要依赖着你。& }) ~4 j/ J7 Y7 |+ z! k
: f1 i4 x* F% M6 Y3 E$ n
父母为什么不肯撒手?( G4 ]7 ^$ ]7 t' `" Z1 J; E% D
8 o: ^$ J { f9 S2 r! H1 `- T5 B( ~
“责任感”使然, S$ ~+ U( ^' Z7 b; A- L/ H$ H1 N
8 `6 F7 l3 J4 D有些父母认为,“全面”照顾宝宝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处处都想着“包办”。在宝宝碰到困难时,总会不自觉地就去插上一手,以为这样可以让宝宝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更快地获得成功,出发点是想给宝宝创建一条人生的捷径。9 I4 b* q) |1 y3 ~
. }' o& ~' h' k图省事、放心5 a' g+ Z% z$ T/ e! k7 o [' c
. t$ a+ R+ c j) E/ d* O. @; l, i由于缺乏对婴幼儿心理的了解,父母往往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宝宝。当宝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达到成人的标准时,就索性自己代替他来完成,这样做才放心、省事。
/ B% G/ H- f$ N9 i0 z
4 c0 {- \- e6 P# J( h) e专家解析:剥夺了宝宝在尝试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长此下去他不仅可能手脚笨拙,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而且还可能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Y; ]4 ^( |7 {
/ n6 z7 A7 d6 E% k. U4 Y% |4 Q宝宝其实生来就有处理问题的潜力,你的时时保护、事事干预,会让他从一开始感到温暖,进而转成觉得理所当然,最后阻碍了他自己去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n2 ?1 q$ l$ y
8 h" `) ^) `" h. W# ~* L7 p
$ [: C/ M" e- t k4 k3 c: ~
5 Z4 h% S. U8 I* m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宝宝自己动手5 ?" a4 G( g3 R j, L& e
7 `- }1 a V% Z7 {8 O
中国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m+ Q: h2 ^$ E# ?* u* c! j " B6 s& q. O. o" x# u$ T3 @" C( ]( G
你不肯放手,要替宝宝解决问题,就不如教会他自己动手,对宝宝来说,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重要,是否能做得完美也不重要,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是他学会独立思考,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但可以促进能力的培养,促进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完善人格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宝宝在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信,提高了自主性。 [/ E v% m' ^ ^
4 `( U2 X0 s$ i V$ i多给宝宝一点空间,为他创造成长的机会,对宝宝有百利而无一害!8 [+ M3 \+ k$ w3 e5 A: j
: Z9 k* v$ E2 q$ E" a8 E1.促进生活自理能力
) z* _+ s8 s) L; ^/ P- {, }0 G. X
# z% [. E' L' G+ K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生长发育各方面都正常的宝宝,一般到了2周岁后就自然地出现摆脱妈妈“控制”的倾向(宝宝总是将妈妈的呵护看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常常会大声说:“我自己会吃饭,不要你喂!”“我自己穿衣服。”
' R# n3 t$ c' H ^/ D9 F. \ % u7 T" q: I. l. T8 O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强调: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讲卫生等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可能引起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感到羞耻。6 ~. r9 @6 e" O7 c) T# I
1 w0 u& e3 j) ?0 L* _3 J: R; U在德国,有的宝宝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如在用餐前把餐具摆放好,帮父母收拾房间等。在这样的培养下,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全世界都很有名。4 [: p( C% N! r/ i8 e
( d" W. G& O7 l* D' l t7 f O
2.促进智力发展
, F* q0 U0 e9 S* ?) e' y3 J
; A2 G% J5 A F9 F- M! O+ W让宝宝亲自动手,不仅可以使他在动作技能上得到锻炼,在认知上也可以得到发展。例如,切西瓜时,宝宝可以形象地体验二等分、四等分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分发碗筷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数学能力;在捣碎练习中,了解芝麻、核桃、花生、桂圆等不同物品的硬度和特性,从而激发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进而能主动地去学习。1 ]+ N) C3 B/ O. h$ k- U$ H
% r& f5 A) T0 c1 N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宝宝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对年幼的宝宝来说,亲自动手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刻板的言语教导可能会使宝宝在理论上知道如何做某些事情,但这些经验是否能纳入他的知识体系仍是个未知数。- n! c9 V& E1 R" K! J6 k; l0 e
/ E# J7 y$ D- S3.提高自主性,增强自信心
& m) N# g- ]2 a0 _6 a$ u0 p7 ?
" n/ R& a# W! _. n3 s宝宝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信,产生“我能行”的心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碰到难题时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因为他具有很多成功的体验,可以为他解决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 d# p5 y/ H$ i. K2 m3 F3 ]
3 ]% u0 }; K2 z s8 a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 i* W9 m7 _6 p3 d/ W8 P
9 S) L% B1 L5 y7 R对宝宝多加鼓励
! i4 C3 C$ c4 R* T ) P1 S1 V$ }6 R, k8 ]
宝宝很多的第一次可能是很不成功的。第一次自己洗脸,把水泼得到处都是,还没把脸洗干净;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弄脏了衣服,搞得满桌狼藉。即使宝宝在初期做得不是很好,你也要多加鼓励,耐心地等待宝宝自己做,同时表扬他的行为:“真了不起,你会自己洗脸啦!”“看宝宝饭吃得多好,学得有多快!”而不是看到宝宝做得不好时,就上前帮他拧毛巾、洗脸、喂饭,剥夺他尝试的机会。
y* d$ p* ^' m' Z; S( B) u2 h
T+ s& g# h) k+ v: z* O要知道,宝宝小的时候内心还没有足够而稳定的自信,这时,他特别需要你的鼓励。有时,宝宝正在失败的边缘,你的一句赞扬,甚至是赞许的目光,都可以让宝宝重拾信心,继续去解决问题。所以,千万不要吝惜你的赞扬哦!! R% G/ Z/ ?) \% p5 c
b8 V; p( f7 d& B: E N1 M为宝宝提供丰富自然的环境" N) l' x9 S; R1 v( u6 h* n% @
/ v3 d4 s* L. h% I3 w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必须亲身体验一些事物。好的教育是为宝宝提供一个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里能够自己试验某些事情,找到想要的答案。放开宝宝的手脚,让他多接触生活,使他通过对物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来获得知识。2 s2 z( e6 |! p0 Y3 l/ s# g# ?
/ |+ G- A; w& O% m* n8 c0 ?
宝宝如今所处的成长环境事实上并不够“自然”,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城市里都是楼房,独门独户的,宝宝失去了“瞎玩”的机会,也失去了感受真实的大自然的机会,再加上你设置的各种约束,他的成长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无趣。
6 Q& t* I# F3 u) N+ a, [ . J# a: G6 M2 j# {
所以,建议你多为宝宝提供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让他能更自然地接近和感受这个世界,更加完整地参与到生活中来,而不是被束缚在水泥和钢筋的笼子里。
: K }) @* y3 {; Z . {' \2 L, \8 m8 W4 l
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剥夺宝宝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如在招待客人时,让宝宝帮着把切好的西瓜整齐地放入盘中,端给客人品尝;把剥好的毛豆送到厨房,让妈妈烧出美味的菜肴等。这样,宝宝既锻炼了能力,又享受了成功的喜悦。0 b# D# j9 O L- w5 Y
0 s# l4 r& B9 ]4 V. e. N尊重宝宝的自主意识
1 t9 O* N8 C' t- M$ C
8 } y) J6 a6 q7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提倡的“孩子完善人格”的两种品格之一就是自主性。宝宝自身具有主动发展的内部潜力,就像植物自身会发芽、长高、开花一样,而你的作用在于“援助”生命开花。“援助”的意思是指除了必要的指导外,你对宝宝的生活不能过度干涉或帮助。
1 _* j: _9 K7 @3 R/ Q / ?7 X. U) I4 H& Q
蒙台梭利特别强调为宝宝创设宽松的教养环境和氛围,使他能自主地成长。用他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大自然,用他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以他的行为达到各种要求,用他的头脑进行判断,最终学会自我调节,自觉学习、思考、行动,成为一个不依赖于他人、独立自主的个体,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3 y, a" r' g( d) s- B% Y# T: A
, f9 f: \& s7 R7 K
妈妈们经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权威,常用成人的眼光和角度看待宝宝的探索。所以,专家建议你要尽量降低自己的权威感,多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宝宝的某些尝试甚至挑战,尊重他的自主意识。! |# o6 W9 l' H: l3 B2 {7 b
, h, N3 q8 z, U* [' z1 b) X; x' \一岁以后,宝宝就想知道怎样使自己与外界联系起来?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又控制着我?他逐渐感到自己是独立的,有了强烈的个人控制感。你的过度保护会阻碍宝宝的自主性发展。如果不允许宝宝进行探索,他就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他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要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了你的指导,宝宝就像失去了主心骨,面对难题不知所措了。
. J) |( j r3 H ^! n& C . X7 H& g, Y! l8 _ a! m9 h
你给宝宝的指导要适当
% y! M9 X% T% B# a4 h0 Z
: f9 s$ q* f, Y! d% }* S" {这和之前提到的让宝宝独立解决问题并不矛盾。需要强调的是,在宝宝解决一个问题时,你不要轻易去指导和干涉他,不要剥夺他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机会。在他经历多次尝试未果后,你可以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建议。这并不是去帮他解决问题,而是适当给出一些好的建议。( y2 p- f9 C4 }; }+ A0 } s+ H! _
1 R9 B9 P8 D) Y赋予宝宝权力
# k6 S! c/ ^& g1 f3 M M. Y _( s
8 w4 c t, N6 y7 P! m" p1 d多将权力下放给宝宝,让他做自己的主人。你尝试给出一段时间,让宝宝自己安排生活,看看喜欢的小人书,出去和小朋友疯跑一气,回来再画会儿画。宝宝会逐渐懂得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时间。" x( X# @) S6 q9 W, S$ H, G1 i# P
2 t$ a- o$ X$ D. f" W3 I
多给宝宝做选择的机会。比如带宝宝去超市,你可以多征求宝宝的意见:“你觉得牙膏买哪种好呢?”“饮料要大瓶还是小瓶呢?小瓶不划算,大瓶太重,宝宝你觉得买哪个好呢?”慢慢地,宝宝就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小大人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