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4|回复: 1

实属罕见 美国医生剽窃中国同行的前前后后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6-7-20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这不是一般层面的剽窃,这分明是抢!”黄红云怒气冲冲地说( h1 l# i; `" V, @% I5 s; ^/ F1 R
8 m. G6 b" I( @$ ~
目前就职于北京西山医院的他,将矛头直指国外同行。学术界本非净土,媒体上也不乏学者被指剽窃的报道,但像黄红云这样由中国学者去指控国外同行剽窃的案例,却并不多见。
1 W2 R6 p" G" u: N) V$ I9 Q4 {* u3 \0 t; X' `0 i4 d2 m5 g
  今年3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脊髓》杂志刊登了一篇病例报告(case report),介绍一位日本男性脊髓损伤患者在北京接受细胞移植手术的情况。
5 K5 s# z4 a' }
1 d; M9 I. c0 `: l+ J0 y  开展此项手术的是时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的黄红云。但令人奇怪的是,病例报告的作者里面竟然没有他这位操刀医生的名字。报告列出的三位作者全部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其中最主要的作者名叫格斯特(James Guest)。
  e9 z- W# ]% B: o' B: I+ `# L% E6 z6 a- \; p) i
  事件回放
- U* u1 K0 m; j  b; Y& X( h3 B- Z, z; i. g1 {
  事情得从2004年7月说起。朝阳医院来了两位迈阿密的客人:格斯特博士及其同事钱铁(Tie Qian)博士,原因是黄红云的一项标新立异的工作吸引了他们。( b$ s: u; b, c
* P/ ~5 _5 ^8 Q" \8 S- W8 _; P
  据后来就职于北京西山医院的黄红云介绍,他从流产胎儿组织中提取出“嗅鞘细胞”——具有独特中枢神经修复功能的一种脑细胞,对脊髓损伤和运动神经元病等中枢神经顽症患者施行细胞移植手术。
2 K5 _/ N5 M- Z8 X0 Z. q) s9 \) e8 t! l8 x
  格斯特和钱铁在朝阳医院期间,观察和搜集了多个病例的资料,并重点观察了18岁的日本患者松岭贵幸。
" \' m, M* G7 {' E' [$ [7 m3 t. c9 r/ R$ I. M9 F, r$ ]
  黄说,松岭8个月前滑雪时摔伤,脊髓损伤相当严重,后曾在日本接受手术和系统康复训练,但未获得任何功能改善。
; y0 c* m9 J6 H0 S( u! v2 E; U+ s8 b9 l
  在北京接受移植手术以后,松岭仍然无法行走。但根据黄红云的介绍,“术后数天,上肢和手腕出现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肩及上肢感觉也有恢复。回日本后逐渐发现躯干平衡能力增强”。
; Z; y1 _$ d3 \1 _$ g$ r
% H3 i1 J  `: ~" y4 V5 H8 {. {! [  黄说,观察到松岭的恢复情况以后,格斯特表示了合作发表文章的意愿。5 B# P3 x7 D) m/ l- h- }
5 x6 Z5 n" `$ W6 N7 \6 E3 d
  将研究工作发表在西方学术杂志,是黄红云的一大心结。他曾多次向《自然医学》、《科学》等著名杂志投稿,但换来的都是退稿信。英国《自然》杂志的一则新闻报道说,有学者认为黄的成果之所以无法在西方主流刊物上发表,主要原因是其治疗效果无法衡量。/ T7 ?4 |6 ~' }% X  L; O% T

. X( \- X$ t+ `" C3 Y) p  在黄看来,格斯特及迈阿密项目的出现可能是一件好事情。“有人可能因此指责我崇洋媚外,但我是人,现实生活逼迫我不得不如此。”* b" C# ?5 H" ~0 m5 J2 B$ D

$ s+ i9 F0 `) i, J7 J- N4 P  如果黄选择与迈阿密同行合作,大概意味着发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为迈阿密大学拥有大型的脊髓损伤研治中心,学界地位高。
8 [  W7 n. T/ c+ l0 m) V# I. p" V& h- U; u
  不过据黄介绍,他提出格斯特可以作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则只能由他本人担任。* d! I! ^+ w- o2 x$ g
0 l8 U6 g2 ]) W3 v! a* g2 S
  按照学术界惯例,第一作者通常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通讯作者则是研究的负责人,文章知识产权通常也归通讯作者所有。
7 x2 Y5 X# M: L" Y- y
8 f' K6 N# Q' X  然而,黄说,格斯特回到美国后却要求担任通讯作者。“我当时就表示,论文宁肯不发,也不能答应。你没有提供经费,课题设计、操作和结果也不是你的呀!”
, N7 n( Z; ]0 m
5 w* @. ^4 h% p# v: \4 k+ Y  争议焦点
: p6 ?  l- B' l5 H  V4 A
9 D3 P; M! ~, D% ~0 y7 _) \6 y" @  最终,格斯特彻底抛开了黄红云。2005年9月,他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名义,在《脊髓》杂志网络版发表了关于松岭的病例报告。今年3月,该报告又出现在该杂志的印刷版。& ^& T# X4 t0 ^, y

+ K5 j; U8 r; V( d8 ]9 p8 v  病例报告提到,格斯特和钱铁以观察者的身份在北京呆了12天,他们的观察研究旨在收集一种很受关注的细胞移植方法的相关信息。: _' q; C: N2 I; R: B
( ~7 q6 `1 R' i$ Q* [
  报告对移植手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移植细胞的来源、培养及手术过程、术后情况等。黄说,报告中很多资料都是当初他向对方提供的,如今他对此后悔不已:“我当初真傻,把他们当成了做学问的人。”
4 Q% w! `' t2 e1 l* |& r" L
% s' \9 T" Z  g" }8 Z7 D0 ?3 [  格斯特等人在病例报告正文中没有提及黄,只是在文末“致谢”部分感谢黄允许他们接触病人。4 ]4 l9 D% E# [
) H3 X/ L: h# v  D9 W" K, X$ ~0 X7 x
  看到这篇病例报告以后,黄说自己非常震惊,“如果是评论性文章,谁来写都可以,但这是病例报告,他有资格来写吗?”
$ F7 Z& D& Y& z: i: s+ [0 O" }/ K9 v6 K5 {7 e+ V1 e
  这份病例报告除了刊载松岭病例的文字资料以外,还有几幅不露脸的上肢和手腕图片。
1 I0 [3 m9 {' W; }$ j. H
) N" c. @5 E. w3 m; \+ z2 Z/ X: A5 B  而黄出示了一份松岭口述、其祖母今年5月代签的声明,称松岭仅授权他在媒体或医学期刊上报道其医学资料。! B# T( I2 P) o$ f: G& T

; A  X6 n' W0 L1 M0 Q6 S3 Y  根据黄红云秘书提供的松岭家号码,本报将电话打到了日本。电话那端,一个平静的声音证实了黄的说法:“这是黄教授自己研究的东西,却给他们发表了,我觉得这样的事情非常不好。”
8 n: ~# \- k% g) M$ Y  n3 V/ A- Q5 @, ?4 M6 T
  一家医学杂志的副总编对记者说,病例报告通常都是由主治的医生来撰写,发表患者资料按理也需征得患者本人同意。
$ F) k% V9 J0 T9 B+ P3 h+ G  o: t5 F) Q( {) Q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燕鸣评论说,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文章标准,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根本不具备作者资格,其举动是明显的剽窃行为。6 o1 u9 ]4 H$ U" N: D; P
2 C* \3 ?! U  R( v- _/ d* n- @
  耐人寻味: `" j8 S3 e" ~+ f
$ r0 t" G) l. R: m7 g% p
  美国Rutgers大学华裔教授杨咏威(Wise Young)是神经外科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黄红云曾在其实验室做访问研究。他对格斯特是否构成剽窃未予置评,原因是不清楚黄和格斯特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但他告诉记者:“文章发表后,作者里面没有黄医生,我感到惊讶。”) J- y7 g) U$ @$ W2 s! y3 W

9 _# O- ^6 W* K! M  记者给格斯特及迈阿密大学瘫痪治疗项目负责人发去采访电邮,并多次给格斯特实验室电话留言。格斯特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说,他已将记者的采访要求转达格斯特。1 U* s  k  J4 R9 I6 p7 E& I

! L; r- n! e9 f3 `; e  《脊髓》杂志主编文德勒(Jean-Jacques Wyndaele)则将记者的采访电邮转给其主管单位自然出版集团。
5 B! \' h, T/ n5 Q* G/ I1 r' R
* m% Q$ u- ?3 t  一周以来,格斯特、迈阿密大学瘫痪治疗项目,以及自然出版集团均未回应,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沉默。
% v  v- C% _& q: D6 N
1 v7 R+ ^8 M0 n2 Y% S6 K$ e  不过,似乎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格斯特那篇病例报告刚发表出来时,黄红云并未公开指控对方。“如果单纯是剽窃,我可能也就放过去了。”他说。* Q4 b' H/ n  r: {+ Z) G9 w
" M5 n) s) c; H, e3 o( Z
  黄的理由是,这毕竟是西方医学期刊上第一次有学术文章介绍其工作,可以引起更多同行的兴趣,而他一直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其“重要发现”,深入挖掘这一领域。. q( U2 r' H6 w3 Y0 y9 g
! u1 }6 A0 c9 D0 X; ^
  正如杨咏威所说,外界很难确切知晓黄和格斯特在论文发表上有过怎样的故事。但这篇病例报告的发表,大概对黄也有一些益处。
6 |5 v2 w$ Y- {9 }7 z2 q( [
# `8 [9 B" D* d5 g  例如,报告描述了患者术后短短数天即开始出现神经功能改善等重要现象。尽管报告措辞谨慎,强调尚需进行深入的独立分析,但对黄的移植手术似乎多少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l1 }+ X% }" Q/ e" w9 v. z7 @4 x
8 N* m" Q- }* V2 _6 M! R5 C" F; ~. M
  此外,格斯特还在报告中证明手术符合朝阳医院及中国政府的相关规范,提供流产胎儿的女性和接受手术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这样的“第三方证词”或许有助于减少国际学术界对于黄的伦理质疑。8 v4 E9 I: }( r: L' X4 a

5 m' H4 q- g( r2 g  风云突变  M7 t5 k" A& X" z/ q3 y4 ]

( c$ y. ]7 m+ o: P  N* i; [8 q$ d  随后不久,风云突变。
* S, P3 q! U2 q/ u4 a3 x
4 {( M; R0 ^& h6 e  O% ^& |( I  今年3月,格斯特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博肯(Bruce Dobkin)博士等人合作,在多博肯担任主编的《神经康复及神经修复》杂志发表了一篇评述文章。这篇文章彻底激怒了黄红云。
. z- c! ?+ ~* N/ [' c& n/ e& T+ B0 x8 `8 O/ ^
  文章几乎推翻了黄的工作:“在没有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法以及公正的评估分析情况下,医生们应强烈建议病人放弃黄医生的这种治疗方案”。(参见本版《剽窃风波的背后:是重大突破还是学术泡沫?》)8 Q2 k' e, Q7 }5 B
% n9 ~5 r. Y) ]; q
  黄则辩称,该文多处歪曲事实。此外,他表示不解的是,“格斯特以自己名义发表文章,(治疗效果)就是好的;转过脸来批评别人,就变成无效的了”。
" ~5 Y* n/ ~+ B" b9 H5 N' u
# T+ t  s& S5 J1 F8 F  于是,从今年4月起,黄红云和格斯特彻底决裂。黄开始向格斯特本人及迈阿密大学校方,以及《脊髓》杂志等多方投诉,称格斯特那篇病例报告是剽窃之作。
" Y* `( s! l3 ~6 u$ D2 o2 y
1 R6 }; \2 D) s# P$ }$ f  三个月过去了,黄红云的投诉基本上是石沉大海。他说,如果接下来仍然得不到满意答复,将考虑诉诸法律手段,“不能在中国起诉的话,就在美国起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7-22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界本非净土,媒体上也不乏学者被指剽窃的报道
9 Y* \0 W2 h3 ~3 _7 j) B
" x+ m* p9 f$ ]. J( h
同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2 07:49 , Processed in 0.12565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