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7|回复: 0

中医漫谈 (2): 中医体系介绍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3-9-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中医漫谈 (2)
8 ~) g' P! H7 Q. ?% r: ^$ G
- V7 L! T1 Y7 H! ^( Q2 \0 G0 |中医体系介绍/ M# u4 l% v, p# Z

4 v0 m/ o8 G8 `% B7 f! a谈中医,我们不得不说中医也是有不同风格的。这就像中国菜系,有八大菜系那样,中医也有不同的体系或学派。在上一期中医通讯中,我们介绍了中医看待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基于五行学说,那只是中医众多体系中的一种,当然那是中医院校书本上教的一种体系,并不是说所有的中医都是那样看病的。这种中医体系,我们现在不妨叫它学院体系。中医还有别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经方体系,或经方派,温病体系,或温病派,还有火神-温阳派,时方派 (包括脾胃派,补肾派,四圣心源派),小方疗法,象数疗法,等等。这些不同的中医门派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充实和发展了中医整体事业,提高了中医整体疗效。无论是中医医生还是患者大众,都有必要了解这些不同,才能更好的互相配合,提高疗效。在这不同的中医体系中,最最重要的当是经方派。它是其它中医学派的基础。如果一个中医医生不会用经方(指经方派的药方,也就是《伤寒论》中的药方),这个中医医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中医大家。( s( F# Y) `" j, H4 o3 h

  O5 w; V% v+ Y2 F7 K& `& l  u7 p2 s% |
(1). 经方派
8 g" y% n( S9 b( s- ^" a7 b: a. V$ `8 D: p7 R, f& Q
经方派指的是主要以《伤寒论》》中的诊断方法来诊断疾病,也主要用该书中的方剂来治疗疾病的中医医生。由于《伤寒论》被公认为中医的经典书籍,所以这一学派被成为经方派。以后由经方派演变发展的火神-温阳派为经方派的直接衍生学派。
3 M/ K9 E9 Z/ d: B
+ }4 s, D' Q! k, N3 O《伤寒论》一书由西汉时期张仲景编写。主要讲述的是人体受到外来风邪及寒邪侵袭后所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但是,对于温病,即人体受到外来温邪侵袭导致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也在本书中论及了,只不过不是系统性的论及。这里的伤寒病可以是许多人同时得病,但是不互相传染。而温病属于传染性的和发热性的一大类疾病。 9 j0 f" J# n* M6 @1 D$ q
在经方派中,伤寒病分为六个阶段(书中称之为六个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这种分类法大大简化了疾病的诊断范围。比如说,如果病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得的是太阳病。如果病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脉洪大为阳明经病; 而不更衣 (不解大便),内实,大便难,为阳明腑病。如果病人口苦, 咽干, 目眩, 头痛发热, 脉弦细,为少阳病。如果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自利不渴,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自利而渴,为少阴病。手足厥逆, 寒热胜复, 上热下寒, 里寒外热, 饥不欲食,则为厥阴病。$ A8 ?1 J3 A# B  _; M

8 d% I4 c5 @/ L# V- p0 {6 ]8 U在治疗上,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主方。比如说太阳表实症 (太阳病分为表实和表虚两类)用麻黄汤;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栀子豉汤;阳明腑证用大柴胡汤和三个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四逆散。太阴病用理中汤。少阴病用四逆汤,黄连阿胶汤。厥阴病用乌梅汤和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这些方剂本身就可以治疗许多临床疾病,而稍加变得则治疗的疾病范围更广泛。
" w1 U  b) C: X' x: L
0 ?, d. V9 @1 B& g/ d一般来说,经方的草药药物很少,多为四到六味。但是每味药物的含量较大,多在一两到四两甚至六两之多。其一两应相当于现在的 15.625 克,而不是教科书中说的 3 克。如此,每变动一味药,对于药方的作用主方向的影响很大。这样用经方时,对于药味的变得就必须特别谨慎小心。7 k* ~5 F. ?0 C) A" t

1 D; i( n0 L& h/ K7 x' }5 U5 f对于经方中中药的作用,《伤寒论》并没有给以解释。但后世研究觉得经方中的药物作用似乎并不遵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是符合《神农本草经》。9 |. d' w! J3 u; a: Z4 V8 X

4 i- O( u  t: l1 G2 }5 y# @如果按照伤寒论六经辩证,辩证正确,用经方效果极佳。同一个病人,如果经方治疗效果为80%,那么用学院派方剂 (即脏腑辨证加阴阳气血虚实痰食淤辩证法)的疗效多在30% 到40%。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B% r$ V. B* ^+ y. L+ q( Z
3 K1 k- ?. y" x
由于《伤寒论》不讲伤寒病为什么要那样诊断和治疗,它更像是一本临床使用手册而不是教科书。历代以来不同的人对于伤寒论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据说有上千种解释版本。这也表明伤寒论并不好学,所以中医学院将之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的吧。但是,一旦掌握了经方,之后的临床应用就比较容易有治疗成功的感觉。也由于经方不好学,就需要多读其它中医大师使用经方的经验,多看别人的经验。大有一种“曲线救国” 的味道,即需要间接地学经方。9 p! X; q7 J$ q. B2 q8 |6 D) E) x' S
- f) v, _7 I- `6 K% ?& L. w! e- ^
2 H7 z3 @9 z& g/ b& `8 s# f
(2). 温病学派
4 A" R0 o/ S# ]. c$ R; M# ~7 y. Q6 S: R  @) U0 ~
温病学派起源于清代叶天士、 吴鞠通等的温病学说。是伤寒学派治疗外感温病方法的补充。其诊断体系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其用药以清淡轻灵,寒凉为主, 药品贵重, 如用犀角等.& l, M; R: J5 o
         ( T3 O% z5 N, W/ ~
其临床效果,就从温病学派有关书籍中介绍的典型病例的治疗过程看,病情极易反复,常使得医生措手不及。: C# @1 k  P& W4 [! e. ]

. N3 V1 R: G" g" [0 b1 n卫气营血辨证法一般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多不用于一般杂病的诊断和治疗。4 A6 E3 V5 i- G4 O& N" _% T
/ n0 r; T2 f! d2 H

; j3 Q# e0 ~% {: Q. t(3). 四圣心源体系
6 M. B: A5 ?8 j. n1 Q* j# y6 f# ^
本学派由黄元御老先生介绍,由彭子益老先生具体解释和发挥。 本学派注重的是气在人体中的升降沉浮和圆周运动的顺畅与否,故本学派也称为升降沉浮学派。这个学派非常注重脉诊在诊断中的作用,所以需要比较强的脉诊能力。2 ^4 p+ y+ U) |! e+ B; N

; b  A* J3 V; H0 C4 a. n. N用药的目的是使不升之气升,不降之气下降,从而使得一周气流在体内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周而复始。一身元气循环顺畅则无病。
5 D0 u$ T$ |% f
7 _: Q! s; i- E3 }1 W本学派对于草药作用的理解多从草药的升降沉浮作用着眼,所以多与平常的草药作用的解释不同。
* ~- U7 O1 }+ b
' F' i) M0 I4 p5 _" L3 o( o9 C5 I1 D: Q$ J- w; I. [9 t: N
(4). 小方疗法4 W: Y- o- i' a4 c
2 b. F: Z. T6 x0 S% x9 ]7 L
小方疗法由郭志辰先生创立。本体系注重能量在体内四焦的运行顺畅。这四焦除了常说的三焦,即上焦(胸腔),中焦(胃脘部)和下焦(脐以下)外,还有第四焦,即脊髓腔。本学派认为,如果能量在这四焦中的运行通畅,则机体无病。能量的运行是从下焦到中焦,中焦到上焦,从上焦越过肩部到后背之第四焦。再从后背的第四焦经会阴部返回下焦,开始再一次的循环。任何因素导致能量运行受阻,则疾病生。而这种受阻的现象可以从舌头的形状,大小,薄厚,干湿程度等方面判断出来,所以舌诊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基本上不用脉诊。
/ f' c0 L/ f' X/ D. g, \
' a! a" @7 k8 ~小方疗法用药极其简单,多为四味;量轻,多为7-10克。 对于药物的作用之理解更异于传统中医。药物的作用多从对于能量的推动,和对障碍物质的化解等方面理解。3 J* k* I/ `7 d+ L! t4 s( p
' f! B  w4 v; @2 I# D% C0 c
由于本学派创立时间短,应用不甚广泛,疗效也不明了。 ! {' _3 i( U, w2 t, M5 y- @/ m7 E

0 z. W) B: @/ r( F! Y3 T; \. W4 B; T( G6 a
(5). 象数疗法
; V- j: v* N" q+ W8 q( g0 A
1 ~# J; J$ z6 h9 q9 j( M9 E象数疗法是让病人默念某种特定的数字组合来治病的中医体系。这些数字的组合是根据脏腑和数字的对应关系,以脏腑辩证-气血阴阳虚实辩证为依据的。比如说数字 4 代表 肝;3 代表 心;8 为脾;2 为肺;6为肾;5 为胆;7为胃;3 为小肠;1 为大肠;6为膀胱;3为三焦等。$ K& b6 e5 Q& T, Q+ n" ~# {
, {: B. g. {  U2 E. Q# N3 X
数字的选择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比如说肺气虚,选择数字820. 其中8为脾,2为肺,脾生肺。0用来加强疗效。所以用脾土来生肺金。让病人默念820多遍也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G3 d9 L8 X- d
! Q- p- y2 W, i9 X7 y3 Y5 k$ C( Q

; n& R& k+ D9 @9 F; w(6). 时方派
5 r. ~( G% @8 v
; K' T7 _; y/ g# y5 f这一学派的中医多有自己对中医独特的理解和贡献。比如说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理论和和实践;陈少东先生的外伤治疗体系;傅青主先生治疗男科女科;张锡纯先生治疗晚期病;郑钦安先生的阴阳辩证治疗法,祝味菊等先生的火神派疗法。' O6 b3 g4 o& m. l+ f6 z4 U
3 ]. U! j" \  n# ~8 k! Q
这些中医流派的发生和发展多少都带有经方派的痕迹,但仍然有自己的特点。它们的出现的继承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的整个体系。中医历史上这样的名医大师很多,比如当今的李可老先生,刘绍武先生,等等。$ I+ n. N& v& v$ S+ b8 t" {/ i' j
( v# v9 o4 a1 W( f5 B0 X
- C' [* a9 j3 B" P% A2 H- U
(7). 学院派中医
, J5 W$ |1 I1 Z  @. K: i% W7 b
  s3 Q- O. F2 ]学院派中医指的是现代中医院校教材所用体系. 其为整合历史上各中医流派而重新编排的体系, 并无实质上的诊断和治疗创新. 我们也可称之为课本中医吧。如果一个中医医生觉得中医课本是中医知识的精华,是将浩瀚的中医知识,理论,学说,临床经验等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的归纳总结,那么这个“课本中医”在他那里就当是个褒义词吧。
( M+ v4 @' ~" ^8 N1 K$ }. I- e1 U" P$ w, u% i" b9 `' J. Z
本学派注重脏腑辩证-气血阴阳虚实寒热辩证. 注重舌诊和脉诊. 治疗上讲究平和安全,不敢用作用猛烈之方,如经方。讲究治病目标的面面俱到,故用药味多, 量大, 随意加减。+ \9 q) g. g2 l: ]2 S; P
       
: r6 n. o" y% e4 I4 y9 V  _其对于中药药理理解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主. 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
( T& o5 }" D' b& u; K1 h* }  B* n
0 r5 J+ f7 j' M; v- y  h实际工作中, 医生多用经方派所用的治疗八法 (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 中的和法, 温法, 清法, 消法和补法. 较少使用汗法, 吐法, 下法. 用药较少用麻黄, 石膏, 大黄, 附子等作用竣烈, 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  ( x/ T5 J9 n3 W4 Z: l, j
       
- j2 h& ]+ T; S% a% ?2 B其疗效因病种和因医生而差异极大. 一旦诊断或治疗受阻, 章法自乱.
" I8 @% P7 _  o/ ^( n' r% }
" G5 i$ h# Q# z& m课本中医初学容易, 之后临床应用难. 这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之故:比如说有个病人咳嗽,医生首先诊断为咳嗽,然后判断是那种证,是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还是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教科书上讲,如果是风寒袭肺,用三拗汤,或止嗽散加减;如果是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加减;如果是风燥伤肺,用桑杏汤加减;痰湿蕴肺者用二陈汤;痰热郁肺者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者用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者则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Z& A$ q+ t' g9 r

+ N" h+ Q  c  `; @; S2 @如此,在校学习时并不难。好像咳嗽的病人不是外感就是内伤导致的咳嗽。外感者,无非是是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这些类型;内伤者,也不过还是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几种类型。每种类型之间的区别十分分明,所以,如果不是这种证型,就会是另外一种类型。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诊断。用上相应的方剂也自然和必然有疗效,或多少都有疗效的 – 中医没有治疗不了的病。5 A' |' E5 {, V/ T4 q1 U% g) j
0 a: ~! l# r& d: H3 T& A/ ]
可现实情况是,许多病人只有咳嗽而没有别的不舒服,看舌象和查脉象都未必能提供更多的诊断参考资料。这种感冒后仅有咳嗽,而咳嗽迁延数周,数月的病人临床上很常见。这种情况下,诊断不易,而用书本上的方剂,一方面选方不易,而治疗更难奏效。治疗如果没有效果,下一步该怎么办?教材上没有讲。
) B. r0 M. n) v8 t1 D3 X  t" w6 S: g1 k% Z7 x* R# H
另外,如果病人有咳嗽,还有头晕,关节痛,尿频等等,诸症皆很严重,该如何选择主要治疗的目标?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治?教科书上讲不了这么多。! f7 Q9 F  ^" k# t/ S; \
7 f* H, y$ O$ l% H
还有,如果用了某些方剂,这些方剂有那些可能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意味着身体的那些情况,又该如何应对?教科书上没有涉及这些临床知识。, t1 j% Y$ F; f4 M' A4 S
0 ]/ s" _4 \8 Y6 g; I8 G! W) X
显然,教科书只起到了最基本的中医基本知识的介绍作用。距离教授临床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技术的要求还很远。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教科书已经包罗万象,已经将中医浩瀚的知识作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作用,而不愿意继续看书学习,不愿采纳其它中医体系的知识,就很容易在临床上有挫折感,从而感慨中医什么病也治不了,进而在工作中就加用或改用西药治疗了,就此还美名其曰中西医结合。这还不是现实吗?: d6 G6 `) D: l8 [
# d8 \) Z) R$ O0 d) g" B) a

4 f; ], e6 {% w* _9 Y% [7 F以上介绍的绝不是中医的所有体系。这些体系为中医的发展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就算是学院派中医,也能起到基础性的中医入门教育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医医生绝不可以忽略对经方的学习,可惜伤寒论之经方在目前的中医学院多被列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很难想象一个中医医生不懂得如何应用麻黄,石膏,附子,大黄等作用竣烈的草药而可以成为中医大家的。
* d& r# R. d8 w4 E3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4 21:15 , Processed in 0.10493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