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上太子 于 2014-8-8 08:23 编辑 " c! F8 R! c: u2 @# h4 @ D5 h3 c1 y7 K2 c E4 z% x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喝都江堰水长大的花蕊夫人天生丽质,优雅聪慧,被后蜀主孟昶“近水楼台先得月”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号花蕊夫人: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雅号。除了脸蛋漂亮,花蕊夫人诗也写得漂亮,做贵妃不忘创作,曾写下宫词百首。美貌女子容易招惹男人,美貌才女更是男人的最爱,花蕊夫人就是这样一个让男人痴迷的才貌兼有的大美人。' {1 c+ ?. [9 E- I+ l; I* H
后蜀主赐名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4 U7 x, O' _5 O: F& Z( l z
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 H N" x4 D- l0 u5 S7 _2 `% w赵匡胤占有花蕊夫人: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她的国家被大宋国灭了,她和她的夫君一同沦为亡国奴。 ' {' O, k: ^: A3 o2 J3 N2 R对后蜀国的这个绝色佳人,赵匡胤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诗才,赵匡胤当场面试,要她即兴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几句话,不仅把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捎带发泄了一腔亡国之恨,对不作为的男人们,语气中不无揶揄和轻蔑。赵匡胤听了尽管不是很舒服,但聪明的花蕊夫人只骂蜀国男人,并不针对他,所以赵匡胤还是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y1 q9 ~) F7 c8 I9 Q
事后赵匡胤一比较,发现后宫中这般优雅的女人还真难找,忍不住就起了想要的念想。可是人家是有夫之妇,而夫君的级别原来和自己也是“一样一样的”,强行霸占总有点不够厚道。但赵匡胤是从不缺智慧的,只要想要,没有不能。7天后,孟昶就不明不白死去,赵匡胤名正言顺地把“无家可归”的花蕊夫人请进自己后宫,末代后蜀贵妃摇身一变成了大宋开国皇帝的妃子,赵匡胤如愿以偿。 ( z E+ N) v \ u# q赵光义妒杀花蕊夫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蕊夫人这种女人想不让男人爱都难。可她现在已经名花有主,而且这主子是独此一家的天下老大,其他男人就是爱也只能是有贼心没贼胆隔靴搔痒瞎忙活。但有一个身份特殊的男人不仅有“心”而且有“胆”,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 " Z! B/ c5 u9 S3 |( @' `5 K小赵匡胤12岁的赵光义此时正是想女人的年纪,血气方刚的他同样倾慕花蕊夫人的才色,心说只有我这样的帅哥才和她般配啊。为了这个女人,他明里暗里和老大较上了劲,然而,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男人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喜欢的女人却被别的男人占有,眼下,这种痛苦让赵光义摊上了。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这是一般人求得心理平衡的最有效办法。这回,赵光义决心付诸实践。 ' @) G! n4 _. p; S% l2 X3 E' Q5 x野史《铁围山丛谈》记载了赵光义亲手杀死花蕊夫人的一幕:一日,赵光义随从太祖在苑内射猎,花蕊夫人陪伴在太祖身旁。赵光义调好弓矢引满弓似要射兽,却突然间回射花蕊夫人,一箭毙命。当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红颜祸水,沉湎误国。 4 N. N8 w" d* G9 I( A还有一说佐证了赵光义图的是“色”而非出于对江山社稷的呵护。据南宋《烬余录》载,赵光义素慕花蕊夫人,一天夜晚,太祖生病就寝,赵光义前往探视,呼之不醒,遂乘机对花蕊夫人动手动脚,太祖被惊醒。接下来就发生了那场“烛影斧声”的疑案,太祖蹊跷死去。 * F4 H/ L% R' i尽管野史不足为凭,但有一点还是不能否定,花蕊夫人和赵匡胤兄弟之间,确曾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情感故事。1 ^( [, a9 ?% ?: B2 w
9 O4 O c/ C) A! b& `6 w& b 8 G2 q' A' c0 Y # t* x W8 }7 n" w6 E* [% \; q ( e' A0 W; a/ b' U# V* l 5 ^, D8 |3 a1 {( h, U! T' H3 ?% V; Y3 U $ n D1 F6 o. d1 H4 J& q3 h v; M. z: h0 B) \2 Q# ]
- G' @# }5 ]3 }- Q9 p" c% u$ G* P. U. R3 a
c3 F8 ?2 F- @+ {4 d& Z' R
/ P) X/ \, n7 m) C y' p3 c( S# c, ?6 ~. H' m0 K X( e! }! H7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