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30. 黄芪建中汤
- S3 B$ T( m9 x2 D1 {! M F# S) H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胶饴一升 黄芪一两半
; r" E5 G3 |/ @+ C
1 h! Z( s2 a" q+ _) ~, U【用法】于小建中汤中再加黄芪一两半, 余依上方。气短胸满者加生姜, 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 i* Y- W/ g8 ^+ p& a( f
+ q" k: i. s- B6 L& r, M% a$ g【功用】 温中补气, 和里缓急。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 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 阳生阴长, 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 j' _% y+ r1 O6 o+ j) o+ q a! M$ V) G7 b! V4 u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 喜温喜按, 形体羸瘦, 面色无华, 心悸气短, 自汗盗汗。! C3 }0 E3 @' b8 M6 e& U
; s# e3 j( x# \' N8 S7 N" j) B【仲景原书条文】8 `6 d. |6 i. T2 ~3 k( c: {
* Y$ ^) q2 \+ e5 S: T& n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4条:虚劳里急, 诸不足, 黄芪建中汤主之。
5 D- | V' U( i8 D2 X6 h/ J《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2条:男子黄, 小便自利,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2 T0 J N/ N$ t; m! ~: b) ]
% b1 H! j- ]) d6 }9 `% I
【按】方后加减系后人所为, 不可从, 疗肺虚损不足更不可信。黄芪用量宜酌加。
: v8 ]0 r$ z. B! o; _' ^! A+ a' U ^1 v
本方辨证要点是里急腹痛, 汗出恶风明显者。“男子黄”多指女劳疸病,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4条记载:“黄家, 日晡所发热, 而反不恶寒, 此为女劳得之”。黄疸多伴有小便不利, 今小便自利, 是中气虚, 这种黄疸病宜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 k4 K' G; A$ n9 L, ]2 |% c
: ^9 W: w: [; b* A: h: {黄芪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 方中用黄芪大枣益气补虚, 用桂枝生姜辛散升举, 治疗脘腹疼痛因劳累加重者最为适宜。% T7 n5 U( v. N
' D2 [+ j( v% v7 x( c
里急腹痛, 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 y& D; k7 {: e3 G7 _% R$ A# ~& {: _3 f3 Y C0 d& E) v
按黄芪建中汤一方, 乃桂枝汤加饴糖、黄芪耳。夫桂枝汤乃协和营卫之祖方也, 复得黄芪能固卫外之气。饴糖一味有补中之能。若久病恶风之人, 皆原中气不足, 卫外气疏, 今得桂枝汤调和阴阳, 黄芪、饴糖卫外守中, 而病岂有不愈者乎?
# o5 _+ N: J7 p8 |( H) j5 F$ ?. H8 m( \) t4 Q
【西医辨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粘膜脱垂, 胃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 胃轻瘫综合征,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慢性肝炎, 乙肝等。
" i! l7 U: }2 l- z' b
- t) y4 F( v$ L8 L4 u9 z9 B$ e【衷中参西】合理运用黄芪建中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 还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等, 都必须符合黄芪建中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 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 M+ j9 t7 B' y3 I) p
2 X" R+ C: ]! C9 u( s. x% p临证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4 e* d9 d; p0 ~, i
* v" l7 b" o# R e, ]2 E1、血液及心血管疾病:室性早搏, 心肌缺血, 心绞痛,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 z2 c5 A+ U; D# r5 F! I4 C7 Y2、其他疾病:带下症, 崩漏, 过敏性鼻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以及血卟啉病等。
7 l! |; C% Q8 u: S. R' Q# t& a* l2 [7 J( p% F/ |
名家经验谈:
9 M; m/ v, U' R
: b+ b6 k4 z( c% O黄芪故有补气作用, 这一点不可否定, 但这并不是其主要功能;其主要作用应该是通阳气, 跑运输。防已黄芪汤用黄芪, 一是益气固表, 治其自汗;一是助防已白术健脾祛湿通痹。实际上就是载药走表, 玉屏风散亦是此意。
- E0 |# w( W4 `& }& q" _; @0 j. O2 Q6 C4 \' N( F9 {" D) T; r
黄芪和人参的区别就在于一走表一实里。同为补气药, 在固表止汗这方面鲜有人用人参, 都是用黄芪。在治疗疮疡方面所谓的托表排毒, 也是利用黄芪的走表作用, 将清热解毒药运到肌表。乌头汤证是典型的寒湿痹证, 方用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芍药甘草缓急舒筋, 其配黄芪的目的, 主要是通阳气, 运热药达经络。四神煎(生黄芪半斤, 远志肉、牛膝各三两, 石斛四两, 金银花一两)主治鹤膝风, 黄芪用半斤就是此意。祛风湿药众多要想发挥作用全靠黄芪来运通。这是治疗痹症的一个关键, 诸位不可轻之。 ~5 j) V2 |3 |# K3 X- G
; r8 {- P$ m2 u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 此血痹乃气血两虚, 复受外邪所致。本方黄芪, 一方面取其主“大风”之功, 配合姜桂驱邪外出, 一方面取其逐“恶血”之功, 协助桂芍温经和血通痹。仲景云;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正此之谓也。说白了, 还是用黄芪的通阳气, 运精微的作用。血痹造成的血虚是营气不济, 肌体缺乏营养。其根本原因是经络不通, 临床上半身不遂的人并不缺乏营养, 尤其是现代, 但还是营养不良。道理就在这里。医圣张仲景早已看到这一点, 所以用黄芪治之, 打通经络, 生发阳气, 送补血药与病体。- k$ [/ z. f7 w3 o* V
5 S7 p: @8 W+ I% [$ ]/ ?+ Y后世的王清任心有灵犀一点通, 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极至, 补阳还五汤就是典型。其理论就是:气行则血行, 补血先通气。通气就是通阳气, 就是用黄芪首先打通道路。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同理当归补血汤亦是此理。血虚用当归, 必用黄芪来运载。通过上面论述, 可见黄芪的主要作用应是通阳运载。至于其它方面的作用, 应该是次要的。8 h( W0 r8 v) G9 }1 x, m
5 \9 E) P; D9 u7 Q% h# w
名家经验谈:
1 K% K. ~0 Y& v( W
4 ~# g2 q* ?4 W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对黄芪颇多研究, 他曾指出:“黄芪虽是今日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 正因它应用最广泛, 所以导致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 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 这是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的。”3 k( f% x6 @ t- J
, }# x3 ^3 G' G4 G) P! F+ ^
黄芪善治慢性衰弱证。张仲景, 在《伤寒论》的113方中, 均不用黄芪, 但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 岳氏认为, 其中必有奥妙。自后, 经反复研究《伤寒》、《金匮》, 发现“仲景在《伤寒》则绝不用黄芪, 在《金匮》则罕用四逆, 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 才能见效。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 可以肯定说, 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 绝无救亡于顷刻, 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 J+ |. b; n" H" F( z( t" x* g3 _
黄芪主治衰弱性肌表病。岳氏从《金匮》用黄芪的七方中, 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 其余六方, 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茯苓汤, 乌头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桂枝加黄芪汤, 皆治肌表水湿之证。即使黄芪建中汤, 其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 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 主治肌表之水也。”此说未必尽然。岳老的解释为: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 则停水自去, 而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 乃倒果为因, 他只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 未能说明黄芪的真实。, s2 k* r( O% `( r9 B* E
) t/ { D; Q4 G4 M0 x5 I ~, D8 R- E$ ]再如古方善用黄芪治瘫痪, 也是属于主治衰弱性肌表病变。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 《金匮, 血痹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手足不遂、身体偏枯, 黄芪酒治八风十二痹等, 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根据岳氏经验, “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 为一日量, 持久服之, 其效乃显”。$ q7 N: e% `* Z' ^* q& N; Y
+ h* E8 @8 m. W: j* H$ B至于黄芪治疗中气下陷, 岳氏颇赞赏东垣之说, 与张锡纯见解亦颇相同。岳氏曾说:“脾胃内伤, 谷气不旺, 中气虚馁, 体力为之不足, 东垣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的虚馁, 乃方中参术的职事, 黄芪则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中气下陷的患者, 常有小腹重坠感, 在劳作时更显, 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 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 颇有捷效。
$ E1 J* r# H, y h2 J! I$ o: t8 E1 A2 P% h, p
陶有强:296 T, C- T* H$ v9 T
, H H1 E3 Y* ^- ^8 G6 T4 y
黄芪建中汤治太阴虚寒之腹痛和胃痛效果如神,但其治溃疡病能止痛却不能愈合溃疡,原因何在呢?我父认为是瘀血不化,需合失笑散,这就对经方做了个补充。也就是经方与时方的统一,让经方更有生命力。一味洛赛克把中医的脾胃病人都转去西医治疗,中医界用不着痛心疾首,对无胃酸的溃疡病,此洛赛克效果不好,而且很易出血,我们大有用武之地,而且此物对胃炎效果肯定不好。
# j; h1 T/ p+ G7 ]. @2 r( R. m, @8 {* ~: A7 r ]
一个是一个胃脘胀满1年余的患者,心下痞满,舌苔黄腻,上呕中痞下利的症状全有,然而用半夏泻心汤无效,枳术汤无效,参考《名医类案》中用活血化瘀法亦无效,求助于黄老师,黄老师的回答只有五个字,令我大吃一惊:黄芪建中汤。这样厚的舌苔也能用温补的方子?我半信半疑地给患者开了此方,没想到3剂痞满即大有缓解,10剂后痊愈。我再次询问黄老师,黄老师说他的舌质是淡的,这就是一个虚弱体质,是“虚痞”,要用补法,而不要管舌苔,舌质比舌苔重要。6 s: V" f, A/ [)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