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税务局(CRA)曾在1996年进行过一项研究。不过这项研究的结果在25年之后才刚刚得以披露。有新闻媒体早在2016年就依据加拿大“信息披露法”要求CRA公布这项研究的结果,但CRA在5年后也即8月底时才向该媒体提供了这份报告。7 w) k. O2 i4 n2 G t
) h+ L. N0 B& S& O: D7 P' o0 H报告说,在本拿比和高贵林售出的房屋,大部分买家都是富裕但申报全球收入很少的新移民。CRA认为,此事在当时已经为二十年后的住房危机埋下了伏笔。 4 p# r. }: A7 ]* ~+ a/ u' w' ^) z; V: T1 m# k
据得到CRA报告文本的南华早报记者报道,CRA报告指出,购买同价位“豪宅”的本地居民,申报收入是上述富裕新移民的16倍之高。记者自己亦表示,他对有这么多收入水平只相当于难民的人购买豪宅感到震惊。他说,最令他震惊的事情之一,是这些有能力购买数百万元豪宅的富豪移民的平均申报收入。5 A ] @/ g! B) M. k6 S# m
: l. Y, E% `. [9 ]% g& A
当然另一个使他感到震惊的事,是CRA在受到信息披露申请后经过漫长的五年才终于肯提供披露。 ) [, s+ J* Z8 v4 \4 X9 S/ e/ c+ {& S3 w6 W, C3 F
加拿大税务局的研究表明,在1994年的两个月期间,本拿比售价超过80万元的豪宅(当时价格水平)共有37名具名买家,其中有33名都是新移民。这33名新移民当时申报的全球家庭收入平均只有16430元,而另外4名“老居民”申报的收入平均为26万多元。 # e2 R! \2 J% F8 F. f8 g# x5 D 5 t4 T( M* n- h* b" b; i在此期间,实际上此种价位的房屋共有40次以上成交,但除上述37名具名买家外其他均为匿名购买。5 U% t1 C( Z B
# a' f$ z Z& v5 d2 T- ?
最戏剧化的一个所购房屋价格和家庭收入间的差距,是有买家购买了价值288万的房屋但在1994年只申报了174元的全球收入。这相当于,用当时只能在假日酒店住一晚的收入,却买到了全世界最贵的房屋之一。 5 R9 w4 K& p) k5 v/ w7 c' s+ s6 q3 E, J% p3 b
还有一位在本拿比购买了118万元房屋的买家,申报的收入是“负”3997元。5 f- B( J# u* z8 D. G
) W2 r! |/ ?% i( e9 E% `1 R g
CRA报告中也指出,在当时于高贵林购买价值60万以上房屋的买家中,新移民的年平均收入也只有33785元。在一个案例中,还有一位以117.8万元购买高贵林豪宅的买家申报全球收入为“负”19582元。. h6 o& E3 T' N( U
3 \* F% Z6 Q4 @0 p; ]
该名记者认为,现在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存在着同样的机制,可以使富裕的新移民购买房产而无须准确申报全球收入。2 u! X/ w" }1 y3 L0 e. s+ M
: O/ ?" g2 p/ `. L% P" [* c
实际上,由于没有信息交换,CRA也很难知道某人在其他国家拥有何种资产和有何种水平的收入,要想查证收入是非常困难的。据说,CRA曾在数年前对隐瞒海外收入做过一次打击,但后来的结果如何CRA未予公布。* O( t$ F8 N# _) c! t2 ?7 g& S
. [. b" x& x' K l有房地产分析人士认为,事过几十年后,加拿大仍然没有公平的购房环境,大多数贷款银行还是凭购房者资产而非全球收入来放贷。外国人购房只要有较高的净值、付35%首付且能够展示出具有一定资产就很容易获得按揭贷款,而如果是本地人,高收入人士需要付50%以上的税,积攒首付款都难。所以,在加拿大获得收入和缴纳所得税的本地人,是处于不利竞争位置的。9 @! c4 h) P/ j6 q& e
$ G# y+ u3 L Y9 W. z6 f! j5 L* R
长期以来,大温地区的房地产一直受到外国资本的青睐。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利用房地产存放外国资本或者转移“投资组合”,就是个公开的秘密。4 J( s* C. i0 f+ b
+ z8 [: W. q: C! v. u5 O1 I1 c
与此同时,本地人和政客们却一直在争论是否真的存在这种事情。不过BC省在2019年时公布了两份“洗钱报告”,其中有“外国资本推高房价”的结论,算是有了一些变化。2 `& e# S9 [6 ^" n1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