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中国决不能成为美元泄洪的重灾区( F ]1 |3 f, S' A' d8 Q
拜请紫光和MR. Z 解毒一下; c: Z( x5 x: h& E/ r
# h+ J6 ?/ _0 y1 S* h" E4 k- d余云辉 2008年02月28日15:36 来源:新华网
* P8 {4 C% \+ p6 }3 G' F
! C7 k R( c: U) D;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在资本市场,我们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在一些领域,海外资本正逐步主导或者已经主导了中国的诸多产业部门,相对应的,中国国内生产和消费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环境恶化,民生问题突出。而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中美之间的汇率之战。 s4 R8 w2 n" B( ]+ F
$ N! l( x+ H" {2 Z/ H1 w6 `+ I% T中美的汇率之战本质上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战争,是美国货币政策、双方的汇率政策、中国货币政策之间的较量。实行弱势美元政策、持续降息、推动人民币升值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行为方式。这场金融攻势的目的是以温和的方式,逐步削弱中国经济,从而瓦解中国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能力。
& O$ Z/ q8 |+ U& K* v1 H
; v5 W4 i8 F2 F% M在这场货币政策的较量中,我国是选择被动地迎合美国开出来的政策清单,还是选择主动出击、保卫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成果,这是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命运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机构必须从开放的、系统的角度重新评估目前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V" z2 h& o' O
& g& T9 Z- b6 F2 D+ A" {* F9 U+ z8 @
目前,中国位居世界第一的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美国的猎物。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如同中国交易员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做了一笔大额的不当交易,让国际猎手们感到极度的兴奋,但是,我们还没有闻到捕杀的血腥。从人民币升值的那一天起,中国财富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转移:从中国本土转移到海外,主要是美国。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政策只是加速这种财富的国际转移,并没有解决中国面临的其它问题。1 m1 f' g' v: e6 O. q
* \, U$ ]$ n1 V5 O- }% c
从美国利益的立场看,美联储降息、美元贬值、甚至宣称无限量地提供流动性是对美国民众和美国金融机构的最好保护,是完全正确的,体现出美国人高明而自私的金融智慧。但是,美联储的做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需要中国中央银行制定并执行与美联储完全相反的货币政策给予充分的配合。事实上,中国央行对应的货币政策就是升息、人民币升值、紧缩货币。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美元的攻势之下疲于奔命,完全丧失了货币主导权,但是,中国并没有在讨好美元的博弈中达到自身的目的。中美央行之间不同选择的结果是:美国通过持续降息、美元贬值甚至宣称无限量地提供垃圾美元,逐步摆脱了次级贷款危机,却维持了物价稳定,避免了通货膨胀;中国正好相反,中国央行采取持续加息、不断提高准备金率、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甚至采取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来紧缩银根,逼得基层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却仍然抑制不了物价上涨的趋势。面对通胀压力和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加快人民币的升值,而根本不顾这一系列政策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也不论证这一系列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2 t7 S% r! M2 K* V8 B% m' Z3 ]9 L/ d9 p( ?
今天,中国经济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但是,经济理论界和经济管理部门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判断、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还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上。如果沿用传统的思路和手段调控经济,不仅会事与愿违,而且代价惨重。采取加速人民币升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简单机械地加息等调控政策将会导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 G# d; m" } U. u. E* P7 Q
. Y( ], U$ D( n b1 y9 x/ y 第一、 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7 p: H: z9 p3 j
* D" P) ?3 F8 @# s
当今的中国经济是一个过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外经济依存度很高,外汇储备超过1.53 万亿美元,并且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美元资本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的方式不断流入中国。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出于本位主义,阻止美元资本流入的防线已经形同虚设,这是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这是二十年前不存在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国内经济现实,美联储一旦采用泛滥的美元政策,那么,中国的紧缩货币政策必然成为美元泄洪的重灾区。中国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减少人民币的投放数量,意味着人民币吸引力的提高,结果只能是美元更加汹涌地涌向境内,人民币被迫升值。
" G( T- H: {% F! @2 ^' f4 f9 O! g2 Z2 f2 B8 h: X
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呼吁政府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希望2008年度人民币升值10%,同时进一步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便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这种政策组合事实上很可能制造经济灾难。5 R* E) v, q( i5 S8 z1 P& a3 x: h
) b# M- C5 X, }7 i9 Z中国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已从3.87%上调到4.14%,如果人民币升值10%,海外热钱进入中国的无风险收益率高达14.14%,而美国减息之后的基准利率是3%,这是境外热钱的基本成本,海外资金的套利空间达到11.14%,对冲基金可以利用资金杠杆放大10倍以上进行投机,资金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高达111.40%以上。巨大的利益诱惑导致海外热钱涌入中国。2007年度是人民币大幅升值的一年,却同时又是外汇储备同比大幅增加43%的一年。个别专家指出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热钱流入的政策,犯了抱薪救火的错误,已经得到验证。
+ M8 D$ l1 x h( C1 K3 H" B7 R7 c% Z! n# S/ J2 a* e) Y1 V' a. |
第二、 人民币升值的过程是酝酿潜在金融危机的过程
- G2 C# s, U4 U& d3 J" K
# f. e1 w7 m; c- A人民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存款利息之和一旦大于美元资金成本,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过度和存款加息的过度。人民币升值的直接损失不是出口商品减少、没有换到美元,而是中国的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像冰雪一样每天在融化、是国民财富在被弱势美元所蚕食。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大量海外在华资产在完成增值之后可以换取更多的美元,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轻易地兑换走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把中国依靠消耗资源和劳动力挣得的财富瞬间消失在人民币与美元的这场较量之中。这就是人民币升值的代价。( l! b* D) N4 ?" T
: \+ o* V! i" ^, M, Y' g# @
主张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观点遗忘了中国有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忽略了海外资本已经掌握了巨额的人民币资产,这些已经增值数倍的人民币资产需要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更快地、更多地消耗掉中国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0%,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比例,它意味着在出现大规模兑换美元的紧急情况下,中国增加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将把中国经济逼进没有回旋余地的死角,届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类企业股权、债券贱卖给外资机构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其实,中国正在重复着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初期道路。/ Q/ O9 ^/ } X6 O: h5 p/ o. \
! w& s# v& P9 `
与美国财长保尔森的观点相反,“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认为人民币快速升值是“很糟糕的事情”,他说:“现在有人提出人民币应该快速升值,我认为不能这样做,中国可能面临人民币被高估的情况。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那对中国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人民币兑美元应稳定在7.5左右。”(详见《 蒙代尔:快速升值很糟糕 人民币汇率应稳定在7.5》,《证券时报》2007 年09月17日)3 A+ _6 _9 x& g# l$ O
. F; {. c8 A0 ?; y: b
第三、 人民币升值不仅不能抑制中国的通货膨胀,而且会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
; k' q P4 i& \6 x& k8 F6 F* z" r3 T7 @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货币升值可以抑制出口、增加进口,从而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教条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适用,相反,人民币升值不仅不会抑制通货膨胀,反而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元凶。这是因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而是一个过度开放的经济体。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发生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之后,而不是发生在人民币升值之前。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现实可以推翻所有的经济学教条。西方经济学的教条只有在中国经济没有过度开放、或者美国没有制造美元泛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m/ g( J+ S( M. j9 }) C! s ]
- | q( g- l8 X
本次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是:
# u$ b* A; H! A* ^9 g. q1 w+ s% x2 u/ u
第1阶段,海外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并主导了对外出口,外商企业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60%,同时,海外资本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的国内企业股权,此时,逼迫人民币升值既有借口,又十分有利。
; H' v" [1 @! P4 O) a# V, b0 h
第2阶段,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人民币开始升值,并形成持续升值的预期,大量投机性热钱通过各种途径涌向中国房地产市场、企业股权市场和股票二级市场。8 x9 l- f8 w2 _8 e' n( t9 }
8 @2 Y/ i. z S* F6 k$ b% [
第3阶段,中央银行通过发行票据对冲美元,希望维持人民币升值的节奏。这种公开市场的对冲操作,本质上是把国内企业手中的人民币收上来交给了持有美元的海外机构,中国本土企业减少了这部分人民币所对应的发展机会,而以美元换取这部分人民币的海外机构取得了相应的投资机会。中国类似东盛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不得不把“盖天力”“白加黑”这样的优质资产卖给外资?原因就在这里。换个角度看,这种对冲操作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把自己掌控的一部分权利转移给了美联储。这是一种货币发行权的转移。廉价美元初战告捷,尝到甜头,于是,美联储开足印钞机的马力,不辞昼夜,而中国央行收紧内资企业的银根、紧缩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而把收上来的人民币资金通过对冲的方式交给了美元持有者,让这些美元持有者在中国收购金融股权和产业股权、收购土地、金矿、煤矿、高速公路、自来水设施等等。& F4 o( W4 V6 D, c9 L6 W8 z* y3 i
) l; E" @% O/ G% [9 S# J 从2007年初到12月12日,央行全年共发行央票3.93万亿;扣除央行所作的回购交易,2003年至 2007年,发行央行票据净对冲流动性约4万亿;截至2007年10月份,外汇占款已达到12.72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10%,我方的汇兑损失就达到1.272万亿人民币。在这场对冲交易中,美联储通过发行美元扩大了自己的经济版图,把美元符号变成了实物资产和资源,同时坐拥人民币升值的收益,而人民币丢失了自己的经济版图,并把美元变成了美国国债,接受着持续的贬值。 g$ I! K& c, z% U$ a- ~3 g: h% Y5 A
/ c# j9 N/ W5 @2 c. G) m# b 第4阶段,美联储推行的减息、贬值、宣称提供无限流动性的美元政策没有导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却制造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央行发行票据对冲美元的公开市场操作,本质上是把国内生产经营机构的资金搬运给了海外机构。由此,一方面造成国内生产经营单位营运资金紧张,民间拆借利率高达30%,另一方面海外机构持有充裕的人民币热钱,可以进行大举投资和收购,抬高了资源和产品的价格。中国金融体系中人民币资源配置的失衡既制造了有效供给不足的通货膨胀,又制造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这二种通货膨胀交叉作用的产物。美元泛滥、人民币升值、公开市场操作误配人民币资源是本次通货膨胀的根源。
* H; G% V1 c% H J6 z9 ^: _& v* O2 S; r5 C, o' Z. C
人民币升值和紧缩货币政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伤害,却可以完美地配合美联储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继续维持弱势美元、维持低利率和低通胀、承诺提高无限流动性以便顺利度过次贷危机,同时,为未来实行强势美元政策、吸干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作准备。1 A) z+ I/ A/ \7 \; u
! ] e9 n1 k% i `- T1 M
截至2007年12月27日,央行总计回笼资金量达到6.94万亿元,其中,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回笼资金5.14万亿元;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资金约1.8万亿元。对冲到期释放的资金量后,央行净回笼资金高达2.6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约1.38万亿元,相当于每天从市场回笼资金190亿元。在央行加强资金回笼力度的同时,外汇占款却迅猛增加,仅以三季度末的外汇储备量估算,今年新增外汇占款量将比去年多出一倍(《央行今年净回笼2.63万亿元》,详见《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8日)。9 j' [3 y8 W! W. l8 {9 g
2 q, g& K+ d8 `2 i 第四、人民币升值趋势和升值预期导致国内货币调控手段陷于极度被动的局面! m u8 v4 Z% j' g* l4 k
& `8 V9 V0 d+ i4 E/ l/ i7 X 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那么,会导致负利率的情况加剧,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存款会受到更大的损失,通货膨胀将进一步恶化;相反,如果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那么,会导致海外热钱套利空间加大、内资企业的发展机会受到进一步挤压、给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和国内资源提供更大的机会,中国经济拉美化趋势更加严重。采取后者的政策尽管可能暂时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但是,通货膨胀会在未来伴随着金融危机以更加强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各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历史事实已经使上述结论成为常识。
& w! t2 n' J q$ D- ^
6 `, H2 }4 L1 k1 M4 _ 第五、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收入再分配工具,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导致国内外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失衡
- `4 `0 w6 f# S9 o. _* n$ Q$ {! V9 v9 y
在加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国内加息的空间是有限的,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可能长期维持在负利率的水平上,使得存款者利益受到损失,从而促使部分存款离开银行形成现实购买力,增大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度CPI达到4.8%,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4.14%,活期存款利率是0.72%,居民和企业存款利率是-0.66%以上,以10月份38万亿存款余额计算,负利率使得存款者的损失在2500亿元以上。人民币兑美元是从2005年7月开始升值,此前,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在8.27左右,之后开始一路升值,并显现加速之势,截止到1月底的中间价达到7.20,升值幅度为12.94%,中国的汇兑损失超过 1500亿美元,相当于损失1.2万亿人民币,超过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收入2万亿人民币的一半以上。; y, }! V8 t% x; y) i9 y5 B) Z4 ^
( K- @, d) ~# i7 O- Q
如果2008年度人民币继续升值10%,中国近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应地贬值15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财富再次损失1万多亿人民币。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损失与外汇储备的汇兑损失之和在1.3-1.5亿人民币之间,相当于2006年度中央财政收入2万亿人民币的65-75%,也大幅超过了2007年度中央企业创造的利润的总和。上述二项损失的区别在于:负利率造成的存款损失属于国内财富的再分配,美元储备的贬值属于国民财富的国际再分配,属于国民财富流失。这将是我们推行以人民币升值为主的宏观紧缩政策的代价,同时,也将构成了美元输出国的重大利益来源。
1 g# n9 Q5 @' i3 H- z( u% l, `3 H$ Z9 K: Z7 x: n3 u# F# B! m
面对泛滥的美元,英国央行选择了抵抗,而不是迎合。英国11月份生产者指数产出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4.5%,为过去16年以来的最大升幅,PPI投入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0.2%。英国银行没有采取紧缩政策、没有加息、没有为泛滥的美元提供纵深推进的货币空间和利益诱导,相反,英国央行选择了对抗,采取了与美联储相同的放松货币的政策,在12月6日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5.50%,这是该行自2005年8月以来的首次降息(见《市场静待美国利率决定》上海建行冯威威,《新闻晨报》12月12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美国、在于美联储的垃圾美元政策,而不在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本身,因此,英国央行的操作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作者余云辉 德邦证券总裁、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金融系客座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