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净慧法师提出来的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 是非常如理契机的。我们就是要在佛陀的真实的圣教当中,上求佛道,破除无明,觉悟人生;要在当下的现实的有情的因果相续的生活当中,下化众生,积功累德,奉献人生。觉悟人生是我们的见地,我们的指路明灯;奉献人生是我们的行持。 S1 N; r5 H4 f8 B
( L& M9 v9 e% A( G% D, @& C1 l
佛法要立足于现实,讲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对此又有人有疑问:佛教不是渡六道众生吗?怎么老谈人间、人生?佛教讲平等与差别的统一。六道众生法性上是平等的,法相上是差别的。) r" N5 a5 h) d2 d& ]: ?7 q+ J) j
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因为在恶道,众生只有受报,在天道往往只有享福,而我们善业与恶业的造作大多都集中在人间。所以佛陀的教法虽然是普渡六道众生的,但更偏重于人生,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佛陀说 “ 人身难得 ” 。而且我们是现实的人,是在人间讲佛法,是讲给人听,当然要立足于当下的人间。! ?/ {1 x' G! A: Y9 Y3 L
i% F. D8 T0 P. h; ], _, o/ J所以近代的一些大德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强调的就是佛教要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佛陀不是造物主,没有给我们创造一个天国、一个世界让我们去。佛教讲转依,不是归本,没有本可归,没有天国可去。真实跟我们的虚妄分别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何谈去归?
; g6 ^: k( p/ U在《摄大乘论》里有所知依品,阿赖耶识叫所知依。虚妄分别是一种依,无分别智又是一种依。转依,就是从错误的认识转向正确的认识。这种转依在哪儿进行?就在当下,就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人讲念阿弥陀佛求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有个去处吗?
% B, }5 [1 b* c1 D& ]注意,往生不即是解脱。往生弥陀净土当然是我们修行解脱的一种方式,但是往生的资粮要在当下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积累,也是不离开现实生活的。而且我们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法,到一定时候,还要乘愿再来,回入娑婆世界,渡化众生,奉献人生。所以不离开当下的现实,这是佛陀的本怀。 ' z- l: f3 ^, c' X% u" f
( N c {7 |5 s" @6 T' h0 y
我们这次夏令营以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 这八个大字为纲领,重点地讨论佛教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佛法能够觉悟人生,这就是佛教的价值之所在。我们佛教徒以菩萨行来奉献人生,这不仅是我们自渡修行的方法,也是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其实佛教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还是不离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 。 1 n h. K: U/ j. \
今天各位听后可能有些糊涂,满脑子都是问题,满脑子都是疑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但是疑什么?疑的是我们凡夫众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多生累劫熏习而成的坚固的看法。
* _; x0 }' ^9 ~; N( \! D) B p: P哟,识外无境?真的?开始有疑问了,这就走上了学佛的路。昨天晚上净慧法师讲:赵州老和尚八十犹行脚啊!八十岁心里还疑呢,还行脚四处参访呢。我们才多大?疑是对的。满脑子有问题是对的!如果没问题了,你反倒要提醒自己了:怎么会没问题了?佛陀没问题了,你也没问题了?有问题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只在这儿住七天,那三百五十八天做什么去呀,那就回家想这些问题嘛!对不对,就讲到这里。
* A4 \) \* \4 F ^谢谢各位!* l5 B0 o n, s& \' h( u" R& p
! A: I: Q) m0 s* M; O, D+ F[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8-4-11 12: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