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对感冒的认识是一面镜子+ `1 b6 ?& A5 E' W9 A# `9 ?
6 n! v# {* ], `4 n. _ k Linchuang
: C% f6 Y- w4 o: [3 r* _7 f- U/ {0 `- B5 `% v' ]! Y, s
看了许多网友关于感冒及其诊治的经历和看法,觉得医患双方感冒的认识是
( {# s5 P+ X' ?0 e( d1 l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国内医疗问题的方方面面:医生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和职业. | O4 B+ v7 ?& N! e B7 K
规范的不足,外行对医学问题的一知半解造成的误会,制度、环境的负面作用,! k7 J3 h3 q3 x. t: m5 J
以及一些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方式,等等。) \; N2 A9 y4 h4 M- `% J
0 p0 {* K. f& m$ ~' Q4 O
我觉得如果能尽量正确、客观地澄清一些对感冒的错误认识,不仅对于感冒
/ I J/ a# E, U9 D: d) C的诊治本身具有意义,还有助于医患双方举一反三,更好地审视医患关系。
- T$ W' @" q. {, T* K U& _2 \& m2 J
什么是感冒? m% N3 g- w [/ [% k) t
& @, d% Y6 N1 u8 V, P9 m, L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通常所说的感冒主要指普通感冒。感染病
$ r- \, V( _- E/ \0 s1 q学的权威参考书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H# D6 G7 D6 n2 J
of Infectious Diseases(5th Ed. Philadephia: Churchill Livingstone, " h4 E( |1 t* s; V4 S' Q
2005)对于普通感冒的论述如下:Common cold is the traditional term used
8 [% V3 ~, G& R7 \& r* G, y: Vby both physicians and laypersons for the syndrome of acute upper
1 N6 o: I) G% c! M! A" X7 Y8 d7 s4 n" T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 The existence of a signal entity, as : e+ N# W, b& A- Q
implied by the term, is incorrect. Instead, the “common cold” is a
: H' R$ z4 Z* U# e. F+ i1 wgroup of diseases caused, for most part, by members of five families ( c# `3 @6 @, o) F' `
of viruses.(大意如下:普通感冒是医生与外行用来描述急性上呼吸道症候群
: L- C0 j' y. ?/ C( ?的传统术语。这个术语对普通感冒是一种单一疾病的暗示是错误的。实际上,普8 Z$ q$ z# {9 O3 Z ^ L3 w
通感冒是主要由5组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上呼吸道主要指鼻腔、咽、喉、鼻
3 N% [3 M5 D7 V9 o( g. m窦、会厌和中耳等部位。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合胞病毒、腺病
+ Z7 f* d& b. F% }4 m$ F毒、人偏肺病毒、肠道病毒等诸多病毒可引起普通感冒。另外流感病毒感染、链
" @ ]$ T% ~: \& q: d6 O球菌咽炎的临床表现有时也会与普通感冒相似。
; z: ^0 Z B' Q8 B+ k: Y+ E. @+ B' q# A- D2 W; o
普通感冒罹患率高,是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工作、学习缺勤原因。在美国,成7 Q+ E; p# ?' P0 k0 c1 u
人平均每年发病2~4次,儿童每年6~8次,造成经济损失400亿美元。. O8 n$ g7 V$ ^) P) ^( v7 a/ R
5 l9 @! Y' n) c0 c0 {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咽痛等不适。此外
7 {6 l7 i, J8 k! Y' A& [5 Y上皮细胞受损有利于细菌黏附,组织渗出、水肿,因此还可导致中耳、鼻窦、肺" |" T- Z; Y- v& O! c: x
部等部位的继发细菌感染。0 `0 q6 q$ v( F* Y( F& m
! o9 Z5 |, U3 p3 H, }6 s/ e 普通感冒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确定。由于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 ^" ]* {2 }' T
且目前无针对上述多数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对普通感冒的治疗主要是解热镇痛药
' n( z! m* {# I和抗组胺药物(通常的“感冒药”主要成分就是这2类药的复方)缓解发热、头. X8 C& ?( ^7 ^
痛和流涕等症状,并辅以休息、适当饮水和物理降温等措施。
G4 R* r* C. a1 P5 E' L& u$ I# Q/ o% M) ^! L' f3 W6 Q3 Q; _
普通感冒要不要用抗菌药?
! l$ |( @, e# j/ E( |+ D
; D# P" F( g8 L! L; J2 T9 `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需要!9 O. U' G( h: a+ ~$ g
2 F! r8 I' e: A" W4 b 但为什么国内医生在饱受诟病情况下还是要执着地给“感冒病人”用抗菌药?
+ p9 U3 R L1 Y+ ~/ c$ N$ @6 H8 V除了循证思维欠缺、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追求最大安全系数、少数人要拿回扣等4 V4 e4 D9 Z9 E7 N
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我想,患者和医生对“感冒”理解的差异恐怕也不
$ s! T; d7 q" H" `- R容忽视。4 \: c$ O: O$ L0 W' Z
& A* V2 A8 M% K
患者常常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诊断自己患了感冒,而且患者的判断也有很大5 x4 ~% I: [; l+ z
几率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对于医生来说,要完全正确地诊断普通感冒有以下困7 Q& E" q. K. ?2 h
难:⑴感冒作为一组症候群,表现多样,并有许多其它疾病发病初表现为类似) t0 I0 t$ t( N I: `
“感冒”症状,需要鉴别诊断,如果混淆可能酿成大祸。这种情况发生比例不高,1 ~0 b. ` t5 [3 Q' v- @# [
但绝对例数不少,医生任何时候不可大意;⑵其次普通感冒确实会继发一些细菌1 @6 {8 O# P1 X1 G
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和肺炎等,需要予以抗菌治疗;⑶由于普通感冒是一种/ F1 N; G# i4 l* H: U) U) z% _; Z
常见、多发病,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从效率原则出发要求医生不可动用过多的时
/ r- p; Y0 b k2 J: {- O2 \4 w( P# p+ F3 b间和检查来确保诊断正确。尤其是病毒的培养和血清学检查只有很少医院能够开* n% _- l8 K P7 W% S- l! M
展,且成本高企,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判断困难,临床上不推荐对临床怀疑感冒) B3 X9 M/ @/ b0 [. u
的病人进行病原学检测。
4 p2 X; @" ]. ?9 C8 P s$ v; L" {" L- V) G
在这些背景下,当患者以“我感冒了”为主诉就诊时,医生不会轻易接受病, T: x, p7 Y0 h- T1 M# ]9 R
人的思路,而是在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有时尚需辅以血常规、胸片等检查" @/ M* U5 d' b! a6 q
后做出诊断判断感染范围和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医生主要根据疾病的一般规律、1 s4 z3 L* ~1 l( ?# D
发生概率以及临床经验作出决策,这种决策缺乏明确标准,一般是在排除其他疾# v9 }2 D! i- L$ o9 v( V
病情况下做出。但要排除其他疾病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令医生面临取舍困境:
z+ G2 }- \$ w% q* N! t. G动用检查和治疗资源过多,有过度医疗的问题;动用检查和治疗资源过少,则很
8 N0 n9 x0 \; C- G可能漏掉特殊情况和小概率事件,危及病人安全。这样的决策要恰到好处非常困8 N" o' N4 c% G
难,如果作事后诸葛亮似的评判,没有哪个医生的诊疗无可挑剔。但毫无疑问的
# z4 N* F5 ?- |, B2 j8 `是,越是医患信任差,医生越愿意倾向选择过度医疗,因为过度医疗给患者和医
/ W* ]. D; f! Q: o) H生带来的风险一般远小于漏诊、漏治。
( ?% x/ D6 J5 }+ G; A6 p& y7 \) p# F1 g3 d/ Z, ?' i
另外,一般临床医生不太给出“感冒”的书面诊断,而是代之以“上呼吸道
# [9 A7 B! u, K% R感染”。有些病人自认的“感冒”其实已经超出“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 g5 m' K! D! F% |+ T# ]' B' G$ Z的范畴,是 “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中耳炎”等细菌感染,“支气管6 S8 s x9 F$ N9 E6 S
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所以许多诸如“我一次感冒花了许多钱”的批
4 y) Q/ V9 n1 F" N, H( `/ p评,有时是把其他疾病误作了感冒。# V' A$ `! a: l
2 R7 h. Q3 ~- w5 N1 S 国内医生在治疗感冒时的常见错误
7 j e% Z/ H+ a# x# R, M1 q
L6 A, ^- ?: z5 I 有几位网友已经对此有了不少叙述,国内医生易患的错误不外是动辄输液,
0 p4 k8 T O2 h8 r9 N, r应用中药、抗菌药、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我对这几项作些评论。
+ M( i" W1 |6 {" M8 |
3 u/ I, d1 d1 e 应用中药和输液,肯定是错误或缺乏依据的,但这个责任不光在医生,有些
, R+ b# ] C8 ^5 Y! m* W- }, M患者的热衷使得医生无法阻挡。我经常因为阻拦感冒病人输液和用中药令病人很3 q3 h0 I2 Q8 v9 W
不满意,有些人甚至勃然大怒,在现在的医疗环境、管理制度下,为求太平不得
/ \5 j9 g3 v3 v; U u8 D不作部分妥协。只希望越来越多的医生向病人传播正确医学知识,并以自己的医" G$ X0 L+ C3 G6 v
德、医术令病人信服,最终形成医生的专业决定获充分尊重的氛围,让医生可以/ `- M4 B5 Z: M
理直气壮拒绝此类不当要求。
6 C: a2 A: V: O( ^, I8 n5 N
' L" f. _, u; N 普通感冒确实不需要用抗菌药,但希望外行不要把一些已非感冒的呼吸道感
! P( K7 m- B3 t; c) s. J染也当成感冒,认为都不要用抗菌药,并因此误解医生。需要提醒一些医生的是,0 ?& F$ U V( N. M7 D. g
尽管普通感冒确实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但不主张用抗菌药去预防细菌感染,原因
( J$ ?& a4 J' d" F3 V0 Z1 h& K如下:⑴继发细菌感染的比例并不高;⑵绝大多数继发感染可被有效治疗,预后
5 j% U2 }; s" i$ x3 J良好;⑶上呼吸道寄殖有非常多种类的细菌,无法一一杀灭,在病毒感染为细菌
/ e# A2 @2 K9 r' n7 W" R, O入侵提供条件情况下,总有某种细菌可能趁虚而入,预防用抗菌药也许只会筛选
5 E; X$ C& F& K# e出更耐药的细菌;⑷没有临床试验证明预防用药获益;⑸在感冒这样一种常见病
% r9 I# k& M+ l采用预防用药,常用的高效、低毒抗菌药物必然过度使用,使细菌耐药性迅速上4 m* s5 ?! @' O: I. G4 u* C3 |9 c
升,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 G" Z% ?. F3 Y6 x$ O7 l1 Z/ | n) x- C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毫无依据,我认为这样做的医生应该取消4 A+ R- d5 n1 K2 F6 h
其行医资格。
# z! g6 x) L. _( r" w9 ~2 _$ P
8 D$ U% Y3 X, a3 t3 T' j 在这里需要重点讨论的是抗病毒治疗。在国内,许多医生在呼吸道感染应用$ j& X# A8 c2 c/ S. y" _, v
利巴韦林,这恐怕很大程度因为该药另有一个令人望文生义的名称:病毒唑。但 s! K! e1 Q1 H! y& y8 M+ R& Q( O
很遗憾,尽管在体外利巴韦林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在临床用于各类( F( J! v- J/ o1 j H
呼吸道病毒感染(包括SARS病毒------即一种冠状病毒)均未证实其疗效。利巴
5 I% }) ^ E; R0 s, f5 H韦林有循证医学依据的适应症仅有:⑴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呼吸合胞病毒引起的. Z& i& A8 h; c
细支气管炎和肺炎;⑵静滴或口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或沙拉热(汉坦病毒等引起
. I$ P# t1 k$ a+ O) r) E的肾脏综合症或肺炎);⑶口服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而且利巴韦
- P% F) g) r2 _( g0 \林的不良反应尤其骨髓抑制与溶血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可以说目前国内利巴韦林
, T- W9 u2 v4 D7 s+ L9 s, l有95%属于错误应用,在罹患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应该比拒绝中药还要坚决地拒绝4 z$ i( T6 U9 }* W! D
利巴韦林(病毒唑)。* C8 u; S) E# w' s% a
6 S2 K. U/ n- i+ G1 m- g
关于循证医学
# q# w( j3 `) B& K# O# @
4 ~( d$ f+ b; `! P 循证医学原则已经被广泛承认了,是不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否也。& K) q! u+ {, w9 I y1 f
3 Z+ b7 P& t3 \6 _ 首先,循证医学原则确实代表正确的方向,是我们应该时刻不忘的原则。但
; o3 l4 T* B# W9 V! [' U问题在于在这条路上医学界走的还不远,许许多多医疗问题还没有答案,还有的
# y% b7 [2 r- L: i; g9 r/ w尽管确立了原则,但具体操作时仍存在困难。就比如我们谈到的感冒不需要用抗
3 G/ p' a) X2 u" R1 Y菌药,问题是你怎么保证肯定是感冒、而且没有继发细菌感染?" M" `. k% v* E9 M7 O4 ]* e
+ w0 T8 h/ h# @% w9 ^ O
其次,有些原则尽管我们认同了,但要改变错误思维方式的惯性、把原则化
1 L3 X0 R0 L3 I$ i/ ~1 b1 Q2 r为行动很难,常需要外界的不断提醒和自身的不断反省。这不光是医生面对循证
$ Z1 m, @" k% F" o5 G" C) A思维如此,任何纠错的过程均如此。譬如我经常在一些BBS上看见有人宣扬民主、
. ]; ^ T, H6 I; M! H! y7 p" n8 ]& D爱心,但转眼就看到他对意见不同者无比专横、恶毒。
9 `* U" `2 L$ \0 o- w8 m$ K! x1 b/ y8 o
再次,医学问题涉及面非常大,没有医生有精力和能力对所有的诊疗方法作* m! ?9 ]+ v2 k3 ?
循证检验----尤其在本人的专业领域之外。这需要各专科医生首先在自己的专业. l+ T. o3 G g
领域内做好,并向其他专业推广。更要紧的是那些编写教材、权威工具书和出考
) Q7 s5 i( @. f% f9 D8 m% t* n题的“权威”们不要固步自封,老拿自己所谓的经验来对抗循证医学。经常看到7 s7 \4 [) S* s7 j# Z- [6 m& a( |
科里的小朋友无比苦恼地为参加各类统考不得不去记某些“权威书”上完全错误
4 u: e9 C: b5 r+ t的东西,实在是可怜又可悲,希望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 S0 t' o9 \" J. A {
) l: }( X# Y1 B0 W8 e6 A. h 专业内外的互动, C# m2 w L3 e
" ^9 @3 I6 U+ c9 \% S/ }
医患之间良好的交流是医患和谐的重要基础,外界的批评也对提高我们医疗6 T% r! @5 L' j9 V; Y% K8 z- u" l
技术和服务水平有极大帮助。在新语丝,许多同行和外行对国内医生诊疗行为的' U6 r- j# y" {
批评确实对我们医务人员起到了警醒作用,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甚
2 L) J6 L4 A" P至奉为圭臬的作法。' ^0 [; @, L9 K
7 z! `/ C X8 {& @) R' y
不过,无论国内医生水平多低,诊治疾病的能力仍是外行不可及。如果有人
: J5 \+ h1 D, |9 c4 Q自以为聪明,漠视专业分工的界限,以为自己可以比医生做得更好,恐怕只会害& B3 L8 m( B! ]( b1 y
人、害己。" [4 o) Z" W3 \2 c
* o& f b5 g" ] {. z9 L) E
(XYS20080418)
2 f- G/ h5 {, a* |; v8 w$ w: Z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154.tx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