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47)  鸡蛋( 1)
|
萧元恺 2008-08-28 06:10 环球华报# H3 n! D' T W' k7 K
- X6 }+ ?! L+ w【环球华报记者萧元恺】第29届奥运圣火在奇美的闭幕式上熄灭,世界体育运动的伟大征程仍将继续。虽然北京只是一个落脚点,但那么多世界纪录的刷新,注定京奥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
& Z4 Y5 b. F$ v# H3 J# s$ G0 P8 N) e `
加拿大在京奥的表现一波三折,上半场竟颗粒无收,主流媒体当时充满越来越不耐烦的焦虑。相形之下,黄嘉露的“破蛋”之举,无异于为加国运动队注射一剂“强行针”。下半场渐入佳境,加国运动员在多个项目频频告捷,最后以17块奖牌收官,创历史第三新高,遏制住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下滑颓势。9 V4 E& D7 Q+ Z- b8 p$ G, I
, v O/ D. Q& m
无论是京奥本身还是加国的参与,都是成功的,遗憾的是主流媒体对奥运报道的某种处理,折射出体育背后的意识形态。所幸瑕不掩瑜,整体上加国受惠于京奥,温哥华更成为北京奥运会与伦敦奥运会的亮丽衔接。" N) u; W8 v# w# c& f
- H' N3 P- N% S8 i
半程零牌惹众怨 华裔巾帼夺首金
% Y N2 B# |8 W& w! ~0 d
$ V( q$ w, w A1 c# D- D
8 D" X4 `0 L6 t1 G* l加国首金
) g- K1 N, w$ _) q" X) M" J) d9 c- T2 k8 a8 |4 Z$ y$ q
截至15日加拿大仍无奖牌落袋,不但令加人不满,全国最大报纸之一《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Mail)甚至为此发表社论,表明运动员如果只创造“个人最佳成绩”,那是不足够的。原本有望夺奖的男双3米跳水、女子剑击、男子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赛,全部都奖牌落空。来自卡尔加里的男子120公斤级摔跤选手托布(AriTaub),16强赛败于匈牙利选手出局。男子曲棍球方面,加国队以1比3不敌巴基斯坦。6 P& \6 p+ ]- f% {' n# ]) ]4 E
6 L2 {) L( x6 Z* s' M; [
16日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终于打破奖牌荒,黄嘉露(Carol Huynh)在48公斤级自由式摔跤雄霸天下,为加摘取本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9 k& G) A: {( B
! G8 @; h X7 [6 r- T7 Q+ `6 W
1 D. @3 Z7 q7 ]; R# d# [7 I饱含热泪归来
0 X3 U+ F+ T4 X2 c( I6 I l0 a8 y4 E0 _! q9 B6 V) y. V6 E
黄嘉露以4-0、2-1一面倒优势击败日本的伊调千春(Chiharu Icho)。伊调千春也享负盛名,2007年第三度登上世界女子摔跤锦標赛冠军宝座,並且是2004年雅典奥运摔跤银牌得主。
5 p6 b2 I9 ?% D! O8 i3 j
1 p+ n1 s9 X% A$ c% {% b; Q来自卑诗省黑泽顿(Hazelton)市的27岁选手黄嘉露,在去年泛美运动会获金牌,2005年世界锦標赛夺得铜牌。领得金牌并听见国歌时热泪盈眶的黄嘉露说:“想到自己是加拿大人就无比自豪,也想起自己如何走到今天,那真是漫长但美好的路”。3 V/ w- Q, p! H: I
- z9 v9 M* p0 [8 h: ~美国著名体育杂志《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曾预测,代表加国出战京奥的华裔选手中,最有机会获奖牌的正是黄嘉露。黄嘉露本人也曾在自己的网誌透露,作为运动员將尽力在奥运会争取好成绩,也希望能站在领奖台领奖。
. K! e) z3 L* `$ k' V6 {4 v9 d( V, ~4 o
主流媒体冷处理 厚此薄彼失公允
M/ J3 G/ q/ f; I/ U# u8 k$ c1 @0 u# R+ R% q
当获知黄嘉露获金牌的消息后,很多人当时热议说,明天英文报纸肯定会在头版头条大幅报道这件喜讯,因为这块金牌来得太及时了,挽救和提升了运动员乃至整个加国已经持续低迷的士气。
1 R( R& Z# X- ^# D$ ]+ _" {# q+ e
" V5 L1 m! W8 u. t2 G后来的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一些主流媒体将此消息放到里面不显眼的位置,稿件安排上颇具“匠心”。在《多伦多太阳报》8月17日首页,大幅刊登的是55公斤级自由式摔跤铜牌得主Tonya Verbeek及其在Beamsville与家人的合照,黄嘉露被放到内版第3页。
$ g9 }6 Z7 e3 X# I4 M& ]. H& m. W1 f. L/ {8 R
《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只在头版右端插入一个极小的黄嘉露头像,没有任何运动场背景。下面一行小字写着:相关新闻见A3,内容就被甩到里面去了。即便在第3版,黄嘉露摘金的消息被挤到最下面一个窄条,而该版面主要位置,却是一篇有关藏独报道的长文,同时还刊登出西人在北京街头挂出“Free Tibet”条幅的大照片。对久吃零蛋突获金牌进行这样一种报道设计,明眼人一定能体味出里面强烈张扬的编辑思路,也确实收到了这样的效果。至少在这一天的《温哥华太阳报》,政治主导了体育。
4 d+ c7 S, J! L: f) r$ Y
4 D2 [# Z+ a$ [9 a( `+ [难道《温哥华太阳报》不热衷体育报道?不热衷奥运报道?就在黄嘉露摘取金牌的头一天,该报在突出位置还如此动情地拷问:奥运零牌何时洗耻?错就错在不该由一个华裔(或者是亚裔)选手来完成这一使命。( `4 H+ _% b, W4 F# H
. _- X. V" G6 t3 {( W9 J3 P来自安省惠利比市(Whitby)的女子100米栏选手施利普(Priscilla Lopes-Schliep),19日夺得该项目铜牌。再看《温哥华太阳报》如何报道,头版通栏大彩照是“西人”施利普在运动场的大特写。2 I/ V1 g+ [. j% M% B- r, w# g
黄嘉露既是加国公民,又是卑诗省民,拿的又是第一块金牌,同样也是女性,在本省的报道待遇上却远逊于一个安省铜牌获得者,这是主流媒体的率性而为,还是另有隐情?
% r( E, r6 F& r _4 j! x2 D( U* n0 N+ a! a5 P( F8 s
华裔身份遭隐瞒
1 l I8 W9 N' e7 ^华人看法有异声
v: _7 n) h2 s- h" a7 V% a0 ^0 x N& v# }7 ?9 U; K/ k6 B
父母都是广东人的黄嘉露,拿到金牌后这样说:“我是我们家中第一个在加拿大出生的,我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我的妈妈出生在越南,我的爸爸3岁时移居越南,他们都在越南长大,后来他们决定移居加拿大。他们得到了在哈泽尔顿一家教堂的赞助,我也是在那里开始练摔跤的。我努力训练以增强信心。”
; Q6 O- T: A) K9 f
) |, G3 I' I! N0 c' X/ o路透社的报道在介绍黄嘉露时说,黄嘉露的父母都是中国人。美联社的报道则说,黄的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越南人。英文版的维基百科也清楚指出,黄嘉露是越南华侨。 7 ~" E6 t8 ]: I9 o; T6 ]3 Z
2 |" z8 r8 J! R& m- t% H0 M% q- B
加拿大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大多数都没提黄嘉露华裔身分。加拿大电视台(CTV)说她是“越南移民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Vietnamese immigrants);蒙特利尔公报(Montreal Gazette)介绍卡黄嘉露时说,“这位加拿大越南难民的女儿”(…the daughter of Vietnamese boat people who came to Canada as refugees…)。国家广播电视公司(CBC)、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canada.com等的报道,也都只说她父母来自越南。
1 S& {2 W7 d; G% {4 e V T
+ l- S* U7 p3 T; i& x+ S# G对于主流媒体的上述做法,有华人认为没有必要隐瞒黄的华裔身分。也有人表示,主流媒体对其华裔身分用隐晦方式处理,意在抹煞华裔对加国的贡献。
& I4 v# F7 ?# r& J
+ ^8 }3 _4 e+ @3 Y# I8 A; B% Y也有人对上述处理方式表示“理解”,说在报道其他事件时,主流传媒也不刻意透露当事人族裔身份,况且黄嘉露是本地教会资助才得以成才,今日成就已与华人无涉。再说华人已然拿了那么多块金牌,还在乎这一块吗?1 C- i: N4 A3 U
, R2 q N/ Y9 P+ }& i其实这里并非是一牌之争,关键是应尊重黄嘉露本人的意愿,她说是华裔那就是华裔。对比海外其他国家对奥运会的报道,加国主流媒体未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缺失公平、客观和度量。应有更宽广的胸怀才是,要把目光放远。, D1 M& `, P1 {9 s# F" a/ @
8 w# f; F% z6 d+ c2 r: } I其实主流媒体的这样处理,无损于华裔对加国社会的卓越贡献,更掩饰不住华裔选手为加国奥运开创新局的作为。相对于把多元文化奉为国策的大环境,宵小心态令人睥睨。- E. e: l X; _' C
3 O& b' E8 Q% c$ j+ E
加国体育见优劣; p' r. D8 R$ E4 s' X" E/ a
重点项目待提升
. z: F. u# s! v4 |2 l* O |; U" k; v+ t, H3 [( }1 f) A
继16日一金一银一铜入账,加国运动员士气大振,摘金夺银的好戏连番上演。后半程打响翻身仗,奖牌总数超逾上届。; W1 X2 A. |( V2 x
0 p' N( r& t* B6 H* [! D拉马兹(Eric Lamaze)策骑爱驹“希克斯特德”(Hickstead)稳稳越过最后一个障碍,“人马合一”的跨栏表演完美无瑕。他以3场比赛一分未失的骄人战绩,无可质疑地获得本届奥运马术比赛场地障碍个人赛决赛金牌。男子跳水选手德斯帕蒂(Alexandre Despatie)获得3米跳板银牌,他背脊一直受伤,但他认为选手受伤后最大障碍不是生理而是心理,如何恢復信心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女子10米跳台跳水决赛,魁省海曼斯(Emilie Heymans)是三届奥运元老,可惜最后一轮败给陈若琳近乎完美的一跳,屈居亚军。
5 l1 a) l4 o& r4 r% m+ C! {* `9 c- h" _. |0 ?$ x
赛前一些项目本来预估加拿大有一定优势,可能会拿到较好名次,结果其表现却不尽如意。有关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资金和政府扶持乃是关键因素。全民体育固然不错,但普及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提高,虽然加拿大不可能像中国那样搞举国体制,但可以增大政府在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要想有较为理想的成绩,就不能完全依赖民间力量,否则就会自生自灭。在当今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体育中高科技成分越来越大的趋势下,如果依然还是小打小闹,性情所致,缺少整体作战的规模与强度,今届成绩很可能4年后在伦敦就好景不再。* T& }' t9 S! R4 c
& e0 b O5 h9 _" S3 j也有专家分析说,加国体育还面临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有待解决,应采取更开放的方式,创造更好的有利于体育人才成长的环境。虽然重在参与,但也要有竞争意识,奥运宗旨本来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况且提高与普及并不是对立的矛盾。此次京奥加国成绩不错,也为提高竞技水平创造条件。
% K0 k9 m. N2 z6 |; M) l; B. b# A
; ]9 a7 A9 I. d Q) p+ p4 Y冬奥委京城取经
9 T* e$ K3 D5 w' {赞盛会难说再见 b1 j4 j% Q) F: \
. X; z# m3 @5 D. ^8 @ @% y今届CBC电视台现场直播京奥,在全国范围带动一股奥运热,据悉仅开幕式收视人数就超过100万人次。. H# w0 h* n6 Q! T n
7 W/ g1 {6 Q1 q2 o$ R虽然女垒四强出局,但华裔选手余慧玲表示,这个一生一次的奥运经历令她学到如何应付压力,日后一生受用。她说所有东西都不是自己可以想像到的,奥运村、群众、比赛都令人赞叹。“我不会再有这种经验,我没有任何遗憾。”
6 U7 o2 B4 n" r: s- A, J* y& l
" _/ g. D" f7 Z+ d6 F6 v《温哥华太阳报》记者米罗·瑟内蒂格看完8月10日中美篮球赛后,到北京街头采访,发现多数中国观众并不太在乎比赛结果,他们关心的是中美两国运动员通过比赛进行交流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大国的成熟心态。
, F2 x' q: B! e) P4 }! B4 t4 W+ q- b, S' _( {1 x0 a
专栏作家瑟内提格(Miro Cernetig)以“中国金色奥运会”(China’s Golden Games)为题,撰写长文,从中国帝王“炼金术”追求永生盛世的历史角度谈起,表示中国终于圆梦,当北京奥运会结束之际,中国有太多东西值得庆祝。 M5 B. D2 L( ^! B+ \1 O3 k2 R
) i; j; o4 K4 b. A
卑诗省长金宝尔通过观摩京奥说,北京交通很好,根据经验要对卑诗省城市道路翻新。他还认为志愿者组织工作非常出色,北京借奥运向世界展示了21世纪中国新面貌。
& Z8 B( [' Z, `2 D# _6 V \8 d U
温哥华冬奥会策划部主任和负责电力供应的卑诗水电公司运行总经理,及奥林匹克发展委员会(ODA)相关官员,到京奥供电保障现场指挥部参观学习,交流供电保障经验。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主席弗隆表示,京奥因其严谨的组织工作,以及让运动员发挥最好水平的体育场馆而给人留下永久印象。京奥还增进了人们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关注度,京奥期间冬奥会网站访问量和志愿者报名数量都显著增长。$ b) F. g" ]+ A
7 a' O$ F* U* M( d
温哥华市长苏利文(Sam Sullivan)也赞道:“北京奥运会真是太棒了!”他表示,北京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设立了一个最高标准,也使温哥华感到很大压力。他相信,通过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这样共同的经历,加中关系会拉得更近。据悉,苏利文将出席9月在北京举行的残奥会,并将参加残奥会火炬接力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