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7-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l( [" Q1 |0 t4 z9 R) y
6 r: A: i, O1 G8 f$ G' {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後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呢?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I( @ l+ ~$ @, ^; j! `9 L
7 e+ l# x# s4 |- X
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称福智圆满的人。以修「禅定」的功德,可得现实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进而於身後直生禅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与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现世少欲知足、少烦恼,进而能得离苦、断苦得解脱,最後能以大智深慧度无量众生。
6 Y5 a! j! O( i" ?. z6 z3 l% i/ D ]+ {4 O6 e7 w
1、如何修布施
( u, b7 W! d7 ~; A1 j/ c( X2 @ x2 D5 |
人类为了生活保障及生命安全,必须养成随时储蓄的观念和习惯,储蓄的方式可有两种:一是有限的,一是无限的。有限的是以财产存於银行,无限的是以财产存於社会。前者是为保障个人及家庭安全,後者是为保障整体社会安全。个人不离全体,所以两者的储蓄,都有利於个人。
, t3 M% Z$ p) n" R& r$ U- `" m5 J- O+ C9 H( U6 B, K+ ~' }
储蓄的时间也有两种:一是现世的储蓄,二是永恒的储蓄。现世是於即身的自我获得回馈,永恒则是於无限的未来享用不尽。一般的银行存款及现实的社会福利,都能立竿见影,所以是为现世利益而储蓄。佛教的弘化事业,护持三宝,以佛法救济人心乃是无尽藏的储蓄,因为一个人向十个人弘传佛法,不仅十人获益,以十人若各传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横面是对当今社会、当今世界传播佛法,向後世是对无尽的未来社会传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处,只要有佛法传流之时,你的功德就跟着传遍,跟着传流,那岂不是永恒而普遍的储蓄吗?' ?$ _* Y% s* C) l" P; C4 h% S
2 r$ b% x+ c* V2 B8 b- P/ J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储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方式,积少成多,日复一日,以我们有限的物力、智力、体力、心力不断地修行布施功德。为目前固然要布施,为永恒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随力随心。布施贫病是大功德;拥护佛法,培养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4 ?% [/ p! r" Q5 U0 @) q K1 V- O! E6 C; T# ^! X0 O
2、如何修持戒
" q2 x7 f' T; z6 X6 `
0 j6 f, I0 E" w. F3 z/ t) R8 i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
; K8 p, ]0 ~+ M/ x, J% i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乐众生的四种精进。
9 @, c3 h+ G% {1 ]前者的五戒是指:4 S `9 Y3 s. M7 t2 F2 i4 X( M
" @( k: {, N {# q+ _
(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1 b/ i' |, W3 ?4 j0 O& i
(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1 q3 k e5 E3 W( z, W
(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悖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 N* k) ?& o$ ~5 w. j
(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
( P! F; R1 V' X& G$ s3 e/ t/ H(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2 v6 G* x# q, f7 Y) {- }" u% R: O5 y, k+ e% H
後者的四种精进,又称为四正勤。那就是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诫偈〉的头两句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作之恶令中止,未作之恶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长,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地修行这四句话,叫作四种精进。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後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拔苦与乐,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如何能够劝导世人,同来修行这四句话,那就先要以现世的利益、现前的好处来使他们感动,进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做为入手的方便。
; u, P: y4 j. r6 z( v1 a, ], |0 v* \
3、如何修禅定
" q7 B* ]+ N" p; t7 J7 S9 N, X- j
" x1 _, |, h3 d4 @" h( B; `* A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再进一步,便是前念与後念的统一。要想达到前念与後念的统一,必须经过前念与後念的连续如项炼,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样的念头,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间隔消化,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时即是止於一念,名之为定。到了连此一念也不存之时,便是即定即慧。! U3 i3 R& |' u
\) o" c* V5 b9 t; i" |, b
初修禅定之时,可有许多方法,举凡礼拜、诵经、念佛、持咒、梵呗、经行等,都为达到安心、静心和净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没有高明专长的老师,以上所举各项,都是佛经中处处可以见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会产生副作用及後遗症。不过这些均属於散心修定。- _7 }' {: n& F
( I( `+ o1 s) K, V5 Q4 ^6 L$ P9 \
如果遇到对禅定已有经验,并对佛法有正知正见的老师,就向他们学习专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禅观法,或被称为止观方法,禅宗则称为参禅的方法。
' D3 A8 \1 H* e+ z7 o4 ~
# J/ D" J& Q8 z/ q3 P禅观的方法,一定不离三个原则,那就是:调身的姿势,调息的呼吸,调心的专注。以放松身体的肌肉,也放松头脑的神经为基本的要求。正确的姿势,包括行、坐、立、卧四种,以轻松端正为原则。正确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为原则。正确的专注,则以只顾方法不问得失为原则。如果企图心强,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会为你带来魔境的困扰。必须要有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心理准备,才会安全。所谓斩佛斩魔的意思是说,不论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现,都把它当作幻景及幻觉处理。否则若遇恶境易生退心,甚至毁谤三宝,指为修行不得好报;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称得大神通,证了圣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怜了!( F- `/ P" Y+ e
C! }3 S# d {, l
4、礼拜与读诵9 K4 D9 z8 A" v9 K- G: _- o
" M; c. {9 f+ A! e7 p+ J+ E3 l礼拜的方法,与合掌的方法相连。其动作最好请一位法师或居士,给你当面示範。% F4 V+ X# P8 [) |) Z% {
8 L" p6 a* R1 e. r至於礼拜什麽?为何礼拜?初入佛门是有求礼拜及有相礼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态。所谓有相,是指有对象、有目的。面对佛菩萨圣像,或对特定的佛经,每天定时定数礼拜,为己为他,消业障、除烦恼。学佛既久,便知无求无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标,所以每天照样面对佛菩萨的圣像礼拜,只是一种恒课。( `3 m5 z2 X8 M! u, X9 n
" W$ L9 d8 j' y" O1 C7 ~: F3 Q, n4 W
读诵的佛经,但视为了什麽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时间。通常佛教徒们读诵的经典,不出《心经》、〈普门品〉、《阿弥陀经》、《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一部分有较多时间的人,可以读诵《法华经》、《华严经》。诵经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鱼,也可不用木鱼,两人以上同诵,则须用木鱼。最好确定一部经,发愿在一定的期限内诵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诵此经,明天又换另一经。诵经不为求解,只求字音不错,不用知道经义为何。9 K: Z# t- U" q1 b; H
4 A, [, K0 m9 Q7 J _5 B
至於看经是为知解经义,包括上举读诵的诸经,另外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圆觉经》、《胜鬘经》、《维摩经》、《楞伽经》、《解深密经》、《涅盘经》、《大般若经》等。不过我自己是从四种《阿含经》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要看论典则有《大乘起信论》、《宝性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中论》、《大智度论》、《六祖坛经》等。看完这些经论时,你已是一位佛学的通家了。5 o9 U L8 j( h$ ?& ?& E2 d& p {
8 n4 Y1 @1 ?' J* \8 Q5、念佛与持咒
% v+ ~! Y! P1 a6 k' o
0 I9 Z. a3 L- E念佛与持咒,本来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後,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 ~9 n+ P$ V" R# @
$ E& R! M5 ^$ Z1 r; H+ @" f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阿弥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单念阿弥陀佛,称为弥陀七;单念药师佛,称为药师七;此外尚有弥勒七、地藏七、观音七、文殊七、普贤七等。* Y: p: F$ m' w( ?1 ^
1 Z2 o {6 A% U- d, u如何念佛?有两大类:一是散心念,二是专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场合,以出声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边跟人谈话一边照常念佛。至於後者是克期取证的念佛法,在特定的专修期间所修的方法,通常用连续念、高声念,自听其声念,印光大师则劝人用数数念,数数与计数不同,计数是用念珠计算,数数是每念一句佛号默数一个数目,念至十句,数到第十,再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便会达到专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乱」的状况,必定是专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 u3 [& p4 m+ T# C% Z/ w! o9 Z9 ?3 L* n- z$ F q3 @
至於持咒,许多人以为凡是持咒即是修密法,其实不然,正规的密法,必由上师的师师相传,必有仪轨修法。一般的持咒,则与持名念佛类似,故在显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国禅宗,也用许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诵、耳听、心惟,身口意三业相应,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种。若以散心持咒,当然也有功德及感应。持何咒文?则端视各人的心向习惯及因缘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观音咒〉、〈准提咒〉、〈吉祥咒〉、〈药师咒〉、〈地藏咒〉、〈往生咒〉、〈楞严咒〉等。可以用数珠计数念,也可以计时念。4 y. k' K; M1 j+ ^
( I7 `, R* n# @" [ T$ f
6、如何修智慧
0 S3 P- w* x. W& M6 ?
+ Q0 ?: k% p' d. w7 p依据大小乘经论所介绍的智与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世间的知识以及世间的聪明才智,都以「我」为中心,不论是个体的小我或全体的大我,都未脱离我执烦恼,所以名为世间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运作称为出世间的无漏智。) ], y* ?1 ?7 l
1 j0 E# X2 [: @' T
开悟即是无漏智的功能显现,开悟时对自己断烦恼、除执着,开悟後对众生施法雨、济苦难。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觉,无我亦无众生。, ]4 n6 }) e# L4 Y. ?: R/ S
; k, D6 }) @, x& c% p至於「慧」共有三等,称为闻、思、修的三慧:
' R" m! c4 H% _2 E
2 [- m" ]& v/ p* R& B" _ d4 b/ C# s(1)闻慧是依听闻佛法,阅读佛教经论,理解佛法所说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则。
; z) ^6 y% Y5 q(2)思慧是依所闻的慧解,如法修行,一边仍依经教,一边已从修行过程获得体验。* f% _5 ?. I, s- L" y4 o
(3)修慧是从思慧更进一步,不依经教,大用现前,然其终亦不会与经教相违。: k- Y, [) r+ a' G4 a
, Q( J# h, t2 o7、谁有正知正见?
6 ? H, [) X7 y+ X/ v5 y8 S: I& N j
初学佛法的人,应当多听具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说法,多读本文所举的佛教经论,多阅正统佛教的现代着作,同时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门,开启智慧的最佳途径。1 _; i! m) u( T0 P+ X
" k' W! {1 H, K9 j
至於谁是具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当以人的立场及理性的角度来判断,如果老是说神话、说鬼话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蛊弄神秘的人,自称是圣、是佛、是神、是菩萨的人,运用扶乩引鬼、启灵降神等灵媒形态的人,纵然也用佛经、佛语,实则都是附佛法外道。
0 S" I9 [8 v1 D& l2 y: h& e/ Y! d( q1 @, u \$ B; E7 T
至於现代正统佛教的着作,最好是已经被收集於丛书、套书如《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等的作品,那是经过专家过滤好的,可以信赖。 A5 }2 T. W% R7 O- [, F1 ^
/ Q' s4 N F1 G) _1 Y6 f佛教徒的学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来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乱神及称圣称佛来迷惑众生。
: R& E J2 X( d0 S8 }$ I1 n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缘观念及因果观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现,不在於讨好慇懃,乃在於感谢恩人,原谅仇人,帮助苦人,救济穷人,调伏狂人,启导愚人,感化恶人,鼓励善人,警策懒人,醒觉迷人。那便是以全心关怀一切众生的菩萨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