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19|回复: 5

心经的智慧--在生活中的妙用 (ZT)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6 w& G% S& j- y7 u- x$ |3 C$ J
' d0 @( E( P, b9 o& `+ u6 M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 Y+ _0 n" X: ^!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既是色) t" s5 B  X( w  t3 f3 N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O1 j! O* \  B' p; W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5 d" I$ n3 L- @, R! E& |' P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6 T0 y- G+ _3 ~- p- q# H: p# L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9 e( P1 H% o! E& i, r9 A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o8 J7 v6 U7 `; w. j* F5 s2 J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6 _& T# h: @. f- x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9 ]; q9 A7 a# |7 r% G" i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4 V, M. o2 ^4 f8 S5 E5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 G3 Q- t, G' _( I# ?4 E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 b' v+ b! J4 `5 X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9 E* G$ N! |! ~% O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U  Z$ k4 r/ ]8 H  p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 p; n; _! R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y8 u. i2 v' d) R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0 S1 M4 }& w3 }; s! c: H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5 O- m& _6 U: u  j2 f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b2 B# @* g, q: U( ?: F! g6 X0 I# s) D. P1 {
* N% w0 K0 P$ f- y, R, ^9 m
* L2 \# ?0 D4 f# h/ n7 n; E

" j; ~% ~$ p- M# n+ O; w* C. A& G. r) Z' \& E, N
' U% Y0 ~' f9 o' S# f2 Y
“观自在菩萨”,那观察一下自己,我们自不自在呢?第一句提 醒我们的,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下自己,每一件事,每一件物,我们自不自 在呢?如果我们自在,我们就是观自在菩萨,如果不自在的话呢,那就不是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我们才会自在呢?怎么样的状态下?怎么样的运用上?我们 才能得到自在呢?看下一句话“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最主要是这个“行”,行是什么?是我们的行为,行为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我们的思维,怎么能深入呢?所以要行深,要“般若”,般若是代表智慧呀,“波罗密”是代表到彼岸,怎么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要在智慧 当中,你的行为,你周围的一切事与物,才能运用的得当,运用的恰如其分,所以呢,要在智慧当中来运用才行,这句话就叫“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如果你不用智慧来运用的话,是不可 能的了,也就是换句话说,只有一个智者,才是“观自在菩萨”,如果你没有智慧的话,想把周围的一切事与物运用的得体、恰当、圆满、是不可能的。那到底是什么?什么叫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大家要注意啊,这个《心经》啊,是三藏 十二部的中心,咱们学的《楞严经》跟《心经》是相通的,它好比是中心思想,佛讲三藏十二部,到底讲的什么东西呢?就讲的这点东西,你去研究经典吧,你去研 究大藏经吧,讲什么?就讲的这点东西,所以它是“无上咒无等等咒”,为什么还叫心经?因为它是核心。
- M& y( Z* H% E& Z$ f9 V8 A6 K
$ w# u) T5 l5 m6 F) ~
  n8 h3 f% W) f- p7 r( Z" `: m
' d8 E  h  I- D/ Q
* J  l6 p0 M. e3 F这个“照”字,照可不是观啊,前面是你观察一下,自不自在,这个 运用的时候,照,照是呈现,你对一切明明了了,观,就是你收缩进来的,大家要知道,照,是像镜子一样,呈现出来,但是里头没有痕迹,大家都照过镜子吧,照 完镜子走了以后,镜子里头有没有痕迹?没有,是不是?那你要是观呢?你就吸收了,吸收了,就在第八识就留下了种子,所以“照见”,照完了之后,去看看呢,走的时候,看看镜子,是什 么呢?镜子里头我们照的是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世间的一切,“五蕴”,所以我们去观察,去看,“见”就是去观察,去看,去知道,这个“见”是知道的意思,“五蕴皆空”为什么呢?之前我讲过多次,用完了,只是一个过程,随着时间,随着时空,已经不存在了,留下的是什么呢?---- 影尘,留下的是个影子,影子在我们的第八识当中 ,留下了一个痕迹,称为“尘”,没有一个实体,所以它说“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只是讲大意,如果讲细了,这一句话, 讲一年也讲不完的啊,呵呵,一句话,可以讲讲讲讲很远的,回来接着看,如果你呢,能这样去观察呢,这样去观照的话呢,“度一切苦厄”呀,大家有事情解决不了,大家有很多苦难的事 情,心里解决不了的事情,怎么出现的呢?就是因为你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你这一切痛苦、烦恼解决不了,佛讲了,他这样讲,如果你能这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下一句话,他说舍利 佛,对他的弟子这样讲的,舍利佛是智慧第一,这段经文呢,如果对一般的人讲呢,他是不会理解的,所以佛,一般讲法的时候,因缘而施教,他讲这一段话,必须 有人要接受,这是一种因缘,讲出来之后呢,留传下来,所以他对他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佛讲的,说,舍利佛呀,为什么说“照见五蕴皆空”呢?他说“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既是色”。
" @; z! i2 X) ~4 E8 }" J5 P
% U& @0 u# a0 Y% J, ?$ u! N2 i1 H. f/ q9 \

& E" a! y; H8 }& e* L; K% @( h# |/ Y; ]1 x

( V+ |: X! a; Q《心经》可以说,有的小孩子都会背的,但是这个意思呢,理解就难了,他说“色不异空”,什么叫“不异”,没有差别,没有差别,色和空没有差别,为什么讲没 有差别呢?我现在打个比方,这个房间,没有人,我们现在能坐进来这么多人,它和有,有什么差别,因为坐进来这么多人,所以这个房间,这些人会没有,因为我 们坐进来呢?是色上的显现,就因为它有一个空间,我们这个色相才会在这里呈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个空间,那我们就进不来了,假如你这个房间里,已经坐满了 人,现在在进来好多人,你说还能坐得下吗?能不能坐得下?7 R, J7 p! O4 K, c- `3 k+ a0 u

* y# Y7 I: ?# I5 f/ R9 S/ [* e) X% G
7 ~1 H. F1 Y' w2 Q, O/ c

9 }" D- A* H/ `, l- G. h$ K/ Q中午吃饭的时候,打了一个比喻,我 们要吃饭,来到这个饭桌,一道菜都没有,就因为一道菜没有,我们点了很多菜上来了,我们点了很多菜,等吃完了,这个桌上的菜就会消失,吃完了,又没有了, 没有了变成 空,变成空后,还会再有,有了之后,再会变成空,这就是,一切,从没有到有,从有到没有,一个过程,一个现象,那这个现象,是什么呢?是一个“缘”字, “法不孤起,遇缘则生”,所以讲,性空,我们的自性呢,是空的,遇缘的时候呢,它会随着这个缘,随着你的需要,显现所有的一切,上午,有人问我,师父要记,可我为什么记不住,不需要,你只要运用到这个 缘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杂念、没有执着、没有分别的时候,你会随着这个缘,随着它的需要,显现出来一切,这就叫,自性流露。大家听说过这句话吧。大家多数都 是学佛的,我们就讲佛教术语了。* ]1 T( u: d' y4 ?% h

/ R6 z) c) g. P( j6 V/ L9 t, Y2 \  ?% i$ {
. p( ^3 E+ R! D6 x5 W
; |8 l( }# ~1 Y0 h
必须要你的心呢,没有任何的执着, 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的杂念,这样的时候,来的人呢,这种思维传给你,你才知道他需要什么东西,所以你这里就显现出来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就叫妙法,知道 吧,这就叫空中妙有,听说过这个术语吧,就是这么来的,他们问我,师父你讲课,哪里来?不需要,需要的就是定力功夫,你只要你的心,把杂念全放下,来的 人,他只要需要什么传给你,你只要按照他这个缘,去讲,这就是随缘度化,如果你不能做到的话,来的人,他没有达到空的境界,你给他讲空,也不行,来的人已 经达到空的境界,你给他讲有也不行,只能随着这个缘,而去讲,他能理解到哪一个地步,这就是他的水平,跟你没有关系,你不要讲,你讲的不好,不是的,只是 他这个缘,很多法师讲完课,为什么会遭到诽谤,因为这个缘,他只能讲到这个水平,大家只能理解到这个水平,讲完了,到了那样一个环境,那样一个境界的时 候,说这个法师乱讲,哈哈哈,都是这么回事的。& a7 `% Y; S- c' ^
就像佛讲课,三藏十二部,有了义, 有不了义,有方便说,有接引说,有共法,有不共法,了义,究竟法,是对的什么呢?对着上上层次人讲的,对刚入门的人,讲方便法,不讲究竟法,还有的人讲 呢,接引法,什么叫接引法?对那些鬼神什么的,他也讲,这就叫什么叫?应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这就叫方便了。但你的根基要到了呢?佛讲法,你去看经 书,也讲鬼神,有的讲你去布施,你去做善事,好像《地藏经》里地狱的内容,那我们现在修行呢,讲的什么呢?我们讲的就是在心地上下功夫,就是从心,从因地 上去下功夫,所以我们要知道,“色”是因为的一段现象,这个现象,这个过程,过去了之后呢,它必须要回到原状,回到什么呢?回到空,因为只有空,才会再呈 现一切。那我们人为什么烦恼呢?当缘到的时候,现象出现的时候,过程出现的时候,人们想把它永恒的保持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但这个现象没有的时候,不 能保持很久的时候,大家就抓住这个现象,痛苦、烦恼,想让他再重现,或是想让他距离再拉长,是愚痴的!必须要回去,才能再显现,这就是佛讲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我们,所有人痛苦、烦恼,就是抓住了这种现象,不放,想让这种现象,永恒的保持下去,我们就叫抓住一个幻觉,人从生的那一刹那开始,决定死亡,他已经 在踏上死亡的路,那有的人说,不可能,你只有生的那一刹那,叫生,从生的那个一刹那开始,不叫生,叫成长过程,踏上了死亡的路,直到这段现象,80 年,60年,一天,二天,5岁,6岁,都有,你个过程就这么长,你一旦因缘到的时候,这个现象就这么长的时候,没有了,所以,世间人痛苦、烦恼,就是这么 回事,所有世间人,都是抓住这个现象,而不放手。
2 x5 p. n9 Z2 U  ~! ^
9 F- G. i1 i: [/ o
% s" B0 r+ d2 B- {* j  E3 m4 B( d+ K1 _: `1 Q

6 S0 f3 ?* `4 l& L: o+ y( y“空不异色”所以你不要以为没有了,就没有了,不会,因为为 这种现象现前了之后呢,它一定会在这种现象上不断的完善,变得更好,没有,是最好的,有,不是完美的。所以,什么叫艺术?没有就最完美,只要有一个,就能 挑出毛病,有的那一刹那,代表它不完美,在消失的那一刹那,证明,完美开始了。你挑不出来毛病了,知道吧,这就是佛讲的真理呀。所以“空不异色”,空的那 一刹那,就证明,你要有新的开始了,有的人找我说,失去了,烦恼,不要怕,你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你的好事就要开始了,在失去的那一刹那,证明你这一段因 缘过去了,随着你的改变,就像你们学佛,都会改变的,不相信,你回顾,在你没学佛之前,你是个什么状态,在你学佛了,从那一刹那开始,你就在不断的改变, 也许你自己觉查不到,你问问别人,你必须把以前的现象消失,现在的缘,现出来的是什么?好的。所以大家不要烦恼,以为失去了,在失去的那一刹那,证明呢, 更好,更完美的开始,这佛说的“空不异色”。
9 d( ]7 c3 T+ v& m4 g  p
+ @& k7 f& b, V9 T: S# M
. m/ H9 O9 {! [5 ]4 r
. x3 x  u" e9 g; A4 E- ?% F9 B) f5 u+ v
“色即是空 空既是色”,在色显现的一刹那,证明这个东西将 会灭亡,这就是生灭法,我们以前讲过,一定要超越相对,色就代表的有,在有的那一刹那,证明他就要没有,是不是这么个道理呀,在我来这讲课开始的两个小 时,不断的往下深入之后,证明我这两个小时就快完成了,是不是?在我来上海的这8天开始,证明离我走的时间越来越近,在你生的那一刹那,证明你的生活在慢 慢的减少,哈哈哈,大家不要害怕,这是事实,所以大家都说出家人活的不现实,虚伪,其实我们最现实,我们最实践了,最面对现实的一个人,哈哈哈,绝对接 受,承当的,这是逃避不了的。所以,“色”代表的一切将归位,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空,大家不要想成代表没有,归位那一刹那呢,代表的一切将要开始,所以,“空既是色”,这段大家很难转过来,所以要在生活当中去体 验。在我讲完课的那一刹那,也就是空,在空的那一刹那,你将运用我讲的智慧,运用到你的生活当中,这色就要显现。所有一切事与物就是色。
) h% Z# B7 H9 i2 E" P; b
, N/ A0 \) b. x5 [  Y6 L* ]/ ~( a7 v* C2 _* w

: W& h0 g1 T4 K1 G! H7 K/ O' O
$ |& q5 Q+ A1 n( d! A" f后面讲了,什么是呢?“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所以有的人说,师父我想把你今天 讲的东西记住,你看“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在我讲的那一刹那,就证明要空,所以你忘记是好事呀,合呼这个智慧的道理呀,你不忘记,出了问题了,看没看懂?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这是动 真格的了,如果你修行,某一点出了问题,你都不能成功,绝对的,修行,密度非常高,就像那个密码锁一样,开密码锁一样,你哪一点不对的话,就算看着很准 了,好像是了,叫相似法,很多人听师父讲课,讲来讲去,觉得这个师父讲的也有道理,觉得挺好,这就叫相似法,差不多,差一点都不行。我跟你讲,差一毫厘, 差一微尘都不行。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的色,就是“受想行识”所感受到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事与物,无非就是我们的“受想行识”,我们搞出来 的,哦,我们回顾了,我们讲到了五识,我们的识,有呈现、显现的作用,但,它没有识别的作用,这识别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空性,起的作用,如果我们 在运用当中的时候,运用完了,在当下那一刹那,马上归位,空掉,是什么?这个就是智慧,千万不要说,我什么都不要了,用是要用,用完就在这,色可以当成用 来讲啊,用完了之后,用的是什么呢?“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用完了之后,马上不留痕迹,所以“照见”吗, 像镜子照人一样,照完走了,镜子还是亮的,一点痕迹没有,OK了,就这样。你用个试试回去,就是这样的。) v" X" u/ E% q4 \6 S
3 ]4 z& K* J0 B( c$ R' p
1 x( V0 b: v. x+ A

- l7 z$ S1 Q4 S( H# Q9 q# G+ X- s- M" V+ E. Z# q
下面佛又讲了, 舍利佛,“诸法空相”,因为这个讲《心经》啊,这个《心经》是三藏 十二部的中心,是诸佛的心印,你想一想,讲的东西,全是真东西,真家伙呀我跟你说,很难理解的,这一句话呀,可以套出来,很多很多,诸法怎么能是空相呢? 大家承不承认?我讲的这一句话,讲出来就不是空,讲完了就空,是不是呀?我举起来手,是有,我放下,就是空,举起来就是法,放下就没了,所以动一下,就是 法,你动一念就是法,在这动这一念的一刹那,你这一念就灭掉了,空。是不是空的。所以叫诸佛空相。那到底你们执着个什么呢?你们想把师父讲的东西全记住, 想把三藏十二部全记住,想去学某一个师父,这个师父真高,我要学他的方法,诸法都是空的,你学什么呢?所以我上午讲,只需要你明白一个道理,无法可得。你 要有法可得的话,留下痕迹了。我只需要你明白一个道理。你要有一法可得,你被我所束缚了,你不行了,所以你不能执着我讲的每一句话,你只能明白一个道理。. t  o9 j# X8 S. W8 I
- m2 i) k" s- p( _' g, C
/ y4 `% J: r: T. ?) W

' b9 e+ N6 P0 K, t+ \( }
; Q' }, m2 H6 ?  \& e6 V# w3 k$ ^+ x9 \& ]% @, D. J1 W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为什么这样讲呢?你怕我讲 的话跑掉吗?我讲的话,既然我能讲出来,它就存在,为什么?我从哪里来的?我能讲出来的这句话从哪里来的?刚才讲过,从哪里来的?我没讲之前,是什么?空 的是不是,我讲这句话是从空里来的,我讲完又跑哪里去了?又空了。空永远不会跑掉的吗,空可以变现一切吗,所以他说了“不生不灭”,谁看到空灭掉了?谁看 到空变现什么东西了?只能我们人在变,我们人,一会儿进来,一会儿出去,一会儿进来,一会儿出去,空没有动过啊,动就有生,不动就不灭了,所以他说“不生不灭”,我说话,这个空中他也没有満,我不说话,这 个空中他也没有减少,这个地球上这么多垃圾,这么多人,这个空还是这样,他也没说容不下了,没有人,没有东西时,这个空还是这样,所以他“不增不减”,你再多的垃圾这个虚空也还是这样,也不会污 染,所以“不垢不净”,污染的 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分别执着呀。其实现在你们功夫好, 就可以进入这种境界,用完了啊,真的是,大圆镜智,性空啊。性是空的,佛讲的多清楚呀,你们啊,就是领悟不到,佛说,性是空的,遇缘则起,起是什么?用。 用完了就放下,空的,该用的时候,就拿起来,抄起来家伙就用,是不是这样?哎呀,多简单的问题。佛已经给你讲的再简单再透彻了不得了,这些人就是明白不 了,所以佛告诉我们,性是空的,性是什么?我跟你们讲,性是智慧,智慧是空的,智慧是空的怎么用呢?遇到缘的时候才用,我不可能没事智慧乱用,是不是?所 以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 R8 A  v6 {- J; D  ]8 |, m
要仔细听这一段,如果你接不上的 话,你就听不懂了。“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我上午都讲过了,我不知道大家都明不明白,现在,在按照《心经》给大家重复讲一遍,“是故空中无色”,这个很重要啊,“是故”佛讲了,为什么呢?“不 增不减”: o1 Z$ j" y" s1 l, D; H
“不垢不净” “不生不灭”呢?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那这些哪里来的?不明白,你就不会用,缘到了,起用吗,“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吗,空中根本就没有,为什么会有?因 为缘,缘一来的时候,你只要一动心,就开始产生,这一切,是心造出来的,所以《地藏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 大家都知道吧,学佛的可能都知道,天天念,会不会用啊,为什么要你观法界性呢?法界性就是性空,法界是空的,缘,遇到缘,它就会显现一切,随着你这个缘, 显现一切,这一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起用---智慧,大家要了解。+ }4 ], U; K" c0 l% j/ N. C% }. ]

+ ^" R" y7 L0 U4 _9 F, \0 s/ D
% s* o3 K" T5 B+ L# p
. b; r& m6 ~) v% b; |0 K2 h* H8 k  Q3 H. k7 |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上午讲的,只 要第六识不动,前五识、后二识,全不存在,第六识称为大圆镜智,回顾一下是不是,只是一个大圆的,镜子,比喻,照见一切,跟他连上,解空,虽然是空的,镜 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大家都见过,每个人的卫生间里基本都有,缘一到的时候,也就是你一进去卫生间照镜子的时候,一切又现前,不用的时候,又是空的,所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明白了吗.他讲了“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 是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第六识起用,前五识有呈现、显现的作用,它一呈现、显现的时候呢,我们第六识开始起用,就是《妙法莲花经》教我们怎么样去用,所以就 产生了一切法和色相,法和色相,是一啊,别听我讲两个词不是二,也就是产生了一切法,可以说产生了一切色相,产生了一切差别,这一切差别是干什么用的?给 我们用的,不是让我们执着的,所有的人用完了,放不下,所以在禅宗有一句话:“提得起 放得下”,也就是你要会用,也得放得下呀,世间的人呀,都是提得起来,放不下,所以活得很累呀,是不是,你们叫说累呀,唉呀,做人真累,连我都说,我不想 做人了,我想做佛,哈哈哈,做人呀,什么都要想,做佛什么都不要想,为什么?做完了就做完了吗,做完了,不管对错,你去想它干什么?佛说了吗“罪过罪过” 罪已经过了,你知道不要再犯就好了,呵呵呵,但是听我讲这话,你们不要去犯错误啊,以前的罪过了,现在的罪还没过呢,哈哈哈,所以法佛妙就妙在这,佛为了 安慰你,“罪过罪过”,你再犯又“罪过罪过”,老是罪过了,不行啊,所以知道罪过就不要再罪过了,不要再犯错误了。+ e- Z6 n+ l' t$ ]" M* J. R9 |- _! J

7 g- j5 k: g* J4 O3 u8 ?, t4 u* h
2 J8 D& W1 J- Y$ d. V
# i) u! J$ B/ E$ b4 s) g. G" S0 E5 l+ K- Y3 ^+ C

" Q' c; x* l& ~$ f0 ~3 H: |还有个什么“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这句话,我们眼睛,讲到眼界了, 如果你眼睛呢,呈现和显现的作用,起了作用,如果第六识呈现作用的时候,你的眼睛受你的呈现作用受到了阻碍,你只能看到有限的东西,有限空间的东西,大家 说是不是,如果你第六识不起分别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不受阻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这就是人家能看到别的东西的缘故,这就叫天眼通。为什么你们看不 见,不用说别的,随着阳光的偏差,我们就看不到微尘,但是经过阳光,通过这个光的呈现,因为它的角度不同了,看到有很多尘,我们人的眼睛就这样,有时候灯 光一晃就看不见了,而且受到这个呈现的作用,只能看到有限的东西,一旦你第六识不起分别的时候呢,它是自性起作用,它有呈现的作用,但呈现不了的,我们的 见性,它能显现你眼睛呈现不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东西,知道吧,这就叫智慧眼开了,但是可不是鬼眼啊,有的人能看到鬼什么的,那是鬼眼 啊,因为他接受的是鬼附体吗,看到那些东西可不好,看到了我们超越时间、空间、物质障碍的东西,但是能见到这个东西,不是随便见,有缘见,而且有时间,有 条件,在你的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杂念的时候,可见,在你心不净的时候,硬去想呢,那个是,我跟你讲,附体了,可不要去想它啊,这个是定力出来的,只要 你心清净就会出来,但这种看到的东西呢,不是说你想,你想看,如果想,已经动了第六识,不是真的了,所以有的人说,我给你看看,可能闭着眼睛看半天,我不 说吗,睁着眼睛还看不明白,还闭着眼睛,那他是在打妄想,胡说八道,不用睁眼闭眼的,就是你的定力,其实五观这些已经不起作用了,前面的一切色与物障碍不 了你了,因为肉眼呈现不出来的东西你要去看,要超越时间和空间,《楞严经》上就讲了,如果一个人修行好,能看到八万大劫之前,前后的事情啊,别说一百年, 二百年,一天,二天了,那都不算稀奇啊,八万大劫呀,所以出家人说有神通,很正常。但是他不会随便乱给你看的,他必须要在定中,才知道,而且有缘才知道, 这样的。
1 E) M9 p2 K9 g, ~2 k& _6 K: h9 c4 A$ |& o- h  a0 M7 Q1 O" @

. I/ {9 X& D% T3 a
4 _0 R1 @9 }! S. O- H+ `9 n; a: S8 d  H+ s- [3 ^

& q; g- ~5 F2 P- x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眼睛的界线, 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是我们眼睛产生的界线,我们听到的声音,也会产生界线,所以有六识,就有六界,这是什么?界,不是原来有的,是我们造出来的,因为我们有识,产生了 界线,佛界,畜牲界,地狱界,是我们的识,我再重复一遍,识,上午我讲过是什么东西?什么是心?就是我们的思想,什么是思想?在佛法里称为识,认识的识, 就是识别的意思,因为你分别,因为你执着,所以产生了界线。所以因为你分别、执着,就产生了差别和差距,我们的这个某一界,某一界就是这么产生的。是我们 人自己造出来的。明白吧。所以佛告诉你,“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告诉你很清楚了,这可不是我讲的,但是,大家不要认为,这个“空”是没有,这个“空”是有的开始,有,是没有的开 始,所以道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教,他画了个阴阳鱼,也就到了一个极限,到了一个极限的时候,它会返,会生,也就刚才我讲的,你在失去的那一刹那,你将得到 你将得到的东西。服不服,你回去试一下就知道啊。哈哈哈。只要你心放开,只要你能心安里得,你得不到,你别心安里得啊,你心里惦念着,那得不到,只要你回 去,该睡觉,该吃饭,该干吗干吗,你肯定得到你该得到的东西,因果不会差的,那为什么没得到,是你心没有安下,所以他说了,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哪里 来的?是我们造出来的,这些造出来的刚才讲了,是什么?---相对的。相对 的,就是前面讲的,生灭法,佛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什么才不生不灭?绝对的,不生不灭,是不是?哎,这才进入到佛法,前面讲的相对的东西,-----叫 方便法,刚才佛讲的呢,“受想行识”、“ 眼界”啊“眼识”啊,“色”呀“空”呀,都是相对的,相对的,有这个产生,对有另一个产生,有利,就有弊,有好就有坏,这叫方便法,这不叫佛法,所以这个 方便法呢,他是没有一个实体的,在有的那一刹那,代表着空,在空的那一刹那,代表着有,包括我们的眼,我们所触到的这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包括我们的“界线”,都是我们第六识,这 种错觉产生的,分别执着,自己造成的界线,这叫相对的,那佛刚才讲了,“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这是绝对的。大家说了,什么是绝对?什么是绝 对?-----在你不动的那一刹那,又没有动向,这一刹那是绝对的,学佛最后,就是进入这个状态,但是这个状态,人人有没有?都有,你只是抓不住,不知道。; }: w! R" H6 b' d5 o
那后面佛介绍了“无无明”。大家都说没有开智慧是无明,没有开智慧,因为 你不明白吗,是无明,其实无明也没有,佛讲了“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无明也没有尽头,也不可能尽的,所以我讲了,大家说要去掉烦恼,根本就没有烦恼,只是你不会用,好比我拿个刀,去 救了一个人,手术刀,是个好刀,哈哈哈,那这个人拿着这个刀去杀了一个人,这个刀是什么?凶器。那你说,同样是一个法,在于一个人的运用,你不会用就叫“无明”,会用呢就叫智慧,所以佛告诉你了,没有“无明”你想把你的“无明”消去,也就把你的业障消去,消不去,没有上哪儿去消 啊,是不是啊,那没有无明,没有业障,你去消什么呢?大家不要听我说完就说没业障,你再没有听我说完,没有懂之前,还是有业障的啊,所以大家要知道 ,佛讲了,我们真想修行,想开智慧,不要认为我们是凡夫,因为你在认为你是凡夫的那一刹那,你本身就增加了一个烦恼,不要说你想成佛,在你想成佛的那一刹 那,你就增加了一个妄想,你不要想,我要得智慧,在你想得智慧的那一刹那,你就打了一个妄想,你心就不清净了,当你认为你不行,想把你不好的东西都去掉的 那一刹那,你已经有了污染了,所以呢,就是这样,“萨婆诃”,这心经后面“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这样,我们讲到后面的时候再说,佛讲了“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 `' `. a. `8 R  d) U6 e& e
, g  F7 X& \* W) g2 x: M
- o. @& Q+ h7 n, p7 u0 {* Z/ Z! O& e$ W( d. Y. U0 v2 v

) X( d& E# ?# }' n6 \& R; \+ q+ o- S2 L" w& o+ c' i
后面一句话“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大家都怕死,在别的经典,四 谛法,根本法,南传佛教的从苦集来道开始呀,生老病死,现实的,那为什么佛讲“无老死”呢?心经心经,前面讲,“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我们现在讲的可不是我们平常的凡夫呀,我们是在智慧的生活当中讲的, 没有生老病死呀,讲的是自性啊,讲的是你的智慧啊,现在诸佛既然是空相的,那我们的生死是不是法?既然是法,它是空的,空怎么会老?怎么会死呢?老和死, 是我们的分别和执着,大家说,是不是啊,所以佛讲的很明白了,人家讲观自菩萨,如果你不自在的话,后面讲这些都没用啦,如果你不是在智慧的生活当中,那你 也做不到的,所以人家讲的是在智慧的生活当中,而能“照见五蕴皆空”的这个人,称为“观自在菩萨”,他到底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他没有痛苦烦恼了,因为他知道,色,不存在,空,也不存 在,“受想行识”这一切,都是 我们的分别执着,“老和死”也都是我们的执着,“亦无老死尽”,大家以为死了就没有了,如果你有功夫的话,我就能带你去看一下,人没有死,人在死的那一刹那,他已经决定他的生。在 他有限的色相中,死的一刹那,就是空了,在空的那一刹那,证明有的开始,会去哪里呢?随着他第七识的执着,去呈现那个现象去了,找那个缘去了,你以为他死 了吗?所以佛说没有死,也没有死的尽头,只能做到什么呢?明白这个道理,你不再起心动念,不生,就不灭了,不生不灭告一段落,就在这个境界,这叫寂静光 土,叫不动尊,所以你看楞严咒前写到“妙湛总持不动尊”,你要动的话,就会生,生,就会灭,那有个尽头啊,你以为他死了吗?不是,只是这一段现象没有了,没有之后,因为他本 人的执着,因为有这个因,十二因缘就是这么来的,有个因,然后再看他执着的程度,哪一个最厉害,他就会去寻找这个缘,再展现这个现象,不管你是地狱、天 堂、饿鬼、畜牧,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缘,有这个因,产生了这个缘,再去呈现这段现象。
8 c6 b+ ^9 z0 R$ S) H# Q. W' r- w+ t6 H; I  x

) g. s8 |3 ?* I0 m+ i( e& n2 `$ h
0 r+ z! [: K) p* t0 [: f0 ~6 m# A* R) L
$ f6 Q$ f, Y2 Y6 t
所以在这里呢,佛运用了智慧,他告 诉我们,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变称观自在菩萨,这可并非就指观世音菩萨,谁做到,谁就是“观自 在菩萨”,如果你在智慧当中,佛告诉我们,没有死,也没有老,老是没有尽头的,只要你能做 到,前五识,只是起作用,第六识不起分别,后两识就没有,停顿的时候呢,就剩下大圆镜智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就不生不灭,一切全都解决了。
! f* G4 ~! P! X. D( z' ~- C% N: ?
' D7 D8 k! b( K
! C5 q# H5 F1 K2 \$ g4 @4 o: U: D: f8 o# }

' }7 a3 `: R4 h3 |
- }4 M+ v  t2 v9 L# X; p0 w4 p: L再看后面:“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所以我们有时候讲经,因为环境不同,比如这个经典,不给你讲实话不行,讲实话你 又很难进入,如果我在上海,我肯定带着你们修行,给你一步步的带进去,让你彻底的明白,可是现在,两个小时里,让你完全明白,难度很大,你看,佛后面告诉 我们““无苦集灭道”,因为四谛法里讲的,我们的苦因集聚在一起,产生了我们的轮回,然后,我们的修 行的方法是把它灭掉,把什么灭掉呢?把苦和集聚的这个因灭掉,我们的苦有了之后,我们把它集聚,集聚是什么?就是第七识的执着,第八识的储存,那我们要想 办法,不让它储存,不让它执着,就是上午讲的那一段,让第六识不起作用,然后就是灭,把它灭掉之后,就是道,这才是道啊,什么是道,这才是正规的道路啊, 所以佛这里讲“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你要想得智慧,是不是?想得智慧那一刹那,你心已经不清净了,你放下那一刹 那,就是智慧,什么是智慧?跟大家讲最简单一个方法-----念念之间,提醒自己放下,就是智慧。念 念之间,不要想得到什么,付出了千万不要想得到什么,你永远得不到,付出那一刹那,放下,你永远得到你该得到的东西。这就叫智慧。所以 佛讲“无智亦无”,世间人都想智慧,我想得到什么…,.得不到。你不想得到的东西,恰恰得到。只 需要你去努力。这是我总结的经验,只需要努力,什么都不需要想。但是要有目标,努力,就可以了。
& j. I+ f( F1 X# y% V8 K" z5 Z) B
& b$ a8 N- z# {6 `- \
5 |; Q0 {5 ]  e( h+ |
, e7 i5 b& a! |  A( ]2 {

4 g# q7 P0 @+ U; F“以无所得故”,这句话讲了,佛说“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也就是说,运用大智慧的人,以智慧来生活的缘故,是这样的人,是什么呢?“菩提萨陲”是大菩萨,大菩萨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会称为大菩萨呢?他是以智慧来生活,这样的人称为大菩萨,就因为他以智慧来生 活,这种原故,才能“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怎么样做到“无挂碍”呢?前面讲的,必须这些东西你要看透,要放下,如果你看不破的话,也就是你透不过这个表皮去看,真正深层内部的那种 主体,那种实质,你是放不下的,开不了智慧的,因为它这样,它看破了,它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自他不二,他知道呢,“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增减,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他知道“受想行识”都是我们运用的智慧,他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 界 乃至意识界”,包括“无明”“智 慧”都是我们的执着,是我们的“挂碍”,都是我们有索取心,所以我们呀,不得自在啊,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完全放下了,他“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啊,完全放下了,就是大智慧呀!你不要以为你能得到什么,你最后那一天,我不说吗,走到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啊。你不走到山穷水尽时,你以为还有什么好得的东西?不行啊。学佛,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就是要你明白一个道理----放下,大智慧。
, F) @: u7 @; q# K  N# }
# i: I, K: Z* ?! M- F
$ F4 H# H! [9 t; x) @" g9 N# ?; [) E$ S4 t2 q. Q+ G

9 s- Z7 F9 e+ S, Y: [2 f
% C$ H: V) Y) ~* _; K所以,他因为这个原故,他心里没有 一点挂碍了。所以“无挂碍 无挂碍故”,这样呢,没有恐怖了,所以现在的人,天天有恐怖,怕自己得癌症,怕自己身体不好,怕自己钱财失去,昨天我见一个 人,说:“师父,我有一个要求”---“什么要求?”,他说“我想长寿”,“长寿有什么好处呀”我说,他说多活一天,就是一天的福呀,他恐怖,他想长寿, 你想长寿,就长寿了吗?那谁都想不死,可能吗?所以他有挂碍。  A  ~0 e. B" q1 k" d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什么叫“究竟涅盘”?大 智慧啊,可不是死了,死了,还要它干吗?死了还有什么挂碍。这是大智 慧,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有恐怖?因为我们有索得心,我们有分别心,有执着心,那天有一个人问我,说---师父,你们广州有没有地震呢?我说,有没 有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人,就是天天在颠倒梦想,什么都是在做梦,正的说成反的,反的说成正的,邪的说成正的,弯的说成直的,所以我们反过来讲,想做到世界 没有灾难,想做到你一切“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怎么做?怎么做啊?------完了,上一节课白讲了,这不前面不刚说吗,“色即是空 空既是色”吗,有的时候,不要执着,不要贪,为什么?它会没有的,你抓不住的,贪白贪,你放下,你永远拥有啊。你不放下,你是 它的奴仆啊,你只是心里拥有,你没有实际啊,是不是啊?所以要知道,要真想离开灾难,没有病,现在的疾病太多,想逃避,逃避不了,要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就 是前台讲的,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正做一个幸福美满自在的人,这才是关键呀,绝对没有灾难,我讲了,你们不要贪,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你不要执着,你不要嗔 恨,你不要斗,这些人不信那,有什么办法,我说,你们少杀一点生,少吃一点肉,他们不信啊,人生不就是要什么呢,享受吗,你看我们要吃好,要睡好,要玩 好,你看你们修行人,出家人,多可怜,可是,我们不怕疾病,不怕灾难,我真的做到了,我以前不行,我怕,现在不怕了,如果灾难来了,你要有业力,逃也逃不 掉,关键是,我要把它做好,做好,我就是地震中的幸运者,被救的那个家伙,知道了吧。地震中,为什么还有被救出来的,我们要当那个幸运者,不想有疾病,我 们就要慈悲,好心,到底什么是好人?很好做,没有自私心,就是好人。
9 G2 ~3 b9 Z) }! u% @0 J( ?
* N% a, t: w& ?0 D' J- D
: Q$ ?- F, y2 H. W$ x: _/ ~! v8 Y. Q# G* i

& R3 N% ?: O4 R8 \8 k* e* B! \6 Z# \$ D; _0 l; ?
你不要以为你布施一点,你是好人, 布施一点却想拿一百万回去,那是好人吗?是个坏家伙,哈哈哈,是不是,上寺院去,布施10块钱,他想回去赚一百万,那能行吗?那不行的,哈哈哈,没有自私 人,这个人疾病就少啊,没有灾难的,他把他自己都布施掉了,灾难会找到你吗?不会找到你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真想没有灾难,现在说四川地震,死了那么 人,可怜呀,我们有力都救不了啊,现在多少志愿者,想去,去不了啊,不让进啊,你去,能帮什么啊?你没有能力啊,有人说,在家念佛吧,但他们的痛苦已经产 生了,我们寺庙也做超度啊,超度他,但痛苦已经产生了,全家全死了,就剩下他一个,他心里的障碍怎么解决?家产全没有了,怎么解决?什么都没有,都失去 了,残疾了,本来我现在很正常,一下,两条腿没了,就算有人给出钱,那也痛苦啊,怎么办?所以我们啊,不是怕,不是去逃避,有人又说四川地震了,我跑到别 地去,那别地也地震了怎么办?所以不要逃,干吗?要解决它,要面对它。我们现在学佛 的人,要做到真正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能得到什么?面对现实,该我的,我就用,用完了,我绝对放下。你不放下,它也没有。现在很多人,储存,古董,金银手饰,我对他讲,死了你能带走几个啊,你拿下去,人家还把你手砍掉 了呢,能带走什么呀?你家有个房子,你死了把它火化了?现在四川就是一起火化了,所以四川这场大地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贵、贱、贫、富、仇、恨、恩、 怨,平等了,一起埋没了,啥都没有了。在那一刹那,最平等了,% k, R9 p9 P  F7 u
所以,业力,是最平等的。有,在一 刹那之间,变成了空的,这个例子很现实了,痛苦只有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如果想解决,从现在开始,我们用,用完了,就放下,你不放下,也是空的,随着时间, 什么都有寿命的,地球为什么地震,它也有寿命的,虽然他的显现比较长,到了这个寿命,它一定要变动的。我们拥有一切,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在这一刹那, 过去了,就不存在了,但原来什么都存在,我们怎么样超越,面对,要超越的时候,告诉自己“诸法空相”,是空的。& K; H' ^# u5 A4 a$ h/ v* ]

- b5 O+ I! @7 @$ v7 ^6 S% Q
! L/ r- K$ `1 K( x1 @2 \: Q8 l3 j3 L1 i  P
5 o! C% r. H  a

+ `5 k1 d2 i! u8 v" g$ a9 z缘起啊,没有实体。这个人打我一巴 掌,缘,有缘,就有因,因是在哪儿?因为你的存在,有个形象存在,他打你一巴掌,没有,就打了个空的,那怎么样打空呢?你马上把你的念头空了,他就等于打 了个空,所以你俩就不结恶缘了,世界就没有斗争了,没有战争了,地震就因为人的心不平衡啊,现在人的心,贪、嗔、痴,你争,我斗,不平衡啊,有“挂碍”啊, 就像我们闭上眼睛,是空的,当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是妙有了,所以我们,什么都要用,闭上眼睛的时候,什么都不执着,不挂碍了,用的那一刹那,就用,用完 了,就放下,这样就能做到“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了,很自在了,真的没有恐怖 的,什么都不怕的,以前我最怕蛇了,我越怕,越能看到它,因为我们那个山上蛇很多的,特别是广州,自从开楞严法会,明白这个道理,看不到了,因为我不害怕 了,只要我们寺庙去了嗔恨的人,那个蛇就出来了,为什么呢,把它引出来了,好比人起了妒嫉心,心里不平衡,把他的业力勾出来了,所以,只要有人心里有憎恨 心,不满,不平衡,好了,去了那个蛇,它就感应到了,它以为是它的同伴,它就出来了,到现在我都一年看不到蛇了,我们山上到处都是蛇的,这就看到来了,所 以你真的心里没有挂碍的时候,没有了,所以要真的看破,放下,8 F& U+ A# r: Y. ]5 x

2 X# k5 ^+ L) C6 c4 k. M9 ~; k8 |) n3 r0 h2 P8 o
& \5 Q+ @6 m; |3 G
; w# k" O0 Q* L$ E- `4 ~& v3 j! ?

4 n+ P8 |" B1 ?: B3 m6 h8 R“遠離顛倒夢想”,我们天天打妄想啊,这是我真实的,我徒弟也知道,我打了个什么妄想呢,想把我们寺庙建好,这个妄想打的呀付出代替 太大了,从去年开始建到现在,不断的建,不断的维修,不断的建,不断的维修,还没有等建好,已经成了坏的了,我发现了,从有的那一刹那,变成了它要失去, 它已经准备坏了,我不停的在修,天天维修,今天,师父水不通了,明天师父电不通了,明天师父卫生间漏水了,后天我跟你讲,师父这个地又坏了,我发现了,没 有还好,没有,出来的那个是最好的,从把它搞出来那天起,它就不完美了,所以,我真悟出来一个道理,成佛,建寺院,跟人家化缘,把人家都吓跑了,因为我没 钱啊,跟大家要啊,建寺院,花钱,花出来一肚子烦恼,花钱找烦恼,为什么?那个工人跟你是两个心眼,他是为了赚钱,因为他不是佛啊,他没觉悟啊,不知道给 你做好事功德啊…,很痛苦啊,这个妄想啊,以为建寺院,让大家吃的好,住的好,现在发现了,想让一个人觉悟,顿在毛厕里都可以让他觉悟,就看你想不想学, 现在房子建好了,这帮人去看了,说师父你还得怎么建怎么建,我说,还没等建好,我就死了,哈哈哈,气死了,烦恼,这就是有挂碍,这就是打妄想,颠倒梦想, 你以为能得到吗?建了个寺庙,它是物质,建了就要坏,不停的在维修,直到彻底坏了那天为止,就像我们人,生下来那天开始,不断的有病,有病,有病,最后治 不好了,死了,完事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什么都不是自己的。你们在打工,我也是给那些捐款的人打工的,为了把他们捐的钱用好,我天天在骂人,在造业,哈哈 哈,是不是,我不敢把你的钱乱花吗,就为了这一点事情,一年辛辛苦苦,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所以噪子哑了,越骂人,噪子越哑。" G2 m7 {, k  N0 [
所以,真正感受到,真的要看破,放 下,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的任务是了脱生死;我们的任务是什么?-----让所有的人都觉悟。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搞形象,让这种形象去束缚我 们,所以好比建寺院,一定要干好,但干好了以后,要放下。为什么要放下,不放下,命都没了,天天有挂碍啊,人气给你弄坏了,生气了,做不到空啊,哈哈哈, 人家再给我钱,再说建一个,我说不要了不要了,不敢贪了,哈哈哈,真的是。真正的一个人,能放弃,是最大的成就者。人家问说,你真的能放弃,我真的能放 弃,我才成功了,我不放弃的话,我失败了。为啥?我成了它的奴隶了,我被它所束缚了。所以这建寺庙对我来说同样也是修行,是个加行,让我明白了,世间的名 利、地位、金钱,都是假的,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谁也代替不了你,你有病痛苦的那一天,要自己去受,别人都赞叹你,说你厉害,赞叹你,你能不死吗?那要赞 叹我,我不死的话,就好了。所以佛给我这个因缘,让我真正领悟到,到哪里遇到有缘的人,给他讲一讲,让他的一个道理:攀缘,求缘,化缘,只是痛苦。看不 破,放不下,颠倒梦想,以为什么都是真的,以为是我的,我死了是谁的?只是一个现象过程。" b7 l; ~3 F; H

3 z# {/ P) T: C, W. W
2 @+ y4 t$ O2 `# _2 |
0 n+ e, i+ J$ R# w. ]) t
) y4 @4 p) ~) L5 J- u2 P: t; c7 x% ?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疾病,灾难,恐 惧,不如意,就是因为我们放不下,我们认为这一生会得到什么东西,简单吧,年轻叫什么?理想啊,我上佛学院的时候,我的理想啊….我一定怎么怎么样,现 在,啥也没有了,没有怎么样了,打妄想啊,其实啊,现实和想像差距太大了,把你的想像变成一个现实,大家知道科学家吧,有的研究一辈子都没把他的思想变成 现实,都没研究出来,要把我们的想像变成现实,你想要有多大的能力啊,佛讲了,要有多大的福报啊,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是在随缘啊,按照我们的因果在前进, 你根本主宰不了你的命运,如果可以主宰命运的话,就是把你的思想变成现实,现在每个人,我跟你讲,都想当老板,每个人都想开公司,我还想四川的所有人都救 了,变成现实,可能吗?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的,我们只能去接受因果,今天遇到的缘,是以前种下的因,现在的果,你要去面对承受,有好有坏,改变不了 的,要能改变的话,一点点,真正改变,必须要像这上讲的那样,没有牵挂,心里没有挂碍,远闻颠倒梦想,我们现在都离不了,就因为,缘来了,好的,今天不 错,找了个工作不错,老板对我也不错,几月之后老板看你不好,把你炒了,完了,恶缘又来了,善缘一来,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是蛮有兴趣的,留在这个世间还是蛮 有滋味的,恶缘一来呢,唉呀这个世间,人活的真累呀,天天为这点衣食去奔波呀,其实人的衣食很简单,我们为我们的欲望去当奴隶,天天为我们的欲望当奴隶, 去打工,有了房子,要有车,有了车,觉得房子小了,再换个大的,永远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没有止境的,永远在颠倒梦想中。很多人,包括我们修行的人,无意中就 会颠倒,明白,但老是干错事。* {6 d% B/ ]# r% b$ L

) i0 H5 \  [- _# Y" P( G
7 _! S4 _/ p' x  w, o' q# q' b, r, b* W* s5 x

$ a( `, W9 b. J5 w2 G6 c; i+ K: W! p4 x
“三世諸佛”,不讲我们了,这是一个比喻,可以说一 切,一切成就者,都是照着这个方法去做的,什么方法?“依 般若波羅密多故”,都是按照这个方法去做的,他才走的出来啊,人生呀,太短 了,没有时间了,你以为你很多时间吗?错过了,一转眼,你已经不是你了,变成张三李四了,又是从小开始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按照智慧来生活,你就会证得,真正,究竟、圆满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究竟 圆满的智慧,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想成功是可能的,所以“故知般若波羅密多”,他说,你要知道啊,你要这样做的话,是什么?“是大神咒”,就是要在日常中,看破,放下,真正的做 到,才“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有的人以为学心经,就天天那么念,才是大神咒,大明咒,不是,而是按着这方法去做呀,做到了就是“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無上咒”。
' k5 x0 R3 `' d" Q
, b% _1 b% y" s& [  `3 i% U2 j" j( J
1 B7 o+ H! M0 @- L6 j# X" t# S' F  j) o! c& ~0 n4 a' Z  {

2 F+ v" h4 H& H$ X; K) \0 ]
# x9 b3 d" H; c  \大家都知道唐僧吧,研究心理学的,真得要去拜拜唐僧,唐僧是唯识宗的祖 师,他上印度去取经17年,留学生,学的是什么?心理学,心理学的祖师呀,现在学外国的心理学,祖师在中国呀,唯识宗,他把人的心总结了51种心所法,超 不出去这些,你去研究一下,所以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现身化了个出家人,教了他一个咒语,一个经典,教的是什么?就是心经,他在遇到困难,遇到 障碍退失了道心,当然了,那个西游记是神画,它里头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实际上是他困难重重,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跟自己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诸法空相”,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呀,解决不了,诸法空相,放下就解决了,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最后成功了。
2 f/ R5 d& g/ u4 D) |1 D( ]  n% U# q# D7 D  v8 j# ]: Z% P# [' S% D

6 b4 o- p& C9 e
! g' D2 @5 _1 M9 g& W9 H
* I& |  F! M9 h5 n. t" i/ [8 h5 j& |
“是無等等咒”,什么叫“無等等咒”? 没有跟它能相比的咒语,所有的咒语都不能解释,都不能明白它的道理,只有心经是三藏十二部的中心,而且讲的是道理,经典上讲了,只有咒语只能发音,不能翻 译,不能解释,而且心经这个咒语,可以解释,让你明白这个道理,去做,所以它是“是無等等咒”没有跟它相比的,它可以等一切咒,代替 一切咒,唐三藏就是念了这个咒语,一遇到困难,就用这里的话提醒自己,开阔,开脱自己啊,放下呀,超越它呀,成功了。“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佛最后还怕你不信,这个咒语呀,你按着这个做到,能除一苦,能解决一切事情,是真的,可不是假的,“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这人咒语是什么呢“揭 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t0 s/ E6 \! N
”他说,智慧呀,怎么样去运用呢?怎么样运用生活当中呢?就像我刚才讲 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不要多此一举,没事找事,不要画蛇添足啦,不要自作聪明了,你们真的想成为一个大智慧者,真的想成为观自在菩萨,运用生活,在智慧当 中,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个样子了,所以叫“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_& j% s, H* L9 O% d, ~, h
8 h" P+ s' m2 J

# Q# }; o; A7 R, @3 C/ R7 r  }$ p7 }" u) I: l% j+ S( o* x

4 h% h: m* g2 E: G这是整个《心经》的大意,我理解的大意是这样的,如果大家有不满意,有 更好的见地,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你不要自私啊,哈哈哈。我总说请菩萨加持,护念我,我讲课,讲佛法,建寺院,我接引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正确,我的业障 都会甘心承受,因为什么,世间讲了一句话吗,自作自受,谁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我希望呢,在接引别人的时候,在宣讲佛法,建寺院这一方面呢,绝对的要正确, 要运用得体,所以为什么出来讲课呢?我希望在你们的身上成就我的道业,非常感激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成就我。我希望大家这次能受益,希望我来能给大家带来吉 祥,带来利益,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再提出来,感谢大家。0 w2 o, K3 W/ l/ g3 i
  @9 i9 t3 e9 z; Q0 [
  }, B$ t5 y# B% J, D% X1 ]

' W! x, d4 j$ B, q  @3 i" @! j

4 s5 R% D( e' @2 O/ W" I7 J' b; q; J
EG:
6 L5 \' y5 p' q3 {/ c' _. ^; N$ ?* {! r9 k' g" o
看经功德殊胜行 % B" f& E- B7 w9 K
无边圣福竭回向
8 ^/ ?& g3 Y+ U普愿尘逆助众生 6 D3 W) ~: t4 H) p0 ^+ _  H8 e) t
速往无量光佛刹
( V5 ~" f( t# m# A, l十方三世一切佛
, Y+ `* F8 I# v9 ?! u. X' l一切菩萨摩诃萨# w. }0 t) w7 L- M$ h! m& J
摩诃般若般若波罗蜜
) a" S2 H; n! U: A8 ?# [
# A/ Y4 Q% m4 q' R6 [
; p4 W+ T' P' k----感恩给我讲经的法师 释圣空。
7 j! P+ Y& v0 X' j5 X6 o3 x- N7 e# `! S
    合十!; ~! q9 N8 G" p: g6 D2 }
- m, J" ^8 x8 x2 |& f- k

* G" }9 q- \, z; ~1 l) e9 }/ A" s4 r2 c$ b% D
以上文字,有缘人反复阅读,收益自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很好的讲解。
, X4 X- ~3 {0 B) T. x7 J, P! H, P3 W
老兄今天做了不少功课,贴了这许多,先谢过,再慢慢看。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5-8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抄:
& @* q# E$ t! A# m- d% E& J: d! [3 F2 t' e% F! V# c
五蕴皆性空是《心经》开头的一句话,也是心经全部内容的概括。
" p4 H4 y+ G% w6 T/ b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浩如烟海,但归根结底只是说明一个“空”字。& @  s; F, ?2 z. M) _/ b, s
梵文中的Ah(啊)代表性空,所以称为“一字波罗”。# o8 X% Z; `* j
“空”是佛法的最根本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佛法修炼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懂得了“空”的道理,就获得了文字波罗。不仅从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实体验到了“空”,就是进入真波罗境。( I! L. M9 Z, n, `$ h( A
所以我们首先从道理上正确理解“空”的概念至关重要。
. W5 _* m# a: S1 B$ d# E. g# u7 K" r$ x0 Q" K( d
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堕入歧途,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误解和不能正确理解空观。  I- ]; v$ y/ p. f
有的人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堕入虚无断见;
& P8 o# N, U% S6 Z. F有的人把“有”和“空”看成对立的矛盾,在现实世界面前堕入常见。- o/ R- G# z' K9 m6 L, @1 j
惟有龙树一派中观大师参透般若中观之理,区别真俗二谛,破除常断二见,提出俗谛意义上缘起之物并非“无”——以消除断见;真谛意义上的自性并非“有”(空)——以消除常见;同一事物既是众缘和合的缘起之物,又是本无自性的性空之相——进入中道。
8 x8 Z" a( O* H- ^4 A, n4 L俗谛是指世俗习惯所形成的见解和事物的现象,真谛是指波罗真见和事物的本质。' H" b  b4 l  v. n
缘起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3 x1 E- y% u) B! l/ H3 K; v
每一个单独的事物本身既是多种分子和元素的组合物,又是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物。% q1 z) X5 W" U( ?' |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缘起”。
5 ^+ u! X- p% a- K5 C) ~
" L/ E% |1 M' M% |这种缘起关系主要有三种:
7 F4 F* H7 w7 J& h; c1 `一是因果关系,如种子与禾苗、客观对象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7 ~% p/ q8 m0 ]. H7 \
二是相对关系,如大与小、长与短、好与坏之间的关系,若相对的一方不存在,则另一方也就无从说起;4 `  G- G; [0 D$ l1 S/ b1 T8 |, M
三是名物关系,如事物和名称、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4 v5 M: ~& Q0 _7 H+ b4 K( g) Q名称是事物的代号,名称与事物中间并没有确定的本质关系。
) G# N8 y0 U# ]: b% g. C1 m. p: Y8 C; |5 Z% B0 ^% G
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名称,一种名称也可以指多种事物。
  T+ E& |6 r& v4 v) o; e一个玻璃杯在盛茶时可以称做“茶杯”,盛酒时可以称做“酒杯”,除了名称赋予它的物性外,它本身哪有“茶杯”、“酒杯”之类的自性呢?- l# F  t1 @+ q! Z/ S' x. r" H
各种条件关系形成的缘起物的存在谁也否定不了,“空”也绝非否定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否定这种存在,十二因缘、苦集灭道都成了自相矛盾的空话,还有什么佛法可言?) X1 _  L: m0 j6 x7 b
“空”是指事物的另一方面,就是缘起现象后面的性空本质。1 X7 T1 Q2 h2 H8 d: P. f
这里所指的“性”并非指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独立自存”的“人性”和“物性”。
1 o$ l7 u% q( U1 T3 Q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独立存在的自性。1 Q5 L; Y2 j! d' h" Q
宗教上有些如印度教数论派所谓永恒不变的、遍及一切事物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
2 h% E6 W5 \) F/ S- Q这种虚构的自性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这种自性和自我意识产生自私和自利的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欲望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
1 W+ @4 Y) U7 w  r7 d6 l* d9 C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人们的光明本性,扭曲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
* V! {- ^8 X8 M% {* c: E; c: n  Y+ q一旦获得正见,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5 }* o) \' @! z
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C1 k1 R5 W' H) Z4 {- O' d
3 B( F. D- a4 }  J1 ], T
空慧被视为到达彼岸的妙智慧、解脱烦恼的“不二法门”、成佛之真道“佛母”的道理就在这里。
4 @  h/ n+ W/ `2 a; t. n5 q月称《中观四百颂疏》中说:我们所说的“空”,不是寺中无僧式的空,而是绳上无蛇式的空。3 A) \% @! j/ ~% U; @
“绳上无蛇”的意思是,曾有人被蛇咬伤,怕蛇怕得要死,有一次在墙脚下发现一盘花绳子以为是蛇,吓得叫了起来,扭头便跑。绳上本无蛇而见蛇是惧怕心理造成的幻觉。/ D" M6 q+ T6 p3 _6 d, J
虚构的自性犹如绳上见蛇一样,空就是绳上无蛇的正见。
. J. x6 k) b9 m! v3 Y# n% m$ V: X/ D% _
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缘起,因此,世界上也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
9 M! k: v6 Z3 y' A! Q$ I" p8 A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2 w/ i- t$ v2 h1 d
比如一座房子,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墙和屋顶、门窗以及组合形状和颜色。墙和屋顶门窗不是房子,造型色彩也不是房子,它们只是房子的组成部分。) @3 f% ?5 L4 P1 \9 Z. z' l
这些组成部分都不是房子,那么离开这些组成部分房子又在哪里?
1 Q4 H7 X6 W  N# g$ T) g再看墙是一块块砖砌成的,墙上每块砖都不是墙,取掉不是墙的一块块砖,墙又何在?砌在墙上的砖和撤下来的砖数量不变,为什么砌起来是墙,撤下来就不是呢?如果说造型是墙的话,为什么不把墙的造型当作真的墙看待呢?为什么墙的造型不能起到墙的作用呢?砌墙的砖是由土和各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分解开砖的元素和成分,砖又何在?5 g5 Y9 u4 C6 u( q) u
这样看来不但房子没有称其为房子的自性,而且连组成房子的各部分和原材料也没有称其为各个部分和原材料的自性。7 Y4 I# q7 N( W9 G5 `. Y4 q) _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像房子的存在一样,都无自性,所以说“法无我”。" M' \4 T  i/ `% E# K, I" Q: r
但不加分析思索,习惯上称做房子,也能起到房子的特殊作用的建筑物确实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缘起的存在。
0 i9 h$ c$ K7 n' @) q, G% K但这种存在毫无自性可言,故谓“性空”。/ `$ x$ O4 ]' D, R8 `8 {

( {8 r, P' X7 f+ l6 o5 E" Q  d4 X+ I( |4 ~“人无我”和“法无我”本质上一样,只是所指对象不同。从人的主体意义上讲是“人无我”,从人体的器官、生命意识各个部分以及客观事物的角度来讲便是“法无我”。
% o5 @* S4 |: s/ k懂得这些基本道理,再看《心经》的原文就不那么难懂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5-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大宁道宽禅师:『佛法无事,人自迷源。
, z9 g" ~# I  J  u( s' e$ K" E0 s0 b4 @+ I  |* m, e7 Z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的纲要,佛学是修心之学,了解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从而把自己妄念纷飞的心带回原本平静的境界;修心是要修自己的心,如果所举的例子是世间物质性的,以我个人认为,则离正道很远。有人说,当读完龙树菩萨的「中观」时,便会很容易明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经》,我十分赞同,龙树菩萨本身是大智者,是没有错的,错只是世人根本不明『缘起性空』之理论,只把更多的佛学名词卖弄。
) Q8 f/ L' q% n: j7 K, P' v. n% s* X0 }4 U3 k0 x/ O2 c: U8 z) _
年轻修苦行的虚云老和尚到温州天台山龙泉庵,亲近融镜老人时,但却给融老教训了一顿道:「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由此可知,佛学是持心的。什麽神通、科学、人天褔報也是外道,因为只是向外而求,不是向内心求。
, }+ c& g0 B( r2 ~$ m7 \1 L+ ]$ l
6 T' u9 W8 H9 G8 e, y《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要世人知道佛法并无秘密,要成菩萨亦无秘密,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登菩萨位,要怎样?答案是要「行」菩萨道,用般若智慧去观照自性,当省觉原来世界种种,包括自己的色身与外间接触所产生的感受都是「缘起」法,是由因缘所成就,有因有果,自作自受,但这些喜乐苦痛的感受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由因缘所聚散。所以遇上事故时,不用大喜大悲,随缘而安住则可以。
9 l$ C( m8 \( q9 C1 b+ M# V2 n
1 d8 _9 W; O6 I! B6 y9 z『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当明白『缘起性空』时,就自己要去参透过中原理,由一境开始,从而深入分析,把层次段段抽离,最後,当体会到自己的心识与环境相应时,便会发现其实「色」与「空」都是一样,是因缘而成。因为「当体即空」,在「法」之下,心识好、物质好、性质好,在现实的环境中根本没有一点改变,变改只是形相而已。例如:水是水性,海浪亦是水性,冰是水性,蒸气亦是水性。只要明白过中原理,就不会有「凡」、「圣」之分,因为「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盘」。要明白「中观」,就要明白「能」、「所」的分别,不要只在散乱的「所」中求,要从「8 Z8 s% m0 j- v% b( `" f: |9 P
* n9 o+ ~' f- V
能」性开始观照,最後自然便会发现「性」、「相」不异。1 Z, {- F1 _* P; ?
1 X7 y) x+ A( g
但总归如是,人生活在世间,凡事皆落因果,自己的所作所为,最後也要自己承担责任。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9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感恩。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0-2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2 16:13 , Processed in 0.0783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