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10-5-11 12:50 编辑
' P: U( D4 k' \# D' M4 ^9 b, A+ z4 x- \- B; b
有鉴于宗教讨论话题,常被冠以说是非长短,造口业。致使佛子常常心存疑惑而不敢言说。/ R- [4 `6 z8 S/ x/ m
最近读到一篇比较中肯的文章,值得一读和思考:
+ S2 o2 g9 G7 T* Z
4 Y. H' W! y0 X% h题目:沉默?回应$ S! L4 b/ {0 n6 b5 p$ @
( X6 K2 w0 G7 r' S9 @/ Q2 ]/ w
! H8 p. p! ~& I" N3 @1、无诤是对的,但无诤不是不回应、不批评、不澄清、不辩论,那是逃避。佛陀对婆罗门批评沙门不事生产作出澄清;对外道的责难与之辩论;对宗教界的流弊作出批判。但佛陀还是无诤的。5 @1 V( n) M# r0 w2 `
' e3 W& o! S* a& _5 e我对无诤的理解是无我处理事情才是无诤,不是不去面对。当然,在还未证果之前,人都会有我,所以这里只是如你的文章所说的——对对方没有敌意。5 ~% Q; H7 o$ G) k* U
5 a) b3 D3 j( B9 G4 q4 f" l
2、有人认为不必回应。大概有“只要我们清白的就不必怕别人的看法”;“事实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或者“没有诋毁佛教”的意味。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 D2 I3 `6 B7 ~/ @* _ @, V6 U$ x
. c5 p& ~; \- o- P2 h; g! O以前的农村社会,流动性不大。八婶说“噢,阿荣当牧师了”。强伯回应“什么,那个大炮仙也当牧师?嘿,我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光屁股在沟渠边撒尿的荣仔噢”。
/ k0 C, z) j2 [+ P- z7 D. Q
/ t# y$ C" ?# n3 q( t% |& v在人口没有什么迁流的社会,大家相互认识,也几乎参与每一件事。人们对周遭的人事物的认识是全面、长期累积下来的经验与印象。除非是突然一百八十度转变,你的性格思想看法如何,人品是好是坏骗不了人。
. D- [3 o- z7 i# d; E% t9 O) f* g( L& r. ?+ j
现代,我们面对的人事物,许多时候是单凭短暂片面的接触。例如,我们去车行选一辆二手车、买间房子、看个电影,恐怕只能凭某些广告、不认识的推销员一面之词来决定。
$ g3 M6 a& C* [2 L* x @/ V$ ~( @, \" \0 q
这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广告那么重要的其中一项因素。
0 y% P L' r2 N9 T* s2 A+ @+ Y, q* ~. p7 c- @+ h! H
在超级市场的洗发水架上,可能有超过50种以上的种类供顾客选择。你看得懂哪瓶比较好,哪罐适合你的头发吗?你会选哪一瓶?唯一的依据大概只有靠瓶子上的宣传咯(你不会以为那些文字只是说明吧)!
6 S4 U3 f( B7 X9 B- O+ j4 [- x4 h1 W* u
3 }% j5 A& D$ N" K- C如果有哪个牌子曾经给我们负面印象的——即使我们忘了到底是什么事令我们有那个印象、那个印象是否正确——恐怕是最先被淘汰的了。
: m8 C! _% a) B( K+ u
5 a! z/ x) g7 n. F2 r9 c 人们在选择宗教时难道不也是如此么?
- \+ F% P! P: E
1 j- c0 |2 e6 o; Q如果佛教界不回应错误的讯息,在现代社会里,沉默即表示赞成。这就表示了佛教界赞成这种说法,的确如他们所说的那般。当整个社会的集体认知是如此时,那么政府拟定某些政策、社会在这方面作出批判时,我们就必须承担——不管事实真相如何——这个错误讯息的后果。
$ T& L/ Q( N* ~. P
0 [. X2 B$ d! j; L' D. R$ G所以教界必须主动争取发言权,争取机会、掌握媒体,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不断发表看法(其实也不只是媒体,这里只是拿媒体做例子,应该包括我们整个社会的各种势力),通过策略把正确的观念传达出去。有时候,澄清某个观念,并不是要针对那件事、那个牧师,尝试改变他们的看法、行为、作风,而是趁机会把正确的观念传达出去。我们的政客们整天在搞的不就是这一套么,只是动机、心态、内容相反罢了嘛!
' u* x( w2 k# D I2 \2 w; G
P7 H1 u" n; _. P至于是否只由佛总、佛青回应。他们当然代表佛教界,但佛教界就只有他们么?) K3 ^( p6 p2 w: l3 y
) k2 K% f* m4 \9 p7 v
看看伊斯兰吧,有哪个真的侮辱他们信仰的,不要说宗教师、宗教团体,连警察、反对党、执政党、什么、什么会,上至高官显要,下至贩夫走卒,全部敌愾同仇蜂拥而起,哪里还分什么马来西亚、印尼;逊尼、什叶?( {; M: c# u# X' B2 W
$ d3 N/ v/ d: n* z
我不是说佛教界要如此。但这之间的差别不值得让我们省思吗?+ V. E0 u* W. T+ n. h# u: `
/ B- ?! J; i2 n" E! T- m' A
当然,我们不要求每个个人、团体都参与,比如专注内修的团体、个人,就靠他们的修持来摄受大众,来弘扬佛法。毕竟,佛教的兴盛必须是整体、全面而多元化的。不过,现在的情况则似乎离基本标准太远了些。) S# I& {' N! x: U- d( Y; ^
& T( p/ ]- m/ P* L, X, ~! M好啦,胡说八道了一轮。要请你这个对其他宗教有认识,有宗教交流经验、长期搞组织活动的来评论一下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