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44|回复: 0

读书与文化使命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901 r" F8 Y7 a( }+ H
, \: d- n+ V9 j# e* v- s( m
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社会世俗化加剧,传统价值分崩离析,针对这样的现象,基督教圈内频频出现“文化使命”的呼声,而“基督徒应主动关注社会和文化”的话题,也在华人教会中引起巨大的回响。8 P* ~' B! ^" i/ f2 r' q" n
! @1 V: s- W5 g9 a; N6 A' b. j& f' z
显然,若要履行文化使命,首先必须了解文化潮流与资讯,而“读书”就成了知识分子基督徒不可推诿的责任。7 i1 E( t( O2 O- a. w3 R; H
* t( w# b' [+ [: F) \8 e
错误的属灵观
: A3 T+ K4 `7 t% F( p1 p& j
% m: R; `: I, ?3 q. r自由神学一度盛行於19-20世纪,高举理性,贬抑圣经的权威,当时东西方的教会莫不受到这种思潮的冲击。为了反击理性挂帅的神学,有一种错误的属灵观在教会中逐渐成形,即追求知识会让基督徒在信仰中迷失,或认为“神学知识”会妨碍基督徒的灵性。结果,“反神学”或“反智主义”在保守的教会形成一股汹涌的逆流,使基督徒对“知识”产生偏差的态度,甚至走入“神学无用论”的极端。' v9 }$ U* w6 w4 |

# r" y: C1 u2 O4 y/ q这种偏差的属灵观把“教会”与“世界”对立,把“灵”与“魂”视为绝对抗衡的两个领域。如此一来,知识的积累被理解为“魂的追求”,学术的钻研探索被划为“世界的活动”,与教会的建造无关。时间一久,社会走其“阳关道”,而教会自走“独木桥”,二者俨然无关。但从社会整体而言,教会无异成了边缘团体,对主流文化起不了任何作用。/ i, w4 N# X- R) O. g8 y

3 O: P! b  O) v圣经的教训与榜样
& \; d- w$ e& ~& |" c- e' H5 R# X& s$ p% Q" A8 ~( n
关於“知识”,究竟圣经怎麽说?
- k; W1 o) Y3 \
" A0 D% L8 p( i6 A" b/ I& }9 I在《哥林多前书》,保罗论及“祭偶像之物”时,写道∶“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这句话是否意味保罗反对知识?若详细分析,显然保罗在此绝非反对知识本身,而是提醒那些有知识的人,若不当地运用知识,会叫软弱的弟兄跌倒。
6 D6 z5 W  q: C6 B% O
1 r/ e" R- m, \毋庸置疑,保罗是第一世纪最蒙神重用的使徒。他写了13封书信,带给教会无比的祝福。为何保罗可以如此被主使用?原因很多,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即是他渊博的学问。他曾经在雅典的亚略巴古,与希腊的哲学家们辩论,这是当时极少基督徒能作到的。在面对生命最後一段旅程时,他仍然不忘吩咐提摩太,要把他放在特罗亚的书卷带给他(《提後》4∶13)。可见得,他一辈子都注重读书研究。3 f  g, @7 A/ D% c* V

4 r9 ^: p4 R. P) i- Y3 ]再看旧约的例证。“五经”的作者摩西,由於在埃及王宫中成长,所以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徒》7∶22),至终成为杰出的领袖,并且为神的子民写下不朽的律法书。以赛亚先知描绘说,耶和华的灵必住在弥赛亚身上,使他有“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赛》11∶2)。《何西阿书》强调∶“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何》4∶6),可见得,正确的属灵知识是讨神喜悦不可缺少的素质。" }0 H1 T" T" E& y& j
2 Y  q5 y: j, v9 \
时代思想对历史的重大影响8 M# C' S7 u5 s

. {- w: c1 o3 ~5 i, B  _) T4 |% t2009年是达尔文200岁的冥诞,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的纪念。“进化论”对过去100多年以来人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至今媒体中仍不断炒作“进化论”的议题,因为它不仅是生物科学的核心课题,更是对人生信仰诠释极具关键性的指标。
( V% q" g3 C8 ~: r: }3 \" E( w
- ]* e) n- U2 O# O* b' N* G5 K. [马克思过世时,恩格斯发表了简短的悼词∶“┅┅诚如达尔文在有机自然界中发现了进化的定律,同样的,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发现了进化的定律。他发现了简单的事实,即人类必须先吃、喝、有居所和衣著後,才能追求政治、宗教、艺术等;因此生活中直接物质工具的生产,及其结果──由一群特殊的人或在一特定时期所获得的经济发展程度,奠定了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虽死了,但他的观点依旧从坟墓里支配著人类社会。
# \* K+ l7 a% K
: b( Z; O: E& X回顾教会历史,奥古斯丁神学所强调的“原罪”和“两种城市”(人的城与上帝的城)之间的抗衡,对於西方思想在诠释人的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加尔文把“原罪”的概念发扬光大,主张人完全的堕落,故不应给予统治者“绝对的权力”,因此,逐渐演变成“民主体制”,让一切的权力都受到某种程度的制衡与约束。
8 M. B+ X( B# a" b# u5 o# |; E* m4 B/ T% u; N0 `# G
由此观之,任何观念的产生,都是经过思想家仔细的琢磨、长期的沉思、努力的阅读和研究,才可能产生长远的影响。要在思想上创新,首先即要洞悉前人的想法,否则一切皆流於空谈。
) o6 s6 W0 L$ r4 A1 J+ E, z! u; B; q/ \6 ]$ h" d, V; m* Q" p
文化使命与读书1 b' V! c9 [. }* B
1 N+ e) {1 F$ \9 ]2 `: W6 R
“文化使命”又是什麽?: P9 }0 A% ^, D' t, G+ I# A

: X# Q* |3 ?: c! X根据《创世记》第1、2章,我们可以看出,神在创造时,立意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工作与休闲等,都彰显神的荣耀。若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努力去认识神的创造,认识神原初设计的真貌,并且将其美好的潜力发扬光大。这就是人类的“文化使命”。$ x# f& X- R8 n& v$ N9 l3 F8 h
$ I, R. k5 ?2 H- W
因此对基督徒而言,透过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我们可以见证神伟大奥妙的设计;在历史、经济、法律、政治等经世领域的钻研,可以彰显神的公义与圣洁;对文学、哲学、艺术、心理等精神世界的探究,则可以表彰神的美好。如此看来,“勤读书”乃进行文化使命无法避免的一项“代价”。
+ }* k, [4 S: w9 r! B! |0 w/ t2 n# t; Z. D* z
过去10年,在西方为无神论奋力辩护的学者中,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为领军人物。从《上帝迷思》到近著《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这位愤怒的进化论者企图消灭人们心中对神的概念。他的书在坊间风靡一时,对信仰的破坏不可低估。基督徒若不下功夫研究,博览群籍,如何能反驳他言之凿凿的“证据”?7 ?$ Z& h/ R, e6 t" a+ s2 [, E

- U: B% s; K" {# _  u$ [1979年11月,布道家葛里翰博士在伦敦向600名牧师讲道。他提到,如果能重新开始事奉,他会比过去多花3倍的时间进行研究。葛氏的心声和反省应成为我们的殷鉴。
$ h$ ~1 ^2 f# Y1 l/ m  j( Q
' j* o: y$ V1 z) j" z) [; p20世纪极有影响力的基督徒政治家马利(Charles Malik),曾担任过联合国大会的主席。有一次他恺切地质问福音派领袖∶“福音派人士当中,谁可以用同样的学术水平来与一些伟大的世俗学者抗衡?在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福音派的学者中,谁的著作曾被最伟大的世俗权威所引用,视为一种标准的资料?福音派思维的模式,是否有任何微小的机会可以成为欧美重要大学的主导模式,以致其精神和理想能印烙在我们整个文明中?”这番话无疑为一针见血的犀利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3 _' F$ Z/ B# m0 i  E2 u* m  z9 y4 I% k/ e
应读何种书
/ K* ?9 z4 l9 _& F# H5 p
  W. J2 X; q# u( C; s# P# b% U我们首先应当透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灵命。除了读圣经之外,有3类属灵书籍应该是基本的装备。首先,要读对灵命成长有帮助的书,使我们知晓灵命进深的钥匙。其次,要读基础读经法之类的书,帮助我们正确的研究圣经。第三,应读属灵人物的传记,从这些神仆一生的成败学习功课。# H: h) z" D, u/ ^" e7 V

* F2 Y" M9 e2 W, j# Y- y( J然而,只读属灵书籍是不够的。若要有效地为基督作见证,和非基督徒能进行对话沟通,就必须努力吸收新知。由於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第一步应在自己的专业上耕耘,探讨与信仰相关的部分,著手研究,以便可以在特殊专业的知识上为信仰辩护。
* [. C6 {, B% v5 K9 q% h' Z" _: U% [( K0 n4 w
费迪曼(Clifton Fadiman)所著《一生的读书计划》,提供了一份书单,让有心人士可以明白,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那些书曾造成轰动,引起广泛的讨论。类似的书应该不少,用功的基督徒务必把握时间,努力研读,充实自己。
0 K2 G/ V$ N1 @* g) U1 i# a; v+ M. O
在教会内推动读书风气
* g$ h% o7 e1 E4 {
, F0 D$ Z% O' D, M! c% q& a北美大多数的华人教会都设有图书馆,教会牧长同工应有计划地购书,并透过各种管道,鼓励大家读书。在教会内可以推动“每月一书”,或是“每周一书”,在适当的场合中推介。团契或小组也可以在某一时期,以共同阅读一本好书成为追求的目标,并将书的内容实际应用在生活中。成人主日学开的“圣经课”、“生活课”、“训练课”等,都可考虑以现成的书作为教材,来提高会友读书的风气和兴致。2 h" K5 X* q0 _3 A% H
8 i. v. J/ g8 W0 g
21世纪已是e世代,大家对白纸黑字的兴趣愈来愈少,不喜欢去碰书册,宁可透过听光碟或是MP3来了解资讯。尽管如此,但宝贵的知识还是必须透过阅读获得,无论是印刷书、网上书或是电子书。
2 ~3 Z$ M. F" r. `7 ?  z
% r# o& X) x4 J《彼得前书》3∶15提到∶“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此节经文在章力生博士内心产生爆炸性的能力,以致他昼夜勤读研究,著书立说。经过40年的辛劳笔耕,他写了80馀本护教书和神学专论,为华人教会留下丰富的属灵遗产。在今天“阅读”逐渐被忽略的时代,章氏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5 18:26 , Processed in 0.14035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