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有漏种子
# h1 z' ~$ ~+ U
% Y" |1 d- A! X 第一项 说转部的一味蕴2 ~+ f; M8 {; p \+ P5 T% v
. Y! q* s; S# q
微细的烦恼,潜在的业力,虽都是有漏的,但还有不限於业烦恼,而通於一切杂染的有漏种子说,像说转部的一味蕴等。它为什麽称为说转?窥基的『宗轮论述记』,曾有两种解释:一、它有种子从现在相续转变到後世的思想;二、它 [P159] 有实法我,能从前世移转到後世的思想。但这都不是说转部立名的本义,应该依『异部宗轮论』说:
7 ?$ Q0 D( M5 P7 b! y, S
1 E/ `0 q0 F# V L) Z 「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後世,立说转名」。
7 ^( Z. {/ p. }# n1 w8 `8 S
+ z1 R( B; S. q) i+ w 论文说得明白,是从诸蕴的移转得名的。那能移转的诸蕴,是怎样的呢?『异部宗轮论』说: / I ^5 E; R8 `# Z
5 Q' g$ z& t" B4 S 「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 m4 B/ r; a& _7 g4 e' {$ X
* j3 N% p: J( S# I# m5 I$ ^ 二蕴的含义,『宗轮论』与各种论典,都没有详细的说到;只有窥基的『述记』曾这样说: ' x6 |, p1 N4 j9 c
6 M; G# N5 k6 e 「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 ……根谓向前细识,生死根本,故说为根。因此根故,有五蕴起。……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馀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故,名根边蕴」。
) L/ ]5 p+ Y' N# @8 h/ v0 i: J. ~7 F' o& \9 _" G/ ]& K
他把一味蕴,看做微细的心心所法,是没有色法的四蕴。一味相续的细心, [P160] 是生死的根本,是间断五蕴所依而起的根本。这一味而转的细心,与论文的「诸蕴从前世转到後世」,不无矛盾。我们应当另求解释,『大毘婆沙论』卷十一,曾叙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蕴说。把它对照的研究起来,觉得这与经量本计(说转)的二蕴说,完全一致。以『婆沙』的二蕴说,解释说转部的诸蕴移转,是再好也没有了!『婆沙论』说:
# e' X" H1 ?' l c, U. m! D4 O! M: j" H
「有执蕴有二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後蕴非常。彼作是说:根本作用二蕴虽别,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作用蕴所作事,根本蕴能忆故」。
f' C6 E; P3 s) j v1 \/ b; O& U4 ]# A) {
婆沙的二蕴说,虽在说明记忆的现象,但记忆与业果相续,上面曾一再说过,在过去所作的经验,怎样能保存不失的意义上,是有共同意趣的。这二蕴说,依生灭作用的五蕴现象,与恒住自性的五蕴本体,从体用差别的观点,分为作用、根本二蕴。这本来与有部的法体与作用大体相同,但有部关於业果相续与记忆作用,纯粹建立在生灭作用的相似相续上;二蕴说者,却把它建立在诸法的本体 [P161] 上。
* w' I+ K6 K6 h: E2 w7 v9 j0 z. p. x) T% y7 ^0 Y
他们的思想分化,仍然在说明诸行无常,又怎样可以从前世移转到後世的问题。刹那生灭的诸行,不能从前生转到後生,这几乎是各派见解所共同的。但有部主张有假名补特伽罗,就有移转的可能。犊子部等,认为有不可说我,才能移转。说转部主张有常住的一味的根本微细五蕴,所以有移转。依法体恒存的见地,从前所作的,现在还可以记忆;自作自受,也就可以建立。一味的根本蕴,是诸法的自体,是三世一如,是常住自性,这在有部也是许可的,只是不许在法体上建立记忆等罢了!这一味的根本蕴,确乎是种子思想的前身。在间断的五蕴作用背後,还潜伏着一味�ρ�Β�存的五蕴;一味的五蕴,是生起间断五蕴的根本。这二蕴,拿种子思想来说,就是种子与现行。种子说,虽是依一味蕴等演化而成,但在时间上,比较要迟一点。像窥基的一下就用种子、细意去解说它,不免有据今解古的毛病。说转部的二蕴说,是从有部分出的初期思想。异部宗轮论,除了几点特殊的教义而外,也说说转部与有部大体相同。所以用有部法体与作用的思想 [P162] 去解说它,比种子说要正确得多。
# j U9 ~ Z [9 t w
' Q6 w+ L$ o- _ 正确理解了一味蕴,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也就可以解说。胜义,小乘学派,每把它认为与真实的意义相同,与世俗的假名相对。既说是胜义补特伽罗,必然是有体的。说转部的二蕴说,虽采用了体用差别的见解,但在建立补特伽罗的时侯,却不像有部那样单建立在生灭作用的相续上。依『婆沙论』所说,它是总依根本与作用二蕴,在体用不离的浑然统一上建立的。这和犊子部有同样的见解。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与犊子系的不可说我,究竟有什麽不同?或许是在三世实有与过未无体吧!总之,说转部建立一味常存的根本蕴,一方面是前後相续记忆过去的本体,一方面又是间断五蕴生起的所依。它的目的,还在解决这严重而迫切的问题。0 V, [% {- l' x. }9 F# G
O- S; z6 Q5 K9 e+ P( P
& l$ \4 T/ [! x6 p, ]* @1 F- Y' \$ L0 V: E& ^4 a5 ^- _) L! k
第二项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 Q* G6 n: H6 p- ]9 m
: x- a4 t+ v. A$ r& {9 ~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向来就被唯识学者认为与本识所藏的种子有关,像无着 [P163] 论师的『摄大乘论』(卷上)说:
& {+ r3 y4 D% `$ F$ G( ?0 X9 [ _ q" g' a+ y1 k( d) d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6 f) S, T% R6 h* e' l' r, t
% @1 {7 Q- L- T7 y1 |7 F0 H
据『摄论』的解说,穷生死蕴,就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只是名字不同罢了。但在唯识思想史的发展上看,只能说这与後世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有关,不能说就是瑜伽派的种子。古人对於穷生死蕴的见解,都是依『摄论无性释』,而加以推论。『无性释』(卷三)说:
( X! t+ v* ?! S+ Z! I5 G3 q, p/ ?, e$ _2 `5 M
「於彼部中,有三种蕴:一者、一念顷蕴,谓一刹那有生灭法。二者、一期生蕴,谓乃至死恒随转法。三者、穷生死蕴,谓乃至得金刚喻定恒随转法」。 e8 @+ R. x1 c, O s8 @
2 e7 D" b0 E$ T% X* U' c, S7 M7 A
在时间的长短上,建立这三蕴:一种是一刹那;一种是从生到老死;後一种是从无始以来,直到生死的最後边。这有一个疑问,第一种是刹那生灭法,第二与第三,是否也是刹那生灭的呢?假使是刹那生灭的,那就只有一蕴。假使不是刹那生灭,难道是一期常住的吗?古人曾有两种不同的答复:一说,化地部或许 [P164] 与犊子系的正量部相同,主张有长期的四相。就是说,有一类法,生起以後,到最後的灭尽,中间是没有生灭的。一说,虽一切法都是刹那灭的,但依相似相续建立後二种蕴。这里面的一期生蕴,向来都解释为像命根等的一期不断,由业力所感的总异熟果。穷生死蕴,『唯识义蕴』说是「谓第六识别有功能,穷生死际恒不断也」。『唯识学记』说是「至金刚恒转微细意识」。依『摄大乘论』的意思,是依种子说的。
$ n1 Z0 O) M+ K& M& g( s% Y7 S& l& Q! k& d
穷生死蕴,在汉译的小乘论典,就是『异部宗轮论』,也都没有说到。直到无着论师的『摄大乘论』,才开始有穷生死蕴的记载。这虽不能说在『摄论』时代,才有穷生死蕴的思想,但说它是化地部的後期思想,还不致於有什麽过失。看看化地部的後期思想吧!『异部宗轮论』说到化地部的末宗异义,有这样的话:
, z( i" k ~4 n( {$ B8 m
7 ^( @- V: {6 Y# P) N, i 「随眠自性,恒居现在。诸蕴、处、界,亦恒现在」。 & A0 K7 O3 t% l( z! u( X+ v2 O( {/ N
`* I/ p/ s: x( P* v+ }: E
这已经在起灭间断一切法现象背後,指出蕴等一切法的念念恒在。这恒居现 [P165] 在,依窥基的解说,就是种子。梁译的『摄论世亲释』(卷二),也有近於种子的解说,它说:
2 J- S9 S% e1 ~2 e: `' r5 I5 [1 a# h! {, S* @
「穷生死阴,恒在不尽,後时色心,因此还生。於无馀涅盘前,此阴不尽,故名穷生死阴」。 2 X |0 d+ o8 H( ^2 a4 Q
! o; S6 ^. b* V' p
「後时色心,因此还生」,确是很明显的种子论。但它的恒住现在与穷生死蕴的思想,到底怎样?因为文献不足,难得完满的认识。我们应该记得,化地部是主张诸行刹那灭的,同时又主张色根与心心所都有转变的。这与刹那生灭就不能转变,有前後转变就不能刹那灭的学者,有非常不同的地方。这一点,希望读者给它深刻的注意!『无性释』说:一念顷蕴是一刹那有生灭法,後二蕴都有恒随转法的定义。化地部的三蕴说,或许是这样的:一念顷蕴,是一切有生灭的现象界;後二蕴,都是不离生灭而相续转变潜在的功能。一念顷蕴,指一切法的刹那生灭说的;後二蕴指相续转变说的。依现象界的念念生灭,也说它念念恒存,恒住现在。它刹那转变,与「一切行皆刹那灭」,并无矛盾。它的一期生蕴,是 [P166] 业力所熏发的,能感一期自体果报的种子;直到一期生命的终结,业力熏发的功能,也就灭尽。穷生死蕴,是能生一切有漏色心的功能,直到金刚喻定,才灭尽无馀。倘果真如此,那它与唯识学上的种子说,等流习气与异熟习气,有受尽相与无受尽相的关系,太密切了! : V* O& c: x% n5 S* E7 B4 Y% F
+ t( G; |& Y, @
3 V. |9 n1 L2 o; @# z: ^
* Z. V9 l* P& Z o/ ?- ]3 b
第三项 大众部的摄识
6 S- } h' O+ M9 ~
' y" P6 ]$ L/ O" Q- G 大众部的摄识,像『显识论』说: % s4 U& f/ H( z9 G. j
; z+ _1 P! U+ J9 H1 o) d
「摩诃僧祗柯部名为摄识,即是不相应行。譬如诵经,第一遍未得,第二遍诵摄前第一,如是乃至第十遍诵通利时,即通摄前九。如是初识能变异在第二,如是乃至第九变异在第十中,第十能摄前九。即此第十变异之用,名为摄识;有前九用,故不失前九也」。
3 s2 u! |: Y$ ?4 U; v6 a1 T' ^
3 l' c+ t& r0 B 大众部建立根本识,这摄识的变异之用,是否属於本识,虽还不得而知,但这与大乘的摄藏种子识,不论在名称上,含义上,都是非常接近的。有人说:大 [P167] 众有种子而没有熏习,也可以此摄识去证明它的误解。它用诵经作比喻,说明这摄识的功用。我们诵经之所以能达到通利,不单是属於第一遍,或者第十遍的功能,一一的分析起来,那一遍也不能使我们通利,但也没有离却那一遍。一遍二遍不是独立的,不是诵了一遍这一遍就跟着消失。诵第二遍时,它含摄着第一遍的力用;这样,到第十遍就摄得前九遍的力用,这才能达到通利。这後後的含摄前前,就含有过去的力用转化来现在,使现在的力用更为强有力的意义,这就是熏习说的一种。其实,二世无的学派,都有这个见解。
! Z* u. e) L: n+ [9 S3 N
0 S: K' x8 W g! Q' Q 摄识,是不相应行所摄的「变异之用」。它是识上的变异之用,还是後念的变用,能含摄前念变用的变异之用。它是变异之用,是能含摄的,是识上的,所以叫摄识;但它并不就是识。三界一切都在变化,这必有变化的力用(种子)。这摄用,不但可以暂时潜在而不致立刻生起变化,在前後的演变中,还能摄取前前的变用。这识上不相应行的能摄前前的变用,岂不等於随逐心识的种子吗?它比正量部的不失法,更要接近唯识学的种子说。从摄识的「识」字去看,它比一 [P168] 分经部的种依六处说,还要接近唯识得多。 7 }1 e: i1 i- t9 @# D. ~1 U/ \( z
1 k" n+ V6 F0 N5 E% H ' T/ m1 e; z, ]$ D5 v/ {. W
/ l$ r) E; M$ y, F7 ^
第四项 经量部的种习
% O" m2 i8 x( j* f2 I+ ?& \( v! c$ u
一、种子说的成立 各派都有种子思想,但特别发挥而贡献更大的,自然要算经部。经部从说一切有部流出,最初建立一味蕴,作为生起五蕴的所依,可说是种子说的胚胎。譬喻尊者,开始使它超出三世实有论,接受过未无体说。後来受着各派思想的激发,才建立起种子说。最引发种子思想的,要算潜在的烦恼与潜存的业力。心不相应行的随眠、不失法、摄识、无作业,还有无表色,也都是向种子思想前进的。经部师也是从业力潜在的思想,慢慢的走上种子论。『婆沙论』中的譬喻师,还没有明确的种子说。『婆沙』集成以後出世的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才开始叙到业种相续说。种子说的成立,大概在『婆沙』与『中论』的着作之间。『中论』「观业品」说: 7 a8 s* p K! h7 o
8 s' H9 @2 B/ t; U( {: o5 f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从种有相续,从 [P169] 相续有果,先种後有果,不断亦不常。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业後有果,不断亦不常」。
: Y, g; C8 O$ m1 ~! H4 V7 O5 [2 c7 p0 o6 k5 j7 P) \
业是过去了,但还能感果;为解决这因果不相及而能成为因果的现象,才采用了种子生果的比喻。在比喻与合法里,都有三事:
& {+ w3 D; {: N* b7 T9 X; Z& P6 Q! ^0 O
图片
3 w. P9 }/ ]' t1 Q2 W: { R& { 种子───── 业( U# g/ ^% K' e$ \- B0 L, m5 U/ g
根芽等相续── 心心相续
5 K3 O; Q; q9 g& w$ g+ K 果────── 爱非爱果, M0 T& A8 _. Q3 r7 O( R f
2 d, P4 k) E2 n" `6 I
3 [& k# W2 w" u3 I J
B* ^; f" ^8 z% e& R
业虽然过去,但因造业的心(思),接着有其它的心心所法相续生起,到後来引起了异熟果,这叫从业感果。『顺正理论』(卷三十四)所说的,更要明白: / M& X( ? V2 B7 L
2 n- S n% k N5 [. ~) y 「譬喻宗说:如外种果感赴理成,如是应知业果感赴。谓如外种由遇别缘,为亲传因,感果已灭,由此後位,遂起根、芽、茎、枝、叶等诸异相法 [P170] ,体虽不住而相续转。於最後位,复遇别缘,方能为因生於自果。如是诸业於相续中,为亲传因,感果已灭,由此於後自相续中,有分位别异相法起,体虽不住而相续转。於最後位,复遇别缘,方能为因生於自果。…… 如是诸业,亦非亲为因,令自果生,然由展转力」。
* Z: s T" [: f9 c, }3 P' R/ P
9 `3 `; G5 O" f9 l( z 它见到从种生果的现象,悟出了相续传生的道理。身、口、意三业,都是刹那过去,过去虽是灭无,但还有感果的功能。这能力,是必有,却难於捉摸的。业在灭时,亲生後念的相续心,而给以感果的可能性。这样展转传生下去,遇了外缘,才生起爱非爱的异熟果。约展转传生的意义,说业能感果。像有一杯毒乳,从乳演变到醒醐,虽毒乳的形色、味,都已不在,但还有毒性存在。醍醐杀人,也可以说乳毒杀人。心心不断的相续,成了前业後果的桥梁。这展转传生感果的能力,是潜在的,它是从业引起的,通过相续,达到感果的阶段。 5 m/ h; C' T1 i; _$ z1 z8 Z
" w- y# q; J* r& l! Q 这业力相续的思想,还不全同後代的种子说。它不但不能同时有果,也不是无间生果,它要经过相续传生才能生果。世亲和上座它们的种子与随界,已不是 [P171] 如种生果的种子,是说那相续中潜在的能力。後代唯识学上的种子说,显然是根据这如种相续生果的理论而演化成的。 * \ ^9 t! w/ Q( G. e- w6 Z4 z. K
- K; |2 Y, i; o/ ]1 C" @1 e" d7 k 二、种子的异名 在『顺正理论』卷十二、卷三十四、卷五十一,说到诸师各取种子的某一点,而建立了种子、随界(旧随界)、增长、不失(不失法)、熏习(习气)、功能、意行等种种不同的名字。不失与增长,众贤虽把它看成经部种子的异名,但依『成业论』的解说,不失是不相应行所摄的别法,依佛说「诸业不失」而建立的。增长,虽不知它的派别,它依佛说的「福业增长」而建立,这是可以推想而知的。功能,是能生的力用,世亲与上座都采用它。但依「诸师随义差别」看来,似乎也有专用功能一名的学者,像上座的专用随界一样。意行,也是种子的异名,意义不大明白,或许是随意识而流行。习气,已经从烦恼馀习的本义,演变成种子的异名了。世亲与上座,虽没有专用它,大德虽还把习气解说做烦恼所引。但『顺正理论』(卷三十四),已说譬喻宗有习气(卷三十四说习气不说熏习,卷十四与五十一,说熏习不说习气,可知这两个名词是一系 [P172] 的)论者。『顺正理论』(卷十四),众贤在抨击『俱舍论』主时,曾说「又如所执,於後心中前心差别所引习气,此不可说异於前心」,可见世亲论师也曾用「习气」。习气是熏习的馀气,不再单是烦恼气分了。种子,是『俱舍论』主所常用的,它继承古师种子相续生果的思想。它比上座的「旧随界」,要通俗些,经上「心种」、「识种」、「五种子」的证据也不少。它在唯识学的能力论里,是胜利者,像细心中的阿赖耶识一样。
; B% X X. S7 \3 t" u2 `& {) [5 r# e
最有意义的,要算上座的旧随界。众贤虽批评它:「又随界言,非圣教说,但上座等擅立此名」(见『顺正理论』卷十五);但它的含义,比种子要丰富得多。「旧」,表示这引生後果的功能性,不是生果时新起的。但这是说久久熏习展转传来,不像本有论者的本有。(『演秘』卷三,说是「新旧师别,旧名随界」,不免望文生义。)「随」呢,它引经证说(见『顺正理论』卷十八):
0 g3 c* [0 O; \ |4 K9 Q ?- X9 s" ^4 f- t0 n8 l0 X! u
「如是补特伽罗,善法隐没,恶法出现,有随俱行善根未断」。 4 P3 e' U1 T2 J( B4 G$ V( w1 t
4 R% g" k8 ?2 q& }, ] 这正与随眠的随相同,都是潜在而随逐的。善心现行时,可以有欲贪等的随 [P173] 眠;恶法出现时,也有随俱行的善根。「界」,才是正面说明这能生後果的功能性。界,在佛经上,有重要的地位,像十八界、六界。『杂阿含经』有「界诵」;『中阿含』有「多界经」;十力中有种种界智力。界是什麽意义?『俱舍』、『顺正理论』,都解说做「种族」、「种类」。『俱舍论』(卷一)说: 5 g# F% t k) j; ~. s' _
. V5 ~9 E% v' S" w5 m" C- }
「如一山中有多铜铁金银等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此中种族,是生本义」。 4 F k9 ` @! Z5 D* @5 i
' I- G A) Y5 w. }4 v- l, O
界是生本义,也就是因义,本是佛教界共有的解说。上座他们就把熏习所成,能生後果的因性叫做界。又像『顺正理论』(卷七十五)说:
) Y' @ s+ `3 B4 |, i
( b6 @) Y, z+ A) S+ D A 「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志性、随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无�ν�Σ�碍智,名种种界智力」。
5 F6 e( X- g9 V1 q
; j/ ~& X' A" L# T- ?% m 这志性、随眠、法性,是界的异名,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数习所成的。『顺正理论』主的目的,虽在说它的种种差别,但界有无始以来数习所成的意义,也是有部共许的。依唯识学的见地来说,这旧随界与「无始以来界」有关。界是各 [P174] 各类别的,又是能生自果的,与矿「藏」有相同的意义。简单说,界是种义;分析起来,就有能生,与类别共聚的意义。把它与「旧」、「随」总合起来,确乎能表达种子说各方面的性质。
0 @( G e6 r9 |& x) } d$ P& p2 u- {& U4 \* J: B# Y3 k2 \6 g* X J/ I
三、种子的体相 种子是能生後果的功能,是微细难见的,所以上座说「此旧随界体不可说」(见『顺正理论』卷十八);「然其自体不可记别」(见论卷四十五)。它的性质,只能从它的前因、後果,与潜伏流行的所依中表显出来。上座的解说,像『顺正理论』(卷十八)说: 4 J) `/ i. r; |( m1 U
, x5 `- H+ C. V7 {7 M6 p7 P2 J0 k* G 「是种种法所熏成界以为其相。……但可说言是业烦恼所熏」。
# Y; ]0 G4 m) ^& C8 H0 @3 O. e0 n5 G- i( {5 v( n$ K% D$ e
随界是从业烦恼熏习而来。但怎样熏习,还欠缺明确的记述。『顺正理论』又说: 4 k& _: d8 u1 {
- Z/ i' o# I7 x( b* ~7 a
「即诸有情相续展转能为因性」。「而自相续展转相仍犹为因性」。
9 I; w) f2 z$ t' B
# T. C, U) m2 X) |+ [ 「能为因性」,是界的作用。它之所以能为因性,是需要展转。虽可说界也 [P175] 是相续展转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刹那过去了的东西,它怎能引起很久以後的果报?虽可以想像它的潜在,但它是微细到不可捉摸的。它潜在那里呢?於是指出那显而易见的「相续展转」,或「展转相仍」,像根茎叶一样,使它成为前因後果的连索。这本是譬喻者的共义,「根芽枝叶茎等诸异相法,体虽不住而相续转」,是展转相续的注脚。见所依的展转相续,可以想像随界的随逐而转。目的在说明能为因性的相续,但没法作正面的解说,只能在显而易见的相续展转中说。这个说明能为因性的妙方便,後代的唯识学者,虽大谈种子,反而有些隔膜了。
, @9 g X2 C! q: |) F2 \ \% ?' q4 ?: b' g& H1 s) x. j8 d) [
世亲论师对种子的定义,像『俱舍论』说: 2 g, `% {- a/ o5 {( f1 O
" ~' f8 @& m; @2 v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於生自果所有功能」(卷四)「何等名为烦恼种子?谓自体上差别功能」(卷十九)。 / t# M* E' J; F, o0 ~
9 b# e* z! C p/ c; J 『顺正理论』叙述论主的意见,也说: ) q4 T5 n; d+ v
/ l' r+ s3 k- ^# F: d 「即後心上功能差别,说为种子」(卷十二)。「於相续中,惑所引功能方名惑种」(卷六十八)。 [P176] . A2 i0 i" N( {/ k
* u8 x8 b; n1 f. T7 a
种子是功能,是功能差别,这相当於上座的能为因性。能生自果的功能,是前念熏习所引起的;引生了功能以後,展转传来。说明它的冥传相写,论主常用「相续、展转、差别」去表示它;也有用「展转邻近功能差别」的。这比上座的展转相续,要进步些。『俱舍论』说: : ?* ~. G8 X: ]1 S4 X! ^/ j+ U" C9 {
# [$ y3 ]! v( o' c9 n! j( d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於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卷四)。「从业相续转变差别生」(卷三十)。
7 E& d4 }2 p2 ~7 ~5 D* @1 F" ?/ K* B* _& ]
相续、转变、差别,论主自有解说,像『俱舍论』说:
5 i0 E4 o y2 Z# \$ v
, @* F4 ?, R- }7 w 「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後异性。何名相续?谓因果性三世诸行。何名差别?谓有无间生果功能」(卷四)。「谓业为先,後色心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後後刹那异前前生,名为转变。於最後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馀转变,故名差别(卷三十)(『顺正理论』卷五十一大同)。 [P177]
( [. p9 R [2 P* D2 E( U' w+ b8 q2 W$ P" y# e( R) l$ T+ h
论主的意见,我们只要回忆譬喻者建立种子相续生果的思想,就可以明白。有人专在潜能的见解上去解说,反而难得明了。不论是「後色心起」,或是「因果性三世诸行」,都是说那显而易见的所依相续,像根、芽、茎的相续一样。这相续的色心,从前前引生,所以是果;它能引生後後,所以是因;前後迁流,所以叫诸行;这迁流是刹那刹那中间没有间距的,所以叫相续。这相续的诸行,後後的不同前前,像茎不同芽,花又不同茎。『顺正理论』(卷三十四)的「由此於後自相续中有分位别异相法起」,说得再明白不过。我们要注意!所依的相续,不是一味的,有种种的差别,这叫相续的转变。转变到最後,有无间生果的功能现起,像临命终时现起明了的,或重、或近起、或数习的熏习。这无间生果的功能,非常强盛,比以前潜伏不同,所以叫差别。差别,依真谛译,有殊胜的意义,就是论上说的功力胜前的胜功能。功能,从前心引起以来,在相续展转的所依中潜流,到最後才显现出来,这已到感果的前一念了。「邻近功能」的邻近,是快要邻近生果的阶段。相续、转变、差别与邻近,应该这样解说! [P178] 6 R1 g1 u6 U+ A
8 k$ p3 j3 z6 S( {3 c
相续转变的所依,本是功能性潜渡的连索。所依既然相续转变,潜流的功能,也在相续转变,这是可以不言而喻的。不过,先轨��τ�师的「思所熏习微细相续渐渐转变差别而生」,已经是专依种子而解说的了。
! U$ E) W/ a8 y
4 A5 \( e2 ~* B; B 四、受熏与所依 能为因性的功能,是熏习所成的,在所依的相续转变中潜流的,这自然要讨论到受熏与所依。『摄论无性释』(卷二)说: ) S% N/ _& e7 z9 M. N/ v
& U) n; I4 S& p( M) O6 n 「且有尔所熏习异计,或说六识展转相熏,或说前念熏於後念,或说熏识刹那种类。……若言依上种类句义,六种转识或二刹那同一识类,或刹那类无有差别;由异品故,或即彼识或彼刹那有熏习相」。
) I3 S. ?0 h3 s" |! ^4 D# Y" [
- I5 @$ y: y7 B# [/ l" q+ X 『成唯识论』(卷三)所遮破的受熏异计很多:
; C' t8 I. `. [3 n1 T. T" \
; ?6 W# P" Q8 L$ G, U' T图片
; Q/ n; [2 Q8 O: f$ Z ┌─ 六识受熏
7 V! c7 c/ B: o6 i$ |: c/ o9 T 五蕴受熏─┼─ 色不相应受熏
& C/ o8 B% a4 {7 s8 j) q └─ 心所受熏
* J* J, y! U; S# j/ O8 K9 m 识类受熏" ^# G i7 h6 B/ ^7 ?4 D
u e& X" ^- I' O2 N8 O3 B
, f6 t" k: Q2 T6 b[P179] & Y; Y( ^5 Y" p* e, Y
识事识类前後受「互」熏
! C- G6 v* b+ ~, G1 H* j) @2 n
( q) E/ J: O6 G/ G) K7 a 单拿经部来说,『成唯识论演秘』(卷三)就说有四计: ) R# u+ @, i+ ^: c8 q! F$ a& _. i
& |" a2 o9 G" S) n) I5 ] 「经部师计,总有四类:一、本经部计内六根是所熏性;……二、六识展转而互相熏;三、前念熏後;四、类受熏」。
; R: v/ N8 m$ H1 }8 Q) u
9 b3 s$ v& x' Q$ c6 q2 I 『演秘』所说的,就是在无性三说上再加一个六处受熏。现在先从无性的三说说起。这三说,都是建立在六识受熏上的。第一、六识展转相熏,『演秘』虽说它是经部的见解,但经部是不许六识俱时的。无性把「三差别相违」,解说为同时受熏,根本还成问题。第二、前念熏习後念,是譬喻宗的本义。它不许有俱时因果,俱有就不能相熏,与唯识瑜伽派不同。那末,前念熏习後念,是它必然的主张。第三、是熏识刹那种类,这又有识类与刹那类二计。识类,依前人的见解,是在前识、後识之上,假立一一味无别的类性。前心後心不同时,怎能成为熏习?所以建立一贯通前後的假类;是同类,所以就不妨受熏。
+ @/ J- N/ h, k% z0 J W, J" U" R. K) w( k1 Y: J- P
无性的三说,在无性、护法的时代,经部师或许有这许多异见,但在无着、 [P180] 世亲论师时,这只是同一的六识受熏。无性的三说,是依『摄论』的一颂而来,『摄论』(卷上)说: 9 N$ I/ O8 f) U
5 l, `5 c7 Z; r$ \6 d 「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馀成失」。 . z* D* v( j4 p+ @
3 H" d5 U2 m0 |6 | 无着论师的本义,我们当然不能穿凿,但依世亲论师的解说,还可以明白。『世亲释论』(卷二)说:
3 a( Z1 _: I& h: _7 H( A8 i: s" O! L, b9 v" e
「六识无相应者,谓彼诸识有动转故。三差别相违者,谓彼诸识别别所依,别别所缘,别别作意;复有馀义,别别行相一一转故。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於後念,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俱有,无二刹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如是例馀应成过失。……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 $ v7 g. ]( z# e9 u# X! Q: s* F
& o! |2 ~& V* z" q 『摄论』叙述了种子六义,所熏四义,证实了唯有阿赖耶识才是受熏者。接着说「六识无相应」一颂,遮破六识的不能受熏。「六识无相应」,『释论』解说做「谓彼诸识有动转故」。意思说:六识是忽有、忽无、忽善、忽恶的,欠缺 [P181] 了四义中的「坚」义,所以不能受熏。「三差别相违」,『世亲释论』并没有说它破同时展转相熏;不过从六识的所依根、所缘境、作意三种差别,说明六识间彼此相违;相违,所以不能成为受熏者。这不但不是说因「三差别相违」而不能俱时受熏,也不是说因相违而前识不能熏後识。依『摄论』的意思,不论是所依、所缘、作意,或者行相,都要一味相续的,才有受熏持种的能力,这只有赖耶。六识在相续中,忽而眼识,忽而耳识,根、境、作意都不是一味的,彼此相乖,这怎能成为受熏者呢?『成唯识论』的「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就是这个思想。但无性见了下文的前後相熏,望文生义的说:
+ ~7 \4 R, i3 c8 L$ M. B! m; R) D0 [% B% T% ]* @
「若六转识定俱有者,不应所缘、所依、作意三种各别。以各别故,六种转识不定俱生。不俱生故,无定相应。无相应故,何有所熏能熏之义」? 2 x, v& ~/ ?" T$ p" X: \
8 f! @: R+ t: d4 z" Z& v* T
他从六识根、境、作意差别的理由,证明六识不一定俱有。既不定俱有,就没有相应的意义,因此也不成能熏所熏了。窥基不满意他的见解,所以有「第八六识,根等许别,行相亦异,又无同喻,非极成因」。所以他又提出「今释但遮 [P182] 六识体非受熏,……非识恒起,故无熏习,不同无性」,这是窥基的卓见。但它却把世亲、无性的意见,同样看待,不知世亲论师根本没有这样的见解。
3 X; O7 E' U3 t! O( ~; u3 ]2 s: o$ _& g
假使参考有部对经部熏习说的批评,这「三差别相违」的本义,更会明白些。『顺正理论』卷五十一,经部师建立它的「且业为先,心後续起」。众贤也用「以业与心有差别故」,与从前业後心的体、类、因三种差别来攻讦,并没有破它的俱时而有。这虽是旁证,也可以知道不是难它的俱有相熏了。 - u' g3 Q: R( d! `4 N3 w& ~
j9 \7 G7 n' [: s% q 「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是总破六识不能受熏。不论那一派,只要主张六识受熏,就在所破之内。「二念不俱有」,才别破经部譬喻师。理由很简单,前後不能同时有,就没有能熏所熏的熏习义。不过,经部师是不承认被破的。「类例馀成失」的「类」,在譬喻者的本意,只是一种解说。它以为前识後识同是识,惟其同是识类,所以虽有前後,还是可以相熏。它以「类」说明前念熏後念的可能,并不是与前念熏後不同而另成一派。我们看看『顺正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卷十八中,众贤难破上座的後念六处受熏说,是: [P183] 「若此後时相续六处能感果者,与(前念)业、烦恼都不相应,如何熏彼可成随界」? 3 i6 A7 r+ C4 ^, k) O4 p2 u( D$ O
; v! w, [& z" s, J/ I
这正是从它的前後不俱,难它不能受熏。上座的解说是: $ c( Z# v1 U4 \
2 z9 D4 A% U4 C. e3 t 「岂不因果有相应义,与彼相同,令成缘故」。 : _. f: ?7 f) w6 _" B! y
) E) W1 E7 ?/ o7 t* _) L1 }
它的「相同」,就是『摄论』的「类」,与「然同识类亦得相熏」。众贤的批评,先解说「相同」的意义,是「此相与彼相同」,然後用「与彼後时相续六处性类各别」,与「彼相亦无,何有相同」的理由来破它。并没有把它的「相同」,看成一个抽象而别体的东西。上座用「相同」来解说,也没有分为两派。我们转回来看世亲论师的见解,它的「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也只是说前识後识同是识,彼此是同类,所以不妨受熏。世亲论师也不过难它色根与色根是同类,也应该相熏!结论还是虽然同样是识法,又如何可以相熏?依旧免不了二念不俱的过失。後人解说做另一派,说它建立了类性为受熏者。这类性,还有什麽「识类」与「刹那类」,受熏还有什麽「识熏类」、 [P184] 「类熏识」、「类熏类」。经部师的熏习,成为四计、五计,或者还不止。事实上,经部师的受熏与种子的所依,只有三大派:一、六识受熏,二、六处受熏,三、细心受熏。
3 f/ V/ p2 n$ T! d) l% W
! a7 }* g! h, y 在种子说的成立里,引证『中观论』、『顺正理论』,都可以证明譬喻者的本义,受熏与种子的所依,是建立在心心所上的。它主张「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异熟因果是心法,那它的业种相续说,以心为受熏及(业所引起的因性的)所依,是当然的。『顺正理论』卷三十四,也说它的「内法相续,谓前後心恒无间断」。同时,它又是有心无所论者,心心相续,就等於心心所法相续;所以青目说它「初心起罪福,……馀心心数法相续生」。
, h, N4 c0 R: Q W8 C! t( E3 R% ^4 R* t
这个思想,在『俱舍』、『顺正理』时代,还在流行。在『俱舍』与『顺正理论』中,凡是上座与世亲论师的色心相续,在众贤引述的时侯,总是把它改为心心相续。『俱舍论』(卷四),一再说「所依身」,「谓名与色」;「何名相续,谓因果性三世诸行」,这都不是偏於心法的。但『顺正理论』卷十二,虽也 [P185] 在说「名色者何?谓即五蕴」,但又假作世亲论师的口吻说:「天爱!非汝解种子性;前心俱生思差别故,後心功能差别而起」,它立刻把种子从五蕴转到心法上。它在批评上座的随界时,上座明说「是业烦恼所熏六处」,但一转也就转到「如何可执言一心具有种种界熏习」?最明白的,像: 9 ?+ O- n- B J( f! q
2 L0 \" h& d9 i" Q
「谓业为先,後色心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俱舍论』卷三十)。「经主於此作如是言:……业相续者,谓业为先,後後刹那心相续起」(『顺正理论』卷五十一)。「经主於此作如是言:……思业为先,後後心生,说名相续」(『顺正理论』卷三十五)。
+ j& a6 C% |& H4 i x4 O: ~3 ]. l H# C5 L* f) G
这把「色心」转变为「心心」,决不是偶然的失误。心心相续受熏,是譬喻者的本义,当时还流行;所以众贤总是把「色心」转到「心心」上去。 + K" z* k% G1 B! ~% E5 H
7 W+ G& m- c& l9 k. W 上座主张「六处受熏」,上面已一再说过。『俱舍论』主继承先轨��τ�师的见解,也说「名色」或「根身及心」受熏。这六处受熏的思想,是後起的。上座还 [P186] 保持灭定有心的传统思想,先轨��τ�师已接受有部的「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的见地。因之,它比上座它们,离譬喻者的本义更远了。上座,好像已放弃譬喻者无色界有色的思想;那无色界中的有情,一切种子只是随逐意处。它的六处受熏及作所依说,并不能彻底。先轨��τ�师更放弃了无心定有心的见解,那它的六处受熏,是更难了。於是乎它想出了色心互为种子说,像『俱舍论』(卷五)说: . f# F5 i, k2 b2 M, ?. m" E
$ w) N$ q3 T( w% p 「故彼先代诸轨��τ�师,咸言二法互为种子;二法者谓心、有根身」。
+ a' v$ Z `1 n- L
1 f3 i" B* ^8 i/ Y- p/ c2 h) |; h 『成业论』也说: * v. A- j2 u6 R4 \
, k: e! H% n7 a8 `5 F
「有作是说:依附色根种子力故,後心还起。以能生心心所种子,依二相 续,谓心相续,色根相续」。
3 X/ [1 r2 a. W: S# r' R c4 L
: `; l' f( i2 h/ p9 i6 \8 {2 m 叙述得更为详细的,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 / v6 x& y7 g% g0 k; I, s* }3 {( d
! i9 D2 h' S+ M# c8 b9 Y
「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馀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所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馀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馀色法种子」。 [P187] 略纂说这是「随顺理门经部师义」。它建立了一切种子随逐色根及心的思想;在平时,当然是六处受熏持种,在无色界与无心定,也不妨五色处与意处受熏,及作种子的所依,不致於再有种子无依之感了。
- W0 @: h% j" e' X% M
- C7 N! C% Y) x4 t 世亲论师在『成业论』里,接受一类经为量者的见解,放弃了色心互持种子说,唱道细心相续,作为受熏及所依处。这一类经量,达到了大小的交界点。瑜伽派的唯识学,也是从这个思想体系下出来的。先轨��τ�师的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是经部而有部化的。像『俱舍论』,大家都说它取经部义以补有部的不足;在另一观点上看,这是经部的毘昙化,从以经为量,走上法门分别的毘昙门。在这个基础上,再接受大众、分别说系的细心说,就到了一类经量者的阶段。 " u; ^/ z" H8 V" N# @2 a: F4 H1 U, Y# l
- g! V e o+ ]4 R
五、新熏与本有 种子从何而来?经部的本义,是熏习而成的;上座与『俱舍论』主都这样说。在这个见解上,习气与种子没有多大分别,不过种子是说它的生果功能性,习气(熏习)是说从它引发而来。但一类经量的见解,就不同,像『成业论』说: [P188] 「即前所说异熟果识,摄藏种种诸法种子。馀识及俱有法善不善性数熏发时,随其所应种力增盛,由此相续转变差别;随种力熟,随遇助缘,便感当来爱非爱果。依如是义,有说颂言: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种力渐次熟,缘合时与果,如染枸橼花,果时瓤色赤」。
$ ^ `0 e% S, ^( i9 k
3 j: N" D! @1 b' p* @) G 熏,并不是熏成种子,是熏发种子使它的力量强化。心中摄藏的种子,经过六识及俱有法或善或恶的熏发,它就力量增盛起来。强盛到快要成熟时,再加以现缘的助力,就会感果,这是很明白的种子本有论。依它,种子等於唯识学上的等流因,熏发是异熟因。可以说一切种子是本有的,业力熏发是始有的。瑜伽本地分的思想,正是这样。
6 `4 n+ p+ c H" r, p- y
! s* ~+ l- [9 r9 A; z 一类经量的种子本有论,就是经部的毘昙化。依有部的见解,一切法,未来世中早已存在,因缘,只是引发它来现在。这种子本有论者,也想像一切法的种子早已存在,在相续中潜流。不过有部的未来法,从现在流入过去以後,再不能 [P189] 转到现在。这种子本有论,种子生果以後,还是存在;(在现在)遇到熏发,它还可以生果,这只是三世有与二世无的不同罢了。在此经部、有部融合的基础上,接受大乘思想,从小有到大有,渐渐的发展起来,在西元五、六世纪,几乎成为大乘佛教的领导者,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它的伟大了! $ ?& G8 N1 ^- z) `1 h+ P9 e
5 R$ `9 m7 P k0 }; f/ L
六、种子的起灭 起灭,不是说刹那生灭,是说功能的发生与消失。譬喻者的种子说,本出发於业力熏习说;处处说善不善性的熏发,引起後後的异熟果。这善恶的种子,由善恶熏习而来,像『顺正理论』(卷十二)说:
. H) X* Z/ H' O, m% M, s
8 x3 b7 }- |; b1 I6 q6 e 「此中意说不善心中,由善所引功能以为种子,从此无间善法得生。善心中不善所引功能以为种子,从此无间不善法得生」。 6 V# K% D5 Y/ ?) M1 u! @
2 p, M6 j! m3 Z# t8 Y" K' J 善不善种是由善不善所引起的,它能引生善不善果。无记种是否是无记所引的功能呢?依经部师善恶业感异熟果的见解,主张善不善为因缘而生无记。这善不善所引的功能,既能引生自果,又能生无记;这都是因缘,也是异熟因果。众贤曾这样的诘问它: [P190] 「若上座许唯自相续生起决定得为因缘,云何复许善不善法为因缘生无记异熟?非善不善随界为因可生无记,相续异故」。 h' x3 ~4 X4 F
6 b" {/ [3 f( e/ X }2 X 『顺正理论』虽说「若谓无记熏善不善故,善不善为无记因」,但这是否上座的意见,还是众贤的假叙,也不能判明。就是善不善思所引起的功能,可为生起无记的因缘,但无记色法又从何种功能生起呢?这是相当困难的。这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改造有部的思想,承认三性诸法种子的本有,与业力熏发而感异熟果。二、扩大熏习的界限,不单是善恶思心所能熏。後代的唯识学者,都曾走过这两条路,或者还折衷过;但到极尽思辨的护法唯识,还不免有困难存在。
. J! e0 v. u4 f! u; P3 [9 z! R+ W+ G& d8 H* v& _
论到它的消失,『俱舍论』(卷三十)有这样的话:
5 {7 C) w3 Q5 D% Z$ y
$ T% h) I( N+ K8 k 「於此义中有差别者,异熟因所引与异熟果功能,与异熟果已,即便谢灭。同类因所引与等流果功能,若染污者,对治起时即便谢灭。不染污者,般涅盘时方永谢灭」。 1 ~5 S; C) f; L- ~; _
. R0 \8 j3 E# `# I* R 这已许可一切诸法的种子,都由熏习而来。它的异熟因感果就消失,等流因 [P191] 要到对治或涅盘;这和摄论的有受尽相、无受尽相相同,它是扩大熏习的��τ�围了。 + a" ] b. S; Q* E
- T3 ^4 m2 k. G9 A9 ^9 M) x' j
七、种子的微妙 种子是能生诸法的功能,它是存在的,有作用的,它在五蕴中属於那一蕴呢?随眠、摄识、不失法、增长、无作业,这些具有种子意味的东西,一般都把它归纳在心不相应的行蕴里。经部学者觉得不大妥当,於是乎上座说(见『顺正理论』卷四十五):
0 b* h' r! c6 c! l; h0 K% Q* s
" }0 I) _1 C8 O% p4 H 「随眠以何为体?若彼随眠,以彼为体,是随眠法功能性故。或此通用四蕴为性,功能随逐心心所故。此相应性,亦不相应」。 " F" u9 T( m* x- k0 Y: ?1 E& C+ n
4 D3 u3 y8 `# o 他说随眠的自体,就是欲贪等,就是心心所,所以是相应的;但并没有心心所的作用,所以又不相应。『俱舍论』主的见解,多少不同些,『俱舍论』(卷十九)说: $ Q5 ]" e. e! a3 D2 ?/ N) M
3 }. P) j4 z t' I- I) r' G
「然随眠体非心相应非心不相应,无别物故。烦恼睡位,说名随眠;於觉位中即名缠故」。 [P192] ) I3 y/ [/ K5 I
2 c, g; _( m9 L/ L { 这只是言语的变化,其实还是一个意思。种子与所依相续,是没有别体的,可也不能说完全相同,这叫不一不异,像『顺正理论』说: 6 U) P: ]0 I m) q/ y% }
' f9 J0 w# a: O( C$ E. e- C# f
「功能差别,与善不善心为有别体,为无别体?此无别体」(卷十二)。「於後心中,前心差别所熏习气,此不可说异於後心」(卷十四)。
/ G4 r$ f! `7 T* e) i9 L
9 L% ~9 {7 |4 q/ g 『瑜伽论』卷五十二,随顺经部的思想,说得更为明白: & R' A" E/ f, W" h
4 x" [/ w$ O/ i, Q9 Y4 x 「非析诸行(因果性三世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馀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亦名为果」。 $ o9 }- ~/ K M6 W0 `
7 C( z* e, v/ `/ C# [ 这到赖耶摄藏诸法种子的思想里,就成为赖耶与种子的不一异了。萨婆多部只许法体与作用的非一非异,却不能同情经部的见解,它要从假实的观点来批评:「非旧随界可说犹如补特伽罗,瓶等假有,亦非实有如色等法,是故不应执此为有」。它还可以从总别的见地来攻难:「若言是总,种体应假,假为实因不应正理。若言是别,如何可执无记色种为善不善无记生因」?假使说种子在一心中,那就要问:「又於一念一心体中,无有细分,如何能牵爱及非爱俱相违果」? [P193] 或者说「一心具有种种界熏习,一心多界理不成故」。这当然是有部学者的意见,种子论者老实可以斥责它的不懂得微妙。不知道这边看不妨是无记,是一味,那边看又不妨是善恶,是种种。它无别物,不妨说假有;它有作用,不妨说是实有。总之,种子是非常微妙的。微妙,一切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
5 z; N8 C5 K5 y4 S* }+ D- D( q: _. I4 t) D$ t9 T
种子论者,虽懂得这巧妙的解说,但它思想的本质,总觉得要有些实在才有作用。它建立自己的种子论,可以微妙解决,但对於别人,却未便如此�τ�α�侗。『俱舍论』主,对犊子系的不可说我,非要它说出个究竟,到底是假、是实。护法也要责问识类,你到底是假、是实,是善恶,还是无记。在我看来,微妙的,也就是困难的,在思想上觉得非有些实在性不可的学者,它们的困难,可说无法解除;除非它困难惯了,不再觉得它自己的困难。假使不理解这点,那你就不能理会『中观论』破斥种子的颂文:
; S, p5 e) x* Z: [. t! \- b+ ^1 X. S& i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是故汝所说,於义则不然」。 [P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