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3|回复: 0

忆小冯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10-9-2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083) V4 ^: a7 t0 j+ _- A
) k$ r5 x+ {8 Q; L2 Y
悲讯突降
6 v) }9 l3 B0 J+ l/ c% ]* ~% k. d0 s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娄弟兄打来的电话,他问我是否知道小冯的事。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就问他,哪个小冯?出了什麽事?娄弟兄说∶就是你原来在克里夫兰的朋友小冯啊!今天我刚从他过去的同事那里得知,他已於两年前,因癌症去世了。
$ F. {# V! D  F; k3 I( m! l& Q  S; ^& b
我一下子就懵了,完全不敢相信!这怎麽可能?怎麽会是小冯──我记忆深处,那聪明绝顶、生龙活虎、重情重义的好朋友!?
% J2 k" N0 Y# g) q. [) N2 V9 l5 R6 R& U2 ?- o
放下电话,不知不觉中我已是泪流满面。虽然生老病死,是这个世界的常事,但发生在自己正当壮年的好朋友身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悲痛不已!小冯只比我大1岁,离世时年仅44,走得太早了呀!* f: Q1 w9 }8 R" m- r: I, Z
; ?; i1 e" n( k
震惊、哀伤中,我再也无法继续工作。一方面,我为小冯的英年早逝痛惜不已,另一方面,我心中非常内疚、懊悔,自从我们搬家到东海岸,已经好多年未与他们联系了,以至於他两年前离世,我现在才得知!而且,我从不曾真正向他和他的家人传过福音,也不记得为他们的得救迫切祷告过!我至今不知道小冯是否信主——斯人已逝,究竟灵归何处?2 a' q& s) I6 h

8 T5 Q$ d" L9 v( }1 u# Y; a1 H恍惚中下班,一进家门,妻子马上就注意到我红肿的双眼,就急忙问我,发生了什麽事。我告诉了她。妻子与我一样的震惊、不信与哀伤。最让她忧心的,小冯的妻子小周,和两个儿子舟舟、文文,这几年是怎麽熬过来的?他们的日子怎麽过呀?( u( n1 H, k( @2 c  p) T. Y

. c5 Y7 b' o" k+ N2 R' U( Q' u那天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以後,妻子和我把过去的照片找了出来。看著照片中英姿勃勃的小冯、美丽的小周,和他们两个可爱的孩子,尘封记忆中的往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 d1 f% M" r0 K" v) Q2 I! T0 x, Z$ C# z: w
克城初识
5 B& f5 K6 m. R3 }
  c3 U& T% f+ y3 p1991年初,我从国内来到克里夫兰念研究生。到了不久,就听系上好几个中国留学生说,系统工程系有个绝顶聪明的小冯,在25岁时,也就是绝大多数人还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年龄,这家伙就早早博士毕业,并留校直接当了助理教授。还说,这个小冯15岁不到就考上了大学。本来他的成绩可以任他挑国内最好的学校,但他却不顾家人、老师的反对,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只因为那里有他青梅竹马的爱情。! k9 ?+ J- i2 [. A) L$ V! y
1 J+ ^% m8 {* {6 S$ F# v
我对小冯产生了相当的好奇。因为系上的中国留学生,全都出自国内顶尖的学校,一个个本身就相当出色,才子佳人,亦属平常。能被他们佩服成这个样子的人,那一定是旷世奇才吧?
" O+ K! b" S: \* J+ h  R
0 x- W' C9 s' b6 b4 C( U# Q6 g不久,我就在朋友家里的聚会上,见到了小冯,以及他的太太。小冯个子不高,1米7出头的样子,戴个黑框眼镜,性格爽朗,待人热情。他的太太小周则柔美、温婉。
4 G/ x$ k, w- X& v7 N) B% Z8 y. o" y3 |; o
饭後,男生们打起了麻将。算起来,那是我们“麻将俱乐部”的开张之局。小冯玩得极其投入,赢牌时兴高彩烈,输了牌则长吁短叹,真是性情中人。说实在的,我很难把这个和我们混在一起,嘻嘻哈哈,不分彼此,一副标准学生模样的小夥子,与他的教授身分、特别是他的传奇色彩联系在一起。: S1 D" l3 T& O8 J. C$ y
& F6 |( ]: }$ p2 @4 D
冯氏定津 ' ?( X8 f" V9 R3 \6 z0 \
% h" M& c: g- s0 h
自此以後,我们一帮“臭味相投”的留学生,加上教授小冯,就常常聚在一起,打麻将、抽烟、喝酒,成了不折不扣的“三毒俱全”的“烟酒生”(研究生)。一开始,我们只是数周一聚。到後来,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在麻将桌上酣战一番。& ]/ p3 l0 B1 g4 F7 N. \" L
2 l) Y+ Y& d1 n) R5 {* ~) D. W/ K2 X
小冯家住得最宽敞,所以就成了我们常常聚会的地方。每次去,小周都会做一桌好菜招待大家。夜深时,又端上宵夜。有时我们通宵熬战,小周就又起个大早,为我们做早点。
- `9 V7 b, {! z* Z& d. K" L
8 @7 X9 T$ g  Y& w& P5 R! A  y( Z每逢我们由衷夸奖小周贤慧、小冯好福气时,小冯总是哈哈一笑,说自己是傻人有傻福。这时我们就会笑著,骂他存心编排人——如果他算傻人,那我们岂不成了傻人的N次方了(更傻的人)!
& x+ n9 s$ u% w6 z0 P, K
& L6 Q2 k3 c  H* w& t- X, e9 c每次聚会过後,我多少都会因太过打扰、烦劳小周,而心有不安。但这一闪即逝的良知,根本抵挡不过麻将的诱惑力。所以每次打麻将,我都是随叫随到。1 l% V8 C, q7 u3 o1 H( m9 O4 q

+ o) Y0 _1 F! ~) R1 X春末,天气开始转暖,我们就在每个周六下午踢足球。小冯虽然个子不高,但弹跳力好,扑低平球反应快,於是成了球队的正选守门员。6 h- H5 A2 w) V* V) m' V) f5 D- m  L" e
* \' y9 Q/ m1 ~3 L/ U
1991仲夏,中西部中国留学生第一届足球锦标赛,在密西根Ann Arbor举行。我们球队报了名。我因开学时,迟到近一个月才赶到美国,现在为了找到夏天的资助以及博士论文的老板,要提前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所以虽然心里痒痒的,但还是决定不去参赛了。
* l1 e( A9 [/ H% i+ Y队友们知道後,就一个劲儿地鼓动我去,其中要数小冯的“劝术”最为出奇。他说他身为教师,招的学生,一要会搓麻将,二要热爱足球,因为那才是好学生。若我为了考试、找老板,就放弃这“一生难得”的足球比赛机会,就太不够朋友了,而且只能算是个“伪球迷”,更算不上好学生。
9 K: |5 Q& X& `
+ t  r; `( G, g; k) Q0 r我哪里架得住他三番五次、歪道理迭出的劝说,所以就一咬牙、一跺脚,随队驱车数百英里,去参加了比赛。那次比赛有8支队伍参加,我们得了亚军。身为门将的小冯,立下了汗马功劳。% ~. j; }( p! h
2 n, l0 N/ V6 i4 |# K7 w6 z
比赛回来後不久,我就参加了博士资格考试,而且是在经不住诱惑,和小冯等几个朋友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以後去考的,却考了那一年的第一名。小冯说,这充分证明了他的冯氏理论,即一个人要成为好学生,一定要从“麻球”(麻将、足球)抓起。
3 o; L2 O" m( p, i4 b2 q3 f
2 f+ M7 Y2 [( N8 s. g; V莫可奈何 # T# E2 H9 m' j- h  c& z0 h/ z

; M) {1 g1 y9 M2 b# x& E1991年秋天,落叶缤纷时,我盼星星、盼月亮,终於盼到了妻子从国内来到克里夫兰,和我团聚。可是她一来,就看到我每到周末,就和一帮朋友聚在一起,根本不求上进,不是打麻将、就是踢球。踢球还好,对身体有益,可打麻将算什麽?所以她非常惊讶、生气。
, i/ e+ \7 h+ Z& b4 _$ I: j等过了最初的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时间,她也看到了我平时上课、做实验都是很拼命的。而且打麻将的朋友,都是和我一样的学生背景,不是什麽坏人。加上别人的太太又都是一个赛一个的贤慧,所以妻子也就无可奈何,慢慢地适应了。* [2 w5 d* f! B0 [. M9 I
  ^3 F; B# i# |% N' o- x8 a. j' N
再以後,妻子和小周成了无话不谈、亲如姐妹的好朋友。小周教了她很多东西,帮助她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小冯也常常将他积累多年的在美国学校的Survival Tips(活命宝典)传授给我。我甚为感激。
5 P9 U5 P7 s( o4 z- M/ A9 o; ?$ X8 W1 N1 P9 N6 A. c
我那几年在麻将、足球之外,还迷上钓鱼。每次丰收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小冯家送去一堆鱼。6 }# w8 b0 L% ~7 e) x
7 n5 m7 q& N2 [
鬼节凶讯
0 U( c1 S5 N. J! s
  C* w: e2 o  V, G# ?  p: e妻子抵美後两周,是那年的Halloween(万圣节)。就在那个周末,11月1日,星期六,在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校园里,发生了震惊中美的“卢刚事件”。来自北京大学的留学生卢刚,枪杀了好几个教授,以及另外一个中国学生──我的校友山林华,然後举枪自尽。; }5 w4 r- n1 ^2 ^
" |# a5 K7 v+ D
山林华是我大学同级不同系的同学,他在地球暨空间物理系,我在物理系,很多课我们都是一起上的。加上我们住在同一幢宿舍楼,又常常一起踢球,所以虽然算不上有深的交情,但彼此还算熟悉。特别是大学最後一年,他因和我的一个室友,将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CUSPEA),共同在毕业後前往美国留学,他就常常来到我们宿舍。所以我和他在那段时间变得更加熟悉。6 v% l) _1 i' L/ _" A
. O' W- n) M! W# ?, K. d, B
听到山林华的凶讯,我在震惊、感伤之馀,完全不愿意相信他那年轻、鲜活的生命,已在凶手充满仇恨的枪声中骤然而逝,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我希望消息传错了!
- U  L% Y- o( r( |" p3 s0 n
, B0 P) K1 L8 Z" _' `爱的震撼
) y9 N9 c, R: c# i6 `8 i+ [- D7 d) t
卢刚事件後发生後,校园里的中国学生、学者,如履薄冰。虽然受害人当中有中国人,但毕竟凶手是中国人。四五位美国学界精英一下子倒在了他的枪下,美国人会怎麽看待我们中国人?死者的家人、亲朋,能不恨中国人吗?+ s' B& b' Q1 P8 a
1 y. H. n+ ?6 S4 M# P' C8 i7 o
我也惶惶然。因为那时我正在找博士论文研究的导师,实在担心教授们就此不愿再接受中国学生。
7 r7 o/ ]1 l* b7 b( }7 G9 r9 [1 C; F' Y; Z* g) }! w6 ?- E' x8 b& W
不久,我收到一位访问学者寄来的电子邮件,信中转载了受害人亲属给卢刚家人的信件。我看後,深深地震撼了——受害人安.柯莱瑞(T. Anne Cleary,爱荷华大学副校长)的3个兄弟,在承受著突然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之时,竟然也为卢刚的家人祈祷,因为他们想到,卢刚的家人在经历著同样的震惊与哀哭!他们请卢刚的家人接受他们的爱和祈祷,因为他们刚刚逝去的亲人安.柯莱瑞,信仰爱与宽恕(注)。
) I, F( |6 ^. z; _5 v
5 i# ]4 R6 L3 p0 M. e; p* ~* H0 |. G, N, F读了这封信,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我并不能理解信中所说的爱,那是完全不合乎理性的爱。看看卢刚行凶前所写的公开信和给家人的信,信中所表达的对社会及他人的极端仇恨,以及事发後,中国人社区那种人人自危、异口同声谴责卢刚的气氛,是多麽鲜明的对比!9 A4 |8 Z, X5 E. Z3 P$ H  J8 ?

5 `  I0 a, r6 U6 S: V9 q6 K2 c这是怎样的胸襟!他们怎麽能有这样的爱与宽恕呢?我不由得回想起在故乡时,宣教士葛老弟(请参见拙作《葛老弟的“周六沙龙”》,《举目》2010年第42期)向我传讲的那位耶稣── 也为残害 的刽子手向上帝祈祷,求上帝赦免他们。
3 S/ @5 `$ c* L; D: V! G! G* ?- n4 W; J
浪子回头 6 |4 R" R4 {9 g  \+ b

0 B, \" L* b5 K) m: P- E* j不过,这样的感动,随著卢刚事件被人渐渐淡忘,学业、生活的压力增加,而消逝了。时光飞逝中,我继续著“烟酒生”的生活,周一到周五玩命儿读书、工作,周五晚上则和小冯等朋友聚在一起,享受烟、酒、麻将之乐。, u* z' z8 s1 Q4 G3 Z

5 j: W2 d3 Q6 H' R6 M8 L8 z转眼间到了1993底,因我博士导师换工作,我也跟著转到密苏里州的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我和妻子在恋恋不舍中告别了小冯等朋友。. j3 C, N  E) a4 m; x
8 b) h3 b- L- N4 c
搬家到新地方後,交到的第一个中国朋友,是圣路易斯中华福音教会的友谊团契的主席。我和妻子也因他邀请,开始到团契和教会参加聚会。
& P! F" B  q& l4 O1 z8 X8 e  a& a6 Y, @) ^% s0 X  K' ~
渐渐地,我对基督信仰认真起来。我开始思考∶为什麽这些年,虽然日子过得似乎潇洒、快乐,但内心深处却常常有著让我感到窒息的空虚,和对将来的忧虑?4 V2 C7 s) k  f  P) ]

! t. K( U5 A7 E7 N! p- I& K( Y我回想起在故乡,葛老弟的“周六沙龙”度过的时光,以及卢刚事件给我带来的冲击。生命是什麽?人生的目的何在?
7 c3 v0 t2 o0 T. J& Q5 D: R再看看团契、教会中那些敬虔的基督徒家庭,我和妻子都很羡慕,都盼望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成长得那麽健康、可爱。$ X$ A0 P) n& }. U8 m+ L

# H6 l! ]) U& n感谢神的怜悯和奇妙带领,我和妻子在1995年冬信主,於1996年1月7日受洗。作受洗见证时,我的眼泪像决堤的河水般,止不住地往下流。在众人的面前,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却没有感到任何难堪,只因为我一颗漂泊的心,终於归家,在基督里找到了真正的平安!
( x- o/ q# r" [1 D3 K9 h1 g受洗後第3天,我就离开圣路易市,到加州开始博士後工作。两年多後,我们又搬到东海岸。
0 a% u: e6 V' f1 F8 H, B  ~0 `& |. V$ _4 J: L0 Q
这些年,神的恩典每天伴随著我们。虽然我们也曾因为自己的顽逆与软弱,走得跌跌撞撞,但神的慈绳爱索,却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3 P" N( J& l! h& z
+ Y: t! D7 Y) g- h  U( z" A天家再见 4 ?# M) T4 t& D/ d# q3 S

0 ?+ J  @/ x6 ^% P' k1 a% G刚到加州时,我在电话上告诉过小冯,我和妻子已经信了耶稣。他听了以後,先是哈哈大笑,说,像我这样的坏蛋去教堂,也不怕污染圣洁之地?玩笑开过,他就严肃地说,他认为一个人有了信仰,心灵就可以有个寄托,是件好事。他真的为我们感到高兴,但他自己这辈子,大概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7 y* u! h: f* y7 J

6 s' Z1 ]1 G5 p  j我那时有个误解,认为传福音、领人归主,只有老基督徒才有资格、有能力做,所以就想等自己认识神多一些以後,再向小冯等老朋友传福音。这以後,时间飞逝,白驹过隙,一晃眼,10多年已经过去了。现在,竟然听到小冯已经离开人世的悲讯!  n0 ?# P) Y* c- Q* N

0 \4 o" s* B3 |2 J( {0 b辗转得到小周的电子邮件地址後,我给她写了一封短信,告诉她,我们为小冯的离世而震惊、伤痛,很想念她和她的两个儿子舟舟、文文,希望她在方便时,给我们打个电话。
* r( e9 B2 Z5 c" _  y$ [* F- ^' S4 n& l! [- `' B/ C' B
小周很快回了电邮,为重新与我们联系上而感谢主!
" C6 `! c5 R$ C' l; {3 E! @' H0 W: ^  r% z. r  l
当我读到她信中的“感谢主”时,我的心真是为之惊喜。我和妻子一起向神祷告,盼望小周这样说,是因为她已经信主得救!; k/ J7 }5 T$ r4 Q  I

  B* t6 m8 i+ P& X6 e5 l9 U两天後,终於盼到了小周的电话。她的声音还是像过去一样,温柔、甜美。她说,两个孩子都很懂事,舟舟今年就要去德州奥斯丁大学上学了,文文也已经上高中。我和妻子也简述了这些年神在我们身上的诸般恩典。$ P+ h/ X* u' F% G; X2 z

3 q$ j4 m( p7 _! S小周告诉我们,要不是神的怜悯看顾,她不知道这些年是否撑得下来。也是靠著神的恩典,小冯才能在从发现癌症到去世的4年治疗过程中,经受得住病痛的折磨,走得也平安。3 p; k! n8 T( Q! M
* U% ^5 t% V1 s
在小周轻声慢语的叙述中,妻子和我都情不自禁流下喜乐的泪。我们的心真是充满了赞美与感恩!主啊,你的恩典何其大!你是“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加》1∶15),你捡选了小冯一家,施恩、怜悯他们,让他们按你所定的时间重生得救,又用你那钉痕的手,护佑著他们全家,行过死荫的幽谷。
/ y  }8 E* K, R, B6 P
1 Q2 Z1 R6 e: C* z0 S# J# {我们和小周约定,今後常常联系,彼此代祷。我们没有问她和小冯是何时、为何信主,因为这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所确信的,是我们的天父会看顾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天。而且,将来在天家──主耶稣基督为我们所预备地方,没有眼泪和死亡,没有悲哀、哭号、疼痛(参《启》21∶4),我们会在那里再见到小冯──我亲爱的老朋友、主内弟兄,永远不再分离!
9 m+ F8 u( g% `+ ^- g9 w% F' o( z8 h* U9 x
注∶$ G& q7 |2 l) C& Y% P$ w
安.柯莱瑞(T. Anne Cleary)博士,生前系爱荷华大学副校长。她出生在中国上海,父母是美国传教士。这段经历使她尤其喜爱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待中国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学业上谆谆教导,生活上体贴照顾。每年感恩节、耶诞节,她总是邀请中国留学生到家中做客。$ T+ ~) A1 ^# H" O
/ j3 ], l, T. Y$ `! W
她被卢刚枪杀後,她的3个兄弟,在她的遗体前写就了致卢刚家人的信件,照录於兹∶% q& D6 Y& e8 z" x  l+ H3 R
' M8 O7 W# q' f- a) I
致卢刚的家人∶
  Q$ s$ D' m5 t1 I3 U  a
; W6 e$ Q. r4 t1 i$ H% Y8 b: _( ^" j) \4 K
我们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我们深以姐姐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个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她的家人,邻居的大人和孩子们,她遍及各国的学术界的同事、学生、朋友和亲属)。
% h5 Y2 O& T9 U6 m$ a6 l6 _5 ^# L( Y2 [( K7 X* j3 i& ~
我们一家人从远方来到爱荷华,不但和姐姐的许多朋友一同承担悲痛,也一起分享了姐姐在世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十分悲痛和震惊。
# V* Z8 G% T3 S3 y5 U" _4 L: V* X  P/ A: Y9 K% q
安生前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了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时刻,安必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恕和爱。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 A/ m, V' M( o3 P6 V6 }5 p
6 d! ^0 I4 N" q+ u9 L9 }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
: [+ }+ m8 {( R4 l& u1 w3 C: H* v0 p' J# G
诚挚的安·柯莱瑞博士的兄弟∶弗兰克、迈克、保罗.柯莱瑞! c" s4 p6 I9 E. H
1991年11月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5 08:04 , Processed in 0.08714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