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0|回复: 2

[加国新闻] 73年首批来加国的大陆留学生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3-5-15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作者:吴薇- I  B7 z2 |! X- i
5 e; L% ^" q! ~- r  s( d/ l
1973年五月的一天,九个中国年轻人在渥太华走下飞机。他们是1949年后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用当时参与接待他们的艾拉.贝森(Ira Basen)的话说,昏昏欲睡的渥太华和动乱中的中国,两个世界就此相遇。  
' W4 ~; Z; w% y
4 e5 i& Q; d7 a- k   K+ [5 S5 x# P4 n& n1 N3 {
1.jpg
" m( a1 a* n0 K' K  _# p
! V0 e/ r0 t6 U4 {. \  d- D4 s6 B2 B+ w& O# K/ P( a+ ]
1973年,渥太华最流行的歌曲是《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盘点一下当时在中国大陆流行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肯定要算一首。那一年在中国文革还没结束,中美还没有建交。而渥太华是个宁静的小城,除了春天的郁金香和冬天的运河溜冰场以外没有多少消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九个中国年轻人被送到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留学。 . l. j& H& ^. N, T' q7 _, y

5 u2 x' O3 ~& [6 T. J6 s2 w; ?贝森当时是卡尔顿大学的本科生,主修历史和政治学。他回忆说,他那年夏天找暑期工,看到学校登广告找人帮助接待中国留学生。他去应征,就这样认识了这些中国人。他们中有后来的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先后担任驻比利时和驻新西兰大使的张援远,还有涂卫中和马慧云等人。文革后期,中国外交部从全国各地选拔出一批年轻人,经过短期培训后送到国外留学。洪晃在她的《纽约空降红小兵》里描写过这些直接从文革中走出来的留学生的国外生活。这九个中国人来到渥太华,比她去美国还要早一年。 8 c, C8 \8 o' u2 F
& z  `6 u1 K1 _! W- A% d
* _- k. V5 v/ X" j; }

# J# @4 ]! v; g% i2 @  A他们走出渥太华机场海关,和迎接他们的加拿大人会合时,《渥太华公民报》的记者拍下了这个重要的时刻。除了他们的灰蓝色中山装以外,加拿大人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他们的箱子几乎是空的。涂卫中回忆说,他们的箱子里就一本英汉词典和两三套衣服。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整个北京就一家商店。初到渥太华,他们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干净漂亮,但就是街上的行人实在太少了一点。马慧云第一次看到留长头发的男人,觉得不可思议。  
0 C+ I+ _# I/ I& B6 }5 _/ q
( Z8 S3 J6 ^1 a7 s6 t, s# \他们在大使馆度过最初的几个星期以后,分头住进了加拿大人的家里。道尔顿.麦坚迪是其中一个接待家庭的孩子,那一年他17岁,家里有父母,九个弟弟妹妹和几条狗。三个中国人住进了这个大家庭。麦坚迪记得是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他们穿着一模一样的灰上衣和灰长裤,非常拘谨,英语还在学习阶段。叫“建成”的男生住进了麦坚迪的房间。他在床头放了一本毛主席语录,晚上会打开来读。麦坚迪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中学,因此把他的中国朋友带去参加学校的舞会。一起跳舞的年轻男女身体如此靠近,让他们看得目瞪口呆。而他们的反应也让麦坚迪觉得新鲜。 " d4 N2 _4 {7 h
! E$ v2 Q- p- t4 G* B7 ?
另一个接待家庭的女主人凯莉回忆说,她家里住了两个中国留学生。这在邻里间是件大事。孩子们的朋友听说他们家里住了两个“XX党”,都想来看,结果是到了吃饭的时候经常要多准备几副刀叉。 1 H# r. N5 b& T7 U, v
- P5 y1 o* Q' b$ F: I* `- g
2 K6 Y6 \1 a$ e2 L8 {8 K4 c8 z' e
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和加拿大人的交往并不完全自由。麦坚迪觉得似乎有一堵无法穿越的墙把他和中国留学生隔开。他也看得出来他们被管得很严。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三次到他家拜访。他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还是感觉得到,高中舞会这类西方影响并不受官方欢迎。 3 U! u6 |& D) v7 e, K& d9 }) N

! e8 w2 U- S: @- e7 ?7 H* k; e4 F6 ]6 O1 z

& f4 w5 P, B2 t; S4 L8 D涂卫中回国后先是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后来转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已经退休。她说,在加拿大学习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她有一次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文化活动的开幕式,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演讲人之一。他和其他演讲人并排站在那里,让翘首等待他前呼后拥出场的涂卫中半天没有看见他。她由此体会到加拿大人的平等观念。 加国无忧 % C$ z* e$ S+ I* B/ ~6 _
# b% x8 W& W: S1 m
从东欧历史到现代艺术,这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收获良多。但是对当年和他们有过接触的加拿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麦坚迪后来成为安大略省省长(2003年10月到2013年2月)。在他任职期间,不论是竞选还是去中国访问,他总要提起当年他家接待中国留学生的事。这固然有拉选票和吸引投资的考虑在内,但是在少年时代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交往,也确实是对他有很大影响的经历。 5 X/ O0 G$ f' y5 f

  w0 @& ^3 Y9 [2 [6 N' H/ I至于贝森,他后来当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记者。四十年后的今天,他设法找到了中加两地的当事人,请他们各自话当年,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篇报道。
" R! t  Q% H! Y- z4 [3 l0 A
大型搬家
鲜花(19) 鸡蛋(0)
发表于 2013-5-1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不得上个礼拜六下午听到 CBC 广播里听到这个故事,说当时的渥太华学生争相来看 communist.
鲜花(9) 鸡蛋(54)
发表于 2013-5-1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22 12:22 , Processed in 0.10651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