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41)  鸡蛋( 13)
|
纽约时报为傅苹辩护:谁有权回忆文革?% ?8 G3 I( A0 N: r. ]
, i1 T P/ G+ r, R. P% f$ ?【编者按:美国“3D打印创始人”、华裔企业家傅苹(她现在还任职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创新和创业国家咨询委员会),因自传中的回忆激怒母校苏州大学,在中美舆论界产生巨大争议。傅苹现已表示愿为书中的虚假描述写公开信向苏大道歉。《纽约时报》6月28日(中文版刊于7月3日)刊登该报员工乔·诺切拉文章《谁有权回忆文革?》,坚持为傅苹辩护。诺切拉称傅苹回忆录的真实性不是关键,反而怀疑方舟子等批评者。他将“傅苹所面对的那种极端、无情的污蔑”归结为“文革式的语言暴力”。
5 I5 I4 M- T. d+ w0 X) m" b }6 S J4 k; o" x5 Y
另外,文章提及一位为纽约时报工作的译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傅苹撒谎。这位译者已被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禁止工作。】
* K+ F+ m, M9 k1 x2 s4 b
& |$ n5 o% s5 H$ e9 N4 |文章全文如下:
! `* q3 T, W+ x0 f, X6 Z) F2 v1 M7 |0 x4 V$ x# {
谁有权回忆文革?
3 u: C3 w8 E, \) x/ T/ S
3 I/ f+ k8 _; d& r$ n乔·诺切拉 2013年07月03日
# n6 A5 G; e0 |! o4 a
/ R" r6 p. }* ~. b2 O8 X0 R" T8 }即使是现在,在事情发生近六个月后,仍有些难以理解,为何傅苹的回忆录《弯而不折》(Bend, Not Break)在一些华裔移民的社区引发了这样的愤怒情绪——在这近六个月里,亚马逊(Amazon.com)上充斥着成百上千条抨击傅苹的负面评论;有人建起了一个专门用来攻击她的网站;傅苹的朋友和同事也一直受到诋毁她的邮件的狂轰乱炸。
! Z; v$ C: I7 j/ k2 u& o
5 R9 l4 P* }# X9 ]+ Q; w2 E( t54岁的傅苹大约30年前从中国来到美国。1997年,她创立了一家叫做杰魔(Geomagic)的公司,最近该公司以5500万美元(约合3.3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2005年,《公司》(Inc.)杂志将她评为年度企业家。周六,傅苹将在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大会上发言。
3 X [( H, ~5 s5 L: O% X! \$ L. u3 s" t; z. E
换言之,发生在傅苹身上的是一个典型成功移民的故事。你会认为这会给华裔移民带来自豪感。但相反,她却一直经受着中国人所谓的“人肉搜索”的攻击——这是一种自发的网络行动,目的是让搜索目标蒙羞。/ Q, \, A$ y* K& H* r ?3 j
" r; F- Q. n; M& c. y }傅苹的错误——如果你可以称之为错误的话——就是在回忆录中描写了一些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成长经历,在那10年内,中国陷入一片疯狂。当时,身为知识分子或教师就是一种罪,这些人时常会遭到批判和惩罚(有时被杀害);数百万人被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青少年成为红卫兵,行为肆无忌惮——这些都是在毛泽东的认可下进行的。读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故事时,我们都不禁会联想到《蝇王》(Lord of the Flies)。2 h! L" ~* ^: A, n# Z$ i
4 H+ N. t" `8 j- n- V+ y& J8 H5 R30年后,在中国几乎没人愿意深入探讨文化大革命。确切地讲,中国政府并不鼓励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对于那些切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而言,它仍是个十分痛苦的话题。
2 \2 v1 F! H5 O3 ]% `% t( m X1 A1 F0 t/ k% C$ F
最近我和傅苹聊天时,她告诉我,她原本是想写一本有关她商业经历的回忆录。但一旦开始下笔,她就意识到,要解释她现在的样子,就需要写文革时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傅苹出身优越,8岁时,她被从其位于上海的家带走,送到一个很远的宿舍居住。10岁时,她被红卫兵强奸,傅苹写道。她在工厂工作,还得扶养妹妹。尽管她说她看到了残忍暴行,但她同时也写了自己接受的善意。(爆料:我现在正为出版《弯而不折》的Portfolio写一本书。)( V* e9 f' ]: l' O
1 C, U+ v/ L# J8 J
在中国,以发起网络批判运动而出名的博主方舟子决定对傅苹发起攻击。很快,亚马逊涌现大量一星评论,谴责傅苹是个骗子。她的批评者大多是华裔移民,对她的故事大肆抨击,尽管他们找到一些真正的错误,但其中多数批评都有很大的推测性。是的,他们似乎在说,文化大革命中发生了很不好的事情,但它们不可能发生在傅苹身上。
+ |- Y$ r, D% L: c9 y1 P7 u/ g4 p- V
“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被打断了,但学校还是存在的,”郝炘(Cindy Hao)颇为不屑地说道,试图驳斥傅苹提到的她在工厂工作的经历。郝炘是一名出生在中国的记者,现居西雅图,她已成为傅苹最强烈的批评者之一。“傅苹的整个故事都是编造的,”郝炘对我说。
, V. Z3 O5 E! z' V5 Y" l5 T* V& s: K z# Y6 M* N, P& }+ k' j% `
(说明:郝炘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自由职业译员,偶尔为分社工作,她曾帮助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做过一篇相关报道。她说自己是在文章发表后才开始批评傅苹的。她现在已不再被允许为北京分社做报道。)
( L* S5 K/ L6 p) `+ B5 `9 C! u* U' e2 x) O4 Z2 Z0 ]- C
在和郝炘及其他批评者聊天时,你不能不想到,这里真正的问题不是傅苹的书中是否有错,而是由谁来讲述文革的故事——或者甚至是这个故事到底该不该讲出来。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任教的文革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Roderick MacFarquhar,他的中文名字叫马若德——译注)告诉我,对于任何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那都是他们不愿想起的回忆。“如果文革期间,你是中国的一个青少年,你可能不是被打,就是在打人。不论哪一种,都是不光彩的回忆。”是的,傅苹的书中有错。但是很难理解,这些错误如何让傅苹所面对的那种极端、无情的污蔑变得合理。她真正的罪恶似乎在于,这是一个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触碰的话题,而她令他们感到不安了。
0 Y% ?" P: t0 S9 N, w/ Z5 X! F3 U- C0 G( }
最近几个月,郝炘试图让美国图书馆协会取消对傅苹在大会发言的邀请。在一封信中,郝炘称傅苹“不诚实,无诚信,不值得信任”。; @% @8 X# C, Z! `7 c0 k. D% ?# \
b$ Z2 w D" w; L
在我看来,这听上去像极了文革期间那些经常出现的、恶劣的语言暴力。! u% @; F$ z; l% c% v$ D+ q4 I
+ ~$ o2 z' j* ]' r2 P) T
翻译:谷菁璐6 P: X+ E! Q+ b" z) z0 `-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