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飞鸽2 P, r+ T l% H/ z" K
* ^( S) M1 o1 G ^
母亲一生勤劳,默默地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奉献了一切。这么多年,我眼前始终浮现着一幅模糊的画面,年亲的母亲坐在在昏暗的煤油下,人影飘忽,金线穿练,银针飞梭……
* P, S6 x+ ^! r4 D6 @( v
( h0 t% O$ Q0 D$ p, n' N ~母亲不是什么心灵手巧的人,为此时常还受到父亲的责怪,埋怨母亲做事这么笨这么慢,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条裤子缝得太短了,那个鞋子做得太胖了……这时的母亲往往委屈的泪流满面,气呼呼地向父亲喊道:“我再也不给你们做衣服了,我再也不给你们纳鞋了,我再也不……”但没多久,母亲似乎忘记了一切,一如既往地为这个家庭操持着一切。
2 }1 m, b+ [. d9 L% J* w5 n3 E) g! a
4 T& Q( n: ^" u" A+ ?
! c2 A1 Y2 A; f1 e母亲虽不擅长针线活,但她倔强地相信勤能补拙,她有自己土办法。不会裁剪衣裤,他就把孩子们的旧衣服全部拆开,以此做模板,比着样子进行裁剪,把父亲的旧衣服缩小改成了我的新衣服,把大孩子的旧衣服改成了小孩子的新衣服,实在不行,母亲就会虚心地向他人请教,求助他人的帮忙。虽然母亲亲手做的衣裤也许没有他人的时髦,时常还不合身,母亲纳的鞋子也许没有他人的漂亮,但每当新年到来时,我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在他人面前觉得无比得自豪和温暖。9 V. `/ P- x* T1 J* G
* _6 c' }& \$ ?& ]0 z母亲虽然不擅针线,但母亲的厨艺绝对一流,地道的西北风味,至少我自己一直这么认为!在我小的时候,国家还十分贫穷,人们的日子过得都很艰苦。就记得那时食品物资定量供应,买什么都需要定量票,家中每人每月四两菜籽油,一家每月半斤猪肉,特别是到了冬季,除了自己家中菜窖储藏的一些白菜土豆萝卜,就没其他什么菜,就凭这些有限的资源,母亲总是设法做出一些新花样。
2 ?) k& ~0 Z3 M6 N$ [
# E6 k6 _. o' ^4 C2 N+ c P那时觉得母亲做的什么都好吃,就好像整日饥肠挂肚,每天放学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厨房,围着灶台边的母亲团团转,东抓一下西吃一口,如果正赶上母亲炒肉,多日不见的肉香迎面扑鼻,还不等肉出锅,几片肥肉早已下肚,哎呀!那个滋味啊真是无以言表。
$ u# A D: {, N/ r8 Q, O! N0 B4 J @, d. t2 d
虽然母亲多年在餐馆职工食堂工作,却很少做大菜,母亲最擅长的是家常小菜尤其是西北风味的面食。家中常吃的揪片子拉条臊子面就不说了,母亲最得意之作就是制作兰州牛肉拉面。在八十年代初,母亲就是乌鲁木齐少有的女拉面师傅了,拉面工作虽然需要一些技术,但主要还是一力气活,现在市面上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男拉面师傅,搬面合面揉面拉面,每一道程序都要耗费巨大的体力,也不知母亲如何坚持下来的。7 w' o* I% @# p2 t, N+ d& s
C3 X5 q, }8 d' ~
母亲说:“那时凭着年轻气盛,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不知道累,每天要拉两袋子面,腰酸背痛这些小毛病也没当作一回事,从没想过休息,都是咬牙硬挺着。唉!现在老了,不是肩周炎,就是关节炎,彻底不行了……”8 c% O8 r% M4 e: \
j) X0 v3 C: z0 A
多年后老同学聚在一起,他们也时常提起在我家吃过的各种美味,印象最深的就母亲作的牛肉拉面和家乡烤大饼。老婆也常常感慨,母亲在加国小住的那一年,每日精心地准备一日三餐,儿子的饭量特好,每顿能吃两大碗米饭,那一年儿子长得飞快,小脸圆乎乎,屁股肥墩墩。 . G# ]* u+ V6 ~4 K* C8 I+ z! G' i
v' `" o: N# M$ V3 V6 R4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