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道德经》中处世智慧
( r/ Y- F' x' L% _: c
; D( R7 ^* N+ \1 O R- N9 U( }6 W4 y" k( `4 O
《道德经》中为人处世的七个原则:7 r$ _3 S! A3 T, Z
: N% h7 \* W& l1 H9 Q: ]
老子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r' i: j" C4 |* v, o4 ^: H5 Q; K9 K4 X' n9 v, u9 \
善地:指选择恰当的地方,即应处的地方位;仁:友善的意思,孔子的“仁”是“爱人”,但爱憎分明。
* X4 d: Z. h( E# i% u: p3 L9 U5 v$ ^3 Y; e& t$ y5 g
老子的“仁”,是亲而不爱,远而不恨。两者是有区别的。
2 G/ k" Q& y' c. V% T, p2 ?; M; s1 Q7 m* o K
译文:“安心处于应处于的地位,心象深渊一样平静与清静,以友善之心与人交往,说话要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则处理政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善于把握行动的时机。正因为不强求结果,才没有真正的忧虑”。
7 z7 g$ Q! U7 l5 x, B+ ^( e: h; `
/ W) n: a" w0 k一、什么是“居善地”?4 E" T$ l4 V+ a
说白一点,就是呆在自己该呆的地方。 那哪里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呢?这很难一概而论的,关键是要看自己的才能,个性等等,才决定你合适不合适你在某个地方的,如果你没清醒认识到自我,站错了地方,说不准地位不保,而且还有危险。2 u# p; \. q& x% y. T" z8 \
, T% ~3 a/ ~; X0 F
比如唐朝张易之与张昌宗两兄弟,因为长得帅,备受武则天的宠爱,旬日之间,名震天下。这两人一开始倒有自知之明,曾向狄仁杰请教“自安之术”。后来他们名气越来越大,巴结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就忘掉自己是谁了,最终双双被杀。这两人其实也有些才能的,如果出任州县一级的官员,位置就站对了,就不至于招杀身之祸。
( ] B9 G& A, X! m3 [1 q' x# q: _2 {
站位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完全取决于才能。姜子牙的才能,足以胜任宰相,在商纣王手下却连一个小官也当不好,只好溜之大吉。) B9 {' |! [, N8 L2 s0 z$ Q! }! N
5 K, S) W: g" E- i
而有些人才能平平,贪赃枉法,却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鱼得水,这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否相容的问题,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 K7 b9 o, ]) ?6 `! M* X" X$ l
: k5 Q% R5 i& [# V$ H& L# P
二、什么是“心善渊”?
6 f2 j% z; M) s8 O
5 s* i/ S+ j5 | 也就是心要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
! o1 V$ s4 D# r; c 在物质社会的今天,要如何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受到社会的惊扰呢?这就需要你通过学习,或感悟,或自我修炼,要把自己的心像磐石一样稳固,不易受外界情况所影响。) f1 P, r) K4 v/ l4 R4 M1 `; o" u
4 l( P6 c, y' k 三、什么是“与善仁”?0 D, Q8 m: @5 `/ `1 J7 F/ J, x
% P0 U& n! H4 D! |
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与嘉许。
r* v ^& {5 F d0 {
5 P8 w0 P& e& D# b- {; a 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7 T' U4 F; T f5 u6 Z# T/ u9 ?+ F
. R6 t& {: J; D 这不是真正的“仁”。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你”。7 Y0 o" v9 Z1 J; t/ V1 H# O7 ?) n
5 P% U9 r W: `
如果你对强者,对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
6 g+ |* ~3 w0 m6 X
% Z6 G0 R, Y" t/ `( Q+ N$ h( p 四、什么是“言善信”?6 `" @! E/ C0 d1 P7 S! h5 i
! l( R1 C4 e/ Z9 h- T9 @* U/ S
就是出言要讲信用。这个道理很简单。2 V; S; j4 Q5 M* f" I) e
' z, t( [* a; f0 Y5 Z" y* T 五、什么是“正善治”?) |4 [6 Y% d( E' y* |5 M4 ^
$ P: v3 T. ?5 i9 V4 p* x% N
就是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古今中外,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可能过时,无论什么理念都有可能被更新,就是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7 p, r7 t2 \: E- \% j t
$ o& N0 U* h& S& m 六、什么是“事善能”?( }3 d% d$ A: m7 M# T
9 C( o5 F; k/ O0 y, o' a/ Q! D 也就是说,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才能有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 S- N% T/ O* S! e3 X) L
( K+ {& ~% f' {; f3 Q 苏东坡曾说:“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3 M4 \) G' {9 C& P+ Q
. _" J, ]2 k# C K* f
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但有些事情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7 h' n7 d1 N& v5 x' N6 W0 F. \6 E
$ l) b, R: Z2 _ H8 `7 s% V' P3 i
勉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4 a$ o1 ]4 O, N2 D7 r
L+ M3 h, F/ A( c7 s* \ 七、什么是“动善时”?
5 ~* z! y% O' z( |8 X$ O) P$ v
$ e( ~! h3 d5 D, Q 也就是把握时机。什么时机做起来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眼光和阅历。有的人能在适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有的人却让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个好的方法。
- C$ j/ S) q9 G7 a# D$ `
# p9 V" S, P' [! C* t: [5 e 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错不了。如果你做的事情对他人有利,总是合宜的。) D2 ^& o1 b$ U0 E
2 _: ^" I8 ]2 W* p( W5 @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ZDshP0kB7qKtCjyY#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