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姥姥没有自己的名字,户口上写着赵刘氏,生于1908年,卒于2000年,活了90余岁。 / e: |; i1 I; {/ |9 ]1 d
; R1 D, G- _7 E9 {
; i' F+ Q$ D* U, ~% q4 p5 z她中等身材,略瘦,社会原因脚被裹得很小。经历过战乱年代,受过磨难,养成了一各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生活清贫,但能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对后辈人关怀倍致,一生抚养我的母亲、姨(九岁时夭折)和一个过继的舅舅,后来又抚养了我。 , G2 `0 A0 h, E/ a& L
% @. f0 p1 R; `4 o6 c
2 r' t# n( q9 f. l7 j我从5岁始,因多方原因便住在姥姥家,1960年,6岁时,
0 ^& s, o) f4 }; r2 u9 O. V) ?8 R6 O d% E3 W6 Q
' e9 v* O* v/ Z8 o" q* P( H随她们从山东省移民到吉林省靖宇县,那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各地都在闹饥荒,吃代食。因刚到靖宇落户,家中没有储蓄,每月只领点供应粮,根本不够吃,常以当地一种榆树的树皮、树叶和多种野菜为主食,姥姥每天操劳,又要把好吃的让给其他人吃,她的腿开始浮肿了,后来全身浮肿,那种条件也没钱医治,据说用水煮黄豆吃,能医治浮肿,姥爷便到当地的老百姓家花高价买回几斤黄豆煮着吃治病。当时好多人家都一样,现在年龄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那段可怕的历史。后来,国家渡过困难时期,生活也略有了好转,我到了入学的年龄,姥姥用旧布给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买了两只铅笔,几个小本,姥爷把一把废旧镰刀头后半部略修整,用布缠上,做为削铅笔之用。在老一辈的关怀和呵护下,我读完了小学、中学,后来就读于通化师范,毕业后当过一段中学教员,又后来转到政法机关工作。 5 p# h) C" r- V$ _/ G
6 V% n; D& C- `' E3 w3 D8 x1 s3 a+ n5 h# j
回顾和姥姥一起风风雨雨生活了四十余年,在记忆中姥姥从无打骂过我,我对姥姥也非常尊敬,很少惹她生气,就是日常生活中略有不顺时,都能心平气和地说说对方就了事。姥姥晚年眼睛、耳朵、思维都略有问题,每当节假日、双休日回去时,她总是问这问那,有时还嘱咐我:“好好干工作,听领导的话,别和人家闹别扭,别老回来……”因为她耳朵有点不太好使了,我会大声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干的。”这时老人眼里会有一种满足感。那几年乡下交通不便,双休日,回去干活时,有时赶不上回县城的客车,为了周一上班不迟到,就得早上4点钟,走十几华里以外去座车,这时她肯定已经过饭菜做好了,等你吃饭,你必须吃完了再走,否则,她就不高兴,记忆中,凡是家人起早外出,或很晚回来,姥姥保证都会及时把饭菜做发等你吃饭,好象是一种制度似的。有时节假日把孩子带回去时,她总是把平时积攒的好吃的东西拿一大堆给孩子们。和两个孩子处的感情非常好。有时家里买点新鲜水果、鱼肉之类的东西,我们会有意把买的东西,分成一份多的、一份少的,蝬x⒆釉趺捶帧:⒆用腔崧砩现缸哦嗟哪欠菟担骸罢夥萆痈姨选!闭馐蔽倚睦镆惨恢肿宰愀小C康绷礁龊⒆踊叵缦伦∈保砩匣蛭缧菟跏保礁隼牙押屠岩苁鞘睾蛟诤⒆由肀撸露匙拧⑷茸牛奶焐确纭⒍旄潜唬胍沽饺阒右膊凰酢N沂背H傲礁隼先嗽绲阈菹ⅰK亲苁撬担骸澳闼愕模趁歉咸恕!敝钡胶⒆哟罅嘶厝ナ保彩侨绱恕�1998年冬季,外祖父去世时,孩子守灵,天非常冷,谁叫他们进屋暖呼一下,他们都不进屋,出殡后,大孩子病了好几天。
, \; ~" F1 V, |/ J: ?/ b! N
/ H0 R, e& s% ~9 ]8 c+ G1 }8 L
1 t5 U5 z4 l; o# h) ?我是1982年转到政法机关工作的,有时外出办案,节假日回不去时,老人总是说:“怎么还没回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有时拉着棍站着,或拿个板凳坐着在胡同口等我回去。时间长时,邻居们知道她在外面的用意,常劝她回屋休息,她总是说一会就进屋,可仍然在那里不动。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冬天也是如此。县城离姥姥家六十多华里,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除特殊情况,其他节假日都是在姥姥身边渡过的。
! k+ |8 ]3 _8 Z% }0 z! A& a% v. k3 L+ K1 t R
; Z. ]8 Z+ d2 o- p5 v0 r姥姥在去世前三、四年,生活有点不能自理了。我母亲从外地来护理,有时姥姥与母亲发生点口角,我回去时,双方都会向我倾诉对方的不对。这时,我会对母亲说:“我姥姥岁数大了,咱们别和她一样。”回过头,我又会对姥姥说:“她要是再惹你生气的话,咱们就叫她回去。”这种顺情说好话的伎俩,她们都比较满意。记得有一本小说里说过:“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只要他们高兴欢心,也就是目的了。 @. H: k0 ^) }
* @6 P. c! z) o0 n" j' E, i8 s! N4 d. ~. O
姥姥从山东移民到靖宇后,住在靖宇近四十年,姥姥及家人和邻里处得非常和睦,从不说张家长、李家短。七十年代前后,常有讨饭的,只要付到家门口,她总是变着法给他们点吃的,姥姥很慈善,也很受周围人的尊重。 0 \8 p5 S0 J. n. Y
% r+ i& ^2 y7 j; T+ c
! h8 R! j; q3 I人,从生到死是个自然规律。时光的流逝总是在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转眼间,姥姥已经去世六年了,迄今为止,时而梦着她衣着整洁慈祥的身影。休闲时,常回忆起关怀爱护我、呵护我的那些鲜活的往事。用一首词来表达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吧。《忆江南》:生活贫,能勤俭持家,蹉跎岁月尽心血,呵护晚辈渡艰难,胶东之风范。忆往事,弹指一挥间,贤淑达理心慈善,平凡老人不平凡,将永久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