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3)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春雨瘦了,一位接近他的人说,最近韩春雨经常做实验到凌晨两三点钟。* d( ?( d- m0 i: r# T% K
; p. o2 {. ~2 {3 Z2 {1 n
他的实验室在河北科技大学一座四层老楼里,红色的外墙伏满了爬墙虎,韩春雨在这一待就是10年。今年5月2日,一篇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后在该刊第34册7月号纸质版发表),作者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领衔的课题组。发表后,不仅他个人,连他所在的实验室,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了安全,学校不得不给实验楼安装上刷卡入内的智能门,还布了摄像头。
- ?" E* [3 K/ b% m& B9 E
% P- a: k6 Z2 {7 n 韩春雨有两间研究室在三楼走廊的尽头。在接待过一波又一波记者,甚至有长江学者来访的房间里,一张白色纸片嵌在插座缝里,上面写着“Arrival of the Argonautes 1.0T and 2.0 Smart! (Ago1.0T和2.0Smart版本的到来!)”,后缀为两个笑脸。实验室在等NgAgo优化版2.0尽快问世。" d6 H0 c: p* y4 _0 T, w& O
8 E+ A6 V9 C$ S 但NgAgo1.0仍然摇摇欲坠。由于多个实验室无法重复实验,被认为可以超越时兴的CRISPR-Cas9,帮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的NgAgo技术遭到质疑。多国科学家呼吁《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督促韩春雨公开所有实验数据。8月2日,《自然 生物技术》发言人回复媒体称,“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y, J( @- P C7 k- p j) H
8 K# j- e" \. |9 p" a+ q
在河北科技大学默默无闻坐了10年冷板凳,没有发表任何重要论文之后,NgAgo的发现把韩春雨拉进聚光灯下。论文发表的3个月内,韩春雨的角色来了个急转弯,从“网红科学家”变成了质疑者口中可能的“论文造假者”。
+ u0 }8 |' g7 h& [! [
' k! d" Q1 W4 t! r C2 n 8 月2日,当澎湃新闻记者在实验室里见到韩春雨时,他如处暴风眼中一般的平静。42岁的韩春雨穿着简单的灰恤衫和凉鞋,戴着黑色的运动款手表。围着一张脱了漆的方桌,他给记者斟茶,偶尔抽出一根泰山牌香烟点上。韩春雨和澎湃新闻记者交流了两个多小时,采访快结束时,韩春雨进进出出地准备实验用品,他对着澎湃新闻说,“放心吧,我们家3位教授,我很珍惜名誉。”
8 K) ~# F2 u: U% [+ [; m$ P+ \, Z3 R/ ~. S5 F9 [! G! O: `
韩春雨的父亲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哥哥韩田鹿是河北大学教授,上过《百家讲坛》。
3 i% L: n" t. O# y9 i' v# j* |, b2 ^* E- ]' b! _
《自然》杂志在一篇报道中是这么形容韩春雨和他现在的处境的:一位隐士般的科学家,“面对甚嚣尘上的争议,依然坚持着他的主张。”/ n& u6 A- X+ N$ l8 k( {+ Y3 X
; D5 P M0 ]$ g/ k% Y
实验无法重复“80%归咎于实验被污染”
7 E% L: R- [0 l$ ]) f; i3 t
j% j' p: n& Q$ [* W4 E 质疑韩春雨和质疑NgAgo,几乎可以划上等号。
* E) T$ }: S" U5 o
1 w R% d6 d; m; x0 m$ a NgAgo 是“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简称,也就是来自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它足够特别,因为不同于Argonaute(Ago)家族诸多需要高温的酶,NgAgo能在37摄氏度常温下进行操作。这使得它能够撼动当今最为时兴的“基因魔剪”CRISPR-CAS9,共同效力于“编辑”目标基因,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K) }* e6 q# b j4 a
/ m" U# P" Q7 U1 X2 G5 { 但很快,被捧为“诺奖级”科学新星的韩春雨受挫了。( U. c- X3 ` y, }6 U2 q1 }9 b
! V* J1 `9 s4 O+ a, j( q 起初,6月,在留学生(专题)论坛mitbbs和Google专门讨论NgAgo的小组中,有人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激起涟漪。" {6 E, `9 H* M9 I3 F" [
* p" N% i; I2 K6 T$ v% b
重复实验是证实一个科学结论最简单的方法。如果同行在同样条件下得到相同结果,这个结论可以认为是被初步证实了。
7 g) s" }6 B5 F) B" H s& a4 l/ d6 W4 ^0 x
方舟子的出现让小圈子里“无法重复”的议论摆到大众面前。7月2日,方舟子发文称,收到若干实验室的来信,表示无法重复NgAgo实验中的图4(被认为是关键的实验环节),要求韩春雨公布已经重复成功的实验室及实验细节。当日,韩春雨在百度贴吧做出回应,提醒实验避免污染和具体操作的注意事项,自此之后,韩春雨一度缄口。7月中旬,方舟子又连发两文,怀疑韩春雨论文的图4有PS痕迹,将质疑的矛头指向造假。2 J3 u; q/ F' c: A4 p6 k& O: B
3 g& Z' y. I$ M! u" W4 W+ l- K4 i$ ~( @8 C 质疑声的高潮随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基因学家盖坦·布尔焦(Gaetan Burgio)的倒戈而到来。布尔焦在7月15日赞许过NgAgo,但到了29日,实验的进一步结果出来后,布尔焦表示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韩春雨的 NgAgo技术有基因编辑的迹象,并且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此举得到了西班牙、美国科学家的响应。直至8月2日,《自然 生物技术》发言人表示“认真对待”、“慎重考虑”、 “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W& z4 c, Y) \8 B& J
! f8 I6 M9 p+ M7 N8 \7 n 针对诸多实验室无法重复的原因,韩春雨告诉澎湃新闻,80%是因为实验被污染,剩下的是实验者的操作技术不过关,并表示,他之前所说实验需要“高超手艺”,指的是对实验者需要一定门槛,必须很好地训练过。 O7 Z; f+ {) @
: G; H* h7 o/ E) q0 Y% V. N) I
《自然》杂志8月8日的报道显示,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实验中发现,只有在他们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中运用NgAgo系统才有效,在买来的细胞中无法重复成功。后来,韩春雨发现重复失败,可能出在购买的实验用细胞受到了支原体污染。他认为,很多其他的实验是直接由研究生操作,他们做实验时可能太快,忽略了一些受到污染的试剂。$ r% W0 r k$ f7 u) A; \
$ E6 ~* h9 n0 x! b2 _ 但这个解释并没有被Jan Winter认可。Jan Winter是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博士生,没能重复成功。对于韩春雨“重复实验失败是因为细胞污染”的解释,Jan Winter认为:“这不是科学家无法重复实验的问题所在”。
1 R: k2 _7 L6 I+ i# o
1 C8 H9 G4 d9 b; ]; ^9 \ 但在8月10日,韩春雨在接受采访时变得更为严谨:“其他科学家无法重复的原因,我们也在研究。但必须要作出科学的结论来才行,不能随口一说。比如用污染的细胞和不污染的细胞对比,以及这些污染到底是什么。”) ~1 {$ x8 V+ ^2 ~5 s0 D
) B7 J4 B9 m* t9 p 公布更多实验细节等于“韩寒公布手稿”?: o- r3 {) A/ |3 ?5 {4 i( ~) N
0 G, P$ K/ w* ?3 X5 j
面对所有质疑,韩春雨自信,并近乎执拗地相信,他只需要按照科学的流程去回应目前所有的质疑,而不需要通过媒体发声。尽管目前质疑声来势凶猛,他仍觉得质疑他的科学家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 w. S' S1 K! ^4 Y& B5 Y
! K: B, E. u3 Q7 o
韩春雨认为,唯一正规的学术质疑方式,是质疑者把实验过程和数据写成论文投稿给《自然·生物技术》,期刊接收了,转给原作者,原作者才会做出回应,以更多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应对质疑。
2 [' @% Q2 N0 h( G5 p* ]) d) x& M
A+ d$ @ e0 u4 N% j5 q 8月2日上午,当有媒体报道《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的声明时,韩春雨正在实验室里。韩春雨说,他收到了来自期刊的邮件,内容和媒体公布的一样。
2 d4 S1 \7 R1 O1 Q8 t3 c s- e; T' a; V8 j; H* Z; J
一位不愿具名、熟悉期刊流程的学者向澎湃新闻解读 “既定流程”的含义时,表达了和韩春雨同样的意思,并表示:“如果没有在学术规范内部做出的质疑的话,学术杂志是没有办法去和作者做质询的。”/ H) M. b9 {! V- T% J
& T% M/ t- ?# m7 m, a) E% C0 ^
对于邮件中摘取的关于公开数据的规定,韩春雨说:“这是他们网站上自带的,原来我投稿的时候就有,是发论文的前提要求。已经做到了,提供过了。”
5 J# T& L9 m$ D3 [
" _8 S5 j9 S" t& f4 S Y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曾担任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杂志评委以及许多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联执主席的吴军则认为,方便同行证实自己的科研成果是科学家的责任,最基本的是在论文中写清实验怎么做,如受论文篇幅限制,那么科学家有义务为同行答疑,私下告诉实验细节。
9 Y" G7 \0 G4 j0 P3 p* s4 e7 e+ H
韩春雨觉得自己是坦诚的,之前有同行因为无法重复,曾列出实验细节来询问如何改进,“真诚写邮件的人,我们一看就知道是认真做实验的,我们一定会给他很好的解释,然后告诉他哪些需要注意。”韩春雨透露,也有实验室跑来当面询问实验细节,还直接待在韩春雨所在的实验楼进行重复实验。
; r8 C' r2 l3 `3 }: P& q
! m" d3 o i+ y8 [# \* w0 v; } 实验细节很关键。各项参数、细节都得一致,稍有出入,就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重复实验。韩春雨指着桌上两只底纹不同的功夫茶杯,反问道:“一样吗?外行人远看觉得是一样。”8 A z1 ?: y# V/ z" v
8 d' v5 r1 ^, ]/ \! _ 当记者询问公开更多数据是否有利于重复实验的开展时,韩春雨的回答是否定的:“公布也没用,那不等于韩寒公布手稿吗?”
; H* y; V" O1 p, x) _) |9 M' K
* w1 ?* F' @/ r. n, R7 ^ 但据8月8日《自然》杂志的报道,应Addgene的要求,在8月8日,韩春雨已经向Addgene提交了详细的protocol(实验细节),并希望这可以帮助其他科学家尽快重复出结果。Addgene是一家全球科学家质粒共享的非盈利组织。6月,韩春雨曾将实验所需的质粒上传到Addgene,以便科学家进行NgAgo重复实验。
' V4 Y2 I" k1 [7 H' l
! D# x6 D% ]/ @$ ~1 U) D* ? 8月9日,更新版的实验细节已可在Addgene网站下载。韩春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版本与原先的实验操作“原则上没有本质区别”,是他最近和其他一些研究者交流后,总结了可能被研究者忽视的“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 W5 @/ `( t1 y. n. J/ m F" _# ?; l, A3 y& }0 C" X
据比对,新的实验步骤有几处更改,其中包括“血清品牌由 Hyclone 变更为 Gibco”,“293T细胞贴壁不牢,换液时要小心操作”,“溶解和稀释质粒及 gDNA 的缓冲液变更为水(pH 8.0)”,“建议在质粒/gDNA共转染的8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后,补转一次gDNA(旧版方法中只提及了 24小时 )”等内容。( @! Y# X; w! B
" ~) @. A/ P. X7 S5 Q$ o6 v Jan Winter说自己将完全按照更新的实验细节,再做一次实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盖坦·布尔焦则认为,该版本相较于论文中已提供的实验数据,没有增加太多内容。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评论说:“不认为这有多大帮助。没有什么特别的。”
7 N7 W5 o' z* c- S+ {% k. q
, j' e: _3 \; G! b3 c 8月10日下午,《自然》杂志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韩春雨未将该版本实验细节提交给《自然》,暂无可以对外公开的调查进展。% y2 j: j; D( }. f. a, v6 E% ]$ N
6 ]2 n5 Y- b0 a* b
国家下拨300万元专项研究资金% {* t" C$ X+ z# Q4 i; @ y
3 l6 ^$ `1 A; {, F 在多种场合下,韩春雨承认的一点是,NgAgo现在还不稳定,需要优化改善。但他不能等到技术优化了之后再发表论文,“这是科学发现,竞争非常厉害。”他举例说CRISPR在刚问世时,效率也不到1%,都是慢慢改进的过程。
5 ]/ J+ ]( I1 K7 I) e" P$ |9 f
$ y) v/ \) k( _. {- T 但外界没有太大耐心,从6月开始,无法重复NgAgo实验的反馈越来越多。
8 U! g) P) A; _, e0 T
: ?" C7 p3 t+ Y# ~2 J/ t 韩春雨反而觉得在论文发表后1个月就出现质疑声,这不科学。他说:“如果他们确定是假的,根本不用炒作,过段时间做不出来,到时候《Nature》要求撤稿,它也就不为所动了。为什么要这么迫不及待的?1个月能看出什么来,实验还没做完一轮呢。”
2 w( j' R2 b; j& Q$ F, d* H% j0 V" }; h; s' y& `! k
盖坦·布尔焦告诉澎湃新闻,做完一次完整的NgAgo实验至少需要2-3个月。Jan Winter则表示,就他而言,全职做实验可在一个月内完成。& a6 A! \( @" [( R8 ^" Z* _& E& P' I
! \4 {6 n+ a h. ?' t 自 5月论文发表后,韩春雨开始经常收到恐吓电话和短信,多则一天几十个。一些传闻也开始出现,网传他因为NgAgo论文的发表,破格升为教授,还有上亿元科研资金入账。当澎湃新闻向河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罗湘南确认这些传闻时,她说都不属实。- T9 Z/ `& F4 W+ }( l* d7 E8 C
* l5 C9 R% [$ p! j/ N; ^, } “之所以弄成这样,是因为它有价值”,韩春雨说。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人类疾病上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若真如论文中所说的高效,NgAgo或将成为继 CRISPR-Cas9之后的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这意味着,NgAgo有可能成为瓜分基因编辑这块商业沃土的一份子,在一定程度上和同类技术存在利益冲突。4 K4 C) `1 T0 X5 J% l4 ]+ r
$ y8 k' n. o6 `( j5 Z
“你想想它动的谁的蛋糕最大,其次动的谁的蛋糕最大”,韩春雨说,“然后动了谁的蛋糕,你就会比较清楚了。”
$ R6 A; F* M- z/ j0 d$ H+ t" `2 z6 b0 }* o0 u; p/ r" q
韩春雨反复提及的一件事是,美籍华人科学家张锋和詹妮弗·杜德纳争夺CRISPR-cas9专利的官司,背后牵扯到数千万美元的利益。他还从微信群聊记录里翻出一条新闻,国外一家研究CRISPR的公司已经拿到3800万美元B轮融资。
. l% n! I3 f3 Y& ^* j
1 ]7 v$ ^/ q" i4 c) t# C5 c5 r “你想,CRISPR(注: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出来,TALEN(注:第二代基因编辑技术)就没有市场了。TALEN还成功治愈了一例白血病了。没有CRISPR的话,TALEN的市场将是上百亿美金。”韩春雨说。
. |9 L6 v+ d3 e, k4 `4 |$ }9 A# X( f) r3 t9 _$ u
在韩春雨看来,自6月开始纷沓而至的质疑声归结于利益的冲突。但科学新闻杂志社总编辑、《自然·生物技术》等杂志特约记者贾鹤鹏认为,“到目前为止有关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可重复这一争议本身,既不是阴谋论的产物也不代表商业利益压制学术,而恰恰代表了科学共同体内部最为正常的学术竞争逻辑。”$ l+ Q# n9 @0 t; ^7 h# n
0 Z& s3 |' S _. t
另一方面,商业敏锐地触及到韩春雨,向他招手。在研究室的桌子上,石家庄几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名片排成一列摆放着。也有来自海外的橄榄枝,韩春雨告诉澎湃新闻,先前有跨国制药巨头想要买断性购买NgAgo,但韩春雨没有接受。韩春雨还透露,目前NgAgo已申请专利,因为论文的第二作者沈啸来自浙江大学,专利由河北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校共有。
/ L$ T3 f8 ?3 _8 M- t5 n8 N8 V$ Z) {5 ]; d/ l
今年3月去杭州见合作者,是韩春雨第一次坐飞机。
; x$ s1 S; V& ~' R
% O% g8 e7 J1 d 事实上,韩春雨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校方一位匿名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论文发表后,国家有关部门拨下来300万元的专项基金, 用于韩春雨开展NgAgo的进一步研究。
; `$ R/ l: @! T5 a
. d1 ~6 V2 F1 v6 R 韩春雨不经意间喜欢拿张锋作比较
/ G7 H3 I7 E6 }8 C* g/ Z, Q: f; b8 K! s/ u
在韩春雨的实验室,立在一片灰黑色调中,一块黄底红字的牌匾很显眼——7月,XX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将韩春雨课题组命名为“高层次创新团队”。9 _8 Y* T5 d9 t% w7 c
- @% P2 w" q1 t* p% G4 V! Z, [ 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应酬多了不少。# w: U/ i2 c$ M! _6 a
7 C5 Y# f& q+ P4 H
韩春雨凭借NgAgo这张门票直通了中国的核心学术圈。生物学家饶毅来加微信,还有长江学者直接上门。“以前,敲了他们的门,我都得在大门口转好半天的。”韩春雨笑笑说。2 P5 d. o5 h, ?( `$ G
) M" n8 ]/ b: f1 G; X 除了学者拜访,与中央统战部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会见也出现在日程表里,有的一聊就是两个小时。
' A, l2 v4 f1 K" g, t1 q# G
6 H4 \) V' T7 \. |( } 他没有主动安排过采访,但也不太拒绝媒体的采访。采访邀请如流,索性就一次群访,10来平米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地塞下6、7个记者。报道像雪花一样发表。很多人通过报道知道,他是一个喜欢古琴、紫砂壶、《论语》的科学家。韩春雨孩子所在的学校也传遍了,说有个学生的爸爸是个“网红科学家”。4 ^+ L* v7 k8 R( Y! ]/ l4 b6 s/ t
; A C0 d6 ? m. K2 q 韩春雨身上还贴着很多标签——三无(无名校、无名气、无职位)科学家、小作坊式科研、未来诺奖潜在冲击者。一位学术出身并不瞩目、供职于二本高校、科研经费吃紧的副教授,却取得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有媒体称之为“韩春雨现象”。/ q3 z! w: k! Y+ L
; s, R& D B4 Q* n
韩春雨的学术训练都在国内完成,1996年在河北师范大学拿到生物系学士后,他分别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得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师从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自2006年起,任职于河北科技大学。在此背景下,韩春雨的突破,被媒体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接受完全本土的科学训练,同样可以作出顶尖的科研突破。
2 \( [, g1 l( n2 l+ y2 }" s. O
, \5 \& H8 {7 h8 C 但韩春雨并不喜欢这些标签,觉得“三无”不是赞扬,至少“在其他科学家眼里不是这样”。有教授打电话给他,直接说做不出来,不愿意耐心地交流自己的实验细节,韩春雨觉得很没礼貌。! {2 {: T; p0 b& C
) i( @% f8 Q% u' s8 o2 |
“这里面也是傲慢与偏见,和身份有很大的因素。如果我是张锋、詹妮弗这样的大牛,(他们)不会轻易地来找我。就因为我是三无,是平民。”韩春雨保持着一贯的慢语速说。4 T- E* a. Q S% U
7 B& Y& y, ^9 z$ b$ e. O1 X
在此之前,半游离于学术圈,一心在校科研的韩春雨并没有见过很多同一个圈子的科学家。“现在支持或反对的,和我以前都是毫无瓜葛的。我的导师比较有名,但也是10几年前的事了。”( B3 ~4 ^% x' h* h2 x( u
1 ~. v$ F$ _- q7 W! Y' l+ M
在吴军看来,这和学术圈子的认同感有关,他在投书给澎湃新闻的文章中写道:
& h$ |5 o* x' `7 x
$ o4 K* ^! V$ E, d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外很多学者的质疑,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韩春雨)长期游离于圈子之外,大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这样一个人,给了大家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张锋给出同样的结论,大家的反应或许没有那么剧烈。这倒不是说张锋更有名,实际上张锋是80后的科学家,在这个领域里也算是新人,但是他在圈子里早已被同行认可。”6 R h! E' M; V1 p7 S
* r6 M: Y" f6 t; \: C 张锋和詹妮弗都是在另一种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领军性人物。其中,张锋是在人体细胞中使用CRISPR-Cas9的第一人,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韩春雨不经意间爱把自己和张锋进行比较。0 v2 Z5 g; q {4 \
9 h$ ~( G$ {) B6 b& X: Y m9 j 有人提出想参观韩春雨的实验室,韩春雨不同意:“这也不合理。张锋从来没有让任何人进实验室,作为学习参观。在改进技术的时候,你进去拍下来,那就是商业间谍。”% V4 o& X* V* ^+ r4 s; i* V
' _* a% h' y2 ?# }: ?. n
被问及怎么看待国内媒体称他的研究为“诺奖级”,韩春雨拿着茶壶去接水,并没有直接回答,边走边说:“作为科研工作者,不应该以身份定。搞科研,大家都是一样的。”$ G6 w! L' o6 @/ d/ c/ O# F
( z! w, P9 H% w5 P' C! g9 g; m “他是我认为最适合科学研究的那一类人”+ S6 G, R) p q0 i3 W6 h
; i2 G# H. S2 b& _0 O0 f “他是我认为最适合科学研究的那一类人。”韩春雨带过的一位本科生在关于韩春雨的报道下留言,并告诉澎湃新闻,“为人的话,我可以确认,韩老师绝不是弄虚作假的人。他能出成果,我完全不会惊奇。”: R- a! L9 j8 e# R
2 U5 u" E# p4 ~0 I 在知乎,一位匿名网友,表示自己曾是韩春雨的学生,他描述了一个对科研有主见的韩春雨。 _" c5 r4 ?9 `! D" P4 S
* M" }4 Y0 j4 c: S! K
这名匿名网友回忆,因为瞧不起将时间耗费在申请经费上的老师,韩春雨在学校的人缘不是很好,很多老师不在课上引荐韩春雨给本科生。加上当时韩春雨的课程安排在大四上的一门选修课,他很少接触到生物学本专业的学生,经常招不到研究生。以至于2013年的时候,韩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学的贴吧上毛遂自荐,开了个题为 “生工学院,因为喜欢科学而想考研究生的进”的帖子。
* s2 Z/ Z+ b! \0 O& y( |. z5 N5 i! x% r& p1 f) M7 g6 p
韩春雨喜欢对科研纯粹的学生。2014年就研究生毕业,但没有离开实验室的高峰是其中之一。高峰要毕业时,他和韩春雨刚确认了NgAgo,正是他们一心想要寻找的,可以在37摄氏度常温下进行基因切割操作的内切酶。- C# _" U- Z; j; G5 t) c& u9 Y
; _1 ]6 ] k E& Y2 E" T$ `6 T+ v1 x* k
高峰选择留下来,继续NgAgo的进一步研究,直到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韩春雨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期间,高峰的主要工作是在BLAST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可能的Ago酶,以及体外的剪切实验。
1 |# ]6 I1 n* W" o# g
6 u9 `, A+ k( A: C2 e 寻找酶,而不是改造酶是韩春雨做的一次关键性决定。2014年,荷兰科学家约翰·范德欧斯特(John van der Oost)证实Ago家族的蛋白酶可以较精准地切割基因组靶点。但这些酶大多需要在60摄氏度以上才能有活性,没有实践意义。大多数人的思路是改造酶的结构,做逆向工程,但韩春雨没有,他觉得这是有悖进化的。0 G j5 Q, ?. J& e3 g, } R
/ A3 P# c/ T6 r" z: S" Q
寻找的过程花了3个多月。韩春雨曾对媒体回忆那个对他和高峰非常重要的时间—— 2014年5月中旬的凌晨3点,韩春雨在旁指导,高峰操作,确认了NgAgo符合他们的要求。实验结束后,校门已经关了,因为兴奋,韩春雨翻过学校半人高的围墙跑回家。回到离实验室5分钟骑行、58平方米的老房子后,韩春雨整晚失眠。
( T! D1 a# I |+ ]$ u3 s n
7 t7 P5 R+ z3 s$ C8 G% V+ |& L 对这位跟随他至少4年的研究生,韩春雨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也将自己和高峰的关系形容为“合作的伙伴,学术上交流讨论”。高峰留校后,韩春雨每月从自己7000元的工资里抽出2000元资助高峰。; l+ y7 f9 b$ W. N2 t% h8 c% l
' ^4 G, u; x) K' _( N! q9 o3 O
澎湃新闻到访时,见到了高峰,他很少开口说话。正是傍晚时分,高峰提着透明的塑料袋,洗澡归来,上楼进了自己位于实验楼里的住处。
9 X0 d8 y) I; \* t+ s N# R0 d! d2 A0 G9 v9 w, h8 A
在贴吧上,韩春雨曾给自己的招生帖跟帖,谈师徒关系:“研究生是专业教育,是真正的师徒式的学习。所以,导师的不同,决定了你的career走向和成败。”6 a3 R* d$ M7 o3 y- W2 Y# U
# y" p( V5 m" H: ?
韩春雨透露已有六七家实验室成功复制- ]- K; U2 |. b3 a$ o& ~( h
0 y4 y4 l9 R) I2 A' @
有专业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其实,国内已有不少实验室进行了NgAgo的重复实验。但相比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印度科学家实名公开讨论NgAgo实验结果,国内却鲜有科学家公开讨论。
& }3 O& e7 [5 M$ D1 ]9 n% b9 a% V, c/ y7 w+ K/ s- \3 A
就目前的公开信息来说,国内仅有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仇子龙就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实名声明。在被传成功重复后,7月21日,仇子龙在个人认证微博上表示,目前的实验结果距离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相差甚远”。" a* o9 i, V% e* o* E+ p+ {3 D
$ y' i% D/ K& A) V* c9 v
截至发稿前,已有3位国内学者匿名为NgAgo背书。据《自然》杂志8月8日的报道,一位不愿意具名、独立于韩春雨实验室的中国研究员证实了NgAgo的有效性,尽管效率不如CRISPR-Cas9,但通过测序可以鉴定出,NgAgo能在预期的位点诱导遗传突变。此外,另有两位匿名的中国学者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已经初步表明NgAgo有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确认。1 Y, J- S r$ x* r! m" V
0 y5 q& X8 q& [* y8 |, l0 ?0 u
在此之前,国内学术界关于NgAgo重复性实验的消息,一度陷入沉默的螺旋。当澎湃新闻向国内一位不愿具名、进行过重复实验的学者提出这个困惑时,该学者解释说,出现无人愿意表态的情况,有科学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原因。$ y$ Q& ~, w9 I1 U
) M2 ~- g4 r: K j/ h
在科学上,一般不会主动做成功还是失败的声明。“无论做出来还是做不出来,都是需要严格的数据去证明。如果谁没做出来,也是不方便提,因为今天做不出来不代表明天做不出来。如果做得出来呢,像我们,做出来效率也不是那么高,然后马上又面临很多很烦的问题。”上述学者说。
+ Q+ a; \1 D* }9 E: H f" r( H4 i" f/ S: @
在现实层面上,关于NgAgo实验能否重复、韩春雨是否造假的讨论已不只是单纯的科学讨论。+ P8 Y6 L! z% E2 g- c4 P/ h: H* Q
0 K: i5 T( Z0 e7 ]
当该学者对外发文说自己重复成功,但由于效率不高,需要优化时,他没有想到事情的后续会这么发展。“收到无数人的短信、来电,和我微信、邮件,询问我实验细节等等,不胜其扰”。对于探讨实验细节的询问,他会回复,但“有些根本不是在意我们的实验细节,而是上来就想从我的实验细节里否定我的实验”。
" c/ d [2 ]3 H. u7 a
3 G8 U* g; Q. [5 [# Y4 r, g “我做这个声明,是基于一个学术的讨论,没想到导致了很多骚扰。这完全不是我所说的科学范围之内的讨论了。”上述学者说。
) ]' O2 @/ G$ k( G# |: e/ M0 l
6 }! N) Z$ D y6 ]$ A 是否公开对NgAgo重复实验的结果,还有其他的考量。国内另一位不方便具名的学者告诉澎湃新闻,他的重复实验结果不支持韩春雨的结论,还知道“其他人都说了重复不出来”。之所以没有公开表示自己重复实验失败,是因为有了其他新的发现,正在进一步研究机理,还未到发表的时候,不便公开自己的实验结果。
h$ [: v/ E0 d; w0 N3 |5 z. X! o! D3 }/ d6 F& \! H/ C
在几周前,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博士后Pooran Dewari发起了关于NgAgo的在线问卷。截至8月9日,在近200名参与投票的人中,投票重复成功的人数为8位。这一数字在8月1日还仅为1 位,Dewari在推特上表示,投成功票的8位中,有5位在15分钟内完成了投票。
% w1 [+ I5 o( V' D$ B
5 B, J5 {( N$ J! ? 当澎湃新闻向韩春雨询问是否有实验室成功复制时,他表示,有,而且能准确地说出是哪些实验室,有6、7家实验室做出了图4环节,但他说,不方便告知。& c! s, q9 i; j) V2 s' q& @
3 y! z7 Q( E( u1 L% g" ~ 为何成功的实验室不宣布?韩春雨:“凭什么让他们说出来?说出来像仇子龙一样被攻击?”
, p9 t4 a' u( N6 o' c- m- \5 q$ c3 O% n L# j: u8 ^( R. T. Y
如果你公开成功的实验室名单,就能打消“至今没有实验室宣布重复成功”的核心质疑,为什么不这么做?韩春雨:“这样就把人家给坑了。”/ q6 V; S& ^+ h; Y5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