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20句,无障碍秒懂心学第一奇书!!
5 Y) f. E, z& O* u
; W9 P6 d% b0 A( A7 |2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学远承孟子,近继陆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4 j1 u$ Y0 U1 E. X; K# a7 y$ ]3 H/ U: a; Z |" V+ D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 K) Z! c8 q# P0 ^* e% b5 z6 G; C. J" D! Y* P' O/ }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书信,分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8 D- ~( E; ^5 [7 E: v' f7 {: p
5 k9 v: _- Y! T B3 k5 x) K《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5 V- `- K& ]0 W5 o' t1 p! M: x) Z
; ?9 y$ |1 Z6 x谦虚其心,宏大其量。8 ~: w1 U& V; |+ Z
2 I+ J- e, f( C. L9 S; ^
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 t' Y) W# b% ?, m2 z5 }. m$ q$ M8 J. E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4 {# ~6 v1 |# g: `- r7 |2 t. L7 b
8 ~7 O: Q: }/ D( G, ~. x" b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h _1 l! q& U2 }+ D7 \) L, V s
( I7 P; h, s1 s. |6 b# Y5 M
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w. K. a4 Y1 h) A
* s% K8 o3 V7 ~6 f' V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8 t$ {6 r1 [1 d, m
2 g* [% Q- S5 n) t
3 h4 ]1 R7 H3 Y, z/ n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a5 r; i. h. X" i; ~; V0 @
0 g# F& A2 I- b) c2 U 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4 {3 z3 v5 u9 p- o% p9 v
9 t7 N1 j* f1 J: F9 k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Z% T* b- V; I* y: B
4 p3 w( _4 \$ q% w/ B/ {3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3 {1 S6 Q! j7 b7 C4 S
+ ~- @, f% H; j( G$ J8 V* Z* j7 j7 ^: W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 P% R$ i5 q5 K! y: t1 B, a
9 U1 {" j) h0 y 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 Z9 b8 a. j: a* q6 [; d2 H! B: W; C6 x
5 B0 C) @$ t, @) T% Z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9 Y4 Z9 i$ k; \$ `8 K# D+ K* a7 N% x9 ?4 L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 f W' i+ ^. d8 d7 A! ] 0 G3 a M Q5 @6 p/ V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 [: P, {, ? B- ~+ U+ j! X* g" D( n$ @! {! M' n
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 S/ s: W- F) f8 K9 ^
' P5 B: M" } D8 {: z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 p8 M3 {+ K/ Z$ ]3 U& s, l* k j5 o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 v. L; \- W( Q) B' a& o0 ]- z' x: B+ Q) K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 V. o! h4 e1 j- F3 s; G6 o& k. [9 h; L7 q% Q3 `
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 x( c+ Z, u% Y: d( o
( y4 }: I" |& l8 L( G V; g. s+ \6 x' g 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 L( R1 ]' v1 P2 `) g8 H
- l4 o; Z1 \! V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 N1 S! S, E) g* f. G$ T, i
, J" |( F0 Y7 L3 Q* {
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 j! i2 u; V1 E. ] q
/ w) Z; P! R1 v9 _5 J* j/ k# S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 b! w0 J* t& f& U' D
, p/ p- Z+ N7 R& N. W8 \$ |! _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2 f6 G" O9 ^+ O6 t/ z
9 ?' t7 x+ G( z3 Z- L
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9 _* T+ O) {. ]/ ?+ Z- `7 H: x- Q. [" E1 K6 c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4 M3 L+ f" A" Q D7 M, m, g( j3 m( n9 c+ `& Y8 b, G
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 d: M0 r- Y% D0 j+ c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B0 R2 C+ R% X5 ]* n' \# P
* f1 N* a2 |8 y# J- h: \- C8 I/ }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9 e2 Q3 ]/ @- A
% T; N5 T3 H7 A$ l* q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 \5 ]1 o" o. t% H! \6 ]. [; Y! p9 f& u8 h
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0 L8 l: A2 s" u7 V' D
" S: D" ^) A! ?' E& t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X7 ~7 x/ p7 W7 O0 k( j
: @. D7 E5 _& L' \6 u# q. a9 R
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I$ w/ F- U2 n6 E, G5 \
a6 X+ J! R) K" f4 c+ x2 |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 m Q. u0 h' I0 Q* x
! Z! I8 ^- U- _- B1 m1 H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k/ T! {2 w5 _
( J7 K. w) P2 j' m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9 G/ p% A- l: T) ~: `+ `0 w: l9 g
' A( n% l# ]/ H. Y0 C% ^' R! ?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T$ F& R; G' g) L! Z. h
1 k5 Y: [! {4 { `/ x5 J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 N! j3 v1 l8 {
8 N& {$ H7 y7 T6 o0 i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 z8 M' {- [6 g
2 Z2 |, [7 ?) {. A% P1 I$ v
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O- p; b9 C; x
$ x/ x/ L6 g9 c( R3 d7 @0 L3 E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3 z+ a/ u2 ?* a O1 x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 ?5 Z. h# T9 D5 J7 s; A. A
! a- s+ b7 I4 ~* p& q0 e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 Z. n1 z" z# o1 y1 ~
# \! z2 }, k7 g( [5 T: t v( |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9 H# N$ P# L, I+ A/ K7 |8 E+ i4 T
R) C- i6 D8 k2 u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2 g* n! f9 `4 |/ B! n7 d
9 O4 s' L6 ^+ w% K& e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2 o- s0 f3 N' E1 S2 m% i
! p+ C, T7 h! Y4 ?* D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9 |3 D; V2 m1 W) m5 o1 h! d/ A4 g& p5 m* [/ D8 |. i: A1 ?
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7 [! q8 V( Z. Y* s
& r2 D9 j7 {; ?0 W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4 P& ^8 L" K! M* |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 |1 k9 n5 }) \# ` ! j5 v8 d- W, @/ ?% K* s+ I$ P
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1 i9 A$ B1 E0 {! K
% k9 J/ C% V& S; |7 |5 Y) |5 A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 F, E1 Z7 p& a7 O6 ?7 \
% b) g/ i3 p! r! [5 t1 S& d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 g# \ `$ R$ a
& L$ y2 h1 Q. p( x, I5 i3 F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6 H# P4 X% y; g* G' k( G+ u( R
$ y$ h- }5 M' x- E- M$ J
; @3 [0 f+ N2 p/ _, ^- D% @, I2 Y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Cr91KABSdzDGqxS#rd, s8 `: S0 h* l) p% w
+ D2 ^, ]+ O% S3 ^$ ?
, B5 E" v- P4 f3 K1 B" D7 g1 l, a( L+ d! D
! G6 f) |3 H& m8 h* t6 j
8 i1 B: G0 T7 b7 R9 |5 S/ o
9 P% [. s- A$ F5 W/ {4 A3 I感恩岁月,赐你我一纸古韵书香,一起感悟心学大师的心路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