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2 L. N- n6 g- a; Z 前面讲过,惭愧的前提是智慧。同样,不放逸的前提也是智慧。自己先要了知、明白这些取舍之处——该做与不该做的,能做与不能做的。 # |! z6 Z2 _0 O( L; |; t ' E. l- Z' e0 k, M 比如:世间有好事和坏事。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就要去做好事,这样就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好人。现在很多人不去做好事,还想当好人,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被称为“好人”,也不是名副其实、表里如一的。能做好人、做好事,今生来世都会有很多善缘,有很多世间的福报。很多人期盼善缘,就是想获得一些世间的福报,但这些只有通过做善事、做好事,才会遇到和拥有。7 q" t) C5 Z' B9 O
; k0 h& s/ Z" o8 [ 从佛法的角度看更是如此。佛法中讲善和恶,想要做到止恶行善,先要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然后再去止恶行善。 4 b" o& @4 h$ s% d+ p# X . H% c, S. H+ {/ o7 L2 d% M
了知善恶的标准是很重要的。以前给大家讲加行的时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善恶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标准。一个普通的凡夫有自己的善恶标准,登地菩萨等圣者也有自己的善恶标准。每个人的层次不同,所以善恶的标准也不同。大家要以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佛法中讲了很多戒律,也都不离善恶,都是取舍之处。0 A ^8 t5 ~; ?- ^5 i. ^! {
! O9 i& p, O8 L. L' G& X 在了知取舍之处后,要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三门。再微不足道的恶业、坏事也不能做;再微不足道的善事、好事也不能放过。. m7 Z7 n; ^) g) T3 M7 K
4 Z( f8 N, O: D' S t
身口意三门都要用来行持善法,做善事,时刻保持谨慎,不放逸,始终处于和保持明了的状态。否则,一旦糊涂就会放逸、犯错。要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三门,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注意,顺口就说一些话,习惯性地去做一些事,起心动念就更不用说了,这叫放逸!这样很容易造业和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