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回复: 2

[时事热评] 爱恩斯坦游记

[复制链接]
鲜花(177) 鸡蛋(0)
发表于 2018-6-14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爱因斯坦不仅是有史以来最为知名的物理学家之一,同时还是民权运动的倡导者,曾高呼种族隔离是“白种人的弊病”。然而在最近出版的一本他的旅行日记中,外界发现爱因斯坦曾经对中国等多个国家的人民发表过种族歧视言论。这位人道主义楷模的光辉形象似乎正面临巨大的危机。
) P# v) W3 s$ |( N6 R4 d) D& I: ~% }1 B+ k
从德语论文集中抽取,单独翻译成英语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写于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发行。在那期间,40岁出头的爱因斯坦曾到访中国、日本和巴勒斯坦等地。按他的观察,中国人很勤劳,但是“肮脏又迟钝”。
7 u0 n' }4 H% A! J) U
% K  A9 O+ k$ S
" B, V0 A0 ?+ z,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图片来源:WikiCommons
" Q1 O- [. U. m$ e' H/ v$ u- v
8 B( q2 u  U( D. f$ G6 r* |' ]5 l5 I据《卫报》6月12日报道,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刚在丛林中解手完后一样蹲在地上,安静又严肃,甚至连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的,看上去很迟钝。”' @; S- ~% X* Z0 m, ]6 F) n
( |: S0 G: I% x" I. E; ^4 s
此外,爱因斯坦还注意到了中国人的“繁衍能力”,他的感想是:“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仅是想到这一点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O. @  n! }# K0 Z) Z& @0 h
8 f6 Q& C' g2 G, f" ]
在其他章节里,爱因斯坦对当时中国人的评价是:“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能意识到痛苦。这是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相较于人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机器人。”, v4 I. T2 L0 D

8 F9 f9 C: A# p& H  T: ~8 B3 U此外,爱因斯坦还感叹道:“我觉得这里的男女没什么差别。我不知道中国女性有何种致命的吸引力,让这里的男人难以控制自己,繁衍出这么多后代。”
" p1 U* T* K# Q, `1 l& O$ H
! J* Z* W6 S4 b. [
3 @, R% D/ H1 u/ T( |4 T! ?除了中国以外,爱因斯坦也详尽记录了他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看法。《华盛顿邮报》提到,在停留时间更长的日本和轮船旅行期间,爱因斯坦观察到日本人“没什么毛病,没有人情味;会高兴地践行交付于他的社会功能,从不找借口;但同时又为族群和国家感到自豪”。" V2 l9 G: D# o5 z7 X
# ?1 L/ M5 ^* o9 ]
而爱因斯坦对日本女性的观察则要浅显得多:“(她们)有着黑色的眼睛、黑色的头发、头比较大、总是急匆匆的。”& }) A3 L7 T( H# ~: }7 _

8 B9 J7 w8 ?6 \$ E7 M# Q* W1 I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爱因斯坦对街头乞丐表示同情,但他也把这些人视作“生活在污秽和恶臭中”的劣等人。到达地中海时,爱因斯坦又将黎凡特地区的人描述成“爱尖叫和打手势的人”。在爱因斯坦眼里,这些黎凡特商人如同强盗一般,也是脏兮兮的,不过从外表来看倒是“帅气又美丽”。
. U3 r( P3 G$ S$ T. c! l/ v5 }+ Q% y6 H& A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的编辑和翻译是罗森克兰茨(Ze‘ev Rosenkranz),他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论文项目的高级编辑和助理主任。罗森克兰茨认为,书中许多言论会让读者感到不适,特别是爱因斯坦对于中国人的说辞。这些言论与他“伟大的人道主义代表”这一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 O' C# P- l: X3 M. h2 l% a+ O% W
罗森克兰茨说,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谓的“智力低下”归咎于生物起源,多次将其他人描述为“生物性低劣”,这明显是种族主义的标志。同时,爱因斯坦认为中国人可能“取代所有其他种族”的言论,证明他将“外族”视为威胁,而这也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之一。( I# X1 K& b/ s; `# z1 `1 t

9 W2 ]- r, s" s此外,罗森克兰茨认为,爱因斯坦对中国女性吸引力的描述,可能是让全球当代读者感到最为冒犯的内容,在仇外言论之外又添加了厌女成分。8 i( ]. U0 h! O" r$ g% S

6 O# s+ K% m$ o" |+ ~2 w在完成这趟亚洲之旅十年后,受到政治迫害的犹太人爱因斯坦在1932年离开德国,移民美国。接下来的二十余年里,爱因斯坦十分关心非裔美国人的境遇,积极投身于民权运动。
$ G: ?1 }& [. j6 D, K' g
) g( H  b3 N! _, J3 g/ k8 [1 G' S1946年,爱因斯坦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的林肯大学参加学位授予仪式,这里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可以颁发学位的黑人大学。当时,爱因斯坦在演讲中批评了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并表示:“美国正将有色人种与白人隔离。这种隔离不是有色人种的弊病,而是白人的弊病。我可不打算对此保持沉默。”
4 T5 j- g% P  y: D
8 i1 E* U- A3 F. x' s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证明爱因斯坦是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森克兰茨在接受《卫报》采访时也提到,联合国难民署曾在活动中使用爱因斯坦的形象,并配以标语“难民为其新国度带来的可不仅仅是一大堆行李。爱因斯坦也曾是一名难民”。正因如此,他的旅行日记所揭露的一面才格外令人震惊。1 ?( K  ?) @$ L  L

; q( t0 {) B: q" \6月13日,在针对这本日记的舆论发酵一天后,罗森克兰茨又在接受NBC新闻采访时补充说,爱因斯坦本人是复杂的。他在早期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描述更积极,同时也对自己所属的欧洲人表现过厌恶,特别是在殖民这一话题上。因此,人们看待爱因斯坦时应该更加立体,“他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带有偏见,而这确实会有冒犯之嫌”。3 g' S8 c6 ?1 o

# J& @2 L5 i1 u9 P/ n  @1 \9 [或许正因如此,全面地研究爱因斯坦才显得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仇外情绪正在世界多地盛行,”罗森克兰茨强调,“即便是爱因斯坦,有时都难以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
鲜花(17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22年12月31在中国上海收到瑞典皇家学会电报,通知爱因斯坦于1923年元月8日在瑞典皇家学会礼堂接受诺贝尔奖,维基百科是1921年获奖,差点看不懂这个新闻。
鲜花(152) 鸡蛋(1)
发表于 2018-6-14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也是人,也会以偏概全。而且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但是学自然科学的人的趋向于从不足的数据中得出结论。Inductive reasoning is good, but many people' conclusion is based on only one specific observation, thus their way of reasoning is abductive, which is often fals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18 02:23 , Processed in 0.13244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