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 ~3 A0 E) |* s+ G" _3 `; }1 D
要说最近大热的电视剧,恐怕是《延禧攻略》独占鳌头了。短短几周已经有了近30亿的播放量,而且势头依然强劲,除了热议剧情,后宫众嫔妃的妆容、一身的穿搭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点绛唇、一耳三钳、两把头,比如衣服上的刺绣、手里拿的扇子、身上戴的饰物,甚至在网上掀起了对清朝贵族妇女服饰装扮的大讨论……
! t: ^! P: A; y& E% C0 X/ E& ^9 w在海外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快帆回国,在爱奇艺上观看啦。这是一款可以越墙回国的软件,可以有效解决海外党看综艺视频和听音乐的限制问题,快去试试看吧。
0 Q! p2 M) S' F$ H% @
. V9 T1 m |9 F9 ~ }
今天,小编就想来说说剧中女子们常用的两种头饰:绒花和点翠。' D" m6 g$ \& @4 ^3 M
绒花,是富察皇后日常所佩戴的头饰,点翠则是高贵妃的日常标配,私以为,单从这两种头饰,就是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和作风的最好证明。
) x5 W) ~( ^8 C( C皇后出身名门,又是一国之母,按说怎么奢华都不为过,但她却生性节俭,为了不让后宫奢靡浪费,她决定带头做好表率作用,而她向皇上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舍弃珠翠,改以通草绒花为饰。
8 k4 ~, L2 W7 j6 O/ ~$ \) A @$ e4 U通草绒花是什么?就是那个一开始被不明真相的网友们戏称为“多肉”的东西啊。# w. H6 r+ D" C2 n5 s" n
# q; [* Q# h3 E% K3 t
其实它是用蚕丝和铜丝制成的,最初是作为鲜花的替代品,在后来的发展中才逐渐衍生出很多其他造型。
2 c3 U0 I( N3 [/ O: |4 V相比皇后的节俭,高贵妃就是奢华的代表。绒花?那种寒酸货怎么配得上我?珠翠满头才是我的style,所以只要她出场,头饰永远都是华贵耀眼的,除了金玉宝石,观众见的最多的应该是点翠。
# r% v. d% r7 L. e/ ~点翠,是一种以翠鸟的羽毛和金银相结合的首饰工艺,属于首饰制作的辅助工种。8 b' t2 e7 \5 m+ o! m; @0 _
绒花和点翠的具体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能彰显二人的性格和作风?请容小编一一道来。5 q6 N5 w" Z2 c8 u( {2 _& l
首先来看看原料。3 D, x. e9 L) g9 f: ]- p
绒花的原料很简单,就是铜丝和蚕丝。而且它并不挑剔,只要丝绸的下脚料就行。清朝时,南京绒花是皇家贡品,而江浙地区丝织、刺绣行业何等发达自不必说,由此产生的大量蚕丝下脚料自然为制作绒花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 D0 K0 x* B' @! t1 B. P3 e2 T; a而点翠之所以名贵,首先就是原料难得——要从活的翠鸟身上取毛,才能保证毛色鲜亮,而且每只鸟只取脊背和翅膀部分,分别称为软翠和硬翠。取毛也很有讲究,软翠以3公分为标准,硬翠则是10公分。同一只鸟身上的每根羽毛色泽都有细微的差别,工匠们要凭经验来筛选出颜色和质地相似的羽毛作为材料,几乎一百只翠鸟中才有5-6只为上品,制作一件点翠饰品需要耗费的翠鸟数可想而知,何况满头的点翠装饰呢。2 b# | e6 b; Z' x J; D
2 }. ~$ n1 Q/ c7 T: l8 D! |
不仅如此,点翠对“胎”的要求也很高,胎底既要光洁又要有适度的边框限定,所以一般以精细的花丝垒型为胎,才能与翠羽相得益彰。$ t' Z$ A, @: n+ O. m% l9 V
其次是制作工艺的繁难程度。+ P4 s5 Z( X' }2 W
绒花的原料简单易得,全靠手工匠人们巧手制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绒花的制作过程包含了煮丝、染色、劈绒、勾条、打尖、传花、包装等近十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勾条、打尖和传花。
0 U- k7 E4 ? o8 H& E- Q, W勾条,是将劈好的熟绒的一端固定在操作台上,排匀,用湿毛巾包裹几分钟后再用猪鬃毛刷刷匀,将一根铜丝对折,一头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夹住排匀的熟绒,再将另一端合并捻成螺旋状,根据需要修剪熟绒的粗细后,两手同时反方向捻转铜丝,再用木板对铜丝进行搓赶,制成绒条。% h5 T& [, k" K0 c. s7 U
6 @: u. D- L! D, o1 L
勾条是制作最基本,但也是最关键的部件,而打尖就是用剪刀把绒条修剪成想要的形状,比如圆形、锥心、弧形等等。
" K2 Y& C l9 ?* e- |传花就是最终制作了,用镊子将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和组合,搭配一些辅助材料,制作出最终的绒花成品。
4 x; x! r" Q( E8 ^) Z; `6 K4 n; S相较而言,点翠的制作手法更为精细繁杂。首先要将翠羽平铺在牛角板上,梳理平整后,用毛笔蘸取适量的特制胶料涂在背面,待干后裁剪出适合的形状,用毛笔或竹签头沾唾液轻点翠羽,放在已经涂满骨胶的饰物上,如此一排排的码上去,等到快干时,用事先沾过少许水,然后用手背烤干的熟宣纸将点好的翠羽包起来,用拇指指尖轻轻按压,令其牢固服帖。% }& S- }2 k3 h9 x) c' X
+ J/ ~3 |' t: n3 t
最后还要用玛瑙刀刮擦翠羽,直到将其刮成蓝色,称为“刮青”,经过刮青后的翠羽色泽会更加鲜亮,而且永不褪色。而运用不同的工艺,点翠还可以呈现出湖色、深藏青等不同的色彩。
) s" R. q$ z* s! o: `- v再来看看使用这两种头饰的阶层。2 V q4 u, G8 H3 B3 p0 q* S. R
在剧中,皇后提出这一节俭的主张后,果然说到做到,除了重要场合外,在日常生活中,她的发髻上没有华贵的珠宝,只有绒花加以点缀。而除她之外呢?使用绒花的就只有广大的宫女们了。唯一的区别在于,宫女们所戴的绒花都是简单的花的造型,而皇后的绒花还有一些别的特色造型,比如“摇钱树”。
* c9 T! {* ]. ]# H% w6 q1 h! h
* a& i+ P V4 w* B2 a$ ~# ^, K
" W0 j s0 b4 i3 ]) I
“摇钱树”造型
- m- l b u7 U+ F% S/ k/ t" P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南京绒花的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剧中所用的绒花全部出自他之手,而且是故宫收藏的清代皇室所用绒花的翻版,那款“摇钱树”造型是其中最复杂的,用了一个星期才完成。而《延禧攻略》的大火,使得原本生存艰难的南京绒花一时声名大噪,订单暴增。8 u3 c2 M9 ^+ V
而点翠,从太后到各嫔妃,发间无不用它点缀,以高贵妃的最为华丽张扬,几乎所有的头饰都使用了点翠工艺。在历史上,点翠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王公贵族们的喜爱,宋代时,京城的铺翠作坊已不下数百家,其制作之精良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也就是说,高贵妃戴的应该是当时极品中的极品了。
4 J( @7 K* @ q0 O/ z. c从清朝到民国,绒花不仅流行于宫廷,也深受民间普通百姓的喜爱,每逢婚假喜事、春节、端午和中秋时,妇女们都会佩戴绒花,比如成婚时戴红色双喜绒花,端午戴“老虎驱五毒”,中秋节则戴“兔子拜月”等等。点翠虽然也颇受喜爱,但在民间却属于奢侈品,只有富人阶层才有能力购买,普通人也只有在店铺里看看的份了。只不过这样狂热的追求和喜爱导致了全国大肆收购翠鸟羽毛的风潮,在短短百余年间,国内的翠鸟数量锐减,几近濒绝,明朝时,就有爪哇等西南诸国向明政府进贡翠羽的记载。同时也因为活鸟取毛的手法太过残忍,到清末民出时,点翠逐渐被烧蓝工艺所取代。4 P0 S. Z/ ~9 l: H5 t0 \7 X2 }
烧蓝工艺
0 l* R, y, d& j如今,相比于绒花的一夜成名,点翠却要另辟蹊径。因为翠鸟已经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捕杀,除了极少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可以通过政府特批获得一些翠羽外,大部分制作者只能选用蓝色、绿色系的鸟类羽毛染色替代了。
; l( k+ u. i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