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Acup2 于 2018-8-20 09:04 编辑
+ b# [" g& r8 T; _3 j3 I: ?: f/ [
1 `% q! A y3 c8 q% y4 y: w前言4 T. d$ B( R/ X% S0 [
本人从医多年,走过不少弯路。临界退休,觉得有必要将收集的中医临床理论和实践资料给大众介绍。这些资料属于其它中医大师和专家的临床体会,而非本人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特此声明,不敢略美。这些资料对于中医从业人员,无论是中医院校毕业的还是自学的人,都非常有用(我个人认为)。这些资料将逐渐进入专业资料范畴,如果读者不懂中医基本理论,也不相信中医能治病,见本标题则不必打开,不必浪费您宝贵时间。; D1 S, j- o' |9 D
7 \* Q2 I' Q, x0 x6 l u c
郝万山:' `; b! V$ g' B' ~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它的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那么六经辩证和这些辩证方法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
' M: i7 J0 l) A! m1 _: e5 K
- F% ~! B! H1 X6 g/ y那么从六经辩证中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所以这就有了表里的分证问题。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这就有了阴阳的分类。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方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那么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有了实和虚的问题,也有了寒与热的问题,所以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
5 R* I4 i5 M( {7 F! n. g " k6 z" \; @3 F+ ?! l
八纲辩证它的缺点是不能用于指导临床用方。你说我辨它是个表证,辨它是个里证,你用什么方?你是表寒呢,还是表热,你是中风呢,还是伤寒?所以八纲辩证不能直接指导用方。我们刘渡舟老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说就像一个邮递员在送信,八纲辩证只是告诉你去哪个街道,哪个门牌号码呢,它没有告诉你。你要想把这封信直接送给收信人,你还必须要知道门牌号码,而六经辩证就指明了门牌号码,指明了这是一个太阳伤寒表实证,你就可以用麻黄汤来治疗。这是一个阳明腑实证的,以热胜为主,而腑气不畅、未复的证候,那么你就会用调味承气汤来治疗。所以八纲辩证只是一个分纲,在临床上不能够具体的指导用方。5 j* q" m8 k, j* W
- T- k( t, h, e2 q3 k脏腑经络辩证是后世医家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辩证方法,他把每一个脏腑和每一个经络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都给你列出来。所以后世医家所归纳的经络辩证中,有一些内容就来自《伤寒论》的经证,比如说太阳经受邪之后,表现了头项强痛,或者项背强几几。这是在后世经络辩证中,就是太阳经的证候。《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经受邪,可以表现为额头疼痛,翕翕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变为阳明经脉的证候。那么《伤寒论》所提到的少阳病,有目赤耳聋,胸胁烦闷,偏头痛,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作为少阳经的证候的表现之一。那么《伤寒论》中出现的厥阴经受邪,表现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那么是肝家虚寒,浊阴不化,浊阴循经上挠清窍,出现了癲顶痛,那么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这个癲顶疼痛就可能作为厥阴经的经脉辩证的一个项目。
, J6 P' T! t( {1 G) A
, y& ~$ M7 Z" C9 s4 i9 t1 A& K: _后世的脏腑辩证,把脏腑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种种证候都罗列来,当然,《伤寒论》中涉及到脏腑病证的,也可以归属于脏腑辩证中的一项内容,比方说膀胱的病证,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可以引水消渴等等。那么在后世医家,他就把膀胱气化不利的气分证,就可能包括了太阳膀胱的蓄水证。又比方说,表寒化热,循经入里,和血结于膀胱,表现了少腹硬满,或者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者其人发狂,那么这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蓄血证,那么这在膀胱脏腑经络辩证的膀胱腑证中也有可能把膀胱蓄血证列属于脏腑辩证中的膀胱病证的一个血热互结。所以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之间是这样一个关系,六经辩证的经络辩证为后世的经络辩证提供了资料;六经辩证中的脏腑辩证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是两者不能够完全代替。
* P) A# T/ P) d0 Q3 d# h! T, E7 v$ \1 ]# Y1 Z- t- q0 ~& ^3 @- Y& R
我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是张仲景根据临床客观实际,一条一条把病例摆在这儿之后分类的,他所写的内容,都见于临床;而后世医家,他的脏腑经络辩证,他不一定来自临床实际,是坐在屋子里,分析了大量资料以后,在他的脑子里想像的某一个脏腑,应当有寒,应当有热,应当有虚,应当有实,他们的寒热虚实都用什么方子,这么罗列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那么常用到脏腑经络辩证,里头的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和六经辩证有关的。
# I; m' y2 d: {' z K( k* J. U; C& q1 g/ t @3 e5 Z- p, C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们现在得温热病就比较多了。所以到明清以后,人们发现固守《伤寒论》中一些方子,对临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疗上效果不好,于是逐渐就产生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就我们今天来说,卫气营血辩证主要是辨温热病的,而三焦辩证主要是辨湿热病的,那么六经辩证主要是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病变的。把这三种辩证方法综合起来,就涵盖了所有外感病的辩证方法。+ m& L* E1 \% V2 G1 X+ }, m) @
" b' W& p" l/ B5 m. R7 Z许家栋 7 a" c, i7 u; I( O3 s4 L' T
/ Q+ c# n8 M# w+ h& P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实质就是把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分为六大总纲,即六大症候群,每一经(纲)都有其特定的病位、病性和病态,这种辨证方法,有利于医者在各种复杂的症状中精确而迅速地抓住疾病的实质;是一个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疾病共同症候规律的法则,便于展开论治,由博返约,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精髓思想——辨证论治(也可叫辨证施治)的精神。6 \6 j5 r! t6 L% R3 @7 w; I
3 n8 a1 q/ I) S&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