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9 G; ?& {1 `: f% h! R' N: c- j( k
5 Y5 w1 K9 C0 {- h' e" I 4 _& @* _- L/ ~+ @2 C( c7 a
业与命运之区别:佛教不是宿命论$ N# F o* y2 j! g, z7 O' T
# N0 C# N, {: ~" A- c
; Y( b0 C- z5 N* e节选自《顿悟——在刹那中觉醒》0 M! t: M" g! ?0 H
* }% ^! c# f: w5 z+ V: R& X7 G
+ `7 Q- m3 s1 Q4 H; r( X
第三个提醒是因果或业。在字面的意义上,业指的是“行动力”;在本书之中,它主要是指“精神上的行动”。不管我们可能参与哪一种形而下的行动,在每个行动之前,都有一个相关联的精神行动。
) @0 R& B3 J4 N; p
9 @8 [+ s: p9 I6 Z1 p0 y一般来说,我们必须辨别“业”和“命运”的不同。佛教的业观并不主张事件的结果全由我们的业决定,我们的行为源自于过往。如果说,每个人全都受到自己过去业的影响,那么我们的业观与宿命论的观点便会完全相同。我们将生活在一切已被预先决定的世界里。事实上,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蓝图,而且有小部分时间是放在修持佛道上,而另外的小部分时间是放在很久以前开示法教的佛陀上面。如果生活完全被业预先决定,那么那些百分之百被过去的业预先决定会成佛的人,不管他们今生做了什么坏事都会成佛;而那些百分之百被过去的业预先决定无法成佛的人,不管多么努力都无法成佛。除非由于业力我们必须如此做,否则介绍佛陀的灵修之路、修行或努力工作将是没有用处的。; k& F C' [& `+ r, i
3 @3 p+ K2 r4 w" B3 f* \$ m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当提到业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不是命运,而是一种状态。在这状态之中,过去带有某种比重和力量的行为影响着现在的生活。我们确实有一张生活蓝图,不过在这张蓝图中,过去的业和现在的业都带有某种百分比的影响力。举例来说,或许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中,过去的业带有百分之五十的比重。这意味着有空间余地让现在的缘产生,去影响当前的境遇,因为现在的业对于当前的境遇也能发挥一半的影响力。过去和现在的业一起构成百分之百的业,或是全部的因果元素存在于任何一个既定的情况中。, _( L! S% H. V% N7 h, l: M, g3 E
+ R! h+ D6 S ]! {( {7 r
从这个观点来看,先前的业像是一株花的种子。这粒种子具有长出美丽花朵的潜能。然而,如果将这株花的种子放在桌上一百年,它将不会产生任何结果。为了让这粒种子能产生潜在的结果,许多支持的条件必须聚合在一起,例如:合适的土壤和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当这些支持的条件同时存在时,种子便会产生它的结果——变成一株花。
5 ~; Y# w( A+ [9 E. `' c( a- U( ~! Y* g- d3 d! D3 E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这些都是业的结果,有些来自过去,有些来自现在,它们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即使如此,如果没有空间,这些业的种子业无法长大。在目前的时刻,我们需要空间来让这个果长大。此刻我们有很棒的机会去决定想要如何栽种这株花,以及想要如何和它建立关系。处理业的问题,意味着知道如何平衡现在和过去的业,一如知道如何解决成长中的种子能量。
9 h# t" `8 j. J9 W' L8 _6 N9 W. ^
% E& x! e2 p! r) b$ ~例如,想象一下因为过去的行为,现在我有杀鱼的业的习性。如果过去的业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或许只占必要元素的百分之二十五,那么将有一种自然的空间感,让我能轻易避免重复杀鱼的负面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业果。不过,我必须努力。举例来说,这个业可能以邀请我共度长周末或度假的形式出现。一个朋友可能靠近来跟我说,“一起去钓鱼如何?在乡下的湖边有个漂亮的地方。”所有基本的支持条件可能都聚在一起,它们带着我实现了这特定、过去的业。我可以跟随那百分之二十五,将它增加到百分之百。也可以选择处理那个情况,努力看清我要怎么做才能超越那个业。8 M; m; G! ^) P& n* ?. X9 A/ Y
0 ]! D; O9 Q9 {# u! k; {
这是第三个提醒:思考因和果,它是世俗谛的自然法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