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8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利用名言,仅仅是能相,能界定,能对治。佛陀在宣传他的教法,安立名言的时候,没有所诠的义,只是能。佛教里有一句话,叫 “ 非如其言而有其义 ” 。佛陀利用名言仅仅是假安立,是唯名无义。5 e! R; g/ f* M
比如有人问佛的行相是怎样的?佛经里说: “ 非有非无 ” 。 “ 有 ” 好理解,就是存在,摸得着,看得见。 “ 无 ” 也好理解,就是摸不着,看不见。可是非有非无,又摸得着又摸不着,又看得见又看不见。这可就玄了。
, c$ h/ }4 I+ O1 F8 f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解这 “ 非有非无 ” 越解越玄,把佛教给说成玄学了。在佛陀的教诲里什么是非有非无呀。首先,对于凡夫总是执取二我,执取自性,以为那二我才是真实的有,佛陀说佛的行相决不是你认为的这种有,(是)非有,对治我们众生的增益执;, l) D x6 l8 o, o; y" u
但是佛陀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的真实的真实性你也不能认为没有,否则就是对宇宙人生的地真实性的损减,也依然是错识认识,所以佛陀所亲证的诸法的真实性决定有,(是)非无,对治我们众生的损减执。这样就把佛的行相,能界定了。
; X% E# p$ u. P6 K! d' I可是我们总是要在 “ 非有非无 ” 这四个字上执取一个实在的义,以为佛所说的佛的行相,是在有与无之外的一个第三种状态,叫 “ 非有非无 ” ,玄而又玄了。' Z! T, r4 b3 v
其实佛陀在安立 “ 非有非无 ” 的时候,只是能界定。 “ 非有 ” ,能对治我们的增益执; “ 非无 ” ,能对治我们的损减执。没有一个确指所诠的义,而我们却用凡夫运用语言的习气来理解 “ 非有非无 ” ,这就错解佛意了。) x, Y( J0 Q) ?2 x' G0 Q+ u0 h8 h
8 A) i' y, R# |% y3 c: W) V5 g6 e8 i[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8-3-18 09:1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