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信及录》 清·林则徐
5 ], q0 n8 R) E# K+ q
/ p7 h& U) a3 A- G5 W5 J. ^) a 林文忠公文集
8 N; P2 ~( }: S0 v. g
5 K( h5 `0 u, D2 N (编者:孙静)
! s! b6 w L. {9 U8 G3 W0 I ]/ v8 j- z$ u$ C2 L9 @: n1 V% U
(1785~1850)
5 n- z4 [% X3 C& Z8 w0 d1 s A- F5 V5 u! p
近代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贫寒家庭。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1811)成进士,此后历任编修、监察御史、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道光十八年(1838)底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毒品鸦片,收缴焚毁鸦片 230多万斤,同时积极组织海防,多次击退英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和进攻,成为当时禁烟运动和抗战派领袖。鸦片战争全面爆发后,投降派得势,他被革职遣戍伊犁,于道光二十年赴西北。在伊犁期间,辛勤从事屯垦事业,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8 ^# X. l* y6 v; s
9 O0 `& Q+ x6 _5 O 道光二十五年赦归后,曾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二十九年告病归里。次年又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派赴广西镇压太平军,于途中病故。: U. w. n( q. N/ e9 K% U
* `# m3 n* V. Y, c9 F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前后开明士大夫的代表。他在内政方面,不墨守陈规,敢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对外方面,能打破“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在广东期间,搜集西方书报,译辑《四洲志》,开启了研究外国的新风气,成为睁眼看世界的带头人。8 V, L- h& B. \: o) U. m
6 w0 D6 s- c: I! @" N
林则徐一生主要精力从事于政事活动,只是以“余事为诗”(徐世昌《晚晴□诗汇》)。嘉庆末年,他在翰林院供职后期,曾参加宣南诗社的活动,但为时不久。/ O; z5 |& _- z) C7 J& \# ]* u# {7 |
5 _+ t& y, V* I3 E% h 林则徐今存诗500余首,虽然大都是友朋赠答、题图咏画以及记叙宦游所历的作品,但是其中仍然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和一定的批判精神。“未与嗷鸿□菜色,难除害马愧蒲鞭”(《石梧移抚吴中七叠前韵奉寄》),就表明了他的诗心歌怀所系。他在诗中歌咏济时拯民精神,痛斥贪黩奔竞之徒,有些诗直接触及腐败的政治。如《驿马行》、《病马行》等揭露了“太行神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刍”的黑暗现实。 《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说:“苟当改弦张,断制必刚毅”,表现了更革弊政的坚定精神。鸦片战争前后,他的感情更为激越。作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筠尚书招余饮沙角炮台有作》,写海防将士的昂扬斗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为中华民族吐气,是本时期诗坛少见的佳作。: y* [ U* t7 Y' p
鸦片战争爆发后,投降派日益得势,他的诗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深沉忧思和对投降派卖国苟安的愤慨:“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程玉樵方伯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搴茭沉玉谁输赋,□雉刳羊屡请盟”(《寄酬石梧相怀之作四叠前韵》)。同时也委婉地表现了无罪遭遣的不平和抗英壮志未成的愤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了他忠贞不移的爱国精神。* p4 I$ }) }' e8 C
在新疆写下的一些诗则表现了开发边疆、巩固西北边防的豪情:“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寄酬梅生见赠五叠前韵》)他的一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如《即目》、《出嘉峪关感赋》等,气象雄伟,表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气魄。& m! Y" k9 {$ Y+ T
, n: @7 @# Y" h& S6 d
林则徐的散文以奏疏、公牍、书函为大宗,也有少量序记、题跋、碑志等文字。这些文章以时务为核心,比较广泛地触及当代的主要矛盾和政事弊端。他的奏疏等政事文章深察情事,切中时弊,而出之以洗练晓畅的文笔,活脱自如,如《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等都能突出反映这种特色。他的一些书函(包括家书),如《复邵蕙西书》、《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致沈鼎甫函》等,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眷眷于国事民生,意切情深。《复邵蕙西书》论用才语,熔铸自身的沉痛体验,饱含血泪,尤为感人。 F/ P3 _0 [5 L# O
$ n7 c* F+ @6 K: N. [1 \$ B
林则徐主要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60年代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林则徐集》,已出《奏稿》3册、《公牍》1册、《日记》1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