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灭为乐! c9 g! [4 D. z4 @
6 {4 W( P+ a: t! ^6 ~. {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4 o) H9 b4 |/ n6 m2 ?! k% e
4 i6 K& L+ s) z7 i「寂灭为乐」。这是《涅槃经》里的句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乐」是趣向、趣入、通达的意思。「寂灭为乐」是通达诸法无自性,在空性寂灭中,无生死涅槃可得。
7 `6 z$ l6 a8 j. X. G- ~9 i6 [3 W& S4 m6 n5 S* w
《般若经》说:生死的这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就是毕竟空就是不得生死。那么不得生死,那也就不得涅槃。没有生死可灭,也就没有涅槃可得了。是不住生死涅槃二边,于无住大涅槃中现起一切法,而一切法都趣向于寂灭。我以大乘般若性空的立场做此解释。* L$ }/ ]2 Y4 E& N+ q! g/ v
# j2 w% a& ]1 N: P; T) ^
「无事忙中老」。「无」有一个我在做「事」,没有自已的立场;只有众生的需要,为利益众生而奔「忙」,在此「中」岁月已「老」去。
) E. ^. S; k# \
2 e) n) t; w: F1 n/ A/ \6 y无事不是閒著没事做,是指心中没有罣碍,心无所住。为度众生利乐有情,日夜奔忙而不知岁月已流逝。师父说:「我决不为困逆环境而妥协,但愿为众生行乞」。所展现的是观音菩萨慈悲与智慧的大悲愿力,并以佛法经典为活水源头,从传统文化中萃取养分,滋润当代人心,为提出社会所需的指引与建言而努力。
4 _# Q8 A2 L( o9 W, m& s9 G4 x* D s
「空里有哭笑」。在「空」性「里」边,没有自我中心的执著,但是「有」如梦如幻「哭笑」的无常变化。
: v. b# } a' q* _$ G. m
6 `6 y5 g5 S4 C. c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诸法虽然一切都是自性空,是毕竟空寂,但是还是有色可见,有声可闻的,还是有色香味触法。一切法还是如幻有,所以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心中不执著任何一种境界,那么不住于中间也不住于两边的「中道观」。' u: @, n+ W$ Y# g3 o
% }: {7 ~; j+ j. C/ f0 F师父在禅修开示说:空是不执著、不攀缘、不依赖、不贪恋明和静的境界,而将心住于无所住的状态,「无所住」是指心清楚有明有静的境界,但是不觉得自己很欢喜、很有成就感,这就是空观,这也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R" y) Z% P1 R, S
8 m5 n* H. u6 J( C9 @
又说;「空」是要空掉什么?空掉苦、空掉对于身心、环境各种现象的执著。空了以后,就没有我、没有自我中心的执著了。* H. }4 E: ~5 K+ B) t1 E
/ c2 Y5 U) P: a- ?, Z5 |
「哭」是艰困难行的逆境;「笑」是欢喜圆满的顺境。虽然有逆境有顺境,但是自我中心不执著。或者是说;「有哭笑」是受想行识的觉受,还是有色香味触法但是没有自我的执著。7 M M6 g: g3 z& R) D1 e9 J( @
. [3 Y. b6 W4 Z: h
8 f5 p: H1 z9 g「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能通达从无始根「本」以「来」就「没有」常恒住、不变易的「我」,名为无我相。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生,刹那刹那生灭变化,是无常、败坏的必朽之物,里边没有实体性的我,另外没有我可得,没有我就没有生死,所以「生死皆可抛」开,没有生死可得。
3 v5 Q* _" I0 c# D" f
8 u. `) X7 m+ V" q3 G$ \《阿含经》说;我是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作用,名之为「我」。现在观察色受想行识,没有常恒住不变昜的我,无我相;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的法相。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生命的现象,我们在色受想行识里,执著有一个我,这里有能诠的名言、也有所诠的名言相。只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来假名为我,不是真实有我的体性,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当圣者正念现前的时候,这些相都是寂灭相,没有这些分别。& |4 b f B/ Y; z; Z
# b7 S* u7 M& q, b. o4 t《梵问经》说「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诸佛弟子得解脱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切法无生,无生故亦无灭度。一切法不可得,是以不得生亦不得灭,假名生死涅槃。( q, F9 C. Y; ?8 b
6 _: a! c5 K; H2 Q师父不住涅槃不住生死,这种大菩提心大慈悲心;是大乘菩萨的心境。从这里看出来师父有乘愿再来的意思,我认为师父有这个意思。
" T8 _. q1 k, G, I, m; b 4 N2 X4 Z5 ^4 G. ~3 F, W" Y8 Q
最后我引述师父在《圣严法师教话头》书里的所说的;「我在这里要指出一点,佛法没有要我们去追求或得到什么东西,并且教我们不要依赖什么东西。心内也没有可以让我们坚持的、保留的或珍惜的。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你才是真正的悟境现前,也唯有到了这种程度,才是无漏的智慧。」。
& N( @+ X7 |( D W/ D3 o. `# S4 S
3 p0 H9 s( d2 @# w+ d7 O2 P弟子 陈传耀 释 2009/2/8" C1 m' R0 Z- u1 e
# n9 L2 l( u, ~3 I Z8 n, X6 z" c[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9-2-19 13:2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