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80|回复: 2

苦罪悬疑与基督受难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4-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转自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7020 A& O/ k& m$ t
6 y9 H% v. x* u! _* }5 |, Z$ A
自五四运动以来,伴随著各种西方思潮涌进中国,无神论也在中国流行起来。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基督徒跟无神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科学与信仰的领域∶科学是否与信仰冲突?二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信仰的领域∶哲学和信仰谁是谁非?这两个领域的争论,都带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m3 D2 a- Q0 d2 ]6 s

+ l0 q/ `$ r' S. Z4 I; P8 S进入21世纪以後,随著後现代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笔者相信,中国基督徒跟无神论的争论,将会(或者已经)发生变化。争论会日益集中在“苦罪悬疑”这个焦点上。这不仅是因为,“苦罪悬疑”是当代最被关切的问题,而且在中国文化中,有超过2,500年以上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虽然无神论在中国是20世纪才流行起来的,但中国无神论的根,却长久地扎在“苦罪悬疑”的土壤之中。
- ~; z* u" _$ B% ^
$ H, G  g3 i0 A2 f, g$ T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约翰福音》9∶1-3,以及耶稣受难的角度,思考苦罪悬疑。我们的思考分三部分∶一、“一个生来是瞎眼的人”;二、人间的苦罪悬疑;三、从基督受难看苦罪悬疑。
5 y! o' E. x# I, O, t
8 `! ]7 r; N" G  m' I* p一、一个生来是瞎眼的人
' U/ W* V  U: N5 u7 ^
5 ]& x( N7 c: l+ x4 R“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约翰福音》9∶1)9 k) B6 v$ [2 t" e; s5 o
; O0 `# B2 j" J6 R3 F
《约翰福音》的特点之一,就是记述中包含深刻的属灵寓意。这一个生来瞎眼的人,又有什麽深刻的含义呢?从整个第九章的内容来看,这生来瞎眼的人,就是人类离开神的缩影。5 q% }! x: |4 ^- d3 y* X+ T/ N( f" T

  P/ a" ^  |5 K* N* W在不久前的一个见证晚会上,我听到一个姐妹的见证分享∶她梦见大群的士兵押著大群倍受折磨的人。而且,她自己也受到这群士兵的追赶。无论她逃到哪里,那些追赶她的人也到哪里。她躲进家里,那些人早在屋里等著她。她逃出家外,追赶她的人更多,而且越来越多。她简直无处可逃。这时候,她听见从天上传来的声音说∶这就是没有神的光景!5 t( r7 d9 }$ A/ @/ C3 Q; e
6 m5 k+ q* b) m* p( |$ h# W* h
如果我们有属灵的听力,那麽,我们也可以听见圣灵透过《约翰福音》9∶1对我们说∶这就是没有神的光景!任何一个不认识神的人,就像一个生来瞎眼的人,生活在灵性的黑暗中。! i1 F/ T/ ~1 Q! V' E: U# d
0 U+ v3 H. r( `7 d" H( T0 c
什麽叫灵性的黑暗呢?就是人活在世上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活著的意义究竟是为何。人之所以不同於世上万物,就在於人不仅活在世上,吃、喝、拉、撒,生、长、老、死,而且活得有更高的、永恒的目的。, A4 p  E. G" |; I
0 @" t8 N5 ?7 Z% t" d
对於其他动物来说,为什麽活著根本不是问题,它们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活著或消失。但是,对於人来说,这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当人活得跟动物完全一样时,就是活在黑暗之中,就像这个生来瞎眼的人,一生不见光明。
- |# E' T9 V  E% f
( {# M* _  W2 z& z& R如果我们看看周围不认识神的人,或者回顾一下我们自己认识神之前的情形,就会发现,不认识神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活在黑暗里却不自觉;另一类是知道自己生活在黑暗中,愿意寻求光明;第三类人知道自己生活在黑暗中,却拒绝光明。
" i9 e7 H8 b, F- Q( Y/ ]
2 [& X, @8 v$ f" Y第一类人又分为三种∶
5 B& J  y" i! I- U( N0 j2 }6 i% {2 [$ q2 o% E
一种人是无忧无虑的乐观主义者或享乐主义者。他们把世界当作游乐场或安乐窝,生活得快乐自在,直到有一天这种生活被打断为止,就像一个人从睡梦中惊醒一样。
3 R. p" B2 S3 r  N% \* ^6 `/ h, R' C7 r0 d
第二种是充满忧患意识的成功主义者或功利主义者。他们把世界当作竞技场或战场。他们活在世上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成功,击败所有竞争对手。% K) Y% v  [2 @' G0 c. p
# g* V, ]/ P! X# d$ [' r9 I
第三种人是理想主义者或理性主义者。他们虽然知道这世界是黑暗的,却相信自己拥有光,这光就是他心中的理想或理性。他们坚信,自己的理想或理性,会给世界带来光明。
; p5 D- r' H, \2 W+ {
7 i' t/ x  e( E在西方,由於受现代启蒙运动影响,第三种人特别多。在中国,由於受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第三种人也特别多。但从20世纪後期开始,这一种人越来越少,纷纷转变成第二类和第三类人。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从现代转变成後现代的巨大社会文化变革。
  K) X6 q& p; `, B: O7 w' z$ X1 I, M. i
二、人间的苦罪悬疑7 D+ [3 D! k6 ~( u" @3 i
8 G9 k# q/ b1 c  s) n
“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约翰福音》9∶2)这节经文进一步涉及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苦难和罪恶问题,或称“苦罪悬疑”。
8 h' `" M" V+ K
, x" H$ q+ X+ h4 F“这人生来是瞎眼的”,这涉及一种人间的苦难∶身体的残疾。' F+ f% Y% `7 y' z
: H5 G% q( L; T
所谓苦难,是指任何种类的痛苦∶
+ z/ n+ A8 j& ^7 V" w0 D
5 O  T* c* h3 Z, N  g1. 身体上的痛苦∶生、老、病、死,或自然灾害带来的疾病和伤害。
" S1 ^' l1 s3 p
7 V4 V9 n* @1 O2. 社会结构带来的痛苦∶社会不公造成的欺压、剥削、种族歧视、阶级偏见、工作过劳。
' _* S1 R0 [0 p/ g
" @# x* F8 K& `( \+ V3. 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失望,孤单,被离弃以及背叛的感觉,不能如愿去爱的痛苦。2 U7 H+ l2 X/ Y+ ]! T0 k( `" F

: x' ?1 F" y( a' P% _% n7 G9 I4. 因别人的苦难而痛苦。9 O; S5 Z! [% U! w# t; `

" X% d. \# @/ B# U5. 还有一种无辜者的苦难,就是行为正直、品德高尚的人遭人陷害,或者充满仁爱的人,自愿为别人的利益而受苦,甚至牺牲宝贵的性命。" L# V, ]1 D  g4 m1 C

! [: }2 w' D% h. G0 x4 N除了苦难以外,这节经文还提出“是谁犯了罪?”。罪恶是人间的另一种普遍现象和难题。很多时候,痛苦和苦难都是由罪恶而来的──德军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波尔布特和他的跟随者的暴行,导致柬埔寨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波斯尼亚和非洲的种族清洗,等等。5 B! g+ c# N# ?

8 O; F2 R5 F9 \( r5 ?当然,有更多的苦难和罪恶,是陈腐和平常的,但不比上述的罪好到哪里去。例如夫妻之间的不忠而导致家庭破裂,自私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整个社会对罪恶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等等。) K" q! \, v" Y1 P1 p; \2 W
$ R- i2 A, ?$ j) o) ]; t2 h2 Z0 i
苦罪是人类真实的生存境况。世界上有各色各样的苦难和罪恶,多得令人震惊。5 U4 i. x+ k9 l8 Q1 O/ x
; J$ P* d1 J: R9 C8 o! C+ c5 G
去年香港发生的“陈冠希风波”中,众多女艺人的裸照曝光,引起社会舆论哗然。这个风波就像在当今社会这块大银幕上,掀开了小小一角,让我们看到这个光鲜亮丽的社会後面,种种的真实面目。
) {' w( X8 ?% p
, d8 k; `% o. [0 e" d$ N首先,我们看到有多少像陈冠希那样的男人,仪表堂堂,多才多艺,却玩弄女性;同时我们也看到,那麽多女歌星、女艺人,在台前光鲜亮丽,私生活却不能见人、见光。7 Q3 ?; y1 _: Q! ]. ?1 _. l$ |

3 V0 R' c  k/ F& f) X# W$ g当然,我们也看到少女的情感被欺骗、心灵受伤害、形象遭损坏,甚至导致婚约解除。我们还看到黑社会的非法勒索。不过,我们也哭笑不得地看到,受到牵连的女艺人当中,有些人正是以清纯少女的形象出现,而吸引著大批的观众,具有巨大的商业广告价值。因此,这个风波也危及到她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危及她们跟大商家签订的钜额广告合约。/ t2 c! _5 L) X! M( X
3 o* Y: X2 O1 x- ]) f% `! _
佛教及犹太教的不同观点
( W0 {4 }1 M9 H2 V4 F# p& ^5 j+ @
7 |  P3 ^( F/ h“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论到苦难与罪恶的关系,犹太人相信,一个人的疾病是由罪恶造成的。这是一种善恶报应的思想,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类似。不同的是,佛教不仅相信“因果报应”,而且主张“轮回论”。. q1 X4 G5 Y& b9 J& B# |7 b
8 k8 ^2 B* Y* N- S& L* o9 ?! J8 h) a
犹太人不相信“轮回论”。犹太人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相互的关连,特别是血缘家族的关连就更加紧密,所以“善恶报应”的原理不仅适用於个人身上,而且适用於家族。
" i( Z2 I1 @, _- [4 w. S1 f. H2 f# N3 Q/ `  E
而佛教比较注重个人主义,相信“一人做事一人当”。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好人遭害、恶人反而亨通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因果报应”的原理难以解释的。佛教就用“轮回论”作补救∶好人之所以遭害,是由於前世所作的孽;恶人之所以亨通,是由於前世所积的德。6 n3 x5 y  y# S& q2 N

; K6 U3 _) o6 k8 G$ W" I2 S# Q无论是犹太人的信念,还是佛教的教理,虽然在逻辑上也许可以自圆其说,但各自都有弱点。犹太人的善恶报应牵涉到祖先,对於信奉个人主义的现代人来说,不如“一人做事一人当”有说服力。而且,祖辈作的恶与今人受的苦,或祖辈行的善与今人蒙的福,其关联常常是难以检验的。这让人如何信服?
$ J5 r: O& G0 m/ C. j4 u  l' L
2 S% \( ]! B) U2 ?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论,涉及到一个人的前生和後世。前世、今生和後世之间的关联,更是无从检验。对於讲究科学实践的现代人来说,也缺乏说服力。, S6 j! ?4 U& ?1 w3 i7 ~  P$ Y

' m; p+ ^, n' w而且,这两类解释都不承认无辜人或义人也会受苦。: `6 @# u9 I7 n
7 T+ o6 g, A9 K0 Y, j% L
不能、不愿,还是漠不关心?2 P5 F- w7 O, r+ t; K8 \
4 _# y+ ]# C6 a( ]; C
我们这世界里的苦难和罪恶,令相信有上帝的人也很烦恼、困惑,先知哈巴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哈巴谷书》1∶3、13∶“你为何使我看见罪孽?你为何看著奸恶而不理呢?┅┅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
) F2 t. t# x1 c) @
+ k9 L' q& x1 D2 w1 G当一位信徒看到、感受到自己或朋友生命中,那活生生的惊人的痛苦时,他便可能被引诱,开始恼恨上帝。他不再信靠上帝,在上帝面前惧怕,不再以上帝为慈爱的天父,觉得自己被遗弃在一个角落里,没有得到上帝的关心,甚至对上帝心存苦毒或叛逆。
' j  f1 Y5 ?, u1 d8 ^7 x) K4 ], z: I8 G3 ^1 x$ U
对於那些本来就对上帝存怀疑态度,或虽相信上帝却缺乏信仰根基的人来说,面对苦罪,就更容易产生质疑,质疑是否存在这一位全能、全知、全善的宇宙创造者和护理者。
6 S7 ^2 A3 s5 f* A4 |% X# n" P) q) m/ t" W+ R, m
这样的质疑,自古以来就有。例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就问过∶“上帝是否愿意防止苦罪,却不能够呢?如果是,他岂不是无能?或者上帝是否能够防止苦罪,却不愿意?那麽,他岂不是心存恶意?如果他既能够又愿意防止苦罪,那麽,为什麽这世界还有苦罪?”
) L9 ~9 a, t" Q1 j$ d) \5 d2 `' g: c- H. Z8 `' J! K
有人据此宣告说∶不存在全能、全知又全善的上帝。但这样的结论实在过於草率。下这种结论的人,过高地估计了人的有限理性,认为人有资格去判断上帝能否容许苦罪发生。实际上,人并不能根据世界上苦罪存在,就推论出“不存在全能、全知又全善的上帝在掌管宇宙”。例如,如果苦罪最终是由受造者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那麽,一位全能、全知又全善的创造者,为了受造者的自由意志,而允许苦罪暂时存在,并非一件不合理的事情。) [  R' y& g2 E
# m  m4 S" g' L1 `# r) S" n9 w
不过,苦罪对於某些人的信仰的确会构成危机。有一些人在情感上质疑上帝,感情上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一个全能又仁慈的上帝,竟然允许恶人无法无天,而无辜人却遭害。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和罪恶对人的信仰,确实构成危机。6 u" M" i9 T% {+ a

) G$ s5 |8 q' ~又假设我是一个有神论者,我在理性上承认上帝的存在。或者我接受有神论,只是因为它能为一连串现象,如宇宙的起源和秩序、对与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提供最佳解释。但在苦罪面前,我可以转而接受“漠不关心说”(即世界的第一因如果存在的话,它对世界既无恶意也无善意,是漠不关心的),这观点似乎比有神论更有说服力。9 j  m+ ^4 t9 O& G
7 r  s" n) Y0 N1 a7 s5 w) u$ ]
这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形。在商、周时期,中国人信奉一位至上神,称作上帝或天,他不只掌管自然界,而且掌管人间事务及王朝的兴衰更迭。但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动乱,无数中国人对上帝或天的信仰,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8 b9 [4 d& g2 z& L8 s# `3 y$ V0 a7 \( u7 L  p
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老子把宇宙的本原称作“道”,然而,老子的道却不带任何情感、意志和目的性,它以无为而无不为。
' b" H; @3 P/ c! q/ v9 k+ \2 }1 b/ M+ y. ?, H  t9 Q( |8 ~& ]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漠不关心说”,认为宇宙的第一因并不理会人间的道德、是非和遭遇。所以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并且提倡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生活。老子的“漠不关心说”,影响中国文化二千多年,深深透入中国人的骨髓之中,成为现代中国无神论流行的一个文化渊源。2 d% u. x5 f$ j* T; b$ @

6 f& U! h! @: D7 P' M& \( Z2 S, X三、从基督受难看苦罪悬疑
2 C. S/ |) R1 m  M# O2 g) S& e* _% O  T) j' c. e
“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3)
# @9 \) V8 E) q
1 m9 c, {$ G1 `$ D耶稣在这里并没有否定“善恶报应”,但他认为把这个原理套在生来瞎眼的人身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不但不能给予这个不幸的瞎子任何帮助或安慰,而且近乎冷酷无情。值得留意的是,耶稣在这里明确地为这人的受苦,提出了一个积极的理由∶“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 X- h2 w5 ]/ p* A5 {

& v; |( M1 A, a5 x耶稣的这个答覆,是异乎寻常的。在人类对苦罪的悬疑中,最核心、也最难理解的,就是“无辜者的苦难”或“义人的苦难”。在旧约圣经里,特别是《诗篇》和《约伯记》两卷书中,不断提出“上帝为什麽允许义人受苦”的问题(参《诗篇》73∶2-5,12-16)。
- c, @* S& d% z5 o1 D4 n, E% p/ |1 w
不过,虽然在整个旧约中,“义人为何受苦”的问题不断提出来,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给过正面的答覆。只有在新约里,才由耶稣第一次给予了正面的答覆。
& P; k0 c, Z5 _; |) B. U, e" P- f
6 m" x) z! ^7 E有两层深刻的含义& X& `, U3 i, F  e- V) [7 _
: r; x$ ~4 v& K2 l) \
从上下文来看,耶稣的这句话,有两层的含义。, s) B; T# y6 D7 Z; x9 |; K  p" y3 Q

. s+ r$ _: U% N  n  u0 Y6 v首先,耶稣的意思是∶这个人生来瞎眼,不是因为他犯罪,也不是因为他父母犯罪,而是神要通过耶稣的手来医治这个人,叫他的眼睛得以打开,恢复视力,由此就显出神的作为来。, Z# m' N9 A! g" `  t
& v3 c% d  ]+ P
这是最直接的解释。不过,耶稣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是影射他自己的十字架受难。
/ R3 w1 y; @9 N; u6 M% A; I6 d( Y8 i0 ~, G/ [# ~5 X+ ^$ W
现在让我们来读一段记载耶稣受难的经文,《路加福音》23∶44-47∶“那时约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头变黑了;殿里的幔子从当中裂为两半。耶稣大声喊著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百夫长看见所成的事,就归荣耀与神,说∶‘这真是个义人!’”2 {8 k0 G2 w6 H  M" [3 w. V
5 ]# N' h" s! d) M
这段经文包含三个要点∶(1)认同;(2)审判;(3)拯救。让我们依次来看这三个要点∶8 ~! I& `5 i' X( V- H3 q
8 t+ ~. Z' g  C
第一点∶认同(46-47节)
+ D: W& \5 e1 a/ j( \) V
( @( H$ L, h& A  m% V' q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後断气的时候,大声呼喊说∶“父啊!”由此表明他是神儿子的身分。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里,都记载了当时在场的百夫长所说的话∶“这真是神的儿子!”而根据路加的记载,百夫长说的话是“这真是个义人!”4 _! C0 E* b) c3 s

, H* Y9 _* K! J3 o# B* _" `我们无需询问究竟哪个记载更符合事实,也无需设法调和这两种不同的记述。正确的作法是,凭信心接受不同的福音书作者为耶稣受难所作的见证。马太和马可见证了耶稣是神的儿子,而路加见证了耶稣是义人。无论“神的儿子”或“义人”,都是耶稣的真实身分。
+ W8 }) e+ ^( C* n& h/ R& V7 c
% Z8 V* f& \' X我们要重视的,是这两节经文所包含的神学意义,就是“认同”∶十字架向人类有力地表明∶上帝爱人类,上帝与人类认同,上帝承受人类的苦难。; T& V6 Z% {! f9 F# x. v

3 g3 m) q& a( g, q第二点∶审判(44-45节上)3 ~7 Z0 I) V- M
, k* r! m4 W* s# Z- A
从正午到申初,就是从中午12点到下午3点,遍地都黑暗了,日头变黑了。有人认为这期间发生了日蚀。但不管是否发生了日蚀,总之是大白天一片黑暗。在属灵的意义上,这表示耶稣在灵里经历了上帝对他的审判和离弃。所以,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里,都记载了耶稣用《诗篇》22篇第1节大声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什麽离弃我!”
5 Y$ ~" r; Y8 \# h- m; c+ o0 k  O& I! e  o4 Y9 H  [: U
耶稣的喊叫,不应理解为仅仅是感情的宣 ,或仅仅是为了应验《诗篇》,而是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经历∶耶稣在十字架上确实经历了上帝的离弃、上帝的审判!
' j5 {, }0 `4 I$ X! c; O3 k3 \( g; ^4 }* _( j! b* i
我们要特别重视上述经文的神学意义──“审判”∶在十字架上,上帝不仅与人类认同,同时也通过离弃钉十字架的圣子,而对人类罪恶施行了审判。
$ d+ w. S5 Q: D1 r3 B: B+ k& V. c  s" M$ T
这审判虽然发生在历史中,但也是“末世性的”审判。因为那些通过信心与基督认同的人,将来就不再受末日审判了。这审判也是“替代性的”。因为圣子背负人类的罪,替代人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上帝的审判。
' g2 p( S( u7 S2 k0 l
1 P" F  K8 i: h第三点∶拯救(45节下)
" n* x% S2 Q  @0 W5 Y' \* \, \; H8 f( v& ^; F# k, o
马太、马可、和路加,都记载了耶稣断气的时候,殿里的幔子裂开了。我们若想明白其中的属灵寓意,需要对圣殿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
1 ^6 ?7 e. p- X+ ?; m. `3 C
4 Z6 K! B# Z6 b6 I6 _; y- e圣殿分为至圣所和圣所,两处用幔子隔开。至圣所是存放约柜的地方,也是神所在之处。一般人不能进入至圣所,只有大祭司一年一度才能进入。进入之前必须用祭牲的血涂抹洁净。所以,圣殿里的幔子所代表的属灵意义是∶罪把人通往神的路隔断了。而幔子裂开则表示,人通往神的路已经开通了。2 v1 |+ C, g( c% L
5 ~3 [6 `) t# S& k2 t" t8 d, M
所以,上述经文所蕴含的神学意义就是“拯救”。正如《希伯来书》10∶19-20说∶“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著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8 p" j1 o; n* }9 R6 p
2 l$ _4 J5 u- w" T可见,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上帝的审判,他的身体裂开,鲜血流出,从而除去了神人之间罪的幔子,开通了神人和好的路,完成了神对人类的拯救。
7 _$ X- I+ O3 d* T" Y) ^# s5 _2 g# r" ~* e9 L5 F" m: C
总结这段经文∶耶稣作为神的儿子和义人,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这既不是由於他犯过罪,也不是要追究人的罪,而是上帝在十字架上,藉耶稣与罪人认同,并通过离弃十字架上的耶稣,而审判了人的罪,从而赦免人的罪,恢复人、神的关系,由此显出神的作为来。
/ z: ^5 m- U0 A& d# N9 t* M
# J/ j; ?' f$ s; q9 b* W( I1 q有了积极正面的答案, Y. p7 C- g. F# R; C
6 h  b' U# T: O" q
通过耶稣受难,人类对苦罪悬疑或“义人受苦”,有了积极正面的答案。; m- {# q2 d5 W! d3 \
3 Z- `# ?1 @  H
首先,如果上帝是完全的爱,他肯定会容许人为别人而受苦,就正如基督一般,只是这苦难是自愿承受的。$ T" g8 @. e0 S8 m1 r/ y
* x0 f: T6 d5 I9 [- I
然而,非自愿的义人受苦,应如何解释呢?, R6 ^/ d& `8 A, E$ M7 q
  Q6 J; l2 E' h0 k9 x  @3 H  I
假设我的苦难不是我自愿承受的,例如,我没有能力决定是否接受某种苦难,但上帝知道,如果我有能力做决定,我是会接受这苦难的,那麽,他的全善会令他容许我为别人受苦。
5 s2 X- `8 p; F( V
0 [: ]' o5 H: x又假设,我有能力做决定,但我不接受那苦难。上帝知道我的不愿意是出於我的无知──上帝知道,如果我知道足够多的事情并有正确的情感,那麽我是会接受这苦难的──在这情况下,他完全的良善,也会令他容许我为别人的好处受苦。( K: a$ |& f. k
; u# i, w+ p' O; [
也许有人会问∶上帝容许某人为别人而受苦,对於那些受益的人来说固然是不错的,但对那替人受苦的人是否公平呢?回答是∶上帝知道,在这受苦中,不止别人,我也会得到好处。除非苦难也可以转化为我的好处,上帝是不会容许那苦难临到我的。
7 G/ ~0 x) Z8 G; I5 u3 F" X* V- _# j
7 D6 n2 ~- ^& }0 Z0 U+ A, w总之,通过基督的受难,我们确实地看到,上帝没有不理会人间的苦罪,而是藉著耶稣的十字架,与苦罪中的人类认同,并且藉著耶稣的身体和血,为人类开通了一条脱离苦罪、与神和好的道路。
/ ?3 {* ^/ `7 W, D' G" ^
) f; h, I  I: F8 U" U通过基督的受难,我们更确实地看到∶上帝不只是为人间的苦罪,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更为人类承受苦罪、脱离苦罪,提供了解救的途径。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4-1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193)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到了一个关于‘苦难与罪恶’的解释。“神要通过耶稣之手来医治这个人。。。。由此就显出神的作为来。”原来世界上之所以有苦难与罪恶,是因为神要显示他的作为。5 Q4 ~3 H+ G8 s+ C
神对人的最根本的要求是,人必须无条件地顺服于他。为此,赐给人苦难和罪恶,的确是顺理成章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6 02:27 , Processed in 0.15487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