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夕 子7 |! o2 U( S$ Y- J% Z
出来留学之前,已经有个在校园流传的"留学等级"说法: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留学美国,家境优越的学生大多选择留学欧洲,剩下的一部分成绩平平、家境普通的学生则会选择留学加拿大……也许这种说法太过片面,可在相当一部分留学加拿大的学生中,却有一部分原本中庸的学生现在蜕变成了名校生;原本依赖父母,不知愁滋味的"小皇帝"现在成了打工王子;要是来国外上学没打过工,就和你从来没上过网看过球和大家一起唱K疯过一样,你的留学生活是残缺的。
' E% y- |4 \8 y: f+ B- U5 |' Y3 ^/ z# N$ d9 [% j
也许因为留学加拿大的学生大部分家境相仿,家庭背景类似;朋友几个基本都是边打工边读书,也有开始死扛,因为学业的压力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惧怕,前两个学期都不打工的。不过日子久了,看看身边的朋友也并没因为打工而大大影响学业、耽误毕业,所以也都慢慢松动起来,跑去找工。毕竟过了18岁,都想自立,就算学费还是爸妈给,但是最起码把生活费挣出来,还能额外多点钱回国时给老妈买个名牌手袋,给老爸买个名牌皮带。反正在国外留学这几年里,大家都要老老实实夹着尾巴打工干活,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5 S# E+ j$ k; y4 ^6 G
, c) {( g% }$ J$ L) |夕子周围就有不少留学生朋友,大部分都在打工,他们用亲身经历表达这样的观点:
. P/ i4 F; s4 P+ l( j9 r5 J) e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普通而平常,既非才华盖世亦非留学"垃圾",但我们的留学阅历是受用不尽的财富。在国外打工的这些年,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宝贵经历。
. O6 I: s% O ^& f, [ P9 b
6 V, g+ A: }3 R- O- e! X6 e后厨小伙计,我打"黑工"的那些年
q$ _0 F& z% a/ _, @$ ~8 Y7 T: g4 ^
和现在不同,最近两年多伦多才放开允许留学生打工。我是05年那会儿来的,在那时候除非你毕业拿工签,在学习期间是不能打工的,要打工只能偷偷打"黑工"。而打"黑工"的范围也比较小,基本上都只能在中国餐馆里面打工。但是,在中国老板和加拿大老板开的店里打工,工钱是有很大区别的。当地的福利待遇那是相当好,而社会福利的来源是税收,交税自然成为一些商人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大部分中国餐厅的老板在招聘员工时都不签劳动合同,发工资时也就不需要交税。. ^% O, V. R- w
6 B0 r( l1 N5 `# W5 ]
不签署合同助长了"打黑工"。黑工可能潜藏在任何一家店内,只是鉴于需要"隐蔽"的特殊"工作性质",餐厅的后厨成了黑工们的首选工种。& r+ a9 [' e; l# E* E
8 j) @/ t; s; p. n5 ]虽然都在后厨,工作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对于留学生来说,最开始派给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最差最没人愿意干的工作,就是洗碗工了。这个工作职责是将盘子和碗刷干净,放入巨型洗碗机,最后再将滚烫的餐具放好,工资大约每小时6加币。洗碗工最悲哀之处莫过于待清洗的餐具数目庞大,堆积如山。此外,打破一个盘子罚款10刀,烧伤烫伤自己负责。
$ L! z t' {# l% r7 I* f
0 Y4 D! C3 N9 l洗碗工如果工作出色,可以晋级为"油锅"。油锅手是专门油炸食物的伙计,工作内容很简单,风险却高出很多,要随时准备应对扑面而来的油点子。油锅手最大的挑战也许就是炸牡蛎了,厨房永远是个忙碌的地方,没人会给你时间把牡蛎解冻,把冰冻的牡蛎放到油锅里就像燃放烟花一样,不但可以看见形状各异的油点子乱飞,还能听到"噼啪"声。飞溅的滚烫油点子,经常顺便帮油锅手免费"文身"。
7 j8 C/ d" L1 r& E0 z( h% C0 Q0 ^" P: I) Z# E) h8 J5 y
接下来的晋级就困难多了,毕竟属于餐厅"上流社会"的角逐,比如切菜手和配菜手。虽然只比油锅手高一个级别,切菜手的收入却可达每小时12至14加币,而有的配菜手的收入可达每小时18加币! 对于想晋级的员工来说,雇主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比如在餐厅工作半年以上,无不良记录(如旷工、损坏餐具等),才可获得"竞选"资格。 : W5 v" A+ I0 E' x, W& I
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洗碗工一直三级跳,晋级到配菜手的。
( Y, z9 k1 v% i
* o+ M4 o6 a! K# {回想在后厨"打黑工"的经历,真的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出国前,我从来不懂如何做家务,每次外出吃饭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点上几个小菜;常常吃不完剩下一桌子的菜。可是自从自己打工后,即使回国吃饭,也不像从前那样疯狂点菜了,基本上点完的菜都尽量吃完,还惹得国内朋友的一顿笑。不做辛苦工,不知道珍惜。这些以前自己从来不在乎的浪费行为,那些曾经随便点的菜,现在我的眼里,都会有莫大的不舍。而且因为自己挣钱辛苦,也不像从前经常呼朋唤友去唱K跳舞,去酒吧点贵的酒了;节制了很多。让我自豪的是,在多伦多打工的四年里,除了学费外,没有让父母掏过一分钱生活费。
+ z& p% l: Z8 k. [
/ F5 Z2 k6 b) y# O0 q% N$ @寿司小妹,我在日本店打工的苦辣酸甜6 @1 _; d' N6 P- T; T0 v7 ^
8 d/ x m4 v( E$ v" d
今年是我来多伦多的第三年,回想起第一个月来多伦多的时候,那会儿虽然学习、生活都还没安定下来,我就开始打工了。
8 d3 l3 I \7 g8 X$ O+ \ Q) f
" s7 x3 z& z7 t- K; K那会儿想着,天天花着从家带来的钱,毕竟有种坐吃山空的感觉。一天,有个中国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去一家中餐馆试试,每周二、四、五、六晚上上班,一次4小时,每小时7刀还有小费。第二天傍晚,我就跟着朋友去了那家餐馆面试。
: C7 s1 z4 x+ R3 ^# E" Q% X4 h1 f% Q5 b( T! K- Y: I: R2 h- d
餐馆叫Pink Sushi,是一家离学校不太远的小门脸儿,经营的是日本寿司。日本菜简单卫生,容易制作,利润也高,一份不足以塞牙缝的寿司可以卖到5-10刀。难怪许多中国人也跑到多伦多开起了日本寿司店。
* V6 H/ s8 o8 h( k" G
! N a" I7 L$ d/ m面试我的老板娘Ada时尚、漂亮。她说我的工作是接电话。在我熟悉菜单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她不动声色地看着我说:"接电话呀。"对菜单还一无所知的我只好硬着头皮抓起听筒。就这样,连一句"开始吧"都没有,我就开始了在餐馆打工的日子。
7 L$ c2 x3 {( j- t
" @6 r0 D- E! V) V" }$ l) w电话的工作无非是记录下外卖的定单,但这绝非简单的工作。光是看菜单上大串大串的名字,我的头就大了。彩虹卷、加州卷、辣吞拿鱼卷……几十种寿司和日本菜肴,除了死记硬背外别无他法。但无论如何我也记不住每种寿司的原料,谁让我无缘品尝呢。每次有人问:"小姐,你们的蜘蛛卷里都有什么呀?"我就开始挠头,支支吾吾地说:"这个嘛,有一只炸螃蟹,还有青瓜吧,不,是黄瓜。" 5 V. d5 t6 f5 Q0 j. N- B9 g# G
) `4 t6 k. i1 g/ [* ?# @( a) T
每次接电话,除了要记下客人点的古怪菜名,还要记下他们的特殊要求。有人会要求加双份的姜、酱油或色拉酱。此外,还要准确记录他们的地址和电话,不能出错,否则,司机找不到地址,我就得两头挨骂。记下来的菜单一式3份,一份留在前台,一份送进厨房,还有一份送到专门制作寿司的"寿司吧"。我必须分清哪道菜是厨房的,哪道是寿司吧的。- V" E* W* {: C2 W+ v
6 L5 D0 U' L E9 P x N! M打工的日子长了,各种附加"劳役"也纷至沓来:端茶倒水、收拾狼藉的餐桌等等。起初,被帮的人还会说声"谢谢"。日子久了,这些都仿佛成了我应该做的。如果不去做就会被认为是笨手笨脚,没眼力见儿。- C- @9 ?7 L5 X5 u
6 `% L/ C [3 w( `
小费是大家一起分的,但是这个钱是不能强制客人给的。遇到懂道理的客人还好,基本都能给10%-15%,有的客人还会给到20%;但是也有一分钱小费都不给或者给几分钱钢镚的。我有次就遇到一大队10个人来吃SUSHI,吃了100多块钱,走的时候才给1块钱的小费。因为自己做服务生,知道做这一行的辛苦;现在都养成习惯了,自己和朋友出去吃饭的时候,尽量少麻烦服务生,吃过饭有的时候都习惯用餐巾纸把桌子擦干净。给小费也都是超过10%。
$ m% | C9 ?/ |; N: e N
) t3 y5 x3 D$ I4 J2 e餐馆工作有一个好处是你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识别人的能人。你在餐馆做跑堂或者酒水做久了,走在大街上见到什么人都笑嘻嘻的,到哪去别人都喜欢你,和陌生人交往起来也很自如,因为在餐馆里每天要面对多少陌生人啊。而这个识别人的能力就更不得了,你可以一看见一个人,就能摸清这个人大概是干什么工作的,事业成功不成功,这就是每天在餐馆每天交往不同的人产生出的一个职业本能。
" w( ^" N }9 e, Z6 h
. \, F7 ~' C- z. w3 i当然在这些"打工大军"中也混杂着一些"富人打工仔";一位"山西首富"的儿子,新来乍到便买了一辆宝马四处转悠。后来终于觉得自己也应该打工挣钱。于是他"开着宝马送晚报"的故事被大家誉为留学生打工的经典传奇。还有一些开着宝马奔驰奥迪送餐的不在少数。其实呢,多数留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打工只是在暑假里,也就为了锻炼锻炼,挣点零花钱。曾经遇到一位"打工皇帝",课余争分夺秒地找机会打工,从中餐馆洗盘子到在海滩上帮人撬牡蜊,什么都尝试过。他三年没回过一次家,也没像其他同学那样总盘算着去周边国家转转,他的假期生活就是打工,打工,打工。他只淡淡地说:"我出来后就没再要过家里一分钱。"( c8 w0 B/ V7 M) w6 C1 R7 o
1 g J& y) {0 V+ m0 y- Z8 X( C; E' r
每一个成功的留学生都走过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都有一串串饱含着血和泪、凄楚辛酸的感人故事。这群在成长过程中听惯父母"修地球"故事的年轻人,在长辈眼中的"半大小子",如今也在异国他乡体验了一把自食其力的生活。说来似乎件件都是"趣闻",却只是年轻乐观的心自动滤去了其中的苦和累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