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熊文
2 m. O; t: c- V9 U9 i( Z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众多华人朋友选择移民加拿大的一大初衷。不过,对于孩子究竟应该何时来加拿大上学读书,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5 Z* X5 L; ^1 G4 ?" L
/ ^, ]9 N. S( F; r, ^. T( `' X对这个问题,新移民们普遍存在着非常矛盾复杂的心理,脑子里翻来复去地盘算着:是小学阶段或更早的幼年时期来,以便学得一口地道流利的英文,为完全融入加拿大社会奠定基础;还是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多熏陶几年,把中文和其他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再来领略西方教育的精粹? : Y) S. q& N" r. X3 q: a1 I5 T
5 h5 [! }9 G& U) S带着同样的问题,我们接触了大温的几个移民家庭,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烦恼与困惑;也采访了本地的教育行家,听取其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4 m f1 j% n7 @6 ~( h2 U
+ S. ]. j% Y! q$ {1 y1 w; J中国教育重负不堪 7 m2 B7 U/ k+ v- f) u$ t$ y" U' ]
; C/ s% ]4 J, S& j y& \% `
家住本拿比的Juliet Yu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叫张艾琳娜,在中国即将升入小学3年级。提起女儿繁重的学习负担,于女士既心疼又无奈。她讲道,都说中国大陆基础教育好,这可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儿,家里人跑关系跑断了腿,赞助费没少花,好不容易挤进了杭州最好的小学,这才只是千辛万苦的开始。
2 Q" Z; e) ?+ e' |9 S
7 E/ W$ I! b: b$ h. t7 |
$ k6 F K% C" z8 _
加拿大一间学校8 _- \0 a8 P3 t" O, d+ P% X8 U" f
自打孩子上学那天起,家里帮忙照看孩子的外公、外婆就多了一份艰巨的任务——每天陪着写作业。才小学1年级,每天的数学速算习题就有7、8页,还有语文课的《每日写话》,每天都得写起码一页的日记。才1年级的孩子,认得多少字,能有多少写的呢?女儿好歹把日常琐事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篇文字,可是别的孩子,写的都是读《红楼梦》、《水浒传》心得一类“觉悟甚高”的佳作,得到了老师的嘉许,被贴在墙报上作为范文,还获得了小红花,这便给女儿和外祖父母陡增了压力;更不用说还有练琴、学画、加修奥数等各种门类的课外学习任务了。那些奥数题,需要运用古怪的思维方式去解答,经常折腾得祖孙3人到晚上11点多才能睡觉,有时候外公外婆还会为如何解算奥数题吵架呢。 3 J; ~0 i6 l) Q( b3 q/ E
. e/ b1 e) k: V, B1 S+ i于女士说,听人介绍,加拿大的教育氛围相对宽松,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将来孩子一定要过来上学。不过小学阶段还是在中国学完,一是觉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名校学位就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二来希望打下扎实的中文基础;三呢,则是不想因为过来得太早,与那些中国国内孩子相比,少学了很多学术类的知识。
$ W _+ J3 o* f, O! p7 h1 K5 F; d9 t- O4 w6 V' R' _6 e
要学地道英文就得趁早# ~. I$ ~' x! A6 p9 Q* I
( v( V( i' F1 v王先生从深圳移民来温哥华已经几年了,9岁的儿子Henry留在深圳上学,也是挤破脑袋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小学。Henry是个爱学习肯下苦功的孩子,除了学校的各项作业,奥数、钢琴、各种学科比赛,已经把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了。
4 ]: ~ G2 T( C, L. ^8 Z3 i# Y; f
9 M, M- z0 `( ?1 d: a$ w今年元旦当天深夜12点,王先生打越洋电话回去问候新年好,电话那头的儿子报告说还在做功课,这可把王先生心疼坏了。儿子倒是有很清醒的认识,对爸爸说,学习不能放松,要是成绩差了,会挨老师训,被同学看不起,受别人欺负。 # h1 ~1 B1 ]! f/ w) ? [) t
+ w; l) D0 j+ X- J# h+ V
王先生已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尽快来加拿大上学。他认为,孩子在中国国内学到3、4年级,中文已经有了不错的底子了。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前途,必须趁年纪小给他提供环境和条件,掌握好地道标准的英语,最好是使得英文成为其第一语言。 7 `8 I" d) @% y# ?0 E. k
. E" n/ W2 X* i9 S& D% y
“来加拿大上学不是为了讨得一身轻松”,王先生心里很清楚:说加拿大学习轻松,完全是误解,这边小学课程看似不难,但已加入了很多研究性的课题项目,旨在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况且许多家庭也象在中国一样,课外加补各类科目,至于那些有心要考顶尖大学,或者冲刺美国“藤校”的学生来说,加拿大中学课程学习的繁重与紧张,与中国国内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与其等孩子在中国磨蹭到10几岁再来加国吭哧吭哧“啃”英文,不如趁年纪小,早做准备。 ( ?$ R2 A) ?% D, ^; I) s
9 Q, a! y1 x8 c
孩子学习取决于父母
8 j; y) f4 W! H% s H; f6 f ]& ^, F# [' @ N
广东来的吴太认为,父母两人若是都一心一意在加拿大定居下来,孩子当然是随着大人在加国读书好,就怕大人本身拿不定主意,中国、加拿大两边跑,连带着孩子也这边上上学,那边读读书,结果是两头不到岸,最终还是耽误了孩子。
5 z" j4 u3 x( z% `7 S% y" \* k$ L) |/ B* ^& T" r" H
吴太坦诚,自己在这方面就有惨痛的教训。当年吴太一家移民获批,登陆温哥华,一起来到加国的孩子就在温哥华上5年级,那时年纪小,学英文敢开口,操着磕磕巴巴、满是语病的中式英文就大模大样地与别人沟通,与学校里本地满口英文的同学们也没有什么隔阂,样样都能玩到一起。
# P1 i( }- I9 J4 ]4 F2 G3 j
- Q3 h% F$ p0 q可是一年后,吴太两口子感觉在温哥华工作难找,生意难做,便决定打道回府,孩子自然也跟着回中国了。回到中国国内的学校,凭着在加拿大1年的学习经历,孩子在加拿大尚上不了档次的英文在大陆同学中却是鹤立鸡群,孩子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提升了不少。
C/ j( I! Y2 x+ n2 B2 P' B7 u
4 M# }; m8 f) Y一晃又是2年多,为保住自己的枫叶卡,吴太不得不再次回到温哥华,这回她是打定主意,起码要呆到换到新的枫叶卡。只是又一次跟过来的孩子可就抓瞎了。9月份开学,孩子就要进入这边中学的9年级,面临的是看起来似乎不可逾越的语言障碍和综合课程总体上的难度提升。现在,孩子年纪大了,要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已经不再容易。暑期的每一天,孩子都在为开学后的日子犯愁,吴太看在心里,内心充满愧疚。
9 s- j0 @6 g. M, i9 H4 S- n8 p) J
“就算保住了枫叶卡,将来何去何从也还是未知数。现时的心情是矛盾又无奈,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正常学习大受影响。”吴太叹息连连,她并且总结说,以自己的体会,孩子在中国国内完成小学3年级课程后,转来加拿大读书,应该是最好的方案。 3 v7 t. G6 I' @* p- B8 \* K1 V
; j5 W- @% W. ?% A- _ w0 w
第二语言 10岁是个坎 0 [, q; G, u( t5 ^' H1 U5 j/ }
" t* Y& _8 {9 e. i! O% D& `: l! B担任Sylvan教育中心主任的简乐慈(Diana Kan)明确表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和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10岁左右是个关键性的分水岭。
9 G0 p0 y4 F7 w3 E$ L/ c* M
1 d0 I- T. x4 D+ b, a. i她说,小孩子在幼儿时期可以毫无困难地学习任何语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度逐渐加大,一般而言,10岁之前,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地掌握第二语言,不但容易上口,而且语音纯正。年纪越大,越是到了高年级,语言学习上面临的挑战越强。这是因为,到了高年级,语言学习不再是小孩子顺其自然的模仿与重现,也不是年纪稍大后有意识地记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是必须超越单纯听与说的基础层面,在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上去学习带有西方历史、风俗、文化等复杂背景的语言艺术。 % J6 U! g9 Z* c# d2 V5 h9 h* N
% f: G0 O. @) S) }简乐慈介绍说,卑诗省中学的英文课,8年级就要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的作品了。日常的课程安排,都是以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实际生活,阐述作品对自己有何启发和教益。举个简单的例子,西方文学作品里,会有这样的情节,作品中的人物看见一只黑猫走过,心情便变得悲切或沉重起来。这是具有暗示性的文学描述,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在西方风俗中,黑猫的出现是不吉利的预兆,而这样的内涵,中学老师会认为同学们都已对这样的习俗知晓了而不做专门讲解。如果是ESL学生,连词汇句子的字面意思都一知半解,对这一类的内容,就更难以把握了。
% w9 c7 X6 u) a+ ~. ~. y! j+ J, L! Z' i" t |
英文对文理科都有影响" R& }% e" y/ t' M3 f
; l5 w2 g8 q2 K5 G
简乐慈进一步阐述道,高年级ESL学生,不光在英文课和社会学(Social)上有显而易见的困难,就算是引以自豪的数理化强项科目,也会遭遇学习障碍。 5 r0 j- J0 `4 p9 Y! g1 N" }# N8 n
& [( b) f, T$ D c# S+ I
她说,中国的理科课程内容虽然程度高,但注重记忆公式和机械性的习题重复联系,而这边的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理解运用。学生不但要用英文解释解题的步骤,一步步说清楚自己思考的方式和过程,更要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自行动手,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可实际使用的工具或模型,这就是加拿大学校里司空见惯的”做项目”(project)的要求。这种动手能力以及从项目酝酿、设计、分工、协作到最后合成整个过程所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7 J3 u0 S5 r' r7 S/ I; `; G6 I. [. V5 Y) A. r) g, `" Y6 I1 z
另外,中西教学模式的差异也会让年纪较大的孩子难以适应。中国的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安静听课、乖乖做功课的,就是好学生,中港台三地均是如此。可是这边的课堂,不少时候看起来是闹哄哄的,因为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那些踊跃发表自己意见的,不管他说的对错与否,哪怕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也受到老师赏识,相反,不出声的学生,老师会认为其思考能力低,或者是完全不懂、跟不上课堂进度,不幸地是,高年级ESL学生因为一是语言的问题,二是摆脱不了过去在中国定了型的上课模式,不少都属于“过于安静”的这一类。
. w2 C4 U! D# B3 ?7 x: {
) w! {4 a6 }, x8 I- z家长本身需要端正态度
% w2 J& ~. f$ O( Y5 v; C) D! F- N4 F( ?
% v* @! i. ^" U2 }3 H5 q! b6 M1 \简乐慈指出,自己在Sylvan教育中心工作,遇到不少新移民家长带着孩子来寻求补习。但其中一些人,尤以孩子在高年级阶段才移民来加的家长最为典型,都抱着一种不够正确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孩子的英文怎么能跟本地长大的孩子比得了,当着孩子的面,就说,对英文科不抱很高要求,只要帮忙让孩子跟得上学校的英文课,好歹通过高中毕业的英文考试就行。
, r7 C3 l# m% N' Q7 x3 n' ]8 s; w5 L; q
在家长这种态度的影响下,一些新移民中学生也有英文恐惧症,心想反正自己英文不行,就专攻数理化。这都反映出他们对加拿大的教育体系还缺乏了解。其实,英文是终生工具,是今后谋生发展的基础,外来移民要把提高英文水平作为一辈子的追求。就算单单为了过考试关,也不是过了中学阶段就完事了。举例来说,学生如果升入卑诗大学(UBC),还是要上必修的英文课,且必须要通过统一的LPI英文水平考试。有的学生,勉强过了中学毕业关,又被大学的LPI考试拦住了,而且连考几年都过不了,烦恼得很。所以说,家长首先一定要自己对学语言、接受西方文化持开放态度,从而在无形中对孩子有个正面积极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