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论“恒变的佛教”
) S" O3 j/ H2 c+ A: A1 T1 [
/ G- c0 K# [" B9 Z; ~- O+ }* C
4 u' }$ Q7 d0 G0 ]' i3 _+ `# v/ {( S9 A) w8 b/ B
编者按:你若在华人中随便找人问,许多人都会自称是“佛教徒”。然而你会发现,每个人对佛教的认识都不同,所下的定义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佛教从创始到今天一直都在变。 + [3 u5 B/ J. `& S# \
; p# {( Q4 U4 h+ G/ e5 Y/ u$ P
作者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印度哲学系攻读佛学博士。如今,澈悟反省,揭示佛教之实质所在。 9 D9 ~) X" O1 }$ R8 G+ h: g
, }* l8 ?" i4 |0 v: z0 z; {" u
$ [3 [$ x9 v w2 a6 b; U* l- k: o
0 p8 q v9 E4 D1 W+ C- E7 X6 Q# Y在印度:小乘与大乘佛教的创立
7 n; H- Z% E& `$ n( {/ Y6 h' @& P8 P6 g" A! {9 [& u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原是贵为王子,生长在婆罗门教盛行的印度。当时社会分四个“种姓”(奴隶、平民、贵族、祭司),极不平等。释迦目睹社会人们遭受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于是出家苦修,在菩提树下悟道。他提出的第一个主张是“反种姓”,也就是后来的“众生平等”。 9 ^/ Y [; S, v6 o5 }, S$ J; g8 f5 }% \
2 g) K0 M) f* C0 R r' c由此看来,释迦原是一个心怀悲悯的哲学家,他把人生看得很透彻,发现一切痛苦的缘起在“因果”二字,有因就有果,而因果之间必须有“缘” 才能存在。因此,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就是把“缘”去掉。
, W0 G, ]: Q3 v( V- h+ V
4 x& W0 H% J4 W3 r小乘佛教的修行就是“悟道”。悟觉世事皆空,不要有任何欲望。因为有欲望就有争执,没有欲望就没有争执;没有争执就没有痛苦。到最后,连自我都不存在时,人生就可以永远安静、安息,便进入“涅盘”的境界 ]“寂灭”的意思),就可以超脱轮回,永远与世无关。这种悟道的人叫做“佛”。释迦悟道成佛,他的弟子也学他的样,离开世界、离开妻子、离开儿女,到山上去修行、悟道。
0 G, Y( X9 _6 V/ V- N2 f
, b. I( g2 j! _( E( t; X由小乘到大乘─佛的“神格化”与修道者的“入世化”
% @: _" P8 l0 ] _" ^
- q' O! V# ]% r0 K* j$ B到西元之后,佛教已流传了五百多年,当时印度百家争鸣,佛教却日趋衰微。原因有二:一是佛教的原始经文是释迦死后用口传的,属印度南方的一种方言(巴利尼文),流传不广。由于文字的隔阂,使得佛教一直难以传开;二是学佛的都出家修行、离开世间,更难以传开。
?/ v% b! [! ~" f8 Z+ w* G9 m/ C/ i3 Q" T
于是,有龙树、世亲等开始兴旺大乘佛教,发展新的教义,并积极入世传教。当时撰写的多本大藏经典─包括常见的华严经、法华经等,都是中国佛教的主要经典。这是佛教的第一次转变,由出世悟道的小乘变为入世渡人(救人脱离苦难之意)的大乘,因为出世悟道违反人性,太辛苦,又不能吸引人。因此,出家人开始可以入世,让人供养,建庙让善男信女来朝奉。于是,“佛”开始被“神格化”,塑造成佛像膜拜,背离了悟道成佛的教义。
0 K2 [+ J1 h' Z2 b6 ], |5 u% N4 q; C3 I. g: O' {
佛教的堕落 8 |9 A0 b" f' u$ g$ f6 y
. o$ s. l! H9 r3 i
小乘佛教向南传到锡兰、泰国等地,在一般民间中,佛成了福利神,是求福求利的对象,与修行悟道无关。
: u, W7 H% I) C0 W2 N0 T6 i4 B& A7 s% H0 V* y+ S
向北传到西藏,佛教更趋堕落,与邪灵交通,极不洁净。密宗开始出现,通过邪灵的帮助,往往有令人羡慕的超自然能力,可以消灾、治病。而得能力的由来,常是经过一些仪式,其中有将自己的妻子献给法师交相以传承能力的;也有由法师灌顶(犹如行“按手礼”)以传承能力的,完全背离了佛教的原始教义。 - \1 ~8 T, O; K! a+ w) @
! N$ t+ } N7 A5 w在中国:纷歧与功利化
) m8 F' ? B/ I
7 l3 X, V; @1 m9 Q3 f7 e% b, K8 m( K中国是儒家的社会,注重孝道。佛教主张出家出世,不重孝道,难以传开。佛教便被中国传统同化,发展成合乎儒家、道家背景的佛教。
3 x7 M# [) [8 t& H# L6 Q4 }/ `2 M+ f
中国人大量翻译佛经,六大宗派发展得最完整,一宗尊一经,见解往往歧异,彼此互不相通。从前最对立的禅宗与净土宗,今日却成为“禅净双修 ”的热潮。并且出现伪经,如“佛说父母恩重难以回报经”,完全是伪造的,用来讨好中国人。
5 u$ h- i: V; M0 I8 p% _
; k; H+ k1 w/ T+ d) l佛教发展到最后,逐渐功利化,与道教合一,为人做功德、算命。诸如:放生、念咒、做法事,一次有一次的功德,次数越多功德越大,福报也越大。可以治病、消灾、改变命运等。
- R v6 G" l1 z! S" |7 E* q) M
6 @. |9 V1 S4 u9 s. W在日本:庸俗化 * P: T! Y6 K: v- s, N' H
- A; ], O2 t$ a3 v8 o4 y东传到日本,佛教极度庸俗,出家人不但可以娶妻生子,而且还可以抽烟、喝酒、打麻将。每个去世的人都在牌位上写“佛”字,因为死了就达到 “空”及“寂静”而成了“佛”。他们认为佛法就是“空”,既是“空” 又何必苦修呢? * ~4 {/ c3 G# u2 O8 F
6 I2 F0 z4 V1 @* D0 Y; F佛教生根于印度,成干于西藏,分枝于中国,到日本则开花结果,集佛教之大成。从出世又回到入世!日本的佛教信徒既可享受入世之乐,又可免出世之苦,人人成佛,皆大欢喜! , @- K( R4 T# Q. L/ S* D3 V- k
) W3 N$ Q' L+ B; J- L- W在美国:模仿基督教
& X; [% G( B% K4 g# e6 O4 F" Y, y5 Y. `* v4 X
佛教传到美国又变了,他们认为“众生平等”,故人人心中有佛,就像基督教一样人人心中有神。不再为佛下定义,不提弃绝一切缘的苦。人人都可往西方净土,悟道成佛,既舒服又快乐。
2 n+ K, X! F- V7 B0 ?+ A7 E
% U6 D/ `9 k+ o6 f T其实,这种西方净土的思想是迟至四、五世纪时受到基督教影响才兴起的。仔细考查比较就可以发现,所描绘的“西方净土”和圣经启示录的新耶路撒冷非常相似。
: Z: t3 g" ~" a' r+ y! J& T/ j, m7 L" B9 a
净土宗说,西方有一块净土,有一个阿弥陀佛。若有人修行的智慧、能力都不足,可以靠一心念阿弥陀佛,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坐在莲花上听佛讲经,直到成佛。其实,阿弥陀佛也是佛教学者在他们历史中找了一位王子来当佛,用以普渡(救拔)众生的,就如我们的关公被请出来帮助做生意赚钱一样。 4 s! @% x) v& m8 P. ?
5 k: n! C' Z4 ~$ t+ s" Y) J
这种“他力成佛”的思想,完全与原始佛教的“自作自受”、“自业自得 ”相违。佛教原是以“因果论”为立足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要劝人为善。为恶的绝对逃脱不掉,只有以善行来抵偿。结果,人还是自己找了捷径想要“他力成佛”,并且用买功德来补偿罪孽。
& r3 C- ]- }' _9 l* k! v' o$ V; R
此外,又如中国人的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他整天拯救地狱里的众生,这也违反“因果论”和“缘起”的定义。其实,这也点出了人需要“救恩”,人靠自己永远成就不了“救恩”。众生所盼望等待的就是那真正有拯救能力的救世主。
7 S+ ]9 R. N" A4 o4 w& x/ Z `! x; {( {% a w6 v! r
为迎合基督教背景的西方国家,今天在美国的佛教也谈“救恩”、主日也 “崇拜”、平时也“查经”、也有“诗班”、也做“慈善事业”,处处模仿基督教。教义也一变再变,并且分门别类,变得更迎合人的需要,这就是佛教“变”的传统。人需要聚、需要情感的舒解、需要活得像人。 & W- L+ [. [1 g
, S& F/ V, l: ^4 x! |然而,中国人创“佛”字,乃因觉得“佛”乃“弗人”也,故以“佛”字来代表原字义的“悟道者”。修佛就是叫人不做人,可是人却是喜欢做人。
+ K0 R- ^- b4 U q [: \( r6 o6 m: m: W
在西方:转入新纪元运动 2 { i" H% U% H9 B
[5 @- |: H! S% t! J# t今日的新纪元运动,乃是从东方轮回思想而来,但绝不提人会轮回变狗,他们怎么“轮”都是人。看《前世今生》一书就知道,人只愿做人,真正的佛教徒看了是不同意的。因为佛教说要修“十善”才能在下辈子做人, “十善”和圣经中的“十诫”相似。这样,只有高僧大德才能一直连下去做人,一般人都是很难再成为人的!
2 m* {! r3 {0 _. j6 t7 @" R& K
- C) N# V$ f6 n然而,在美国、欧洲盛行的新纪元运动,乃是将佛教的“佛性”理解为“神性”,要将人里面神的形象找出来,升华自己成为“神”。由人人可以成“佛”变为人人可以成“神”。他们所羡慕的不再是“灰身灭智”的 “捏盘寂静”,而是“佛法无边”的“超人”,其实是更想当“全能的神”!
0 y4 s0 x* |/ s8 [9 l; Z0 M' m' `
结语 . B! B' f3 t" b( Z
! b3 q7 X( @5 v佛教一变再变,是因为本身的教义违反人性,出家出世、绝弃人生一切的缘、使人活得不像人,痛苦而无功效。反之,上帝赐人爱与生命,使人活得像人,有平安、有喜乐。当上帝与人合一时,上帝的生命从人里面活出来,与佛教从外面修养进去完全不同。 ! R- v6 N8 J+ _% `, p
& P; P$ ^' t/ p/ d4 U$ k
以佛教目前最受瞩目的社会慈善事业来说,在全世界有多少慈善、教育、医疗事业皆是由基督教所设立、支持、营运的,而一般人却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佛教在台湾、美国所做的,若以普世性的角度来看,与基督教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宣教士在中国建学校、建医院,改善中国的教育,提倡人权、人性的尊严,解除中国妇女的“缠脚”,功不可灭,却很少被提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 l2 Z8 p. k) Z" [) u
+ T- y5 y1 u1 Z& J% n
佛教的经典是人的心得,可以随人而异、无限加增;为了吸引人,处处迎合人的逻辑、需要。一百多部大藏经,内容庞杂、立论歧异、众说纷纭。 ' ^# {" d2 Z3 J
7 }* h: I# v( `+ u; O
反之,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安定在天,直到永远”的真理,人不能置一词,也不敢改一字。面对主宰宇宙的真神,人人自然都顺服,寻到了救赎主,人人自然得解脱。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不改变的!我们除了赞美,还是赞美!愿一切荣耀都归给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