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Do not do evil again and again 2 g$ B' f+ d% G4 E+ \
Should a person commit evil, he should not do it again and again; he should not find pleasure therein: painful is the accumulation of evil. 0 q4 Y! c9 f- p6 a4 M
Ven. Nàrada, Dhammapada" u, u8 O: f" l1 J0 l; Z
/ A p/ r, R6 z$ ?! L- J' Z5 G1 N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6 N; R' a1 A4 E
) T' j' W2 ]" Y5 @- z5 |6 r不道德的行为是指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的行为。我们日常生活作出各种的行为,若同时有益於个人和社会就是好的行为,只对个人或社会一方有利则不是,这是佛教判断行为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佛陀教人不要作出不善的行为,不仅要避免重蹈覆辙,还要打消所有重犯的念头。这好像法官在判决时劝告犯人不要再犯案,否则会被重罚。 % J2 y0 b9 ?7 x, o' q
2 j' _, x3 T. G
佛陀教人要消除不善的想法。不善的念头先在心中生起,再经身体或说话附诸实行,这就是佛教所指的身、口、意三业。在道德方面,单有念头而没有行为不算是违反道德或犯错。然而,从宗教的角度,生起不善的思想已是错误的。
* Q4 _- V+ D( n; L( u+ e! r) r8 k# b& W2 {( J
佛教只为僧侣制定戒律,规範他们的行为,而对在家人只提出建议。在佛陀说法的初期,僧团并没有甚任何戒律,因为各人的操守非常好,只按照当时的习惯规範。社会有很多的法律,人若违反的话就会受到惩罚。另外,社会亦有很多的习俗,当人作出有违习俗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批评,但不会受到惩罚。
1 X- z& i: G' g6 Q3 C5 W" z
2 q. K/ T* ?) m' X, d* N( \- q; ~佛陀指假如某行为有违内心良知,就不要再做同样的行为,当生起再犯的想法时要立刻制止。偈诵的故事讲述一名比丘违反了戒律,他被带到佛陀面前,佛陀劝解告他不可再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