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平 " _" z$ f9 }* Q% ]; C6 ?0 p' ` 3 A1 Y( q' c3 o7 k听说TMI, BFF, OMG,和 LOL等这些网络常用词已被牛津英语辞典正式“收编”了进去,这还算好,因为毕竟只是几个词,只要知道了它们所代表的意思,也很容易就掌握了。比如说LOL表示Laugh Out Loud (放声大笑) ,TMI表示 Too Much Information(过多信息),OMG代表Oh My God (哎呀我的老天)等等,知道这些东西还让人觉得自己至少还是拽住了新科技的尾巴,还不容易让人因为感觉落伍而来的慌乱和挫败感。 : f( c' s* y1 t6 W - g) t6 P- p' A" ?0 S& t真正让我感到力不从心的,是我经历的一些所谓新的网络现象和事物。前一段日子,我在国内的外甥女力荐我加入雅虎“微博”,我以为是博克,就说算了没有时间。外甥女说就是因为没有人有时间长篇大论,所以才发明了微博啊,你想多写人家还不让呢。这个听着好像还蛮体贴人的,于是就点头了。* ? _7 D3 P' }4 f5 k" _* T. e
$ K P- Q* v9 J+ S1 X外甥女二话没说就给我注册开通了,前后还不到五分钟。加入不久,我就意识到原来这个微博如其名所示,就是一个个微型的博克。微博与博克不同,用一个比喻就是:博克就好像一本公开的日记,自说自娱,如果写的东西好看,就会有人自动找上门来看;而微博就好像日记的标题或者删节,短而快,发表了马上就会被关注的人看到,爱看不爱看都会被看到。所以说微博更是一种即时交流工具。英文的Twitter我虽然没用过,但马上明白了这其实是中文版的Twitter而已。 3 [5 n3 @+ ?) @. n& f+ `% j: j3 |! g 9 {8 ~1 j* d( Z3 p+ E明白了“微博”这个词后,微博上频频出现的新词也让我觉得好像离自己的祖国更远了。比如说“微控” “给力”“淡定”……还好,毕竟是自己的母语,多听听多看看也就明白了。比如说我姐姐谈论我们家最新的小成员——我弟弟一岁多的女儿:给吃就吃给喝就喝让睡觉就睡觉让拉就拉……决不反抗很淡定……联想到视频中我的小侄女一言不发不亢不卑的神情,不觉会心一笑:原来淡定就是这么个意思。: R ]1 _$ p! }. M
1 y% c b% A: W/ f8 `8 y, d不久,又在姐姐的微博上看到祝贺自己“新马泰七日游团购圆满成功”的帖子,一打听才知道她已经代表她们旅游公司在做团购的生意了。“团购”这个词才开始进入我的词典。于是在当地的网页上也陆续发现了Group upon, Group buy和buy together这样的词,于是也明白了团购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买主在限定的时间内共同订购一件商品,即可获得较大幅度的折扣的做法。就好像我姐姐的旅游公司,从前给人“团体优惠”,这个团体往往是同一个公司或者组织的人; 但现在借助于互联网的方便,团购的对象,可以是完全互不相干、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团购的商品五花八门:时尚包包太阳眼镜仿真珠宝健身器材旅游景点车票旅馆……后来在我光顾的etsy.com上看到有族群在讨论“手工艺品应不应该加入团购 ”的辩论的时候,觉得自己也完全可以贴出比较有水平的帖子来。 * f" y" z& h" l6 ^ ' A( \/ u T' \8 \. S说到etsy.com,这是一个我在网上发现的手工和艺术品的交流网站,就好像Ebay.com是供人们出售各种可出售的东西、Amazon.com买卖各种书籍一样,这个网站是专门给爱好手工和艺术的人群设计的,其中有论坛博克展览店铺社区等等,十分的周全。我在这个网站上徘徊了好久,浏览了一家家出售美丽花布的店铺,可就是迟迟不能出手,为啥?没有PayPal——又一个出乎我意料的新鲜事物。每个网店的付款方式都要求用“信用卡或者PayPal”,更有的明言:只接受PayPal。无奈,只好上PayPal的网页看个究竟。原来PayPal是个中介,一旦你决定注册,则意味着将你的银行信息交与了此公司,以后凡有任何网上交易,PayPal就自动从你的银行提款或者接受别人的付款,不劳你再费心。作为买主,你可以选择使用信用卡,而作为卖主,PayPal则是必须,否则你无法接受别人的付款。当然如果你是卖主,PayPal要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而如果你是买主,则可获得免费服务,合情合理,让人不由得不动心。 ( \7 O/ u7 D, e& }但我还是犹豫着。一个像我这样对信用卡尚有抵触情绪的“遗老”,这样随随便便将自己的银行信息给出的做法,还是令我迟迟不能决定,于是错过了许多网上买卖的机会。无独有偶,周末见到小姑子,她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了从英国邮购来的几双令人心悬的高跟鞋,于是我终于问了一个比较内行的问题:“你有PayPal了?” “当然有了,很久以前就有了”。于是惭愧不已。 # e& C# t* U4 }0 \% G! B ) n& }; i B/ V前一段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给大家发来一个邮件告诉我们他刚开的Facebook的地址,都没有时间去看。Facebook虽然不是很新鲜的事物了,但“尝鲜”的人有迟有早。我曾经有过自己的Facebook,挂了一段时间,感觉很像人际关系的“老鼠会”,认识不认识的人、或者若干年前你认识、现在再也不想交道的人,通过你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的链接、突然又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想大度一些,决定不计前嫌,重新点起友谊之火,谁知人家不领情,一言不发,好像你不存在一样,受伤的又是你;如果你决定做其中那个比较酷的,一言不发,但对方的存在又好像影子一样,时时提醒着你的过去,好像噩梦重现一样。不久在我收到学校发来的提醒大家使用Facebook的安全问题的邮件后,趁机就将它关掉了。 X6 P. e. _: |( t: n1 s" G(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