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44|回复: 1

风来波浪起 日出光明生 (ZT)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3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1-23 18:09 编辑 " P* L$ y: @: N( |
3 e+ M4 v) k" o% N( ^
风来波浪起 日出光明生
; Q1 v: c, w! O- |5 q, L. R( B9 R% v+ b
8 M3 ?5 {( k% ]3 x0 W& ^宋智明
% r+ F) ^& S* U6 B! c/ u
& V2 B- r2 \: }% p* s6 ^" W1 H
佛法常把无明烦恼称之为业风,心识昏动喻之为波浪,而日出则说明自心的智慧生起觉照,使业风止而昏浪息,心水澄清而明现,于是一片空灵圆照。
( T" R  c# @3 r1 u/ C( x" W
7 W8 x3 n: B, ?: U" L0 M4 q' o觉照对于一个修行者是否能成就至关重要。但起真正的觉照并非光凭理解,它是来自识自本心、了悟自性后的当下心智的自然而又直接的体现。因此,觉照一起,立即切断分别意识的相续妄念,了脱对境的缠缚执着,呈现为空灵无住的清净觉受。我们知道持戒是为了防非止恶,实现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以和合有利于修道;修定的目的是通过止息杂念,安于一处,使心神宁静以有利于观察谛理,降伏烦恼;而开智慧正是反流尽源,彻悟自性,脱开境缠的修心根本。所以智慧是心识空明之后破惑了习的真正用功,而用功的方法即是起于觉照。觉照不是对立于内外、净染的分别心,而是自心照自心的不二妙用,因此,不修而修,平等无碍,自然胜妙无比。
, ^' p( W+ m) G7 L; c, d$ f$ k  H
& E6 W. M& l4 x$ @那么,怎样才是理悟与事观的不二妙用呢?正如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对牛头山法融开示心地觉照所说:
1 C3 D3 @' B* N- b+ R" g5 j/ m2 X6 A
4 E" q" _6 z2 y& W' W( J“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生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0 ]. u( T2 `0 K1 a" q! Q+ W2 M

$ n7 T4 z0 y% u: h, p9 T. s由此可知,修行用功,关键在于悟明自心,透过一切境缘,不落有为,自然入道。至于念诵、礼拜、学教、参禅、持咒、打坐等一切方法,无非是借种种方便来培养向上的力量,直到资粮充足,加行具备,万念摄归一心,再于一念上不分别,无取舍,因缘时节一到,刹那顿脱根尘,灵知妙性豁然开显,正于此时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无心而觉,不知而照,无缘而应,无法而用,久久自成一片,任运成佛!) T" S  M2 b# C8 |  n" o

. B/ ^' k$ p8 k0 c% @, w9 n$ e有人理悟已具,禅定亦深,唯因未透过根尘一关,所以不知如何起觉照,以下就来者所问以呈三答:
6 t' j2 E: ]! ~7 }& {' w! o3 y! t; n+ H4 b, A' G" c
其一、问:“什么叫觉照?”. ~) _; Y2 `: c5 Q. H

' Q* M' ^3 F) P# i5 F# c( @答:知暖知冷而心非冷暖;知动知静而心无动静,知有念起而知心不起不随,此知不入过去,不想未来,不落目前,也不昏沉,亦不无记。如是之知恒在当下,无所依赖与对待,心中荡然无住,安乐无比,即是觉照现前之时。
9 o/ u0 R# z( M3 [; s( C/ ?6 b, \+ _! P- W
其二、问:“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起不了觉照?”: r  r/ p" T2 z' r, b/ i

! m6 n, w  Q+ ^8 k2 w反问道:“问者是谁?”% {3 ^0 @3 M. Q4 f; a

& w: R# a5 R" c" r来人搜括身心内外,一切无我,无心可觅,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 y: t; M, y6 k) Z( y" G; j0 P5 _5 H" }% J3 w. K/ U
此时一直指道:“不知最亲切!”
7 Y  G* f2 }9 Y( z4 R* ^- `6 h+ |9 Z+ Z8 D
为何不知最亲切,试参看!' `3 o' j! N& p* k" [. u) d: a; u

+ H: W. F1 r: ^- u0 g其三、问:“虽然已知觉照,为何不能成片?”2 b* y5 q! S: Y1 V3 E  k2 ?; _
: H; c' ]( H9 j+ X& V# U  Y
答:因有习气在,故被境所惑,正于所惑时,真心即被覆盖,所以要想成片,平时必须以觉照之力转化习气,使自已一物无所好,一法无所挂,一尘无所受,一缘无所对,方能任运成片,自在无碍。
. ~8 P$ T- q. |* x* \$ L
! T/ S7 J1 p+ ]0 v/ Z5 Y2 W2 t然而觉照契入的过程不可不知,这是初入道时的必经之路,王骧陆居士开示觉照有五个功程:
4 Q: Y5 R  H# ^$ F8 A" ?) m4 Y
+ D# t) e" W& H- b; i5 j( l一、知照--开始知道起用的方法,并且知道非照不能转,开了这样的觉慧,就是悟后的正修,但还属于理解之后开始的事修。
* Y" j6 j* e2 t* ?) \7 a$ T3 z& N- n/ Y& D3 ~- h6 s, S  m
二、照空--以觉照之力而空身心人我的烦恼习气,已经入于行了。4 B, s- Y: h1 z9 L; H3 n

1 j* G0 d7 J2 r" ]三、照寂--通过觉照已经到了湛然寂静的境地,但有时还忘记了觉照,一旦凛然而觉,立刻又湛寂不动了。% i! c+ ]$ G- P: l2 l4 s

3 W  c( A3 k0 i  z% B1 |* \四、空空--空空也是觉照,是用觉照之力空掉了空的分别,即连空也不可得了。
" [% I! H- \7 x3 Y! b
; M! u) C6 o+ F3 B6 V' w3 I五、寂照--这时已到了常寂常照,寂照不二境地,的确是无时不寂,无时不照,照与不照都是寂然不动的,并且不自知当下是照是寂,这是功夫熟到极点而证入微妙圆通之境地。
; S6 e# q6 D& Q- R; V  ?- m' \5 m" |8 T
因为通过念念觉照,层层深入,自觉能消业障、断烦恼,了生死,而成就道果。但有的行人不放心死后灵性的依止何处的问题,有的依托西方净土,有的寄愿于兜率内院,有的再来弘法,其实都不是灵性觉照的正题,只是方便的所用。当年山南温写信问圭峰禅师说:“悟理息妄之人,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9 ]$ \7 D* e4 o' h* Q, h
" v) i; F. p7 _# a1 M
圭峰禅师回信说:“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为性,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性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化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谨对。”+ }2 m) u5 N# [8 o
从开示中我们可以了知,只要长期一直觉照下去,从粗到细,剥尽心垢,自然能够无依自在,而不必再担心临终之后的问题。
# M  W- V( _$ Y8 W; k# h7 |9 o+ ?/ K' C. c* `7 X
风来波浪起,日出光明生,一念透万法,灵空自无涯!
& v4 y- }' P: J* t
0 M% J/ j& e7 d* Q# ?附:上文刚毕,恰有一学生从山中回来,便就觉照问题进行了对话。
6 E+ v- i; w, K/ x" Z# r9 x+ Z# f8 S4 a5 Z: e
问:“住山已有一年了,目前觉得定力较深,没有什么烦恼,平时空灵无住,念起不随,对境不迁,见一切境犹如梦幻不实。但是总觉提有个空灵可守,并且有时起念仍要放下才不受惑。身心与世界还不能一体,这时应如何继续起觉照的功夫?”
; d. b( N- W: T2 B. f  C
# l/ H2 y% b2 `5 Y答:你这种情况是依较深的定力而显现的自觉状态,属于脱开境界后的对自性空灵的“保”。因为有个空灵在,即不得活泼妙用,所以还须借助不随、不迁、放下等功行,才使空灵常在。这在初初打开契入的人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过程。但仍须依此空灵而起觉照,参透一切问题,打脱身心诸碍,使自心生大智慧而超越一切,方能于力量成熟时放任自在。
$ h6 r9 ~* J& G& X" A& v( O! j9 Z' ~- ]) X# U/ b
问:“我的习性比较内向,偏于空灵的执守,如何才能照破呢?”
+ O7 x4 ^- w/ y0 t2 F$ s- Q5 Y
' @7 [2 t& w1 S) u$ y答:“只知离障,不落所守,真妄不二,见相见性,内外一体,梦幻亦离,离尽二边,动即不动,圆光透脱,妙随无随。”2 K6 _# b( P/ ]4 {( y( N8 M

0 s" N# r& V: m6 I问:“我的慈悲心起不来,那么如何是菩提心与慈悲的不二口诀呢?”! J( T8 [! W& F4 D2 ]+ X

6 R; }- v& k5 B$ a2 E+ r4 x& e1 [答:“菩提即觉,觉彻者无人无法,所以可以掉臂而去,一切无所挂碍。慈悲即性德之用,全在心量广大,包容万有,了悟之人心地已经自觉,但因守住觉位,即难启觉他的差别智,慈悲与方便之德即被障住。故应开脱心量,圆照众生,使人有缘者皆能醒悟而入道。觉他的慈悲之用在于平时,如有人来问法,灵妙觉性一照,当下即知对立的烦恼习性,落在何处,有何障碍,如何方能透出,于是安住不动而一一指点,一一破除,开示以方便向上的前程。这就是慈悲利他的开端。其它如随顺众生而不逆,游戏人生而不妨,不染污于诸行,又不损恼于众生等等,皆是末边之用。
6 |! F8 ]* v# i! r6 T
" T, s3 }2 ?( v! h" I问:“请具体讲讲觉照的机是怎样练出来的?”4 y6 Y, r3 T  T) `& T" r
: X/ D: W( k0 c5 ^0 c( G# {
答:明悟之人时时直觉而了知万法皆自心所显,因心中不滞情见,所以于自心所显的一切境界上,均一一如实而知,既不执又不昧,心无去来,境非生灭,灵然一照,当下现成,此中并没有次第过程而言,但有力量大小与习性种子等差异,故初练机者,应正于知时,就有应境而显的微妙动机--动而不动的真机顿然而现,明朗透澈,灵妙无比,应用无差,恰到好处。如此在时进处处,吃饭穿衣,一切运作之中,都如是即机练机,不使有落处,即使偶然失手,知而顿空,不留痕迹,使机用自然、直捷、平常,毫无粘滞牵强。这样久久练习,念念无住,待到力量充足,必然于法界中灵机起于大用。
. W$ X, V+ L9 v, T* K
& T- L7 B4 x6 D7 t- l2 D问:“已悟性空、明了缘起而知觉照的人,是否还须学习教理?”
9 R6 D% E2 d: [9 I9 E7 d2 P2 d& m5 z0 c$ j. Q
答:教者圣人被下之言,圣人的机用无尽,故言教之被下也无量,如果学人未得会通诸义,不能圆了诸法,心量不广,智用有限,则应再博览佛祖言教,透彻文字背后的真义理真智慧,以补益性地,拓展机用,使圆心普被,觉他有方。假如宿因圆植,智慧朗照,举一反三,早已掀翻佛祖言教及公案等一切窠臼、葛藤,那么,物物头头,皆是现成佛法,时时处处无非灵机妙用,则何须再拾他人牙慧呢?因此学与不学皆在当人自己。& j& U9 Z* r5 q3 J( A% G) i# U
& ?  C8 D0 A! Q* B
问:“有人不许论十地内的行智,认为禅宗一悟即至佛地,没有阶级次第。但依我的体会,十地中的德用并未具备,因此仍须努力上进,一一透过才是,不知对否?
' p# u3 A; U! A( j8 j$ W" Z3 u+ t# M- S1 `( b0 W
答:顿悟彻了之人见地与佛同,如高高山顶立,看得很远,但在行上仍属因地,故仍须“深深海底行”,经历艰难的跋涉才能真正圆满。因此学佛的人见地须高,心志才能远大而无碍,行持要低,从一举一动做起,步步深入,方能了手成功。$ A5 k+ _. s/ q' Q: j! m

3 V$ S) c" x0 g3 `0 b4 |3 ]( k如初见性人,开圆解而见地透彻,就念念觉照于当下的空灵,彻底放下身心世界,因觉照于布施故,所以相应于初地的行智。如进一步念念觉照于三业行为之机,处处符合于戒律又无落处执着,自然形成道德规范,即行不越轨,平直而合节,这样就相应于二地菩萨的行智。如此以真智行于德行,随着觉照之力用的增上与圆满,也就真正地从地至地的超越有为进入无为,直至真正平等究竟。
% X6 _6 B5 e+ U8 G1 [3 K! x# s) L8 Z4 t2 O; \0 `4 J
问:“往后修行应注意什么?”! N: o2 R" W* Z2 ~
  u4 ^+ ]7 c, |2 u
答:正智圆超,觉受不失,后事不落,计较不生,妙智常用,用处即空,无人无法,亘古亘今。
9 Z/ `4 @! g8 q* w. T% o' ~0 K" L' p1 e, ^& x/ q
问:“虽然如此,对于出家在家,以及生活、工作等方面是否应作一安排?”答:本来不须此问,只因仍有计较,所以有未来的打算。其实人生在世,本随业报因缘而来,只要明达因果,随报而安即可。就觉照而言。更是借顺逆二缘以练机用,不必预先安排,所谓“上士无恒产”也。如果能做到不为未来事所计,则于当下观机随缘而用,定能层层透脱,以至于人事无碍,三界无寄,圆智广大,灵机妙发,从此盖天盖地去了也!+ c! Z5 \# V7 z! v7 w

' ~4 m1 J2 c( z4 }问:“已明白觉照启用的具体方法,但还不知如何在觉照中起圆通呢?”+ O' H- Q$ e9 _8 E8 H! u" F
1 U7 d( w4 \" m9 T: k* l
答:“觉照的力用不断明朗启用的具体方法,但还不知如何在觉照中起圆通呢?”
% e2 L+ G: j( l3 o: o# \4 B" K
+ g* g) M- ?7 C! D如自性觉照于身,因为无身见身染,此身即由性空而显。如照于一房、一城市、一国家、一地球、一三千大千世界等亦复如是,于是其中一一无碍、无染,宇宙一切法皆由性空而显,明朗无比,如是穷尽法界,性相圆通,自然可满无上佛果了。
) m, a6 E3 _: M' u. v$ e0 X; `
- E  Q& v+ J3 X反之,如仍有执着染污在,非但真觉不显,且正于观时即受其缚。因此在自性觉照中,要即照即空,了尽自性中的染着之念,这即是度自性众生,然后所向无敌,化一切万法悉归于圆明之性海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1-24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XJX 于 2012-1-24 12:38 编辑
- |% h, l* e. u% K/ r1 n& v) z
# ~! E. |7 z$ v( q/ h随缘受益。
( ^" R9 u( P: h. n/ T: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7 z. @+ {8 e5 Y6 T! x: S5 j南无阿弥陀佛!
; y) ^1 k: E8 v  P  @南无观世音菩萨!
, _' V# {2 _5 V3 P, @/ R  X) s8 Z顶礼诸佛如来诸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3 17:27 , Processed in 0.1477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