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2-6-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同同学 于 2012-6-9 16:55 编辑 ( k" a6 o" v4 ]9 E
: y' \2 ^% \* j% T' `+ K, x
谢谢KEN给出的相关分析。' P4 ?; q* b3 C, Y# ?7 t& G" U
0 e- V) R, a( U1 i- y2 A在我看来,宗教及潜意识上的优越意识(如果存在的话),可能是造成某些白人变态的原因,但却明显不适合于老李的例子。而经济与性格上的因素,可能相对更具有普遍意义。
$ L9 n9 _4 j6 A2 [; ?
2 `% G3 z7 d: s$ I8 k8 s0 `# D人际关系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几乎所有的案件中,主犯要么是性格孤僻,要么(曾经)是遭受家庭、经济或社会的孤立,没有多少可以正常交流与倾诉的对象,多数不是处于社会主流位置,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将这种压力传导到自我个体身上,同时又无正常的渲泄渠道,便会产生心态与性格的的扭曲。人本是社会属性的动物,正常的良性循环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中获得反馈与承认,从而增加溶入社会的自信,并因此产生更加强烈的交流欲望与活动,获得更多的反馈与承认。尤其在信息手段发达、信息充分、更新迅速的今天,人的社会属性需要更多地通过人际交流、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知识的更新,参与更多的群体活动去表达、实现。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你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自己与周围人群与社会的信息同步,才会建立与保持这种归属感,进而健康良性地融入当地人群及生活。
; Z( q, I* r) T3 k5 Z% O) L
, F+ j0 n5 f$ p0 i; V K; x0 A如果上面任何一个环节中,任何一个互动出了偏差或问题,就可能导致偏极的产生与积累。比如,自我封闭,不主动更新信息与知识,时间长了,对周围社会与群体产生了陌生感、距离感,这会给你一个负面压力。你越不愿意交流,就会越封闭自己,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白毛女就是一个与社会隔绝多年的典型例子,刚被救出来时已经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而人这种社会交流的需求与被承认的渴望,根本不可能通过孤独的性格与现状去改变,而只有走向极端,或自我毁灭。此次杀人案主犯在网上的传播与渲染,就是其渴望被关注与承认的反面例证。加上,如果同时遇到经济上的压力推动,让人更觉得走投无路,更有可能加剧这种悲剧的发生。4 A2 f, G0 [8 Z+ F
! r2 f6 \3 t: X! E
当然我这是门外汉瞎分析,希望能有专业背景的人通过更加专业的知识提供更加专业的解释。" l, }6 d. |) v% {# A, j! i2 ]3 `
- |9 h( @0 @; X: F6 ]
谢谢!2 o5 z# n' u3 e" Z
! e7 O8 X. n/ L' O9 ~! }
|
鲜花鸡蛋壮男子 在2012-6-9 19:47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感谢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