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摘要 : 比预想的迟一年,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和一位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鉴于诺贝尔和平奖近年屡有争议,不妨讨论一下,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成色是否足够。
+ \% X' U( X1 b0 e
8 F) U% n( `! C- B( Q: T( W, p% K! t# u( Z0 b% E6 h* L
# J9 K" w* Y! J C比预想的迟一年,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和一位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鉴于诺贝尔和平奖近年屡有争议,不妨讨论一下,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成色是否足够。
4 D0 {& c6 [( h" W$ T
* N; ~7 o' s" {$ d3 H* A马拉拉获诺贝尔和平奖,太实至名归3 h! ?4 [3 Z; D! `; b# l
* V/ a1 ?# v$ ~. N) h2 s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欧盟时,由于可以考量的角度太多,因而避免不了颇多争议。不过,这次马拉拉与另外一人获奖,按诺贝尔委员会的说法,是因为“反抗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压迫、争取所有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可谓相当纯粹。但也有人质疑,萨蒂亚尔希于1980年开始从事取缔儿童奴工的事业,为此奋斗了三十余年,获得诺奖理所应当。而这马拉拉年纪才17岁,是不是炒作宣传的产物?; j H- U* P% l4 s2 y
) k$ `# \# f. N% u) J& K
实际上,马拉拉虽然年仅17,但早在2008年11岁时,马拉拉就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她当时匿名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博客日记,笔名叫Gul Makai,介绍她和朋友们在塔利班政权下的生活,反对塔利班组织剥夺女性受教育权。她记录下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样把书本藏在披巾里面;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她又是怎样坚持读书的。
- S/ i# Y; u9 q9 V* q2 N 7 C {6 ] E% r5 T% _/ F
在2009年1月的一篇博客中,她写道:“老师今天告诉我们不要穿鲜艳的衣服,塔利班武装分子可能会生气。”她还写道,一次经过一堆无头尸体,他们都是反对激进派的人;还有一个男孩叫阿尼斯,被塔利班洗过脑,她亲眼看到他把自己当人弹引爆了,而他那时才16岁。2 w; P; B. K- @; d; Q
, D1 g& u! h! D* T6 B
随着塔利班变得更加极端,如2009年发布教育法令炸毁了100多所女子学校,并发布法令禁止女孩上学。马拉拉的反抗行动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她不仅担任了当地的儿童教育会主席,还经常接受西方媒体采访。2011年,马拉拉甚至获得了巴基斯坦的首届国家青年和平奖。这让塔利班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
' D: S* V- }6 W
7 ^; C# ^5 L v4 R. f: ^( c& d+ K) Y$ w$ e6 ^4 M
0 H; b4 k& E2 g! g9 P/ }2012年马拉拉遭遇塔利班枪手袭击4 `* c0 B3 M! b0 g Q
2 Q+ r% y. H5 D( b5 F% c: b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一所当地女子高中的校车奔驰在乡间小路上。车驶出明戈拉城大约一英里,两个男人把车拦下,冲了上来,其中一个人掏出枪问道:“你们中谁是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没人做声,有些人不想出卖马拉拉,有些人则是害怕,但她们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了马拉拉。“原来就是她!”持枪的人说道,他瞪着这个15岁女孩的脸,朝她脸颊和脖子扳动了两次扳机。接着他又开枪把其他两名女孩打伤了,然后两个人逃之夭夭。
9 O! ^* H2 J* m* D Q . {+ B, E/ B0 Z" a. I/ ?& o, M, t' @
险死还生的马拉拉受到了全世界的祝福,这次意外的事件让马拉拉名胜大噪,并且也没有让她停止步伐。马拉拉关于女性和儿童受教育权利的看法也感染了更多的人。因此在2013年,马拉拉就已经被视为和平奖的大热门,今年算是迟了一年才获奖。所以说,马拉拉的成名虽然有意外的成分,但基于意外造成的巨大影响力,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谓是实至名归。0 l- W* H& M" | l; I: i
" M. z- n! W& g2 ^* c2 j% K. F+ N. b天才演说家,极富感染力% s( T4 W5 W; u
8 f9 l+ }& V4 T- m: G
马拉拉之所以获得这么大名气,并不完全是因为枪击事件,其本人演说时的强大感染力也是吸引无数人关注的重要原因。2008年9月1日,11岁的马拉拉就第一次登台演讲,她的演讲题目是“塔利班为何敢剥夺我的基本受教育权?”。此后,演讲成为她从事事业的有力武器。) H4 k# M% u& q5 O9 n) g( c) |5 J. e$ h
( s- p1 V3 m$ n: E2013年7月12日,在马拉拉16岁生日那天,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了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第一次公开讲述被塔利班袭击经过。“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失败了。那一沉默中响起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0 ]3 _6 ^2 g! J0 q3 f0 ]3 L" `
7 e) n# V, e; R# S7 X& Z: w9 H这次演讲是马拉拉最著名的一次演讲,声音高亢,充满激情与感染力。“让我们开展一场对抗文盲、贫困和恐怖主义的壮丽抗争,让我们捡起我们的课本和笔,它们才是威力最强大的武器。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教育为先。”这段名言传遍了全世界。9 w, w. q; A' @7 B) b8 z' g
# P" i: H$ c8 [. m; H3 C
在《囧司徒每日秀》的现场节目中,马拉拉的发挥也让人动容——在回答“是什么让你有对抗塔利班的勇气”这一问题时,马拉拉称“我为何要去等待别人呢,我为何要指望政府和军队来帮我们呢,我为何不能自己发出呐喊呢,我们为何不能为自己的权利发声呢?”而在面临塔利班的死亡威胁时,马拉拉回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如果塔利班杀手真的来了,我问自己,马拉拉你会怎么做?”“我开始想的是要用鞋打他,但这样一来我就跟塔利班没有区别了”“所以,我会告诉他教育有多重要——我还想让你的孩子也接受教育,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你现在想杀我就杀我吧。”
0 q. V3 ?& x. J4 l$ J
5 V2 O3 S& E* y1 n互联网时代是言论过剩的时代,光靠言论,注定唬不住大家,然而亲身经历过生死轮回的马拉拉,说出这番话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让人感到极为真诚了。
' F; t; D- S; \3 w* E8 Q * |+ j. [ ]% t! w1 h; b# e
父亲母亲向她传承力量和勇气# L% C6 s9 h/ t6 Q$ Y' a2 v' \
' [) {2 F; B% N9 p7 w- H( N ^) A* J
十几岁的马拉拉,其杰出的演讲能力自何而来?是不是受了专门训练,然后用于“表演”,宣扬特定一套价值的?不少人有这个怀疑。+ V7 W {. R( h9 W
; v, L4 j1 w- P; f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看了其父亲齐亚丁在著名的演讲平台TED发表的演讲“我的女儿马拉拉”,答案就一清二楚了。马拉拉富于感染力的演讲,完全就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齐亚丁在家乡斯瓦特地区开办了几所学校并担任校长,他的志向就是用教育改变巴基斯坦——如今巴基斯坦的不上学的儿童达2500万,青年文盲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而齐亚丁的目标是让巴基斯坦变成全民都接受教育的国家。塔利班组织在斯瓦特地区禁止女孩接受教育,还攻击了上百所学校。齐亚丁是冒着死亡的威胁对抗着塔利班,拒绝取消学校正常的教学。据熟悉者介绍,齐亚丁“给了马拉拉很多关爱、力量和信心,这是少有的。马拉拉那么富有主见也是因为父亲在给她鼓劲。”
z0 E$ Z" K6 |. U
! _/ X& O% E* g# J9 y, l! o4 E: b# v; u
0 N1 T+ o4 c. |0 @5 K
马拉拉和父亲及两位弟弟
4 x: ?" u, W& o1 ~ / U9 q2 R2 X8 Z
在TED的演讲中,齐亚丁把自己女儿挺身而出的因由娓娓道来,“一个现象给人权带来巨大打击,尤其是对女性权利,这个现象叫做塔利班化,这种现象剥夺了女性的参与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活动中,上百所学校被关闭,女性被禁止上学,妇女被迫戴上面纱,不允许去集市。音乐家被不许演奏,女孩被鞭打,歌手遭刺杀,百万人受苦,但只有极少数人敢发出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马拉拉挺身而出,为自己的教育权利呐喊。”
+ T9 V% o4 g- L! a 7 h% f j% Y4 w( ^# h: ?, J
马拉拉还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当马拉拉遭枪击时,她对丈夫进行了安慰:“请别责备自己,你之前所做的没有错,你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情境,是为了和平,也为了教育,你的女儿受到了启发,并愿意和你并肩作战。你们两个人都在正确的道路上,真主会保佑她。”
5 F, m6 w; i% m; U4 j
; N: a7 X, ]; V i& E" |正是有这样的父母,马拉拉才收获了力量和勇气,才年纪轻轻就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 P8 B4 l& g% }0 M6 a
* D! \( }! I3 x8 a& _! V8 ~一直在行动的青年领袖2 T$ ?: g5 z0 g" b$ o6 a# h
& h/ D' o# G+ @: z+ I" Z
某种意义上讲,马拉拉是幸运的,她对抗的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邪恶。塔利班炸毁学校,禁止妇女上学,这是不容置疑的倒行逆施,而马拉拉争取女子享有教育的权利则是社会前进的天经地义。因此,马拉拉的行动一直是贯彻正义,这种正义也加强了马拉拉的信念,因此能成为一个一直在行动的青年领袖。而这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 D7 `" D( O$ m
# K' S0 p7 r, K+ i( L& I但是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呢?塔利班式的邪恶在世上已不多见,但世间依旧充满种种不满,比如族群冲突,比如左右之争,各种混沌的正义充斥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在这个资讯如此发达,中国或世界上不管是哪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人们几乎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时代,人们却不得不习惯权衡,习惯瞻前顾后,久而久之,对不平之事仅仅止于围观,社会变得麻木,问题习惯于让官方解决,加上害怕“枪打出头鸟”的智慧哲学,造成的结果就是,青年人的勇气丧失了,也没有人愿意为不平之事做领袖,甚至指责出头之人。长此以往,社会的进步的动力何来?
4 |' W- f7 G6 {+ u( ?)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