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扁舟

请教贴:佛经都要学吗?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6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绿荷说:“我真的建议您有机会好好听听《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客巴大师是文殊菩萨再世。。。”,答曰:非常感谢,大师既是文殊菩萨再世,那么《广论》就是佛经,而佛经我也早说过是应该好好的学的。但只说“好好听听”还嫌不够,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反复的念反复的诵。* R7 u5 \2 P1 @5 v8 ~2 K5 D
绿荷说:“。。。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不就是有相应次第学识的老师来教授,对吧!。。。难道你能说小学老师的学识没有大学老师高就不跟他学吗?。。。”,答曰:那是一定要跟他学的,但前提条件是,要教我小学物理,他本身必须具备小学物理以上的程度,就像我想开悟,我只能跟已经开悟者学,只有按照佛的指引才是通途。如果认一位自己还没把小学物理弄明白的人学小学物理,那是要误入歧途的。2 _. j5 w  C3 [9 @6 Y4 R
绿荷说:“这个‘悟’有大悟、有小悟、有顿悟、有渐悟。。。”答曰:完全同意悟有大小的分别,因为在我看来,佛的层次也应该不完全相同。如来,观世音,宗客巴。。。等等应该有层次的分别,但这个分别是佛与佛的分别。觉悟成佛是向佛者的目的,而目的只有达到没达到的分别,所以,我理解的悟应该都是顿悟,如果的确有渐悟之说,那这个渐字也应该是指----与目的----悟的距离在逐渐缩短。比如登泰山,如果把山顶作为目的地,那么爬山就有个渐进的过程,爬了100步的就比爬了50步的距离目的地近些,但达到山顶却是瞬间的事,是个突变。% @9 y. N: R7 g2 I7 i" n
看绿荷的意思,有爬50步的应该去听爬100步的人的讲座或拜他们为师傅或师父,答曰:万万不可,因为他们虽然爬的远些,但毕竟还没到达山顶,他们无法保证在他们前面的路是不是死路。只有按照已经在山顶上的人所指引的路走下去才是可靠的。
0 k, G. D6 O. b" s8 a0 H(后边的下帖在说)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6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说”的后边都是如来说的话吗?最好能把原文敲上。

如来说,掺了奶的水,比白水好多了。如果有人讲佛法,虽然不如佛讲的纯,但是只要是以佛的名义说法,就是应该鼓励的。后边鹅王那一段,是说,不纯的佛法,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 - _6 Q& u# U6 e2 k5 i! {

. D7 l1 C2 ~. y' A以上的话除了“如来说”以外都是如来说的话吗?有没有扁舟自己的理解,如果有请把如来和扁舟的话分开。如果都是如来的话,最好把原文敲上。' ~/ N6 c& g/ g3 `
因为我觉得这些话里的漏洞是很多很明显的,不像都是如来的话。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6 00:41 发表 3 d" d9 U7 x8 A
有爬50步的应该去听爬100步的人的讲座或拜他们为师傅或师父,答曰:万万不可,因为他们虽然爬的远些,但毕竟还没到达山顶,他们无法保证在他们前面的路是不是死路。只有按照已经在山顶上的人所指引的路走下去才是可靠的。
6 z  D/ b) R( f; v6 `. N5 R
6 g9 c2 V6 u  x/ W. M1 ]

7 C6 \  H7 B1 t9 @, C( o" \50步向100步的人去学,是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正确的路。所以佛法里,才特别强调传承和师承,就是为了保证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既然已经有人爬到过山顶, 他留下的路,后来的人一步步跟着爬, 100步带着50步的人按着传承下来的路走,怎麽不可以? 所以,我在第三楼里才特别引用《广论》里的教授, 告诉扁舟学佛不可自学,要有师承,才不会爬错路。您这里刚好做个佐证。 但您更有意思,跑到另一边, 认为只有爬到山顶的人来接才肯跟着走,不看前边现成路上的任何人和他们的帮助,认为他们还没爬到顶。
4 R/ U  r: v1 c* a9 x. ~; o- |/ U
  G0 Y2 n8 x! s再引用您在22楼的一句话:1 _9 L4 K$ p9 Z" R
我所谓的“讲”不是指佛经而是指对佛经的注解。也就是说,佛经是应该讲的也是应该听的,而且更应该反复的念反复的诵,但“注解”却是没用的。..

" o- i4 _, Z- {  [1 R4 E
0 H; s( v) ~% j. g/ U你可以自己只看佛经,诵佛经。 这是您自己的专修。但不能说其他人看“注解”是没有用。这是以一法废他法,不是如来说!
& y( b1 ~6 @/ K3 d' V( g' v/ ?# Y. E" l+ Y9 F) E$ \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2-26 14:08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6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你的这个观点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6 00:41 发表 绿荷说:“我真的建议您有机会好好听听《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客巴大师是文殊菩萨再世。。。”,答曰:非常感谢,大师既是文殊菩萨再世,那么《广论》就是佛经,而佛经我也早说过是应该好好的学的。但只说“好好听听还嫌不够,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反复的念反复的诵

6 r( g- q: o( Q2 R/ i" `* ?: [, B: z5 Q
! F9 r" t) a: a$ Y9 M
0 W" a% ^/ M6 O! V4 N3 S: [' y
4 g& P7 U% ~  e+ D
非常正确。好好听听是非常不够,还要如理的去思维。然后或同时反复去诵持经文。闻思修,闻思修,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是思维。只有正确地听闻,正确的去思维,产生坚定不移的定解,建立正知见(佛法的正知见很重要,正知见的人一天念佛的功德,比没有正知见的人一劫念佛的功德还大,《广论》上说的),才可能去正修行。! _3 a7 D& v  d3 q! G
- q6 i, p7 y9 h5 |
现在好多学佛人,尤其净土宗里,好多人一开始学佛,一说念佛好,好,好,就赶紧念,日诵佛号1万,两万,十万。每日诵经多少遍。好像这才叫修。(认为你们看经看论都没有用)其实这只是狭义的修(或者叫正修)。广义的修(也叫助修),还包括思维修,运用佛法的道理去思维观察,去观察自己的心里形象,然后启用到身心上,这也是很重要的修。佛法最终的成就不是依功夫,而是依智慧的成就为最究竟的成就。心相如此,法尔如是!: Y( M* s# h9 A. ]- ]
' K' D9 f8 Y& v
再举个例子,普通人有种观点,“知易行难”。 意思是知道一件事很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E' R9 P/ h+ U# a2 x; {: t0 D: P2 ?但国父孙中山先生却说 “知难行易”。 他的意思是只要观念正确,叫你去做坏事你都不敢。叫你不要奉行佛法都不可能;而观念不正确,就不可能做得好。  观念正确,做起来就不难了。可见,正确观念,正知见最重要,是一切佛法,世法成功的基础。, b! q, r. s; b+ u9 K% U

( o: E. D& t, L# T. b; ^3 m  n所以,祖师大德们一再劝告学人,佛法的修习,重点在于 “正知见”然后是“正精进”。 理事要并进!
) u1 x# a. C* i" [( v! e# L- r) y$ _3 t; T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2-26 16:24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6 06:59 发表
" N$ s1 }' ?4 n# q2 b. s$ p/ v1 q如来说,掺了奶的水,比白水好多了。如果有人讲佛法,虽然不如佛讲的纯,但是只要是以佛的名义说法,就是应该鼓励的。后边鹅王那一段,是说,不纯的佛法,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 : H# l, M$ ?# x4 t
6 p" }' f. G4 \( w  a
以上的话除了“如来说”以 ...
" L" O- A, E$ M5 k+ e
" {0 H; O! ]- @  h6 b( l- S7 ]
整个故事,以及故事的寓意评论,没有一句是我编的。出自年轻时读过的一本书名类似于“佛经故事选”之类的书。书现在找不到了,但是我对自己的记忆力一直有信心。应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书中的原话。但是“如来说。。。”的出处,记得原书没有给出来。那是一本通俗普及书。
: N- @# X1 t7 W- T: {% C
% [9 R3 h2 U' N: U: }- J; h; Q0 w记得后来读过的佛经,和这个故事有关的有几句还记得,什么经记不清楚了:, ^3 N* d9 c& f) w

3 b; d. x8 M0 Z。。。。。。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如彼牧牛贫穷女人辗转卖乳。乃至成糜而无乳味。是大乘典大涅磐经亦复如是。辗转薄淡无有气味。虽无气味犹胜余经足一千倍。如彼乳于诸苦味为千倍胜。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磐经于声闻经中最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胜。。。。。。
' v7 L$ `3 L- k1 Q8 I- B
& N+ A/ \! j" A9 d( @- o4 s以上经文虽然读的时间很长了,但是因为是年轻时候读的,所以就像小时候学的歌,有错误的可能性极小。
. j# R) K" y- M5 q' F9 z9 u* ?  x, Y, a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8-2-26 22:50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清楚多了(回35楼)

“佛经故事选”和“佛经里的故事”有本质的不同----就像《论语》和“论语故事选”有本质的不同一样。《论语》是圣人的语录,“论语故事选”是后人编的和《论语》有关的故事。“佛经里的故事”是佛讲的,本身就是经,但“佛经故事选”却可以肯定是后人编的,因为佛的确在经里讲了很多故事,但却从没出过选集。后人编的故事选虽多含寓意,但既然是人编的就不应该不加辨别的奉为金科玉律,有个见仁见智加以辨别的必要。比如在大思想家韩非的寓言故事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东郭先生”,在很多人眼里大概“寓意极深”,但在信佛者看来,却几乎通篇都是无稽之谈。因为那句“如来说”后边的话并非真的是如来的话,而是编“佛经故事选”的作者的话,所以“如果有人讲佛法,虽然不如佛讲的纯,但是只要是以佛的名义说法,就是应该鼓励的。后边鹅王那一段,是说,不纯的佛法,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
" a5 J/ C3 a5 {3 Q# u2 R' b7 u也就很难让人信服了。即便这句话是佛说的,是正确的,但也只是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而我辈的悟性却是连自己也不敢恭维的,也许很容易被误导吧。话说到这里,想起这段时间我与绿荷的辩论。虽然我不得不承认,在绿荷的很多观点里我的确得到了许多启发,绿荷对佛理专研之深入,我是很佩服的,但,也隐隐地总有一种为她担心的感觉,和看小品《卖拐》总为“范厨师”担心的感觉相仿。因为敢于作讲座和师傅或师父的人,到底是不是“大德先祖”常人是很难辨别的。“范厨师”即使上当也不过损失些钱财,但,在觉悟成佛这件天大的事上,一旦因盲从而入了歧途,损失的却是无法弥补的一生的追求!, x3 s+ t; h4 I
后边的那段佛经,仅从字面上是很容易理解的,没有“如果有人讲佛法,虽然不如佛讲的纯,但是只要是以佛的名义说法,就是应该鼓励的”的意思。我在前贴中说过:佛与佛之间应该有层次的差别,如来、观世音、宗客巴等等所讲的经也就应该有层次的差别,所以“参了奶的水比水好多了”。也就是说:尽管奶里参了水但毕竟是有奶的,所以也就是宝贵的,如你贴中所转的佛经所言:“虽无气味犹胜余经足一千倍。如彼乳于苦味为千倍胜”,但如果全都是水就没意思了。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绿荷在34楼的贴中说:“举个例子,普通人有种观点,‘知易行难’。 意思是知道一件事很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 d( p8 T3 e, @) C) n& e但国父孙中山先生却说 ‘知难行易’。 他的意思是只要观念正确,叫你去做坏事你都不敢。叫你不要奉行佛法都不可能;而观念不正确,就不可能做得好。  观念正确,做起来就不难了。可见,正确观念,正知见最重要,是一切佛法,世法成功的基础。”# Z) W' c1 r, J* L5 M1 [
现在谈谈我的观点。
) c% b, r. `! r9 I“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到地哪个对,在上世纪30年代的“京派文人”和“海派文人”之间曾经有过论争,而且,论争面积之大连鲁迅、郭沫若等这样在当时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大家也卷了进去。但最终还是谁也没有说服谁。但论争必须针对某个具体的命题才有意义,例如,革命,是知易行难呢还是知难行易呢?每个人的观点是不同的。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命题那争论就没意义了。因为如果泛论那两个说法是都有道理的。比如,戒烟,吸烟者差不多都知道吸烟是有害的,但戒起来就难了;再比如,猜谜,如果知道谜底写出答案是容易的,但猜起来却往往很难。“知易行难”不一定所有的普通人都是这个观点,孙中山说“知难行易”也不一定就有:“只要观念正确,叫你去做坏事你都不敢。叫你不奉行佛法都不可能”的意思。
" E2 ?. s3 i: b+ x话归到佛法上来,“知”大概指悟的过程,“行”大概指修的过程,两者必须“相辅”才能“相成”,哪有个容易的啊!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7 20:49 发表 ; z% [0 N; p( S7 Y
“佛经故事选”和“佛经里的故事”有本质的不同----就像《论语》和“论语故事选”有本质的不同一样。《论语》是圣人的语录,“论语故事选”是后人编的和《论语》有关的故事。“佛经里的故事”是佛讲的,本身就是经, ...

. J/ b- c! w, U4 L) G, J8 _  p, f% |8 u# T( O! B2 I
对于佛法的不同理解,不同修行途径及方法,人们的态度是很不同的。有的敬而远之,有的互相攻击为“邪见”“异端”
2 ]; C: r: k3 H! T( |& f( {而佛,把杂以世语错定是经,比喻为掺水的奶,这个比喻,成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扁舟38楼的帖子

你在让我看这个“佛经故事选”里的这个故事时,引用了我的一句话----“难道佛没能让我们明白的话你(指主讲人、师傅或师父)能说明白?如果佛已经说明白了还用得着你再说吗?”,我当时的观点是:佛经是不需要人来做注解的。但现在应该说明的是:佛友或同修之间互谈学习佛理的感受和心得是无可非议的,但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当成金科玉律去指导天下的修佛者,去做讲座去作师傅或师父是不对的。
6 {. b$ t# v7 k3 |! l“杂以世语错定是经,比喻为掺水的奶”,是不错的,“参了水的奶比水好多了”也是对的,但“比水好”却不等于“就是好”。比如说“碌碌无为”虽比“杀人”好多了,但也没有提倡碌碌无为的意思。即使是我等俗人“笨想”,也能明白,往奶里参水总不是光彩的事。佛也就绝没有倡导它的道理。所以我在前贴说,在你引的几句经里“没有‘如果有人讲佛法,虽然不如佛讲的纯,但是只要是以佛的名义说法,就是应该鼓励的’的意思”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8 00:27 发表
$ _+ B* ^/ z. g: g# E  E* ^" g8 @9 M你在让我看这个“佛经故事选”里的这个故事时,引用了我的一句话----“难道佛没能让我们明白的话你(指主讲人、师傅或师父)能说明白?如果佛已经说明白了还用得着你再说吗?”,我当时的观点是:佛经是不需要人来做 ...
: [4 n; V3 I3 I
, a6 j. g" S* I) U% T
佛家弟子对佛法,应该“广为人说”,俱“广长舌”,“辩才无碍”。而不是因为自己还不是佛,对佛法理解不透甚至有曲解之处,就不弘扬佛法。每个学佛的人对佛法有体会,都应该广为人说,能办讲座自然是更好。这是最大的布施福德。有讲错的地方,那是必然的,然而,你讲的是佛法,讲的有错,也对己对人都有福德。这是我理解的牧牛女牛奶掺水比喻的寓意。
- c# D3 ^+ A# N8 t7 h8 X5 o# i( D
( U# v% k" @/ i" W后面鹅王一段,我理解,是说,你讲错了,听的人却未必听错。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8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又成了“我理解,是说,你讲错,听的人却为比听错”了?

弘扬佛法是对的,按自己可能存在“曲解”的理解去解释佛法是不对的。比如弘扬“**主义思想“是对的,但不能按你自己的理解来弘扬。“后边鹅王那一段”,原来不是“是说,不纯的佛法,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想”是对的,怎么现在又变了?如果你还是这么老变下去,那我一定总会有“牙口无言”的时候。7 c$ E7 z) a" h4 I% e% B7 @  q/ i
怎么这么晚还不睡觉啊!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8 01:17 发表
9 a2 H: x5 V, B) X; E弘扬佛法是对的,按自己可能存在“曲解”的理解去解释佛法是不对的。比如弘扬“**主义思想“是对的,但不能按你自己的理解来弘扬。“后边鹅王那一段”,原来不是“是说,不纯的佛法,对悟性高者,不会有误导作用想” ...
0 O* N7 G5 S# O4 M& v
两个意思,是一个意思,你之所以看成两个意思,是你的妄想分别造成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8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再聊吧,我下了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得睡觉了睡觉睡觉睡觉睡觉: R9 j2 R' r4 \
睡觉睡觉
! ^& \/ J5 x) B+ Z8 j睡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8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吧(回42楼)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这么多年看秦史,有件事总让我糊涂----鹿和马的区别之明显,连黄口小孩也看得出来,怎么饱经风霜、权倾朝野的赵高竟然会分不清楚呢?没想到的是,在这个网站上再次遇上了类似的让我糊涂的事。“弘扬佛法”与“按自己的理解解释佛法”本来是两个意思,但扁大师却说:“两个意思,是一个意思,你之所以看成两个意思,是你的妄想分别造成的”。0 _# x' J+ V% ]3 I8 w: H
太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版主扁大师看着两个意思的话说是一个意思,他们真的连这也分不清楚?----我糊里糊涂的想。虽然想不明白,但觉得,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吧。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8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具体一点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7 22:17 发表 0 [9 |/ B1 v) B1 R- I5 p' v' L7 ?
绿荷在34楼的贴中说:“举个例子,普通人有种观点,‘知易行难’。 意思是知道一件事很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 G! ]2 c* c- z$ n9 e但国父孙中山先生却说 ‘知难行易’。 他的意思是只要观念正确,叫你去做坏事你都不敢。叫你不要奉行佛法 ... 话归到佛法上来,“知”大概指悟的过程,“行”大概指修的过程,两者必须“相辅”才能“相成”,哪有个容易的啊!

, `6 F9 s3 t) D: Z3 e) \3 r$ ?# q7 }) F8 U5 ?$ D* H
学习佛法这件事,您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道理何在?/ V! E3 V/ l- S
8 ^( A5 K2 @( c. ^/ q8 \& w: a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2-28 09:04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8 07:12 发表
: d& R  @. q# C% e这么多年看秦史,有件事总让我糊涂----鹿和马的区别之明显,连黄口小孩也看得出来,怎么饱经风霜、权倾朝野的赵高竟然会分不清楚呢?没想到的是,在这个网站上再次遇上了类似的让我糊涂的事。“弘扬佛法”与“按自己 ...
: B% W% ]  U& g2 ?( S

" g) ?+ c6 d4 w' `% t此马彼马,亦有差别。鹿马牛羊皆存共性。所说马,并非马,是名马。
3 X, r; @  a0 D
! ^/ W6 w/ P% v& _[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8-2-28 10:20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原帖由 绿菏 于 2008-2-28 08:40 发表 - g& T; C& y6 A+ p0 Z

6 k1 V9 l# w3 B5 i! r! }: U5 h  k8 |" _3 p
学习佛法这件事,您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道理何在?
  V! E/ s  _2 O0 E
我觉得,都不难。佛发大悲愿,行大神力普度众生,众生皆有佛性,自然会证悟,有什么难的呢?真理如烘炉,愚昧如片雪,片雪遇红炉,刹那化为无形,有什么难的呢?
8 F6 ?& ^; J8 ]3 \: U: `% P; n9 {0 B8 b/ V; `7 T5 T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8-2-28 20:40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9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45楼和46楼

绿荷问:“学习佛法这件事,您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道理何在”。我在前贴说过:“那有个容易的啊!”。但如果问我:“不容易也有个程度差别啊,谁比谁更不容易啊?”,之于这个问题,就像问我:“让你用锹移走一座大山和让你讨得宋祖英的欢心,哪个更不容易?”,我一定茫然,也一定还是那句话:“哪有个容易的啊!”
" c' d5 o! a( U对扁大师把“两个意思”硬说成是“一个意思”,我说了指鹿为马的典故,意思是:任你再有权势,但鹿总还是鹿不会因此就真的成了马。但扁大师回贴说:“此马彼马,亦有差别。鹿马牛羊皆存共性。所说马,并非马,是名马。”。这话真的让我觉得高深莫测,难道马和马有差别,鹿和马有共性,就可以把鹿说成马?话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其实是没法再争论下去了。我说个前几年经历的一个故事吧。我与同事出差坐火车从甲地到乙地去,以下是我俩的对话:
2 H, j/ j5 Y# w6 K我:(火车从甲站徐徐启动)差不多再有一小时就到乙站啦!3 B2 p  i% o8 W
他:(毫无表情)不,得两小时。
8 K# E  L0 m) B' X( C/ h我:(耐心地)一个小时能到站,因为这列车我已经坐过几次了,都是差不多一小时就到了。
3 Z5 g- t' u* r1 q; w2 i/ v! B1 Z5 v他:(毫无表情)不,得两小时。7 O0 X/ [" Z! {+ ~! J! H; O
我:(拿出列车时刻表指着本次车发车和到站时刻)你看,时刻表上写着呢,是差不多一小时
0 {! X  C+ R, f* q就到了。' [4 _+ I6 p( v- Q* g6 C
他:(接过表看了看,仍毫无表情)不,得两小时。
  a) x$ ]* N3 I6 [- p( U- [: G  N8 C我:(有些着急,找来了乘务员)乘务员同志,您说从甲站到乙站得多长时间?
2 K: u% R- B: Y* {乘务员:差不多一小时吧。. P4 m6 e& F/ o9 Q& ~
他:(毫无表情)不,得两小时。
# ?0 {% ^! n, k3 z& t% P2 f我:(列车在差不多一小时的时候到了乙站)你看,我说的不错吧,是差不多一小时吧!3 K5 |# P( `2 ~  \$ x7 H
他:(毫无表情)不,得两时。
9 f  z0 E. P* \$ G& G! L7 S- {% M我:?!?!?!!!!!!
- Y" V3 \3 `+ s! X8 \上学的时候老师给讲过一个词叫“不可理喻”,我当时总也理解不了。有了这次乘车的经历后似乎有点理解了,但真正完全理解是这次和扁大师辩论以后。意外的收获往往更让人高兴啊!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9 00:36 发表
  j% N: B5 Q5 G绿荷问:“学习佛法这件事,您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道理何在”。我在前贴说过:“那有个容易的啊!”。但如果问我:“不容易也有个程度差别啊,谁比谁更不容易啊?”,之于这个问题,就像问我:“让 ...
5 ~+ R& E  x3 r# D+ S) J0 s
你能不能说说,按你的理解,掺水牛奶和鹅王择乳的故事寓意是什么呢?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我觉得绿荷的不拜师不算学佛,和青云的万万不可拜师,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可过于执著。为什么佛不把人讲的经比作“加毒药的牛奶”,也不是“加了营养素的牛奶”,而比作加水的牛奶呢?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绿菏 于 2008-2-28 08:40 发表 - U: m7 p: @2 O4 |& g) U) x
5 m0 v" r/ F0 I$ ~6 N+ v

- A% s( P7 _  d) B  G学习佛法这件事,您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道理何在?

8 W: r1 N/ n. k/ }8 U  V$ @) C" {, k8 g: t; `& X6 q/ r
佛学有戒定慧三学。个人认为,知易行难形容戒学,知难行易描述慧学比较合适。当然,慧学在没知之前,也不知道是怎么个行法。说“行易”根据也不足,不过到了那个层次,可能就没有难易相了。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9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因一大事因缘兴出于世,是为了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原帖由 青云街61 于 2008-2-29 00:36 发表
1 W. c. x( _# w7 r+ y绿荷问:“学习佛法这件事,您认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道理何在”。我在前贴说过:“那有个容易的啊!”。但如果问我:“不容易也有个程度差别啊,谁比谁更不容易啊?”,之于这个问题,就像问我:“让 ...
( C$ x0 }0 K4 V6 v; m: i/ H
8 C0 X3 T! ?# ]9 _/ f5 ?1 d7 N
: P) o8 ]! i7 I' ~/ N, E2 T
这是全部佛陀教化的中心。+ O9 R3 Q0 j1 _4 t' n) V- y2 f
- x4 X/ j: p/ H; n
针对我们初学佛人来说(这点要特别强调探讨的对象),请问:佛之见、佛之见、佛之见、佛之见 。这几个大字,指的是知的问题还是行的问题? 或者说至四个动词,是属精神范畴的,还是属行为范畴的?
1 a3 O9 K8 Q4 h( R& o; g# Z  {- }7 P, N4 G4 o* J, @
我不知道我的语言表达清楚没有? 想重申,这个讨论原自您的一个观点,学习佛法要以诵为主(不知这样理解,是不是符合您的原意)。而发问, 学佛是嘴上修的,还是心上修的? 嘴上修,心上就能变了?- H$ x  F1 t* P2 `$ o* n# p3 {
) c$ G  H: O% q9 m8 ], T9 V5 @: E
[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08-2-29 13:44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来讨论,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的。 从佛的角度来说,都是在瞎说!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原帖由 孙敬修 于 2008-2-29 10:56 发表 " H! C# ?! B, S+ }

1 N5 _( [6 B6 g9 w* d3 a
% p! m+ g3 ]' o# n佛学有戒定慧三学。个人认为,知易行难形容戒学,知难行易描述慧学比较合适。当然,慧学在没知之前,也不知道是怎么个行法。说“行易”根据也不足,不过到了那个层次,可能就没有难易相了。
# ?9 n& k9 p$ x) H+ j

5 s( i( @4 R0 W" l  ~7 |7 y/ |
“戒定慧”三学都是为了悟入“佛之知见”,有了佛之见,自然就成佛了。如何行,如何修,都为了破自己的妄念,妄知.' A- {6 D. z% Q$ v6 A) k* B7 b

5 C* J# I4 Y& F我们难在“知”上,还是“行”上呢?9 j" V3 Z0 ~* K

  P8 U6 Y) B1 f5 A$ i$ ^/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2-29 12:45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9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脚注:此乃扁舟说。非佛说

原帖由 扁舟 于 2008-2-29 01:56 发表 $ O4 D+ l7 P$ Y
我觉得绿荷的不拜师不算学佛,和青云的万万不可拜师,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可过于执著。为什么佛不把人讲的经比作“加毒药的牛奶”,也不是“加了营养素的牛奶”,而比作加水的牛奶呢?

" h1 d9 `5 C% ^" f+ |1 ^& q% y5 f" B
+ v( t* {7 J6 L" M
! K  t+ e8 |1 x8 {“空、假、中” 乃佛说!《金刚经》可能看得太多了!落入偏空!4 b7 g1 o8 b2 u, j$ J2 w
& ^: ~# Z4 N; n& F% j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2-29 13:16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掺水牛奶的比喻,佛实在是用心良苦。佛理是唯一不二的,然而,人们对其理解却必定有分歧。难免互相掐架。你说我是附佛外道,我说你是打着佛的幌子。佛早已预见到了这一点,好,我连“佛的幌子”都给予一定的肯定,我看你们还怎么掐?要掐,也是能是我的奶水少,你的奶水多,这个掐法,打不起来。
0 m3 Q7 G! F  D* h
+ u$ X( Z5 b7 b! `2 D8 U佛教诸宗,多年以来能基本上相敬如宾,和佛的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例如,藏传黄教的“次第”论,与源于达摩的中原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似乎分歧很大,但是却能求同存异,异途同归。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2-2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扁舟 于 2008-2-29 13:13 发表
2 W& b3 F3 X6 x$ C1 S+ P. D7 m掺水牛奶的比喻,佛实在是用心良苦。佛理是唯一不二的,然而,人们对其理解却必定有分歧。难免互相掐架。你说我是附佛外道,我说你是打着佛的幌子。佛早已预见到了这一点,好,我连“佛的幌子”都给予一定的肯定,我 ...
* M- c$ G3 ?& l; @( n

, S3 G3 w+ ]) V6 y) {7 q  k不光是掺水问题。有人把水当奶吸收了,把奶当水排掉了。; }* o+ x6 L9 ]; |+ B$ j0 ]; g
掐架是难免滴。佛说过,现在是末法时代斗诤坚固的五百年。
) N/ k  W: l3 k( i6 z8 L  }7 C
5 D4 }3 ?& H# K" X$ O+ G. z7 ^[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8-2-29 13:39 编辑 ]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empID 于 2008-2-29 13:37 发表
& O9 F: ]$ U5 o: k3 s
" I8 s" O7 W- M; Q/ ?
* w5 B) w2 R3 H3 u$ k- }不光是掺水问题。有人把水当奶吸收了,把奶当水排掉了。. o4 P6 _' y, S
掐架是难免滴。佛说过,现在是末法时代斗诤坚固的五百年。
" F7 m( x2 _. ^, O* ^

$ z  a2 Y- s4 c( @) j我佛慈悲 普渡众生 法门八万 途异归同/ R, q+ @% g# U3 N
时遭末法 世起斗诤 己是人非 人邪己正
1 W# l! \8 S4 h9 A, N7 D/ Z佛善护念 妙喻早成 鹅王择乳 众生佛性
- }8 }3 H: P7 c& l: s+ T# d后学扁舟 赤心奉诵 诸宗和谐 佛门大同" N( B: ]. ^, n. U% ~
良师绿荷 益友谭兄 企盼赐教 不吝斧正9 |; r+ N7 H6 h# W& L
) X* t0 R  X' M$ j% J9 B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8-2-29 21:0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6 23:12 , Processed in 0.24115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