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4-8-21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4-8-21 06:40 编辑
+ |8 E9 p8 y& F _- ^6 P) F- V6 c/ M9 r" G8 S
武夷岩茶/ u5 B6 ^6 Q" ?# P1 ]1 U5 b
9 H4 ^3 z6 S8 C. i
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是传统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茶)。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3 E9 l9 q, `& t, j9 H6 G; Z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
) _* B1 l7 j$ I! S+ Q) U J 武夷岩茶,有明目益思、轻身耐老、提神醒脑之功效。
6 b& |6 [- q/ c8 S( z9 \茶叶,是武夷山的主要经济作物。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茶[1] 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 {+ @% Z. i7 I/ c" W# H H, l& P
“采摘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山灵解识君王重,山脉先回第一春。”就是诗人咏采摘御茶的诗篇。, C9 S1 K3 j- s( c5 v$ R1 D+ u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 M; l# P3 ?4 s9 q$ F4 D/ B% g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6 b5 ~5 {# W+ C. j% _+ q0 k7 V3 n
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
3 s x; B: Z3 U# R8 L5 ]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武夷岩茶还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可以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可以防癌,降低血脂、胆固醇,还可以抗辐射、抗损伤、抗衰老,减肥、消食、健身、美容等,更成为茶界茶市场的抢手货。武夷茶艺一共有27道程序,高雅美妙。
O3 D/ `' x9 Y6 Y, C6 c. c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 ]% V$ E! R4 d
武夷岩茶有规范的国家标准《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规范中对其产地以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查规则、及标志、标签、运输、贮存及产品质量等,都加以严格界定。只有生长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
/ V2 o9 F# P; s特点9 x7 \" Y: t6 M# {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穷。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中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有名的“侨销茶”。 上等的武夷岩茶,只有武夷山当地少数的茶叶品牌企业才可以生产,包括归岭茶业、正岩茶业等。
2 {. Y A3 U% @+ v% a
. c* K$ S) f+ b# e % p& n# b7 q& ~2 |5 e
武夷岩茶生长环境
6 j3 ]. g3 p) M( i 武夷岩茶,茶树生长在岩缝中。驰名中外的福临门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武夷岩茶,新茶不宜多喝。
( m9 E8 @% f M! _5 R4 L0 A : Q, [, o9 Q6 ?5 @
品种包括大红袍、肉桂、吕仙茶、洞宾茶、水仙、武夷奇种、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大红袍是无性繁育,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 K7 C- i$ n* B g$ O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特点甘、清、香,色泽绿褐鲜润,茶汤呈深橙黄色,茶性和而不寒,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最适宜泡工夫茶,18世纪传入欧洲后,曾有“百病之药”的美誉。流传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让猴子穿上红色坎肩,爬绝壁采摘茶叶,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摵”1 E. ], E- l, @% u: B
7 h9 p _" I+ I$ Q' X
陈放
% W* z3 S! A4 f) B 一、必须是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即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工序标准去做,特别是焙火要焙透焙足。因为经过炖火(低温久烘)后,能起到提高香气,熟化香气并巩固茶叶品质的作用,这样的茶耐储存不易变味。而清香型的武夷岩茶由于轻发酵轻焙火,虽然香气很好,但存放时间久了会出现“返青”的现象,原有的香气变成青涩的陈味。因此不适宜久存,建议当年之内喝完较好。
! _7 |2 _1 R7 H4 y8 q 二、品质较好的茶才有存放价值。时间不是点金的手指,可以把任意品质茶都变成好茶。比如品质好的茶内涵丰富,口感厚重,经过存放会更醇和、层次感强。而差的茶本身香气滋味就淡薄,甚至粗杂,随着时间推移,也许跟自身相比滋味会变得醇些,但并不能完全改变它粗杂的本质,而且,滋味会更加的淡薄。所以,品质差的茶即使存放年头再久也意义不大。, M5 T* `# i3 a+ x% ?
三、需要正确的存储方式。陈年武夷岩茶的存储方式相当讲究,首先要挑选优质的精制茶密封储藏。在武夷山一般从第二年起,年年焙火后再密封储存(也有根据不同情况两三年一复焙的),以去除其水份及表面的杂味,五年后则隔年焙火,二十年后不复焙火,在阴凉通风,干燥无异味的环境下密封保存即可。如有条件,每次焙火后最好用内膜两层的木箱装箱以蜡封口,再放入米仓内储存。而如果是在北方较干燥的地方存放,则完全可以不复焙(密封得当的情况下),这样存放的陈年岩茶会更具风韵!
% R8 t* V* Q2 a2 ?0 K/ R+ X, e8 ^
- n, j6 c% D- x: d# Q& P产地介绍
" P/ m, w( j( n' ?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7 j; ^) r* }4 R2 @ 在武夷山的中心地带,盘卧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深长峡谷,谷底两侧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有如九条巨龙欲腾,又难觅首尾,因而得名“九龙窠”峡谷。谷中松柏成林,竹海连绵,谷底成行成列的茶树娇翠欲滴。茶树倚山岩而植,是为岩茶。武夷岩茶的茶园几乎都在“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中,借谷底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的条件,特别是这里的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孕育出岩茶独特韵味。8 p7 R9 s8 j$ G, J; R4 W3 N5 {
生长环境$ n: N4 r3 O" L3 z
武夷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宝地的最大特征就是“碧水丹山”。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风景区那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座雄峻挺拔,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在蓝天白云下如同一片片燃烧的红色火焰。令人吃惊的是,在这铺天盖地的红火间,还夹杂着一块块相互连接的苍翠树林;峰岩下,是宛若玉带般绵延的澄碧溪流。峰壑中,则飘浮着棉絮般的洁白云雾。气势雄伟,景象瑰丽,变化多端,惊心动魄。5 X7 P' M4 P2 T7 e: p
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现褚红色,是因为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氧化的结果。武夷山岩石,主要是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等几种。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这种土壤,正如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H7 T' Q8 f# x2 d0 W; G" h5 P! O 除了地形表土外,经纬度、海拔、气候也是重要因素。武夷山景区处于北纬27 43,,东经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属于中海拔地区。而一般来说,中国的名优茶,特别是乌龙茶,几乎都产于这种海拔地区。气候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
% w4 n1 n# m) n- I' v8 t/ A& [6 e& K$ `% P5 g f# \5 B$ P
一岩一茶; Y3 M5 O) l4 F2 R6 L+ q# m- T- v
这只是一般的自然环境条件。事实上,岩茶的生长,还另有各自的特殊小环境。深入茶园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茶树,都种在坡崖中石块垒起的梯台上,或者狭长的峡谷间,而不是想象的在高高的山峰顶上或者像一般地方的茶园一样成片连畦。茶树的周围,一般都是悬崖峭壁,或者杂树野草。形成一种既有阳光,又不至于直接照射的环境。这就是专业上所谓的“漫射光”。漫射光避免了紫外线直照,对形成岩茶大红袍的特殊品质至关重要。 o- w1 g3 h s6 ~. `/ U
正岩区的植被也非常特别。因为岩石多,土层薄,高大树木很少,多为矮小乔木和灌木丛,其中有许多桂花和杜鹃;而在岩壁和溪涧边,则有许多野生四季兰和菖蒲。这一来,一年四季,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花香,对岩茶的香型产生一定影响。
$ h5 }3 m5 B2 z* n 正岩茶区小环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因为多在峡谷间,云雾易聚难散,所以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湿度在80%左右。这种小环境,为茶树提供了特别的生长条件。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种茶树,种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一些变异。这也是武夷岩茶“岩岩有茶,茶各有名”的缘故。据有关资料,武夷岩茶菜茶品种之名,竟多达8、900多个,仅慧苑岩一处,就有200多个。2 x* R/ i& G3 L0 l+ l/ b
' x% k7 |8 |& P$ T5 `
宜茶之地
% r( N0 l8 o, ]+ U 尽管如此,就整个大武夷山脉来说,除了风景核心区之外,仍然有许多宜茶之地,也能生产很有韵味的优质岩茶。武夷山人沿袭历史传统,将景区核心区所产茶称为“正岩茶”,核心周边高山区所产茶称“半岩茶”,溪洲平地所产茶称“洲茶”。一般的看法是,正岩最佳,半岩次之,洲茶又次之。但是,因为茶叶品质除了跟地理气候条件有关,还跟茶树品种、制作工艺有关。正岩茶如遇天气变化,或制作工艺问题,品质也会受影响。而如半岩和洲茶,如各方面因素都配合的好,品质也会特别好。比如说,曹墩村所处位置在半岩区,但历史上也是出好茶的地方。现有不少品质相当优异的岩茶。不仅如此,在洲茶区的井水村,也能购到岩韵很显的农家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与武夷山风景核心区地理气候条件类似的地区,都是宜茶之地。 也许未必能生产出与正岩茶一模一样的茶,但只要加强各个因素的配合,肯定也能生产出好茶来。
1 _5 P1 L9 w# ~: F4 ^ 前不久,海峡两岸茶业博会上,就陈列了名为“湖上岩茶”的好茶。此茶是泰宁大金湖区引进武夷岩茶优良品种与制作工艺,新开发的茶叶产品。大金湖地区距武夷山正岩区一百多公里,同属于武夷山脉的丹霞地貌,也是风光秀丽的“碧水丹山”的风景旅游区。上品湖上岩茶,色香味庶几可以和正岩茶相媲美,不细心几乎分辨不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武夷山市政府申报武夷岩茶原产地域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岩茶原产地确定为武夷山全市境内。又根据产区和历史习俗,将岩茶分为名岩与丹岩。名岩即正岩,此外统统是丹岩。正岩茶和丹岩茶,各以其独特的风味,共同构筑了一片岩韵的美好天地,给无数茶客以美好的享受。( l7 E$ a/ z+ X) g9 }3 F! p( p* l0 {( w
7 N/ o3 s5 x* _. \* a9 O 岩茶特性* j) \5 u5 s6 ~1 K/ M
品质特征: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制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以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O7 U4 Z# Z6 z/ x* `* p# a4 [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
% Z u8 \) b! o1 A 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它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3 ~/ Q6 f& |8 z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 G9 a0 X' `/ O' q2 i; M, K, Z ( _7 Y& d0 k! Z& d
特征2 B% Y7 q2 Z8 o+ y, R+ F
岩茶的共性特点:含上述“属性”中的特点,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N) w( |1 N* [6 f
品种特征/ w& B5 ~2 g% W
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撇开山场因素,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通过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4 u7 K, u. h6 ?) z1 @+ H工艺特征/ `: {. Y' u8 c- A
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有人常把渥味、烟味、酸馊味等当作“韵味”。6 Y: t; y* z, |7 ^
传人
: U1 L' V* O( X( l$ h% N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刘宝顺、陈孝文、王国兴、刘峰、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吴宗燕、黄圣亮、游玉琼、刘国英、苏炳溪 (排名不分先后)。
% i0 ^/ v# q* Q8 z) o" ]( f- D 9 {/ q. o' ~. L6 n
岩韵0 z" ]/ J2 M, W+ w$ u- R. V
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6 E% h/ q: f4 y( N) G( s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8 |4 ~5 ?1 s; ]: g$ g形成岩茶独有风格及特征多样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 ] g7 z; S1 c; K(1)独特的生态环境。. x: n0 ^- y' L% M# M! M
(2)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 y1 \( T4 F, Q5 o h6 D' b1 g
(3)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1 H4 x' U( P1 y8 A6 b
“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
6 u# ?' _4 U+ z1 G# D 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r4 v G9 t, N, C$ @
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9 u O+ @* c$ t8 e6 @" ?+ p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u4 Y2 D6 g6 |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B8 ?) P, U4 r, F: f0 b/ k9 ]( b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7 h4 I4 K, S: z6 m$ _$ P( P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3 {3 A" S" j3 u# L2 l3 q 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
) ^/ g) t. m4 e 等而上之才体现“清”;4 t$ h' r% B3 C7 {% {8 ?' Q/ U1 ^
再上之才表现出“甘”;$ M1 ]0 {& p p( Q6 O
最佳者才表现为“活”。
' p$ d# K1 m8 K/ L4 O' ~ 后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体现后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应该是以“活”为上。
6 J: c! ]4 v; F$ S# m4 |5 _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令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X1 J$ f( X4 X% M: M
6 M% \$ E' E: |7 E! G% _
营养
9 W6 D/ M! U: h0 n 含有人类身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A、D、E、K、B1、B2、B3、B5、B6、H、C、P和肌醇等,除A、D、E、K较难溶于水外,其他均为水溶性维生素,泡茶时可充分利用;含有多种矿物质,如人体细胞不可缺少的钾,保护牙齿的氟及其他磷、钙、镁、铁、锌、钠、硼、硫等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人类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人体营养的补充有所作用,它可溶于水的糖分极少,属于低热量饮料。5 d; |* M' l$ K% V0 I0 ~1 ^% ^" o
: F3 D4 V3 o: _) k
功效
7 D; d/ I$ O" W. g- D 武夷岩茶主要药理功能: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国际友人曾赞叹武夷岩茶为“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武夷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武夷岩茶由于生长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经化学分析,就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质。如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武夷岩茶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药理功能和营养价值的物质,优于其它茶类是确实无疑的。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 f0 K* K9 n% }) G 经有关专家实验证实,武夷岩茶有十大功效:* W- n0 w6 Q, V" D2 y* i% A- G
1、提高免疫力:茶可提高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保护和调整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导致免疫功能,提高体内抗病性。[2]
+ u1 I0 H1 N- {- }4 j& z2、抗衰老:茶中有茶多酚,提高全血(GSH—PX)的活力,有助于清除体内生物自由基,减少伤害,从而延缓了人体的衰老。. I! i% z3 _ H2 d
3、防癌:茶崔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对诱发肠道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防止癌变。6 [( T" x0 L( ^: C" V2 I
4、防治心血管病:茶可减少主动脉内膜质斑块和含量,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抗性增强。茶多酚类化合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减少脂质沉积,并对血液粘度下降、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拴形成均有明显的影响。
) [4 z3 _% ~0 d0 t+ E) w; C5、保护泌尿器官:茶中含黄酮醇类及苷类化合物,能利尿,抑制肾小管再吸收,促进氟化物排泄。同时还有6.8-二硫辛酸对心脏性水肿、肝脏性水肿和妊娠生水肿都有治疗作用。
- D! o$ J: C! u6 z0 h6、对消化器官的保健:茶中的儿茶素对胃粘膜起收敛作用,适当抑制了胃液的分泌,对胃起着保护作用。
& j# u- u1 s8 B; P$ ?5 N7、对牙齿的保健:茶中氟的含量为27.3-146.6PPM,这种适当含量氟,能防治龋齿,增强骨骼坚韧度。
( N& ] M- Z; Q& @8、防止眼病:茶中胡萝卜素B-紫萝酮是维生素A原,它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防治上皮组织角质变性增殖泪腺细胞病变,防止角膜角质增厚,防止眼疾。0 }* M. ^% x/ \: i' [
9、减肥和美容:由于降低血脂、胆固醇和三酸甘油含量,促进了胰脂肪的分解酶活性,抑制中性脂肪的增加,达到减肥和美容的效果。- w# ^5 V* K; ^# z
10、除了上述功能外,武夷岩茶还有止渴、除疾、清凉解毒、兴奋神经中枢、消减疲劳、醒酒、解除酩酊、沉淀有害离子、消炎杀菌、抑制病毒、抗辐射、治辐射内外损伤等功效。/ V( l! r. x- j+ Q' x
; [+ a8 J; L8 V. u; H; ^# [
制作工艺" f7 A2 p. v6 G5 h% M0 i! Y: N" r
武夷岩茶品种多样,但有其制作程序和规律:9 C" _4 ?8 Q" w
最上等的是,名岩名枞。原来有五个品种: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后来,半天腰这个品种逐渐被人忽略了,所以就有四大名枞的说法。
3 E3 m/ d* ]! ~% ], ]( P 除了名枞,下来就是一系列有名有姓的,肉桂、奇兰、黄观音等等品种茶了。9 ?+ p( P. `6 i& r
再往下,很多说不清楚的茶叶,统统称为奇种,也就是当地的“菜茶”(普通得跟种菜一样随便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的茶)。: c6 w( Z# G6 _' c, Z; [$ b+ H
名枞、品种、奇种,虽然历史上已经排列了名次,但并不意味着茶叶的等级,就这么随便就排列清楚了。因为茶叶品质,除了品种以外,还要看制作水平,最终才能体现茶叶的品质高低。
8 P- X7 W: M* }/ O% I
J/ ~0 j9 m( y/ p. ~% |2 V9 f 武夷岩茶的制作! c$ ^7 H9 f* L' S' l
武夷山的古老茶品种,应该是水仙茶。在武夷山脉一带,甚至整个福建境内,水仙茶的种植面积最大。
# L" w. |7 M) o4 t 水仙茶叶大(比佛手小)、厚、适应面广。所制成品茶滋味醇厚、花香悠远、回甘通透。
' ?" P+ X8 [5 h* w: J+ e 由于历史久远,水仙茶很多老枞还在产茶。原生态状态下生长的老枞水仙茶更是制茶、喝茶人的钟爱。人们往往把被虫咬过,还带着虫眼的茶青,当做原生态和野生的标志之一。津津乐道。+ e& `" g& E: s6 {# M2 [( q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1 Q- k6 D+ S3 Q+ {5 j青上(萎凋)
8 A9 Y9 I8 ^1 K7 X5 _: e3 Q一些讲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做“青上”。
3 s* P' m& N! O" Q* Z9 |" `让茶叶的苦水走失,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通常人们把这个过程叫萎凋或者做青。 k4 E" H& K& e( K7 X, |7 j
萎凋是洋气一点的说法,老百姓爱用做青的说法,因为青是做出来的。一泡茶的好坏,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结果。意思是把鲜叶的青做掉,使茶叶呈现刚刚好的状态。& S6 V/ e4 v/ M/ o4 |
做青过程中,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多次繁复。6 \. \& D9 _' `& R8 K
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可以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
2 N' F' \) [1 {等青的目的,是让水分走失的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 g3 `/ l* t- R& h" N. s这些“做”的过程非常仔细,是实现好茶的制作关键环节。; _7 R7 X( J" M6 q6 S
做青的诀窍就是“看青做青”。
% i5 U1 G/ B/ N6 W 要根据茶青的转化因素,来决定摇次数,摇速度,摇多久,等多久等等。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原因决定怎么摇。
1 e% [ \. L" L, j* L大部分人采用机械摇青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缺陷是茶叶在机械运动中比较难控制,尤其对茶叶大小发酵的均匀程度容易失控。尽管机械已经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快慢,次数都可以控制,但总难避免茶青的磨损不均现象。# K1 G* |" Q1 o
做青好了以后,武夷山人把茶叶堆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让茶叶的滋味醇和,这个时间比较短暂。
! W( N1 f5 n/ s4 A% Y烘干* ~' |0 Q' n) G6 z& R1 z, Z
茶厂采用薪炭加温的办法,比采用的油燃和气燃方法多了一种烟香,发现,烟是香的,这种透着香的烟恐怕也是不一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的效果。3 b( W* A& }! b. C; \) p8 P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小异也许就是区别与他人的秘方。" _4 m0 w# a. \! m0 l
炒锅里透出阵阵芳香,诱人垂涎。% o2 x0 l9 [/ A. o7 V
乘热揉碾,看似做型,其实揉碾过程让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霜”,也是闻干茶香的主要味觉来源。. ?, B8 ]% x4 Q# |
烘干茶叶在茶厂仍然用柴火,香味也是很好。1 u Q* W! m: [1 ]4 ^
烘干技术看似简单,其实用多少温度,把茶叶焙到几成干燥,都是有讲究的。
8 T$ h/ Z3 x( S# E武夷岩茶通常都用复焙方式使茶叶更具耐力,挂杯香、杯底香、汤底香通透,这些都是复火焙茶的功效。所以,在初焙时用多少火功,是比较讲究的。
8 L( {$ f, i1 J7 M! d. v焙火
) T6 g0 j. k: V* L' L( G/ k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还多了一道特殊的制作工艺——焙火。传统的岩茶火功高,焙好后立即饮的话,火气未除会有燥感,所以一般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饮,这样滋味会更醇和。而且经过焙火的茶叶不但可以稳定和提高茶叶的品质,还可以长时间的存放。尤其是经过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陈放以后,陈年大红袍不但不会降低品质,而且口味会变得更加醇和丰富。制茶的人家不但都以拥有陈年茶为荣,而且陈年茶还能卖出新茶三倍的价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武夷岩茶都适合陈放,必须是乔木或半乔木型茶,比如“老枞水仙”,“肉桂茶”和“大红袍”等茶树种类,适合长久的陈放。
+ A9 V! |5 l% ?# g) m7 k$ t( F8 _$ K* h( r/ K$ V% Y- @/ v
相关品种" [( O D8 q: M4 N% o; S3 v5 Z ?
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3 k1 J4 t2 J6 u* J& N% G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 q7 e- u; B2 b7 i4 M2 e B 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分不开。武夷岩茶分武夷极品若干号,水仙、奇种各分特级到四级,另加粗茶、细康、茶梗。
1 A3 U2 {* \7 l2 d5 V6 x 采自正岩的称"奇种",采自偏岩的称"名种",在正岩中选择部分优良茶树单株采制的,品质在奇种之上的,称"单丛"。名岩专选一二株品质特优的茶树单株采制的,称"名丛"。著名的四大名丛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E3 |* j; d4 q* O& I' F
大红袍
: t7 T/ P/ }$ a( u% V* x0 g- X 武夷山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纯天然手工采摘,通过精湛的功夫茶制作工艺,孕育出其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自古以来,茶叶就作为送礼佳品登堂入室,国人以茶为尊,而自大红袍茶叶诞生以来,其显著的健胃养胃药理作用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
; {1 }% q% T, l) w 大红袍最大的特点就是性质温和,适合四季饮用,还有突出的健胃养胃功效,肠胃不好和寒气重的人可饮用。此外,还有防辐射和防日晒的作用。这也正是大红袍在健康饮品流行走俏的原因之一。
" b1 j& h5 W, }3 f 铁罗汉% m6 W0 O# i8 _$ u; ~8 c' B; P+ z6 I( ^
武夷最早的名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传说原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据传,惠安施集泉茶店于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
/ V! o9 v+ O& Y8 p( B9 q 白鸡冠% |' [7 T5 f$ l; t0 H
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早于大红袍。产地一说在武夷宫止止庵白蛇洞,一说在慧苑岩外鬼洞。白鸡冠树高1.75米,分枝颇多,该树叶色呈淡绿,嫩叶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 X. e h" }# ?% d* s
水金龟2 d m/ y. J" N$ S( R
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1919~1920年间,为此树曾引起诉讼,费金数千,因天然造成,判归兰谷所有,足见此树之名贵。! F, ?- h* N: f8 C' y
1 Z) N8 [( i1 s* ^
岩茶的冲泡2 y) Q E, ?% \. l0 a& |% I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 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w; ]$ ^9 ^ V+ e
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 r: i3 M) H8 U* O+ C3 d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Z3 k2 f, F! [- z) j
一、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6 i; d6 ?1 U7 J1 W% \! X' F, Y3 D; x
二、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 \8 `, l8 y+ h" e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 ^6 k3 Q% W6 U7 E% ^8 w$ P# I1 {6 \四、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W' o8 _' j4 g/ I. g
五、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 ?& \2 J+ V+ d# d) {" ^4 E六、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K& S6 J" U" r* ]8 t: \
& [, V* b9 [. ^; l# z# Y2 n
岩茶文化
1 E/ d" u' `3 C 相关传说:大红袍的由来
/ Y; z& I3 I3 H% d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4 G. v# c0 T+ n& j9 n4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 P$ c- d& P8 O# A- l
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
0 I/ U; D b, z/ p2 Z" k. q 另一传说资料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3 U/ C5 a9 J( d+ k2 m 大红袍的来历三。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1 s" B+ W; _2 r8 t& [1 P
% h& h% m8 l: ]6 o8 `
茶艺欣赏5 H4 e2 w) X( Z; y. a* K
第一道 恭请上座:请客人到上位,主人或侍茶者彻茶、把壶泡茶、斟茶待客。2 c! @$ T- _5 ~, t% ^9 o
第二道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3 ~5 b m3 s9 R! w
第三道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s- H/ C2 h7 s# \% w9 w- v/ @4 I
第四道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H( k! ` m3 c2 V! t
第五道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洁静。
5 f* a( v8 D" N9 ^2 F- q, ^第六道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云窝一石刻。
. k& f4 X& t' \" P+ p+ r1 V第七道 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 o+ X3 e) A/ P第八道 玉液回壶:把冲泡出的茶汤再倒回壶中,以均匀茶汤。
+ H" C% R5 `5 s第九道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B( u9 @' z& ]" d6 d5 ^
第十道 请品岩茶:请尊贵的客人品尝岩茶、领悟岩韵。
* L3 N, ?' F7 x8 ?/ p6 B8 C, X1 W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n- w9 a, V+ C" _! c
" H0 y7 M+ x% i0 M" U) S
饮茶五美
0 A% e# {) q" h* u⑴自然清静的环境美:2 P' q# a( `2 b8 U1 G
自古以来品茗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和谐统一。自然清静的环境是品茶者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精神享受。徐渭在其《煎茶七略》中云:“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7 G, p+ \9 A% z$ N
⑵清轻甘活的水质美:
" i) v. X& z8 H9 r9 d; J' C烹茶择水,可谓中国人饮茶的传统。水之于茶,犹如阳光之于万物,玫瑰之于爱情。只有纯洁甘冽的水才能赋予茶以生命,让人们在品赏它的色、香、味、形的同时,对身体起到保健疏导作用。: n- l Z+ q' S' V
⑶巧夺天工器之美:
; t4 H" s! z6 {1 _ w中国的品茶艺术,最注重韵味和情趣。所以品茗讲究好茶配珍贵茶具。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艺价值,恰如红花绿叶,相映生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对品茗习俗的生动写照,可见茶具在品茗中的地位。
# u) c* {- C8 z3 J3 ~0 s⑷高雅温馨的气氛美:
( i4 C) H2 s9 `& N$ S品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不仅要求环境美,而且非常重视气氛美。要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气氛,使品茶者进入一个艺术的氛围和崇高的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精神愉悦,体味高雅的品茗情趣。武夷山的茶艺馆中御茶园和茶观在这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 P1 d0 k0 c+ Z6 h: @7 F. j: T& m' w⑸妙趣横生的茶艺美:
& Z* M# B- s) O; e3 q# ~茶艺是以茶为载体,以茶馆或舞台为展示场所,并以古曲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向饮茶人和来宾演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其表现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表演型、待客型、实用型,有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艺(也称功夫茶)、“禅茶”、“三道茶”等等。还有地方特色的茶艺。
# F3 j4 s G( v- s* R
( g3 q, y2 j- x& o 相关介绍5 A$ O N Y! J( i
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的适于的茶树品种(品系)。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z) j$ l+ |% T6 n/ k. L
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 _' D' j! z2 Q5 x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采摘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夏茶采于夏季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武夷岩茶的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U. q {, V6 F9 l
采摘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一般指三叶一蕊。
3 [ Z, V O+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不包揉。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t$ D; O3 ~4 k# v3 c0 s7 L
分类
! x9 }, f1 ~/ E7 I8 l 依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6)武夷岩茶的分类如下:$ r! g4 \2 H4 Y, B& g
大红袍系列: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 J& ]9 U. _# I, \( L肉桂系例: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4 ^. c+ R$ R/ z6 F! n. K- V8 w水仙系列: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Y7 f# J5 p) K
名枞:典型的有四大名枞: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
c$ { O3 y* |5 Y奇种:武夷山野生茶叶树种。
" Z6 \9 k9 W0 x- W/ e5 y . e/ ~ s0 _& x+ l. g
品质
2 M1 E+ A# u% F" @- w* A8 f; _ 武夷岩茶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点。3 c; V, `% H7 W: e
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粘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即岩韵 初学者不易把握)) y+ ?0 }, Z7 V# W& v& \* {3 B
以茶香为品种特征鉴定的第二因素。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 ?& |) K" \* g4 Q3 A+ W茶叶的叶底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
% ]% b. f5 r3 {+ a; g有异杂味的茶为下品。茶水无质感,淡薄的茶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对岩茶品质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N$ F. \. w9 O) \3 l% t2 W9 d
判断加工2 f2 `& i6 v c, m6 |
烟味:易判定,主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
( L+ P) w9 ]+ P/ x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a! j* a6 O! p7 t
馊味:类似变质饭菜的味道。产生原因是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也称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7 T/ [4 ?7 H5 R# {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 h2 L/ h) c u. _7 Q$ D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R2 K! p3 b9 L8 J/ Q
水味:白开水的味道,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 A5 f! A1 L2 {0 A1 U( C
感观审评7 M. M. _& Y. {; V( A
使用110CL小审评杯,取茶样五克,冲入沸水,一水座杯约三分钟。在过程中感受盖香的变化及香气的表现。(以异杂味为劣。花果香为优)三分钟后出水。此法易于区分茶叶是否存在异杂味。可根据茶水的苦涩程度判定茶质的好坏。低档的茶叶苦涩感极强。
. O9 `8 L2 ]+ [6 g二水、三水均座杯约三分钟,感受盖香与一水时的变化,以香气低为劣,以香气持久为优。出水,对比茶水的浓淡及茶水的厚醇度。以口感变化的差异,为品质鉴定的标准。以茶水浓淡变化,判定茶叶品质的优劣。
, p' p: c; w+ r# H( t0 E通过此方鉴定可得出以下结论:
( c4 G, U- j9 E- l香气:以幽香持久为上,以香气变弱且快为下,异杂味为劣(此方极易判定茶叶中的异杂味)
$ ]% z, C& L, M+ [茶汤:以浓度变化小为上,以浓度变化大为劣。
$ d- ]; g7 `. t* Y8 z! m口感:以苦涩度的强弱区分茶叶品质。% U2 H- c- u9 k& q2 o& f8 \
回甘:三水回韵的变化程度,感受茶叶的品质。7 \/ y* Q9 l+ w: B( `7 } @. m+ M
E: L. k' V5 ?0 G) j
培火程度的影响
+ p& M* l4 L" ~ 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具体如下:* S- f/ T( \$ e2 I- w
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初品岩茶者宜选。7 W! s9 @- N, A! |( s& _
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初品及茶客较喜之
" T$ U3 B+ A6 a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对岩茶有一定喜好者最爱。4 w8 B1 e: i5 G4 H+ l. t x
仅对单号茶叶纵向对比。一种茶叶在轻,中。足火对比。' U: f% h+ @: D
# e; t; ?" ]0 q4 |. @' Z) }) G
申报世遗
, P$ `! `' i+ Q" @6 ?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荣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代表中国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I' {+ o3 E) W. ^5 U% O8 j
# w4 N. }1 d6 B5 F
如何品鉴0 ?3 i% m) G: b1 R+ d# a9 w
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岩韵”可意会,不可言传。喜欢岩茶,其实也就喜欢那股“岩韵”。两百多年前的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大红袍,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大红袍的精妙所在。这里的“骨鲠”即是“岩韵”。乾隆遂成为品出大红袍“岩韵”的第一人。 碧水丹山,硝风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烁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的是独特的 “岩骨花香”。“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这一神奇的“岩韵”品质为岩茶、大红袍所独有。其岩韵的集中表现为:独具天然花香和天然真味。香气浓长清幽,带馥郁的花果香;滋味醇厚,有如岩骨般的厚重感,饮后舌本回甘,润滑鲜爽;汤色橙黄(呈琥珀色),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
& ~, [6 G7 f4 h* { p) M 清代梁章钜与武夷山天游观道士静参品茶论道时,曾把这种“岩韵”特色,归结为四个字,即:活、甘、清、香。梁章钜(1845)在《归田锁记》中对武夷岩茶称:“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茶香小种(指一般乌龙茶)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也必深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这活、甘、清、香四字,比较确切地概括了对武夷岩茶内质的。
0 \- K+ m4 C( j5 @1 q A+ m, s, H 色。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这一点与其它种类茶相比,很容易辨识。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
" K6 Q7 r, W9 d 香。指茶的香气。明代张源(公元1595年)在《茶录》中说:“香有真香、有兰花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青香,火候相当,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闷香,此皆不正之气”,这段话很有启发。茶的香有好几种类型,有的是品种香,有的是制作香,有的是添加香(如茉莉花茶的香),有的是综合香,而岩茶,是品种和制作兼有的综合香。但不管哪类香,最基本的应是茶叶本身的香为主。其它香只是兼带的。岩茶的香透着骨鲠,也有人形容为“霸气”。这种香气好像会渗透杯盖,有冲顶的感觉。且香气不散,它呈现为“一团”。感觉最好的是杯底留香,称为“杯底香”或“冷香”。茶汤冷却后,再闻杯底,那种感觉实在是妙极。
2 s, W7 N+ A' q! D: V: y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
/ T3 j* j9 U! _6 g( F( n甘有两种,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样,有点腻感。岩茶的回甘是发散型的,直接扩充你的喉咙,清凉开阔,你甚至觉得那不是回甘,但确实是喝了岩茶以后舌齿清甘,喉咙开阔,很舒服的一种感觉。0 W% _$ \% L" Y9 d4 m! f) @
醇。是指茶味的浓淡和茶汤的厚薄。茶味是任何茶汤都有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类似中草药的特殊味道。岩茶的茶味,比绿茶淡,比红茶黑茶浓。茶汤则比绿茶厚稠。但又不如普洱类黑茶,显的更清薄。如与同为乌龙类的铁观音相比,茶汤更厚稠,茶味更浓郁。所以,福建茶界比较岩茶与铁观音特征,有“南香北水”的说法。
, V# \% U# W) w鲜。茶汤清新,鲜美,如同鸡汤一般。曾经品过绿茶新贵安吉白茶,这种鲜感特别明显。造成这种鲜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一倍以上。, p7 i' x% o. F7 G8 V B; ^; r
滑。滑是相对于涩而言的。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再进入以后,舌头的后半部分好像已经失去了知觉,不用吞咽,茶汤已经“滑”进或者“化”进喉咙和肚子。当然,好茶入口都很滑顺,但是因为岩茶茶汤较为浓稠,所以,滑或化就显的特别难能可贵。
8 ]! s3 w, k0 Q 从某种角度来说,体验岩韵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岩茶时的审美过程。岩茶的品质越好,品茶者对岩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养越高,在品茶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美感越强。到了这个层次,岩韵就很难用某一两种感官感觉来概括和形容,而只能用心去体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美妙境界,“巍巍乎武夷高山,荡荡乎九曲流水”了
6 s4 k2 a8 r) T! ^- Q 2 a) q K K' H0 J$ r8 R, s
发展历史$ j! w/ H& t# [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绿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最早记载是唐代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记》:“晚甘侯十五人……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生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的茶,用拟人化的写法来赞美,可见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几十种。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 r7 Z# j+ j+ t+ F
因此到了宋代,武夷茶已走上了新兴之路,武夷茶的名声日显。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0 F t3 \! M r6 A8 r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农民,以户进行个体生产。尔后成立互助组,农户联户生产,扩大了加工规模,岩茶产量达3000担。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农民茶山归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进行生产、分配,加上困难时期的影响,至1962年,岩茶总产仅2800多担。此后的十多年,岩茶缓慢增加,至1978年总产才6400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生产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万亩,总产约8万担(毛茶),产值近亿元,有大小茶家130个,茶业从业人员3万人,茶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科研上也获得新成绩。武夷肉桂无性繁育成功,由名枞上升为品种,栽种面积约3万亩,成为当家品种,品质优异,多次获奖,受到好评。
' I8 F/ f" f5 N$ C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 f# y) D0 h9 l3 k6 ?8 K, k多次高价拍卖,2002年在广州拍卖时达18万元(20克),令人叫绝。7 R5 Z$ G; t% L. _: Q6 t: |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 q6 C1 B, H% h9 s; ^
同年,武夷水仙永葆芳名,广受消费者欢迎。优质名枞得以重视。 i8 g& b. p# K/ j5 v7 E% R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牵头,将武夷星茶业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强强联合,组合为新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为龙头的武夷岩茶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武夷岩茶产业。
$ I9 X' s, l* k: N* V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 R5 q# Z5 t% L: V$ y- k
2011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推出的“印象大红袍”专属茶品牌。这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铁三角”合作执导的中国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的第一个衍生茶类品牌,揭开中国茶叶品牌突围序幕。
# F- K- a9 l( w+ E( F8 ?- ]+ q同年,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武夷山市众多茶企中首个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填补了该市茶企业无驰名商标的空白的同时,也使武夷岩茶成为了全国仅有的拥有两枚中国驰名商标的茶业品种。
3 V1 [4 B$ o* l1 Z! W/ |) Q" y" R4 [
文化活动
9 a* x( d- M1 G5 O& t. \0 q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3 l& q) e* C6 M+ p3 c2 x) f! U
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区交流茶文化。" e* o0 J5 H7 t3 H# V
武夷山有关人员撰写出版有不少茶书、文章、光盘。主要有《佳茗飘香》、《趣谈武夷茶》、《漫话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盘)等。茶文章主要登载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福建茶叶》等刊物、报纸。
. P. u" F, i9 X* z由黄贤庚主撰的《武夷茶艺》(18道),经推练演出后,产生良好反响,且经久不衰,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演出,收到很高评价。
0 ^5 p" d. Q4 @; p. M( O7 _武夷岩茶文化丰富,茶艺脍灸人口。武夷山市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6 x" _) V3 l8 H8 ]
0 n! H' L! q6 J- E" G7 h 包装事项7 G8 ~6 L ?/ J" H5 O9 n
(1) 要对自己的产品与所在地喝茶习惯有所了解,如清香型的武夷岩茶应该要适当要少一些。通俗一些也就是说在分为小袋泡时,如果是清香型的茶叶一小泡一般在6克左右,熟香型茶叶一般在8克,同时也要根据地域而言如广东人喝武夷岩茶熟香型的或者是高火型的建议每泡在10克,武夷山已经有很多茶厂每泡在10克-12克。! |) Z( N% ]( S& ]1 O# Z& `6 m+ s
(2) 有一些卖铁观音的茶友,在包装武夷岩茶的时候在小袋泡礼加上一个小内膜袋,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武夷岩茶是条索状的无需小内膜。; a8 [. J- C- W0 `/ Q- a# X
(3) 武夷岩茶不需要真空包装,武夷岩茶质地干燥。在进行包装时切忌真空处理,这样条索就保存不完整了。
2 v. `. D$ V9 y& h异味判断
5 }% |8 O: o" Z. [- o$ }. O1 \( x, g烟味:易判定,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8 h% l6 A( d8 q0 ^8 Y
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 p' i4 _$ f9 k& @% U7 o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
) i5 H9 [+ q p)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3 F' n$ W6 ]$ w! W' t$ d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 H, X1 a2 M: p r; `水味:白开水的味道。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
7 N) q/ G+ Q7 {. }% {8 t; N# q1 O
N/ }$ x* D: t. `3 ` 贮存方法
3 s% ^, N' E8 p/ |7 d 武夷岩茶爱吸异味,更怕潮湿、高温和光照。烘烤加工的 武夷岩茶成品茶极为干燥,用手指轻轻一捻即碎,是茶叶的最佳保存湿度。茶叶贮存的最佳温度为0~10℃[3] 。气温在15℃左右保存期不能超过4个月,气温在25℃以上,保存期不宜超过2个月,否则会出现较明显的变色和变味。
# i+ Z! K" G. |* _. h 光照可加速茶叶的氧化作用,不可将茶叶放于透明玻璃和塑料容器内贮存,更不宜在阳光下晾晒。由于高级茶叶均系细尖嫩芽加工而成,极易发生氧化和老化,即使在防潮、防光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花茶保存期也不宜超过1年,绿茶保存期则不宜超过半年。家庭保存茶叶可放置冰箱冷藏室内,但也不宜超过1年。- @+ u1 I% v7 `# G
①选用双层铁盖的茶叶盒,不宜装得太满,放入干燥剂,分层盖紧铁盖;3 e' Z8 A9 \: X- U5 Z& X9 C$ m
②采用深色玻璃瓶,放入茶叶和干燥剂,盖紧盖子并用石蜡封口,存于阴凉避光处;
% q9 y8 G0 z# _2 {③选用干燥的保温瓶,封好口;
' g, X3 Y/ a% n④短期保存可先用干净纸包好,放入双层塑料袋内;2 s/ e4 M1 E0 k3 |* A! s
⑤放入冰箱内保存,温度在0~10℃之间最佳,不能与香皂同放,也不能与糖放在一起;: [' f. Q2 w( e& E
⑥生霉,不可晒,放在锅中干焙10分钟左右可复原,锅要干净,火不宜太大;
& j8 S* ]: N/ B8 R, O! Y⑦要干燥、洁净、避光、低温、少氧;忌水分含量高、接触异味、光线照射、高温环境、暴露空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