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2-5-3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章 - 什麼讓我感到喜悅?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5-3 12:11 编辑 9 q! ~, G( d% j2 i7 ^7 M# b. u0 x: I
A* [; M9 j7 ^+ o( b$ i0 [──認同的解離2 j- l3 A O" Z7 n
6 m6 a5 @, \: f$ ~4 U( r9 u此刻坐在小屋中的若菱是定靜而安寧的。老人關心地看著她,輕聲問:「你還好嗎?」0 S' x! ?- t G, Z! y* c! Y
若菱抬頭看看老人,幽幽地說:「我是能夠接受志明有外遇,然後要跟我離婚的事實了‥‥」
9 U7 @5 C+ d- D" x8 ^1 Y5 ~* l. Q「是嗎?」老人看著若菱,驚訝於她的成長與改變。「你是怎麼做到的?」
7 y/ L/ ~6 _) w「就像你說的呀,」若菱無奈地回答,「事實擺在那裡,我看到自己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無功的。但是‥‥」若菱遲疑了。老人安靜地等待她繼續傾吐。
+ F! W, H! _3 y5 W3 l
: [: M! @- \% h, Q「我還是很悲傷、低落,」若菱難過地說,「這些情緒好像已經變成我生活的基調了。我擔心自己是不是一直會這樣下去,一輩子就這樣鬱鬱寡歡以終。」. |# c. `( q' w2 Z. \2 L5 B5 s7 B* b
0 H$ K. m8 g" [( y* i0 O老人沉默了一段時間,然後開口:「你已經做到了第一個層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實,現在要做的是第二個層面的臣服了--臣服於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緒,不要與它抗爭。」
1 e, Y5 x, y+ A
2 ^' V9 m6 @" U7 D) _0 G+ q# u( S老人溫柔地看看若菱,「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你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所以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個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個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 F3 S% W* W3 g5 C' Y2 G+ r; ?# s7 t+ _" Q2 n5 ^
若菱明白地點點頭,「所以這些情緒就是一些能量,就像你以前說的,它們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任由它們來來去去,不加干涉。」6 `* `# ~ B, h' I$ H
/ l" l/ ?! y, Z4 ]( j1 J" C「是的。」老人滿意地點頭。「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 N9 s @3 E2 P$ O; i4 _. i6 E5 y! A3 ~# a4 i8 p/ r
若菱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興奮地問老人:「那怎麼樣帶進光來呢?」
8 D c* E2 k* u, Q3 h9 u老人欣慰於若菱的力求上進,開心地說:「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有什麼事情是你愛做的,而且是可以給你喜悅的?」
; ?3 M a$ o v4 a
7 K7 }, G7 O' C; _ F0 d4 M若菱想了想,自從結婚、工作之後,她一直沒有培養自己的興趣、喜好。生活中的喜悅,也不過就是考績不錯拿到獎金、志明帶她去看場好電影、吃頓美食,老朋友聚聚‥‥等等。
% w h* _& x8 Y8 X* w- l$ N! Q" }7 f3 L. r5 S& E% S' b" i+ ~+ n
「你記得我們說的喜悅和快樂的差別嗎?」老人問。+ t( X% `. [7 K J
「嗯,快樂是需要外在條件的,而且它的範圍比較小。喜悅是發自內心的,然後可以大範圍地滲透到你的全人‥‥」若菱回答。. E9 J q9 V* I) s9 K* E
然後她隨即明白了,自己的生活中真的缺乏喜悅。思索了很久,若菱想到她從小喜歡跳舞,可是一直沒有機會展現這方面的才華。另外,她由衷地喜愛孩子,也許她可以花一些時間到孤兒院去陪孩子玩耍。還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總讓她覺得自由、開闊!
" ?- X7 ?& j& X2 q6 b8 R, {7 I' P- R* U4 G
「很好,」老人看著若菱想得陶然欲醉,「你可以安排一個散心的旅程,到大自然的懷抱中,享受它那個最接近我們真我的振動頻率。另外,也許可以去學學跳舞。」
* W" I; @0 v5 f/ F3 Q: d/ w; |( ~, V' F6 O2 o
「學跳舞?」若菱很驚訝。! N) B( R( |% i; Y3 \4 f4 {
「為什麼不呢?」老人笑著說,「因為舞蹈是最能展現你自己的一種藝術,在舞動四肢的同時,你不但與身體連結,而且能釋放累積的壓力、情緒,進而用舞姿和蘊涵其中的力量來表達你自己。」
/ Q c! k: M _; ^; t若菱聽著都感覺到很喜悅了。: r, n2 X' e" e) s: {7 _: u
* L0 N3 E4 g) D' y1 t- Y0 J( @
另外,老人提醒:「定靜的功夫是最有效對治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的利器,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如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監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雖然短暫,你已經接近生命的源頭了;也許不能暢飲,但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濕潤的水氣。」老人解釋,「定靜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不過在過程當中,你會愈來愈感受到來自真我的那些特質:愛、喜悅、和平。」* ^1 c! u3 G) ~# Y5 i
5 @% U1 x3 | }! S) t
「就像鍛鍊肌肉一樣,一朝一夕不會看到成果,但是你可以覺得自己日益強壯。」若菱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
/ j- C! w4 \- L/ g F/ `( K0 ^1 Z「是啊!」老人開心地笑了,「然後你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看到讓你喜悅的東西,它們是無所不在的。一朵迎風招展的小花,一個嬰兒的微笑,一片陽光下閃亮的樹葉,一個朋友隨口的讚美,這些都是無聲的問候、喜悅的祝福。」
# F# a7 _- S: D: w, |/ x; Q3 a! `0 V* i+ Q1 U7 p/ V
若菱不語,沉浸在這個喜悅的氣氛中。. C4 a; z E* ^( p8 t. {# F3 H- q
停了一會兒,老人說,現在我們要來到圓圈圈的最後一個層次了。他先在地上的圓圈上,屬於思想的那一圈加了「定靜」兩個字。然後告訴若菱,最後一圈,其實就是前面三圈所累積出來的。
* ?8 q; r7 a: t9 C& Z
3 S; F) R( U- c$ L「我們和真我距離愈來愈遠的時候,會失去了自我感,因此我們必須要抓取一些東西來汲取我們的自我感,小我於焉產生。它不停地向外抓取,只為了加強它自己的真實性,好繼續苟延殘喘地存活下來。」
( ~; s1 @& N: k7 R3 H3 w3 I9 B: y7 S+ u
若菱其實已經領教到了小我的伎倆,尤其是在職場上,根本就是一場每個人的小我與他人小我廝殺的戰場。% Y5 T2 U; `! |1 X
# A8 e w4 e, g# \; X* M
「大部分自我身分的認同是開始於青少年期,那個時候,髮型、朋友、跟不跟得上流行,是你自我認同的一個標竿。現在的孩子,可能還加上手機、名牌吧!拿了最新款的手機,自我感覺就不同了。穿上名牌服飾,背也挺得比較直。」老人搖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沒有告訴孩子們,他們真正是誰,也沒有教他們如何從內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認同和肯定。」
2 K: x* z% j2 I% y: G: v4 W l$ D$ M E. `6 H- o, o$ @
若菱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她和志明到長江三峽去旅遊,船上極其無聊,於是和另外一對年輕的夫妻相伴聊天。
6 C) Q' v& k3 {若菱好奇地問:「你們是哪裡人?」
$ ]/ u5 x: ^/ D$ Z0 O2 X那位先生卻回答:「我在上海、香港都有房子。」( K# H; N! N8 |- S- l6 P, A" ~
當時只覺得這個人有點奇怪,現在看來這也不過是小我的自我認同,認同他的房產是一種身分的表徵。這時若菱忍不住說:「然後我們出校門以後,自我的認同就變成了你的工作,你開的車、你住的房子、你的配偶、你的孩子等。」
. T" x% `) @. D1 b/ T- y1 \) E& U( D4 H% g, P
老人同意若菱的說法,然後在最外圈加上了許多圈圈,上面寫著各種我們賴以為身分認同的東西。- V; {0 y% r7 X* Y) @ T- o1 j O( U
「你看,」老人指著外面的圈圈說,「愈向外抓取,我們就離我們的中心,也就是「真我」愈來愈遠了。這就回答你最早的時候,曾經問過的問題:為什麼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樂,但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卻這麼少?」& Y# P' Z8 m2 `9 [. m+ ]6 `4 N* j5 P
& v. } y3 m! r) g4 t
老人進一步地說:「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而且它也進而和它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認同。」" l I! N, Z7 X7 n! F
" A) J6 I, q$ o" k9 \看到若菱又是茫然的表情,老人笑笑說:「比方說,有些人就覺得受害者是他們的一種身分認同,如果此生不控訴那些所謂迫害他們的人的話,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 ]+ o2 d3 u* V
若菱似有所悟,接著說:「然後小我也和我們的思想認同,完全相信我們所思所想都是真的。」
" k; j0 a7 m1 f" p3 e7 l* P+ Y3 z) c/ F& w8 s0 U/ V
「對!」老人讚賞道,「有些人的小我甚至跟他們的遭遇或疾病認同,像你的同學露露認同於『被棄孤女』的角色,有些人認同於癌症患者的角色,這些角色加強他們的自我感,然後別人才知道他們是誰。」+ K& Q3 V4 x( S" A
" u7 E5 D9 m( n* D/ i# L0 `
老人看看若菱,然後在身分認同的這一圈加上了「覺察」兩個字。他指示若菱:「你回去好好體會這個破解身分認同的秘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