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0)  鸡蛋( 0)
|
看段繁体文章:
0 o, I/ O; s2 V6 q/ ~9 Y( y" [
2 [3 F) g4 f8 o9 x+ B. E, E最令人值得注意的是第五點,“純粹的地域歧視”。香港人當然知道每個人和每個人的背景和表現都不同,但是只要你是內地人就歧視你,這又是什麼原因?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在學校附近超市購物因聽不懂廣東話而被店員歧視,店員對楊振寧態度相當惡劣。我的一個朋友正巧看到整個過程,至今還有點忿忿不平。那位女店員肯定不知道楊振寧何許人也,我想楊大科學家也不會為這點事介意,不過這正說明,歧視楊振寧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讓人討厭的事情,而只因為他是一個長著中國人臉孔,但不會廣東話的老頭子。在店員眼裡,他是個“內地來的”,這足以讓她有了不高興和歧視的理由。$ n2 X: Y7 S( ~9 I$ N: Q
% V3 O4 o, T- [' C: m' ]對於他人的歧視,是顯示自己高貴的一種表現。“是不是香港人”(以廣東話來分辨)成為平等對話的標準,如果你不是,那你就比“我”這個香港人低一等,“我”就有資本可以對你態度惡劣,趾高氣揚。這種對外地人的歧視,也反映出自己的“自卑心理”或不安全感,想必那位店員也一定不會說楊振寧所說的普通話,或者聽不懂。她只能以你不懂廣東話,而言語中帶有諷刺和貶低了。但是這麼做,並不能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這種人實在可憐。如果只能以會廣東話和擁有香港身份證成為自己的護身符,覺得因此高人一等,這種人難道不值得同情嗎?楊振寧根本不必學廣東話,他的知識、閱歷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環,早已讓自己名留史冊,而那位店員就算學會了普通話,也還是一個店員。我並不是說當店員就低人一等,而是說論對社會的貢獻,論在世界被認可和尊重的程度,並不取決於你的“香港身份證”。
# Z5 V2 U" G# @# i' w
: Y: X6 j* C. j可是,一般人不會想那麼多,他眼中看到一個“外地人”,就會產生厭煩心理,不管你是誰。這種感覺,除了媒體夸大的宣傳因素,主要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香港人就算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他的一舉一動,也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從小在香港長大的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有很深刻的論斷。他說:『在“個人”不發展而又必須渠道化地“做人”的情況下,就會形成用“類型”去看人物與事物的傾向。在面對一個沒有“個體化”的深度、事事必須符合“社會道德”,因而只生活在“類型”中的人時,你往往會覺得接觸不到他(她)的“自我”。當他(她)判斷你的時候,你也會覺得他(她)沒有接觸到你的“自我”,而只是憑一兩件表面化的事物,就將你定“型”。』說白了,當你被定性為“內地人”或“外地人”,你就難以逃脫被歧視的命運了。& P; N8 v- q$ x
( P' o, Z8 ?9 ~; J, ^/ n8 x
美國各州有獨立的法律和政府,但是地域歧視的行為卻比中國人要少的多,大不了拿某個地區的特點開開玩笑而已。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這種狹隘的地域歧視與其身份不符,應該盡量去除。作為英國殖民地這麼多年,沒有能夠真正學到英國人的紳士精神的實質,學來的只是如何當買辦賺錢和英語,再怎麼也說不過去。現在港人治港,沒有了英國人的監督,更少了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歧視,香港成了中國最先進的城市,就不要再歧視北方的窮親戚了。 |
|